人物:释函是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61 首上一页 第 4 页 下一页
美人十八首 其十八 林下(甲申) 清 · 李振钧
七言律诗
本来体态是天然,缟素衣裳倍觉妍。
不与闺房斗脂粉,祗堪诗酒伴神仙。
笑拈芝草和云采,梦入梅花抱月眠。
任尔昭阳人第一,在山清似出山泉。
送雪木毬侍者出主会龙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五言律诗
何曾两辜负,十载菔芦禅。
担荷良非易,撑持聊试先。
智眼澄湘水,悲心混市廛。
眉须应自惜,遮莫怪天然
人生得失无凭据。
看富贵,浮云度。
使尽机心空自误。
花开还谢,月圆还缺,总是天然数。

范韩事业曾相慕。
不道蹉跎竟迟暮。
且向溪头垂钓去。
梦中名利,醉中声色,直到而今悟。
送严天莫入京谒选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五言律诗
送尔选官去,天然今不然。
幞头无道俗,朝宁赖英贤。
湖水通淮直,庐峰逼汉连。
匡时须努力,投老在何年。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五言律诗
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矧文字乎?惟是法运衰晚,真悟人少。聪明人多以聪明之资,久侍知识,从垂手处揆之一千七百则,若向上,若向下,若门庭施设,若入理深谭,识解依通,往往微中,而真悟之士,反见朴拙。故予谓六祖大师与雪峰、云门诸老,若值文胜之日,未有不当面错过者。真人之未易识,时习蔽之也。尝读近录,有杂糅联语如六朝体,又如七才子诗,八句中多用至十六事。诗文家且犹卑之,以之说法而欲人悟于言下,恐无此事。稍具正眼,亦复为之,外重则内必轻,吾以知其中之所存矣。年来痛诫门下,除旧习鲁论,以其所近应酬世谛,姑不在禁。若早年剃落,少一习气,便是多一便宜,犹耽耽不已,真可谓舍其田而耘人之田矣。吾道贵悟明心地耳,古云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使其获自本心,尽天下人目为不通文,不达理,亦复何愧。老僧固曾习鲁论者,设禁以来,不作诗文三年于兹矣。自归匡岳,乃有《山籁》,繇其天有所甚乐,故其籁有所自鸣也。天乐贫,故其籁以贫鸣;天乐拙,故其籁以拙鸣。贫与拙皆山性也,性既山,其籁亦山,山籁所由发欤?世有爱予《山籁》,或不罪予先自犯禁,且即以此而与天下士守禁益笃,为善读《山籁》者。若曰此老虑人弛禁,故终为说,然则老僧之不欲人弛禁,究至何意?不欲人弛禁,而先自犯禁,又究至何意?不可不细详谛审,而后语人曰:“此固自禁之而自犯之也。”老僧始合十以谢,使天下闻吾过。
滂沱昨夜雨,晴好忽今朝。
策杖归初地,登堂布旧条(予早岁依先师剃落于此。)
老成怀德在,小子习心销。
从此风规远,金轮瑞气昭。
题瘗鹤铭旧拓本四首 其四 (辛亥) 清 · 翁方纲
七言绝句
虚舟拓本自松圆,多少来游客未传。
我借墨缘题化度,更知片石是天然
⑴ 曩闻王虚舟从蒋松圆得此十六字,今始见之。米盖仿铭书而不逮远矣,益知序下三行出宋人补刻之说无稽也。予昔常题此段于所藏化度蒋本后云。
异代何人许共寻,秋风回首几沾襟。
维摩且喜不曾病,惠远终惭未入林。
黄花莫问当年酒,白发难为后日心。
更欲订君同长老,天然觌面海云深(丹霞有长老峰、天然岩。)
日赴丹霞,舟入江口,云烟缥缈,水石回环,奇峰间出,出没无路,转转如行万山中,比知此山之胜。渐近,望长老峰脚,疑衡亘蜿蜒,从无馀地。及登岸,数绕入关门,迥出意外。主山崇深,左右朝对,峰峦林立,如与本山相连。舟所繇长江,如南华香水溪,又如栖贤金井玉渊,而实下临百丈,一川平阔,远睇孤危,到来豁朗。此极奇极稳,真梵刹之备美者也。澹归谓与曹溪、云门鼎足,洵非过誉。垂老得此,犹敢叹相遇之晚耶?初入院,纵目应接不暇,无开口处。澹归谓:“和尚法眼,不可无以表彰。”乃随足力所及,辄成十二律,名《丹霞诗》。因命能文诸衲,随意属和,不拘各体,总以识一时山川人事之合。
壁立崔嵬透一关,不携楖栗跨千山。
空中风起石梁隐,足下云生鸟道顽。
长老峰高终古在,天然岩待此时还。
群峦尽在霜烟里,夜月横江万木寒。
送澹归住丹霞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绝句
三十年来想像中,亲临何必问渠侬。
天然岩上无岐路,侧耳珠江听远风。
栖贤舍利塔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康熙六年丁未夏六月,在家门人古薪唐郁文从燕邸南还,过匡山栖贤,持西堂石鉴覞子书,报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无数,极大如豆,极小如菽,皆五色莹彻。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因无佛世尊字,疑为诸祖、善知识阇维所获。向传佛舍利有五色光灿,铁椎,上下俱陷,馀即不及。乃大慧禅师亲见,真净文公与佛无异,此为不可辨识。余谓辨在石刻单写舍利塔字,若诸祖及善知识,则应写某禅师舍利,此为佛无疑也。盖耶舍尊者自西晋负铁金轮至,明天启间归宗半偈因修塔误出舍利,此在宋咸平之后。然耶舍来匡山,曾驻锡数载,安知无随身供养,别请作塔者。又铁轮阿育王建八万四千塔,役使鬼神一日一夜,分置国土。按神州所造,入八万四千数,惟十九处。而道俗兴福分建,亦何能测量。且佛法东流,神僧携来,其不及书载,殆无纪极。神异出兴,应有时节。残碑断碣,经兵火荒芜,终难埋没。今栖贤适当其运,宜尽诚庄严新塔,仍奉藏其中。函是谨稽首载缘起,并作诗以颂。诗曰:
佛性甚光明,能破一切暗。
佛性甚坚利,能断一切物。
流被千百骸,结成五色珠。
表此坚光体,法化无有二。
念我遗教者,睹珠如佛在。
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
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
极果摄微因,感应通心臂。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
果即在因中,当念无终始。
我以此一心,供养诸如来。
获睹佛真身,朝暮常顶礼。
金轮触神光,三十年于此。
今复闻栖贤,古塔示瑰异。
将建窣堵坡,作诗寄千里。
佛身不可赞,我赞非言句。
愿佛鉴我心,与佛身无极。
遂我今日愿,心光泽营卫。
有理必有事,本举末自至。
广及诸未来,学佛到佛地。
共 61 首上一页 第 4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