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明山西猗氏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襄阳推官。入为御史,力排东林诸子,尚书孙丕扬恶其所为,出之为宁夏副使,引疾不赴。天启中,魏忠贤起应甲代杨涟为左副都御史。赴任途中连上十三疏,亟诋东林党人,指李三才为党魁。后为南京右都御史,被劾削职。维基
乔应甲(1559年—1627年),字汝俊,号儆我,山西猗氏县人,同进士出身。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进士,授襄阳府推官,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第二次妖书案兴起,辱骂首辅沈一贯,署名「四川道御史乔应甲书」。应甲被万历帝拿问,应甲回复:如果是自己写的,何必签名陷害自己?万历认为有道理,将他释放。沈一贯想乘机斗争东林党吏部侍郎郭正域,遭到应甲反对,沈一贯怒将其调为淮扬巡按。在淮扬巡按间,发觉漕运总督李三才贪财,加以揭露,得罪东林党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调浙江道御史。次年,东林党争,东林党人在京察想要斗争应甲,应甲获得吏部萧宣化救援,脱身。后丁忧两次,家居十馀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朝廷召以太常寺少卿,应甲不就。家居期间,出家财协助地方农耕治水。天启四年(1624)起官,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弹劾许多东林党人,次年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杖杀贪赃枉法的国舅曹应祥,并招安许多因饥荒造反的流寇,深受爱戴,李闯经过其乡,称之为「清白吏」。天启六年(1626年)升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又遭到党争,应甲致仕,次年病卒于家,崇祯年间东林党人以搜捕阉党的名义,捉拿其子孙。但上述有关所谓李自成认为乔应甲是清白吏的记载存有争议,如《明实录》就记载乔应甲与冯铨交结,并借这关系到处周旋卖友,在陕西巡抚任内「贪声大著」、「岁迹多端」、「言清行浊」、「闻者欲呕」等。《崇祯长编》也记载有百姓被抢劫而向乔应甲请求捕贼,乔应甲竟反向失主索取千金,致使百姓被抢劫的皆不敢言,盗贼因而充斥横行。有关恶行,地方志也有相似的记载。后来经他治下也发生了王二起义。
人物简介
【介绍】: 明顺天府涿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扶沟知县,调莱芜,储谷赈饥。累迁开封知府,升淮徐备兵副使。治河有功,转陕西布政司参政,备兵潼关。筑石堰防涝,民称“冯公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维基
冯盛明(1566年—1621年),字梦元,又字月祯,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同进士出身,官扶沟知县。累官河南左布政。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陷辽阳,冯盛明身处危地,连续三次向河南巡抚张我续告病乞休,均被挽留。然而其仍擅自离任,因此下狱。其子冯铨,时任翰林院检讨,上书称其父乞休时并未得知辽警。陕西道御史张慎言则称冯盛明父子打算南逃“吴越蜀楚之邦,择地而处”。刑部最终将冯盛明处杖刑并革职为民。冯盛明回籍后不久即卒。冯铨亦被劾归原籍。后来冯铨求助于魏忠贤,冯盛明得以追复原官。
人物简介
徐绍吉,四川保宁守禦所军籍,湖广平江县人。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四川乡试第二名举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登乙未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万历三十年主晋府河东王朱慎键丧事,擢户科给事中,升工科右给事中,上言织造内监吕贵之罪。四十四年十一月,升为吏科左给事中,署该科印务,再升吏科都给事中。四十五年四月,升太常寺少卿。四十八年二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天启二年六月,山西巡抚徐绍吉屡以病请,部复,许之。五年四月,起升原任山西巡抚徐绍吉为户部左侍郎。六年闰六月,福建道御史李灿然疏参户部侍郎徐绍吉、职方郎中郑履祥窜入冯铨之幕,甘心依附,无非以铨能侵票拟之权,擅翻天之手,如吴殿邦横参巡方之公祖,则不难逐陈保泰以快其私,亓诗教欲锄异己之正人,则不难驱李徵仪、蔡国用以劝其驾。今冰山溃矣,绍吉等淟涊就列,能无愧于心哉。得旨:徐绍吉患得热中,投身去辅,营谋要地,尽丧生平,著冠带闲住。郑履祥夙附权门,今夸入幕,驱除同辈,绾符职方;吴殿邦多事居乡,横参公祖,立逐豸绣,以快己私,都著削籍为民,当差仍追夺诰命。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以户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督理京省钱法,不久以魏忠贤党,引退閒住。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578—1646 【介绍】: 明山西阳城人,字金铭,号藐姑。为诸生时,遍游吴越名胜。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寿张知县,调曹县。泰昌时,擢御史。天启初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可垦。以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遭陷害,戍肃州。崇祯时起故官,擢刑部侍郎,以谳狱不称旨,落职。再起为工部侍郎,调南京吏部尚书。福王立,命理部事,上中兴十议。为勋臣刘孔昭等指为“奸邪”,乞休。国亡后,疽发背卒。有《泊水斋文钞》。
字金铭,阳城人。万历庚戌进士,除知曹县擢御史寻谪戍崇祯初起太仆少卿官至南吏部尚书有泊水斋集维基
张慎言(1577年—1645年),字金铭 ,号藐姑,山西省泽州阳城县屯城人。早孤,由祖母抚养。自幼颖悟,万历三十五年丙午山西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三十八年庚戌科(1610年)会试82名、三甲118名进士。通政司观政。任山东兖州府寿张县知县,便有居官能干的声誉。四十一年,调任曹县,任内申明乡约,赈济大饥,亲尝其粥,又开垦荒田三千亩,治行第一。四十六年行取考选,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陕西道御史。生性耿直,不事阿奉。天启五年(1625年),为曹钦程所诬,下诏狱,戍肃州。崇祯元年(1628年)召还,补湖广道御史,历官太仆寺少卿、太常卿、刑部侍郎。无何,遣归,再召工部侍郎,累官南京户部尚书。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即位南京,张慎言理吏部事。为勋臣刘孔昭等所忌,乞休,加太子太保,荫一子,避居宁国府。国亡后,疽发背卒。
人物简介
赵兴邦,字儆言,直隶真定府赵州高邑县人,进士出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万历三十二年任河南通许县知县。擢授兵科给事中,晋左给事中,改礼科左给事中,升吏科都给事中。天启六年(1626年),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户部尚书冯铨贪贿太甚,为崔呈秀所嫉,崔呈秀说服魏忠贤罢免冯铨,赵兴邦与曹钦程作为冯铨党羽,也于同年闰六月被免官闲住。
人物简介
【生卒】:?—1645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孝直,号玉尘。父钱若赓任临江知府,被诬当诛,羁狱三十七年。敬忠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值熹宗即位,乃具疏鸣冤,囚服伏禁门外,父得释归。累进刑部郎,寻以忧归。后家居奉母几二十年。弘光帝立,上疏言事,为马士英等所阻。清兵渡江后卒。有《偶存集》。维基
钱敬忠(1581年—1645年),字孝直,号玉尘,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有《偶存集》。临江府知府钱若赓之子。父亲钱若赓于礼部任职期间,因选妃事得罪明神宗,后有御史揣摩上意,弹劾钱若赓对盗匪用刑严酷,是为酷吏。神宗欲以此罪杀之,将其下诏狱,群臣论救,下狱时钱敬忠年仅一岁,钱若赓被监禁长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钱敬忠与兄钱靖忠、钱益忠都是在监狱中受父亲教授经史,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与钱靖忠同登戊午科举人。翌年敬忠中会试,将拜疏,大臣谓上怒未解,惧速之死,乃不赴廷试,作誓墓文,以必死自期。明熹宗即位,敬忠伏阙上陈,得旨下部议。迁延未上,敬忠复奏:“臣父年已八十,倘不获宥,愿赐臣一死。”释父出狱,通政司格之不得上,敬忠更节录前二奏,囚服跪午门,请阁部诸公为之转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神宗下旨:“钱敬忠为父呼冤,请以身代,其情可哀。汝不负父,将来必不负朕。”终于将钱若赓释放,时称钱敬忠为孝子。天启二年(1622年)钱敬忠成进士,授刑部主事,中官方炽,林居不出。其成进士出涿州冯铨门下,冯铨方柄用,不与其通。崇祯年间,御史沈希诏奏荐,诏以原官起用,后出守宁国府,罢归。弘光帝时,三上疏南京,极论时事,不报。乃归硖石之寓亭,自称「崇祯遗臣」以终。
人物简介
【生卒】:1582—1626 【介绍】: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季侯,号来玉。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武康、仁和知县,有政声。入为御史。天启初,魏忠贤、客氏乱政,首疏弹劾,次年复三疏劾之。忠贤矫旨削其籍,诬以赃罪,下诏狱酷刑致死。崇祯时追谥忠毅。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季侯,一字来玉,吴江人。万历癸丑进士,除知武康县调仁和擢福建道御史巡按湖广及珰祸追赠太仆卿谥忠毅维基
周宗建(1582年—1626年),字季侯,号来玉。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官监察御史。天启间上疏弹劾权阉魏忠贤,下狱致死。为东林七贤之一。尚书周用之曾孙。少时听杨继盛故事,曾叹道:“忠悯(杨继盛)不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授武康县知县,又兼摄德清县。四十四年大计,以异等调繁仁和县,暂授工部主事,予假归。天启元年(1621年)改升福建道御史,巡按湖广。天启元年,为顾存仁、王世贞、陶望龄、顾宪成请谥。天启二年(1622年),弹劾魏忠贤与客氏乱政,激怒明熹宗,因诸大臣力救免死。次年巡按湖广,丁父艰归。他在巡按湖广时上疏弹劾大学士冯铨之父冯盛明,冯为阉党,指使其门生工部主事曹钦程弹劾东林党四人周宗建、张慎言、李应升、黄尊素,诬其重金贿赂熊廷弼,遂被锦衣卫逮捕入京,关入诏狱,御史倪文焕等诋周宗建等讲学为伪学,疏曰:“聚不三不四之人,说不痛不痒之话,作不浅不深之揖,啖不冷不热之饼。”,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五岁。
人物简介
维基【介绍】: 明山东莱芜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荆州、淮安二府推官,入为礼科给事中。倚方从哲势自恣。天启三年坐不谨落职。后得冯铨之助,以中旨起吏科,累擢太常少卿。以无礼于崔呈秀,出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旋被劾罢。崇祯初,名入逆案,赎徒为民。
诗教(1557年—?1633年),字可言,号静初,又号龙峡散人。山东莱芜县李条庄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举人,次年联捷戊戌科进士,初任荆州府推官,又转淮安府推官,任内有清誉,受褒扬,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升礼科给事中,万历四十年(1612年),与赵兴邦合作,弹劾礼部侍郎翁正春营私科举,正春被迫辞官,诗教转任吏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其座师方从哲拜相,诗教也在朝中呼应,作为齐党(山东籍士大夫)领袖,在东林党争中与楚党、浙党合称齐楚浙党,齐抗东林党。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山东大旱灾,导致饥荒、饥民蜂拥为盗,诗教要求朝廷发放官银十万两、留下税银十万两,再免去灾区要课的税金二万三千两,共为灾民争取到白银二十二万三千两,活人无数。升为翰林院四夷馆提督,后改太常寺少卿。泰昌元年(1620年),爆发红丸案,方从哲辞退,诗教亦退。天启时,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掌权,提拔冯铨,冯铨成为首辅,起用诗教,作为右佥都御史,后巡抚河南、管理河道等等,御史蔡国用欣赏诗教,加以推荐。天启六年(1626年),抱病归乡,晚年隐居莱芜苍龙峡,筑房舍,自喻“漱石山房”。崇祯年间,诗教被列为阉党逆案,罢为庶人。约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
人物简介
【生卒】:1593—1644 【介绍】: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初拜大学士,参与机务,善伺意旨,帝甚信任。实庸懦无才略。清军逼近畿,自请督师,驻通州不敢战,谎称奏捷。后事泄,十六年十二月勒令自尽。维基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绳,号挹斋,直隶宜兴县宜城镇人,明末政治人物、状元,东阁大学士。因贻误军机,被赐死。周延儒少时聪颖,被誉为神童,有名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时年二十余岁,又与同年冯铨友善,其后结为姻亲。天启中期升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事务。冯铨罢相后,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召延儒为礼部右侍郎。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为复社领袖,曾深得崇祯信任,屡蒙召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召周延儒密议,“漏下数十刻乃出,语秘不得闻”,崇祯三年正月,韩爌致仕,三月李标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辅。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给事陈赞化劾周延儒“招权纳贿、游客李元功借丛威人”,又揭发延儒尝告诉李标云:“今上羲皇上人也”。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民间的对联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被罢免。周延儒再度入阁。崇祯十四年,重任首辅的周延儒在其门生张溥的劝说筹划下,悉反温体仁时的弊政,凡周延儒所请减税、施恩、恤民、用心等事,崇祯帝皆忻然允许。周延儒又言「老成名德,不可轻弃。」于是当时被罢免的名臣郑三俊掌吏部,刘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掌工部,倪元璐佐兵部。其他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布满九列。又释放在狱的傅宗龙等,追赠已故文震孟、姚希孟等荣誉,中外一时都说周延儒贤能。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又劝皇帝剥夺东厂的权力,史称“都人大悦”,东厂特务恨之入骨,当时崇祯皇帝十分重视尊敬周延儒,曾经在新年时向他一揖说:「朕以天下听先生」,但是周延儒实际上庸驽无材略,且性贪,根本不能勉救局势。同年五月,山东兵备佥事雷演祚弹劾周延儒门生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压境,震动燕都。内阁首辅周延儒请求督师抗击清兵,并明言说「但言愿捐躯报国,援兵事实非所长」。但周延儒带兵出京后,驻军通州,不敢迎战。每日与部属饮酒作乐,“每日幕客攒集,午后始开门收文书,应故事”,向朝廷谎报军情,伪造胜绩。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后来,周延儒得知清军兵退,遂谎报战功。朝廷论功加周延儒为太师。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延儒。崇祯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使乖(玩弄计谋欺瞒)。”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自审讯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并逮治董廷献,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动摇。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缢死。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相隔两个月后,崇祯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传》。
人物简介
海明,字懒愚,号破山,姓蹇氏,四川大竹人,卓锡芜湖某寺灭度,后筑塔于崇义庵畔,著《破山语录》。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破山。蜀之蹇氏子。弱冠得度。从慧法主。听讲楞严。咨疑不决即出蜀。住破头山。鞭逼三载。忽于经行之际。见一平世界。不觉堕落岩下。损足。至半夜翻身。剧痛有省。叫曰。屈屈。一居士曰。师脚痛耶。师劈面一掌曰。非公境界。寻参博山。复参云门。后参天童。童问那里来。师曰云门。曰几时起身。师曰东山红日出。童曰东山红日出。与汝什么相干。师曰老老大大。犹有这个语话。童曰我既如此。你许多络索。又从那里来师震威一喝便出入室次。童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政恁么时。以何为界。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崇祯己巳出世。僧问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不生不灭。心在甚么处。师曰。谢三娘不识四字。僧礼拜。送法衣至。上堂。大庾岭头提不起。鸡足山前成滞货。衲僧今日获一披。如云普覆华王座。大众记取三十年后。切忌不可动著。何也动著则祸生。问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为什么惟佛与祖乃能知之。师曰知音不必频频举。八两原来是半觔。问破山堂内有僧否。师拈拄杖曰。向前来与汝道曰。执拄杖者是谁。蓦头一棒。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海明,字破山,人称曰万峰老人。姓蹇氏,世居渝城,后徙大竹,遂为大竹人。生含聪睿,质挺奇标,识者谓其状类黄檗。年十九,祝发于大持庵,以融光尊宿为师。偶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终日疑闷,乃读古人语录颂古,无可入处。遂孤身出蜀,见数耆宿,莫能取决。俄栖楚之破头山,经行万丈悬崖,自誓刻期取證,限以七日。日尽晌午,忽见银色世界,一平如掌,信步举足,不觉坠岩,左足已伤,尚不自知,胸中块磊,涣尔解释,但叫屈屈。自此出山南行,见憨山、博山、双髻、雪桥诸宿,微有启悟。再谒湛然,顿圆大戒。闻天童密云悟,赴金粟,径往造请,机语契合,竟付以源流一纸,信金一缄,祇受而返,息止苕溪。崇祯己巳冬,嘉禾绅耆,向其道风,请主东塔。遐迩学者,归之如云。壬申春,张金吾振宇、冯铨部伯井皆蜀人,请明还蜀,阐化乡里,而明亦动峨鹫瓦屋之思,辞密西迈,卓锡万峰古刹。既而中庆、佛恩、白兔,已振威音;凤山、栖灵、祥符、无际,并撒布衣。感绅荐之归依,受藩王之隆养。二十年间,九坐道场。谭梁生司业所云“花开携李,果熟蚕丛”者,信不虚也。明季甲申之变,刀兵横起,杀人盈野,有李将军立阳者,残忍尤甚,人呼“李鹞子”。尝请明至营中,明思导以慈念,化其杀机,阳遂强之食肉。明曰:“公不嗜杀人,僧何惜一口。”阳曰:“弟子不杀人,愿师常肉食。”然每于暴怒之下,多所全活。时以曹山酒志公鸽比之,尤有足多者。清顺治癸巳,蜀难渐平,乃回梁山,依金城寨,去寨半里,有旧绅别墅,尚馀老桂二株,葺而居之,颜其堂双桂院曰“福国”。未几,四众归之,遂成丛林。山门、佛殿,一时聿新。康熙甲辰,总制李凯既定巫山,道通川楚,以母丧故,再使延请,明不得已,杖锡巴渝,盘桓九旬,相得甚欢。及其别也,李公亨之牢醴,明喟然叹曰:“昔遇恶魔而踰闲,今逢善友而昭戒。”从兹不近酒肉矣。遂辞而归。丙午春,年已七十馀,道俗称庆,来者万指,方祝无量。无何,示疾垣化,时康熙五年三月十日也,寿七十四,腊五十九,塔于梁山艮龙山麓。别众偈云:“初开劫运九开炉,七十年来志不渝。每见驹隙难度尾,常闻老蚌易生珠。”得法弟子八十馀人,可谓英灵并集。已而或疑其滥,不知明际鼎革,狂禅满地,过于峻拒,恐将折而趋邪?故以传法为卫法也。明著述最富,其传者《破山语录》、《山居诗》、《双桂草》诸集,几盈尺,已付梓云。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