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字天随。师事林光朝。尝赋《丹霞夹明月》,有“半白在梨花”之句,人以“半白梨花郎”目之。全宋诗
魏几,字天随,福清(今属福建)人。师事林光朝。事见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七。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君玉。家贫力学,读书至夜间,与其徒吸水噀面,醒则又读。弘治十二年进士。任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多所平反。出为兴化知府,升本司右参政致仕。归二十年而卒。刻意攻诗,力去陈言,虽一草一木,必远出象外乃已。有《白斋集》。甬上耆旧诗·卷七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先生字君玉。少负异才。年十二即能赋诗。常手古人诗一卷,其父见之投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读之。家贫,为诸生时,出游吴楚间授经,以所上束脩归养亲,能备甘脆。每读书至夜分稍倦,则与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气复立,乃更读。其励志若此。年及艾,始中进士。授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副。前后所治狱凡二万七千馀人,论驳务得其平。有三人以造伪章论死,无所置辨。先生视其章,乃以篾布四边,中画字。遂判曰:篾作与私铸不同,减死一等。司狱官落职,贫甚,将鬻其女归。先生以月俸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荐为督学使,不报。出知福建兴化府,为政尚简易,务正风俗,与诸生说经,喜以儒术饰治,有古良二千石风。郡中林见素先生,海内宿望,日与先生以文义往来,每共登临,辄题名山壁,人称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数乞骸骨归老,辞义确苦,乃进本省左参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无遗财。人号曰白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为事。于诗律益工,弥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鸟间。尝自赞曰:辞让太早。似乎失利。木石无虞。何谓不智。末年遗教曰:抱病怀残喘,寄身属杪秋。爱山一舆,乐水一舟。未死微躯,巳卜荒丘。永谢之日,不烦饰脩。生也既顺,死复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庆,亦奇士,为诗殊有父风。余常读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学诗,志慕古人,然多从实地生变化,不敢为望空语。今所梓行,仅十之三四耳。自颠发黑,且苍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陆,固不可得晚遇见素林先生相知为独深,尝曰:梦魂相接多在雪苍雨碧之下,谷答风响相和应,亦微哉!续藁出耄言,觉尤有味,未知获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顾之,度不能举矣。人以为实录。又论诗曰:自高、杨、张、徐诸人学唐,尽有好者。后李西涯、谢方石、张亨父及沈石田律诗甚多,生意循唐人绳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尽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间,时北地信阳名巳极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论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荦不回,能自异于流俗,隐然可见。今所传白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馆集,则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为选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从家乘读诸先辈赠先楝塘先生诗,惟喜张白斋先生琦一绝句。复从戴氏书肆见白斋集四本,诗极可喜。时方习制举业,未即购以归。且意谓先辈诗文如此类必多,异时当得读之。未几,余学为诗,求向所见白斋集,巳绝不可得。偶见王凤洲诗,评于张琦下曰:如夜蛙鸣露,不离泥中。架上旧有李腾鹏诗统所选白斋诗,亦注曰王凤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读诸先辈选里中诗,俱甚推重先生,其论良是。然南江所录凡二十八首,东沙所录二十二首,与余向所喜颇不类。后之论诗者,有称先生呕心刻肾,务去陈言,品目甚当,而所录又只二首,使就诸家所选,即凤洲所言,尚非甚过。意中不平久之。至前岁始从释悟留所得所谓白斋集四本,如身客万里外,遇故乡良友,惊喜交集。释于石又示其竹里馆诗二本,赠先人绝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诗尽出矣。余适在患气中,且喘且读,手录三百馀首。窃谓先生诗发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无愧风雅。至其为兴为比,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间尝于诸体,尽相题目。乐府最为高手,惜不多作。古诗歌行别有苍然之色。可方山阴徐文长,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诗则妙矣。至于五七言绝句则神矣。今先生自编其诗,先绝句,次律诗,次乐府古诗,即一诠次间,甲乙巳定,此可谓寸心自知者。且先生历官大理时,北地信阳方树赤帜,一时靡然风偃。而先生高唱单行,不阡不陌,是诚不可无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为诗,惟晚遇林见素先生一人耳。身殁以后,久应论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横相訾诟,其知我者亦使与众人为伍,略无高下,其蔽反甚于毁之。今先生二集遗板俱坏,遍询里中所藏,仅存三四册,事固有不可知。傥更数十年,此三四册亦复散去,将使世间第一种文字,遂化为脉望,荡为飘风野火,忽焉尽灭,天下宁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辞其责也。余既录成,日为里中诸君诵之,必尽一卷方已。适梨洲黄先生过访草堂,急取共读,相与狂呼大叫,声声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谓黄先生曰:请于数百年中取一词家,足当我白斋者,邺嗣愿尽此斗。先生亦笑谓余言不狂。次日,黄先生归舟中,语万生允诚曰:白斋诗诚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负海内之望,表章一山阴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东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难耶?余闻其语,为怅然久之,夫余既杜门渐老,不与海内词人一通名纸,况悠悠千载,亦谁为知我者?乃独此爱异赏奇,若不容口,遂顿忘其身之老且废也。虽然,余不足传,而倘以传白斋之诗,遂得并传,是终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斋先生矣。
字君玉,鄞县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大理评事历官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有白斋竹里馆二集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大理评事。历寺副、寺正,出为兴化知府,进参政致仕。有《白斋》、《竹里馆》二集。 (《见素集》:白斋诗疏宕孤绝,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虽杂备众体,而收功实由山谷。宁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艺苑卮言》:张君玉诗如夜蛙鸣露,自极声致,然不脱淤泥中。 《甬上耆旧集》:先生诗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 《田按:白斋诗如饮苦酒、食谏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时,不可无此一体。)
人物简介
字二何,玄洲学士次子也。少负异才,治诗古文词,精书法。身既贵,公子性任诞,复为吴中势人婿妇装数万,二何随手而尽。里中陆文虎先生最持标格,独心折二何,与通婚姻。既七试不利,家日贫落,托因作客长安中,久无所遇,益放浪自废。其后竟客死故人家,识者哀之。余少时尝见二何乐府七言律十馀首,词甚横绝可喜。及余客白下,寓太常庄汉晓先生官舍中,见二何数造门,庄先生必为设食。将彻,出袖中一油楮,裹其残炙去,率如是。其客穷至此,相去三十年。余始选甬上耆旧诗。因忆二何诸作,从里中遍索其遗草,所录示,率皆俳谑漫语,与余向所喜绝不类。久之,乃自其从弟完白所得二何存集十帙之四,急发而读之,见其诗文杂钞略无去取,即讼词耍曲,詈仆骂鬼,涕唾夹慁,无不录其中。二何手题卷首,谓万不许示人,使后生辈得入其室,窥见老生生平。其语良是。余因念二何平日诗文,既不能自慎择,所仅传者,又俱其晚年谑浪,几使老气尽掩,将来风雅,岂尚有二何?一坐,心窃伤之。乃特为洗砚正席,取四帙中诗审定之,唯存其本色苍健者三十首,其馀删抹至尽,然后此老身后精响,始大白于天下。若自今日始得一诗人焉。忆初冬梨洲黄先生相过,见余选里中诗。辄问所录全二何多少。盖黄先生犹记文虎之言也。余时尚未得二何一诗。默无以应。今日始可以答黄先生矣。至余少所见二何诗。终无一在者。乃知所亡六帙。正有妙绝处。行苦觅之。第余于二何诗。即未得尽存其可传者。而已得力去其必不可传者。此则余爱二何宿心也。即二何而在,当许以此卷示人矣。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嘉则。诸生。偕徐渭为胡宗宪幕僚。有诗名,即兴作铙歌十章,援笔立就,为宗宪激赏。后宗宪以严党下狱死,为之讼冤。继往来吴楚闽粤间。卒年七十余。歌诗约七千余首,有《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嘉则,鄞人,万历间布衣。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一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先生起田间,少负异才,喜读书,尚廓落大节,慕谢太传、王猛之为人。云间沈公恺来为郡守,先生始束发,上书万言,沈公诧为奇士。已补诸生,数试于乡,不利,专以诗自豪,文章疏宕可喜。会东方用兵,少保胡公宗宪开督府,闻浙东有名士二人,辟致幕下。其一先生,一山阴徐渭也。少保豁达好士,微有酒失,善嫚骂,先生岳岳不少阿。唯少保亦雅惮先生,遥望见为离席。少保行部七闽,燕将士烂柯山上,酒酣乐作,请先生作铙歌十章,坐上诗立成,酾酒高唱,至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少保起捋其须曰:何物沈郎,雄快乃尔。即命刻石山上。尝从少保登大王峰,置酒上客四座有云:某所歌姬绝丽者。少保已被酒,趋命健儿为取来。须臾报姬至,先生即起曰:吾辈兴阑,明公可以行矣。少保为强登车去。其持正率如此。及少保死,请室中,先生走哭墓下,持所为诔遍告士大夫,颂其冤状,由是沦落湖海间,益跌宕自放。过太仓,一通谒弇州,高坐论诗,直气凌其上。弇州虽阳许为布衣之杰,然实心惮之。先生性喜衣绯,常客吴中。绯衣行道上,倾吴市人聚观。余太常谓先生戴罽冠,被朱衣,游行吴阊,啸呼若狂。当是之时,实惊吴儿亦善言先生豪矣。既久,倦游归里门。时张大司马方主文盟,最推重先生。岁时伏腊,非先生至不欢。而先生家诸从子侄一相国、二方伯,俱从先生受诗。初起有盛名,及司马既殁,先生更为耆夙,每持刺报客,自称老友。一时山林失职之士,单门高才俱辐辏其门,遂尽倾司马客先生。初出其诗七千有奇,使从子九畴删定,录四千馀首行世。晚年诗益多,每杖策历佳山水,过先辈隐居,宿精舍,小饮草市酒家,辄索素纸题诗,老言愈高妙,率弃去,不复具草,人多匿为已有者。遗文四百馀篇藏于家。先生既垂老,尚思出门,诸公共相慰留。先生曰:使吾有薄田百亩足自老,奚好游耶?诸公俱曰:诺,请为先生图之。因共出钱,为置善田百亩,给朝夕。先生遂得高卧丰对楼不出。年近八十,卒于家。先生家在南村栎社,人称为栎社长;诸从尊为句章公,学者称嘉则先生。先生以文行高东海,裒然居首。龚芝麓谓万历中布衣以诗豪者,天下有三人:其一为先生也。曹能始石仓诗选,录丰对楼集最多,为词苑第一。先生诗已见于世矣。然余间读先生所为序传记数篇,其文原本班马,叙事有法,不作同时诘曲语,可谓卓然大家。屠长卿亦曰:先生文益疏宕有奇气,生平魁玮大节,不愧其为文。世人徒知先生以其诗,且不尽也。又曰:近世作者或乏长材。乃诡而跳诸偏枯,以为险绝而务掩其短。每撰一篇杜门首,蒙𧝉被搆思累月,颖为秃而出。号于人曰:吾能钩玄尚奇。然按覆其旨,犹夫人尔。则胡不遵大路趋。而崎岖走间道为。必若先生。斯所谓遵大路而趋者也。长卿言专抑里中一古文家,而独推先生。其言最有功学者,即先生之文可知矣。余尝数求丰对楼遗文四百篇,在其族人某家,余友曾尽见之,即往从借钞。而某已持此本,献一当事,竟失于兵火中,惜哉惜哉。先生在当时,喜以文宠同辈,及所传叙先贤行事最详。今隆万之际,阙焉无徵,俱先生遗文散佚所致也。至先生殁后,百年中名贤高逸,仅能购其诗,存其名氏,而其生平大节,绝无可考遍。询诸故老所闻,略记一二。盖斯文之事,坛墠久虚,遂使世逾近而文献逾失徵,殊足叹也。梨洲黄先生谓余曰:及今不为采录,则后此益不可问矣,是皆吾辈之罪也。黄先生遂归选姚江逸诗,余亦有甬上耆旧诗之选,故特于丰对楼遗文有三叹息焉。
字嘉则,鄞县人。有丰对楼集。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584—1626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真长,号白安。黄宗羲父。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宁国推官。天启初擢御史,力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切责,尊素愤而抗疏。后又上疏论万燝廷杖及河南进玉玺诸事,益忤忠贤意,被削籍归。不久被逮入都下诏狱,临行嘱宗羲,谓学者不可不知史,当读《献征录》。在狱中受酷刑死。南明弘光时追谥忠端。有《忠端公集》。
字真长,馀姚人。万历丙辰进士。除宁国推官,擢山东道御史。天启末,卒于诏狱。赠太仆寺卿,追谥忠端。有集。维基
黄尊素(1584年—1626年),字真长,号白安,明末官员,浙江馀姚县(今余姚市)人。黄尊素官至御史,属东林党人,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而死于诏狱,是“东林七贤”之一。黄尊素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三甲进士,除宁国府推官,为官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天启二年(1622年)升山东道监察御史,参劾魏忠贤阉党不遗余力,上《士气已竭》疏,天启六年(1626年),受魏忠贤所害,入诏狱,被拷打致死,据说死状凄烈,头破血流。与黄尊素同时死难的还有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等人。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598—1657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字履安,一字悔庵。明崇祯九年举人。曾参加复社。入清服道士服,隐居不仕。善诗,兼熟史事。使诸子从黄宗羲游,均有成就。有《寒松斋稿》。
字履安,鄞县人。崇祯丙子举人,有《寒松斋槁》。
人物简介
【介绍】: 明保定府深泽人,字仲撝。崇祯十年进士。十六年任长兴知县,遇大旱炎热,步祷封扇,贮库两月。明亡,流寓绍兴,鲁王召为馀姚知县。鲁王败,隐居以终。著有《周易注》、《律书详注》。维基
王正中(1599年—1667年),字仲撝,保定府深泽县(今河北省深泽县)人。明末政治人物。王正中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崇祯十六年(1642年)担任长兴知县,遇大旱炎热,步祷封扇,贮库两月。明朝灭亡,流寓于绍兴。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召其以兵部职方司主事摄任馀姚县知县。升任监察御史。因事株连入狱。狱中随柯仲炯学习天官、律吕、度数;随黄宗羲学壬遁、孤虚之术。造《监国鲁元年丙戌大统历》。清军攻占浙东后,鲁王失败,王正中逃避山中,贫困不能自存。靠着鉴湖租佃五亩田,加以医卜谋生。。至康熙六年(1667年)隐居而终。
人物简介
【生卒】:1602—1645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字弘吉,号虎子。祁承□子。天启二年进士,授兴化府推官。崇祯四年官御史,屡疏陈天下大势、民间疾苦,出按苏州、松江诸府。因忤周延儒,以侍养归。福王时擢右佥都御史,宣抚高杰,勉以忠义,杰感动愿效力。旋被诋移疾去。清兵陷杭州,绝食死。唐王时谥忠敏。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幼文,绍兴山阴人。天启壬戌进士,除兴化推官擢福建道御史巡按苏松历官都御史巡抚应天维基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寓山居士,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戏曲作家、造园家,天启壬戌进士。弘光时,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南京陷落后自尽殉国。祁彪佳于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己卯寅时生于山阴梅墅。自幼聪敏,六岁能诵帝王名。九岁因其父安排聘商氏(商景兰,兵部尚书商周祚第三女)。万历四十六年赴童子试,无出其右者,遂为第一。四十七年,彪佳年十八,会试下第不中。跟随父亲赴任沂州,游览琅琊名胜,归家后继续读书。泰昌元年,与商氏成婚。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时年二十一岁,次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旁人或觉得彪佳年轻,而莆田有时缙绅势力强大的地方,恐怕不能胜任,结果其在任时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尽力去除底层穷困百姓的负担,名声颇佳。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一日,父亲祁承㸁去世,二十二日听到讣告,这一天也是祁彪佳生日,此后终生不庆生辰。崇祯四年(1631年)考选,五年选授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苏松。时宜兴缙绅陈一教势力薰赫,家奴周文爙仗势肆意,积累了许多民怨。平民陈轼聚众对抗文爙,烧毁了陈一教的房屋和别墅,还在附近劫掠,差点导致民乱。祁彪佳逮捕周、陈二人并问斩,其余惹事者各戍边、配流,事件遂平息了下来。他将周文爙所占别人的田产、子女归还人民,奏免陈一教父子的官职,民心大定。当时三吴一带有一伙名叫“天罡”的黑恶势力,为无籍之徒组成,到处作案犯罪,打枪奸淫,招摇过市。祁彪佳上任后立即将其四名魁首逮捕,杖杀并曝尸三日,之后一旦有抓到天罡的,全部不加讯问直接杖杀。很快平定了该势力的恶行。文震孟对祁彪佳的治绩大为赞赏,称之为“国朝二百年所仅见”。后受权臣周延儒排斥,家居八年。崇祯八年五月,到杭州养病,与母亲王氏游览西湖。病痊愈后回到绍兴。十月,在寓山构筑别墅,准备隐居终身。彪佳对自己家的仆人管理很严,禁止他们与外人发生争吵。崇祯九年四月,筑寓山草堂竣工,彪佳与友人闭关论性理之学。同年,由于彪佳常苦于疟疾之症,为治地方疟疾,于是捐资与友人王金如建立了医药局,在疫病期间保全了民众的生命,此外彪佳还建立了乡贤祠。剡县饥荒时,祁彪佳与王金如合力赈饥,因想到死在野外的人没人收尸,彪佳专门请了一位法号“本原”埋葬野骨的僧人,支付其报酬并让其掩埋三吴一带遗骨。又出资改善了监狱囚犯的生活条件。崇祯十一年,针对流寇严重的情况,撰写了《御寇》一书。十三年,绍兴饥荒,彪佳建议《救荒策》十五条。遂出面负责救灾。设立粥厂,制定供给米粮的法规,全活不可计,编辑了《古今救荒书》。杭州有卖妻为娼者,彪佳出钱将之赎回娘家。彪佳与族兄祁宁方倡议保甲,自任正、副长。崇祯十四年秋,绍兴再度歉收。民乱勃发,彪佳在母忧期间,急忙入城,下令逮捕抢粮者,绳之以法。日夜工作,尽力救荒。崇祯十四年(1641年),起为河南道掌印御史。崇祯十五年赴北京,路上因兵乱梗阻,历尽艰险。至十二月初四日入都门。在朝上疏,请求皇帝留下有清名、声望的耿直之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巡按南京,清兵入浙,驻节杭州抵御清兵。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破南京。闰六月,弘光帝被俘,潞王监国。群臣计划推举祁彪佳为苏松总督,还没来得及任命清军便来到杭州,官员四散。清军贝勒召见祁彪佳等士大夫四人,彪佳没有回应。初六日晨,于杭寓山花园莲花池内自杀殉节,有绝命词:“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又有遗言:“山川人物,皆属幻影。山川无改,而人生则倏忽一世矣。”鲁王朱以海谥彪佳曰“忠毅”,隆武建元,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给四代诰命,谥“忠敏”,赐祭葬,荫一子中书科中书舍人。归葬绍兴亭山北麓。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褒奖了其在危难时刻的气节,赐谥“忠惠”。张岱是祁彪佳的挚友,祁彪佳殉节后,张岱极为哀痛,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奕远既去,花月、声音、饮食之道难得解人。吾辈住此寂寞世界,毫无意味。”祁彪佳殉国后,其「澹生堂」藏书亦从此散出,多为黄宗羲、吕留良所有,部分归杭州赵氏小山堂,馀则散入坊间。
人物简介
【生卒】:1603—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沛县人,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又因避追捕改姓名称翁藏若。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后被捕下狱,得人援手获释。亡命十余年乃归。康熙初又为人所告,因刑部尚书龚鼎孳得免。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三
阎尔梅,字用卿,又字古古,沛县人。明崇祯庚午举人。有《白耷山人集》。白耷山人诗集·黄序
鲁仲连以东海布衣,不帝虎狼秦,折新垣衍而扼其吭,其奇伟俶傥之气,高视一世而无所诎。独聊城一矢,夺人之守以下齐,于大义稍不合,然其书与燕将者,尚传之至今。嗟呼!岂非以其人哉?夫人苟高视一世,文章虽诡于义,被乎其后,而犹不泯灭,况身负奇伟俶傥之气,而又能卓荦善持论,则其词之必传于世也,当何如哉?始吾遇白耷山人,粗识其崖略,或谓是空言无事实耳。迨徐观所为《蹈东》诸集,然后知山人非空言无事实者。岁在甲申,生民促数耗矣。是时河北诸路未有所属,而其间雄骏魁矫自异之士,莫不弸弓砥镞,南望抚膺,愿为国家出死力,捍疆圉。山人于是起彭城,拿舟南渡,慷慨叩幕府,抵掌画策,旦夕提一旅北向,收召豪杰,系诸路人心。幕府心才其言,顾唯唯师期无日。山人知策不果用,则又请空名告身数百纸,乘时遄往,视忠义为鼓励,俾逋寇叛帅不得以踰时涣散,少有睥睨者。计俱不行。山人旋引去,徘徊海澨,而事已大坏,不可为矣。顾是时,名延揽者竟欲争致山人,以为隐然一敌国,鸿冥不可弋,又齮龁图必杀之。龃龉数年,竟脱于难。山人既郁郁不得志,遂放浪赋远游,西北山川之雄深,古帝王都会之瑰玮,意所薄射,辄击节悲歌,独耻作聊城书。其词率轨于大义,而山人亦自谓必传于后,以视鲁连直过之耳。抑吾有疑焉,连折衍谋后十五年而始皇称帝,使连果前死,则连易矣。连未前死,而蹈海以死,此何等事,史乃失书?吾意其必飞遁远引,终身海上。而卒不闻始皇以前此之故,必欲罗致,就彼戎索,然则秦法犹宽也,山人以为何如?重光赤奋若之余月,庐山年弟黄云师具草。白耷山人诗集·张序
白耷山人诗集·古逸题辞泗阳张君慰西,于京师露摊得古古先生诗集,重订年谱,将付剞劂,督为导言。君表章耆旧,捃摭丛残,扶义之功,倜乎远矣。先生高节,具见君序跋中。明之亡也,船山、梨洲、亭林诸老,均以光复故物为职志。既已中蹶,不愿生灵之涂炭,乃为文字,以渐渍于文人学子之脑髓,而流衍不穷。故革命之说,非自辛亥始,五祖之说,三点之会,其由来久矣。舜水亡命日本,而阳明学派传播东瀛。日本梅郑等族,出自华夏,等于马留。以故清末逋逃,均受日本卵翼。匹士之志,可以回天,王侯蚁蚁,岂不信哉!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吴潘史难,启祯诗变,江浙名士诛戮殆尽。暨乾隆末叶,川、陕、楚之教匪,以迄道光后之西力东渐,咸丰洪、杨一役,几屋清社。同治中兴,汉族势力已超越曼殊之上。乃者亲贵用事,张脉偾兴,故武昌一呼,如摧枯拉朽。非明季诸老之精神攸寄,曷以致兹?集中《帝统乐章》,排斥猾夏,隐然为二百数十年后之背景。自大圜视之,犹一眴耳。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后之览者,亦可以惕然猛醒已。民国十一年春节后十日,东吴张一麟。
昔仲尼之删《诗》也,肇自《关雎》,终于《殷武》,虞夏以上无闻焉。盖世远文湮,金石剥泐,不足成篇什也。郭茂倩《乐府》,原始西京古初歌谣,散佚者亦复阒然。冯汝言《诗纪》、梅禹金《古乐苑》,追溯旁蒐,凡歌谣、引诵、畅操、箴铭、谚语,残章只句,悉以古逸诗名之,刻诸本集之前,可谓闳览博物者矣。余谓古初歌谣,散佚篇什,亦当时有心人从閒冷中写其闻见性情。且时代复兴,庖琴娲笙,《咸池》《大章》之乐,先后传流,是真《诗》三百之星宿海也,岂得一概置之?因采其有俾风教者杂咏之,断制咨嗟,藉题寄赏,不徒彷其体、拟其辞也。列之卷首,用资兴观。白耷山人识。白耷山人诗集·四言古诗题辞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颜延之云:「诗无九言。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仲洽之言,未可为据。」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白耷山人识。白耷山人诗集·乐府题辞
《汉书・礼乐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礼,采诗夜诵,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此乐府之所由昉也,后世递相承袭。群臣奉诏撰辞,皆以颂其本朝之功德,至于登临、燕射,别有鼓吹、相和、清商等曲,亦得列之宫悬。然其辞皆诗也,曷以云乐?余观虞帝命夔:「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是诗为乐始,乐为诗终。兴于诗,成于乐,二者合而为一,固不可偏废也。顾其间有雅俗之分焉。诗主乎辞,乐主乎声。辞或出于田野、男女、游客、戍士之口,未必尽雅;以声代之,而后雅者雅,而俗者亦不觉其俗。孔子删笙诗而存其题,正虑其不雅而避之,束皙补亡,殆不知此义也。如汉《郊祀》十九章、《安世房中》十六章、《短箫铙歌》十八曲,多不可晓者。若病夫孤儿、庐江小吏等诗,舛错亵俚,缙绅先生难言,以诵之郊庙宴飨嘉宾之前,可乎?故必隐其辞,而以声代之,俾听者悦其管弦节奏,而忘其为舛错亵俚,斯称善耳。乃又有谓郊庙诗歌未有祖宗功德之事。余谓古人作乐,如今人演传奇杂剧,随宾主之命,登场侑酒,不必拘定某事某人当作某曲。故诗即乐府,而又有不即是乐府者,毫釐千里,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讵可与之微言也哉?白耷山人识。白耷山人诗集·跋
吾师慰西先生编次《白耷山人全集》印行,命其辕任校雠之役,既竟而谨识其后曰: 自欧风东渐,平等自由之说兴,吾国旧有忠孝节义诸美德岌岌欲堕。国体改后,谋自便者益明目张胆,诋諆摧毁,视为洪水猛兽,务使伦纪纲常荡然不存于天地之间而后快。乌乎!积千百年正人君子维护之,不足三数邪人一朝毁坏之而有馀,可谓倡狂悖乱极人纪之变已。 究彼所揭橥毁坏之故,曰不合潮流,曰有背人道,一若忠孝节义完全为专制君主牢笼臣民私物,与共和国体绝对不能相容者。不知忠孝节义乃生人性天,非国家法令也。养成其性天,乃以显人类之高尚,即用以措国家于安宁,语所谓「旋乾转坤」,其功效有如此者,何用不臧?而乃如彼云云,毋亦于其意义及范围全未瞭瞭乎!无人,何以为国?无忠孝节义,何以为人?宜乎十年以来,乱臣贼子卖国叛亲者踵接不穷,祸乱相寻,群生日趋禽兽之域,而国亦几不国也。其得失利害,亦彰彰然不辨自明矣。 昔者豫让报智伯,倡国士众人之说,识者犹惜其为侠士恩仇之见,失之偏激,徒为后世鄙夫所藉口。良以忠孝节义之真,所以尽人性、行天理,当然而然,有不自觉者,非私厚谁何一姓一人也,更何容参以利害之见,杂以恩怨之私? 山人,亡明一孝廉耳。诚如赵福星与书所云,「不过有士之名,而未膺一命之荣,犹之女未识面也」。当时将相,亲承思陵赐剑,推毂隆礼者,犹不惜北面衔璧,山人即随众上公车,博取禄位,夫谁责之?而乃泣血椎心,抗志恢复,史馆之清要,会元之显荣,举鄙若腐鼠,卒之妻死子散,家破身囚。越三十年,厥志不渝,悲歌赍恨以终,得不谓之烈丈夫乎?设当日叩其舍彼就此之由,恐山人有莫自知其所以然者。自范于节义,亦即自完其性天,岂仅忠于朱明一家哉?使山人生值今日,虽无君臣名分,吾知其必履忠蹈义,耻与卖国叛亲者伍如故。谁谓共和国家遂不尚忠孝节义耶? 吾师身经洪宪之变,几罹不测,其志趣境遇,不必谓即似山人,然固知其甚深景卬。二百馀年后,不惮爬梳搜剔,收拾丛残,固山人节义之报,而缅怀先哲,蒿目时艰,知吾师之所感深矣。 其辕幼耽秘笈,早识山人姓字。后游徐,方辗转得读《二遗民集》。戊子家居,闻之段蔗叟先生,知吾师搜得此集。不意事阅三年,竟得躬与校字之役。文字契合,岂非确有因缘耶?忆癸丑人日,遇沛某君谈诗维扬逆旅,某君诵山人遗诗有「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句,又于某处见有「祖宗此恨应无地,君父之仇不共天」句,兹集仍无此两什,则知山人所谓「贾祸诗文尽数删」,其薙削不传,更不知几何。而此集较《二遗民集》多出倍蓰,亦可谓粲然大备矣。 或谓山人诗好隶史事,且时有粗率语,故渔洋、确士辈往往訾议之。不知山人满腔家国恨,即事随地抒写胸臆,大率随手成篇,与闭门撚髭者迥别。吾乡潘养一先生读子美集题词有曰:「我道公无诗句,全是生人血泪,大笔染淋漓。」又曰:「回看齐名流辈,从贼从仙从佛,潦倒折须眉」,吾以为所论情景时势,直可移题此集。试问后之读此集者,以诗人目山人?抑不仅以诗人目山人耶?况即以诗论,其精光灏气,固足颉颃前后七子而有馀也。不然,山人同时工诗之士何限,今传者几人?如牧斋、梅村、芝麓,号称江左三家者,诗名似骎骎驾山人之上矣,而出处多亏,大节已丧。梅村自挽词所谓「一钱不值何消说」,后之览者,于三人固有同慨也。 嗟乎!节义,大纲;文字,馀事。文字可因人而传,人并不得因文字而重。君子观于此,或不嗤为违世腐论,而懔乎身后之是是非非,庶几吾师印行此集之微旨也夫。民国十一年岁在壬戌雨水节,淮阴后学吴其辕跋于京邸。(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生卒】:1605—1669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会稽人,字谦贞,人称若水先生。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宝应知县。弘光时任礼部主事,迁郎中。南都败后,隐居山中,教村童识字,并从事耕种,前后二十四年,始终如一。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尔德,一字谦贞,会稽人。崇祯癸未进士,除知宝应县维基
余增远(1605年—1669年),字谦贞,世称若水先生,浙江会稽人。明末进士。入清后隐逸不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宝应县知县。弘光朝,授礼部主事,迁郎中。抗清失败,余增远逃至山中。郡县逼迫其出见,以死相拒。后终于事解。居草屋三间,不能遮蔽风雨,用鳖甲接漏。聚集村童五六人,教授《三字经》。其屋内脏乱,无法下足,早起耕作,与老农杂处。海防道王天锡,与余增远有同年之谊,欲与其叙旧,余增远以病相辞。天锡径直拜访其家,增远盖被不起,口称:「不幸有狗马疾,不得与故人为礼。」天锡方辞别,增远已与一婢子担粪灌园如常。天锡远远望见,叹息而去。清康熙八年(1669年)卒,享年六十五岁。二十四年不离城南一步。余增远病重之时,黄宗羲来到病榻之前,欲为其把脉,增远笑道:「某祈死二十年前,反祈生二十年后乎?」黄宗羲流泪而别。《清史稿·遗逸》有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