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启东,绍兴山阴人。万历辛丑进士,自行人迁礼部主事历官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有蕺山诗集维基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于蕺山书院,后人称其为蕺山先生。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市)人。明末哲学家、文学家、政治人物。“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奥难解著称。刘宗周为遗腹子,自幼随母养于外祖父章颖家。章颖颇有学问却屡试不第,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人均出其门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刘宗周中式丁酉科浙江乡试四十六名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不久因母丧,守孝三年。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为官刚正,敢于直谏,官太仆寺少卿,“必三四辞而后受事”。天启时,因得罪魏忠贤,削籍。明思宗继位,替杨涟、左光斗等平反,命宗周为顺天府(今北京)府尹。崇祯元年(1628年),刘宗周指出崇祯帝施政弊病,上疏言:“陛下救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崇祯帝以为他迂阔,但仍叹其忠。崇祯二年己巳之变起,京师被围,米价腾跃,刘宗周上疏请罢九门税,又修贾区以处贫民,为粥以养老疾,严行保甲之法,安定民心。刘宗周在任京尹期间,政令一新,力挫豪强。对太监无理请求都不答应,而被指责攻击,宗周治事如常,武清伯手下殴国子监学生,宗周捶之,枷武清门外,又持明法纪,周恤贫民,后谢病归,都人为之罢市。崇祯九年下旨起用,授工部左侍郎,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繁,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罪饰非,不肯尽职业,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流寇本朝廷赤子,抚之有道,则还为民”,屡次直言上疏,每受贬斥。崇祯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祯帝上朝时叹气说「刘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常起常罢。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缢煤山,刘宗周徒步荷戈,诣杭州,责巡抚黄鸣骏发丧讨贼,又与故侍郎朱大典,故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召募义旅,以备勤王。五月,福王朱由崧登极于南京,以宗周为左都御史。宗周自称草莽孤臣,屡次上书讨贼复仇,后因劾马士英、阮大铖,被黜归里。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陷杭州,刘宗周正在进餐,闻讯推食恸哭:“此余正命之时也”,决定绝食殉国。其门人王毓蓍率先投水自尽,他说:“吾讲学十五年,仅得此人。”有门生劝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答道:“吾固知图事贤于捐生,顾余老矣,力不能胜。”遂绝食二十日,闰六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八。另一门生祝渊,在刘宗周卒前两日,亦自缢死。
人物简介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九畴,号瑞屏。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检讨。天启中被魏忠贤指为东林党人,降调,削籍。崇祯中,复故官,累迁礼部左侍郎。复忤杨嗣昌,遭谗削籍。十五年,廷臣交荐,起为南京礼部左侍郎。福王立,进本部尚书,请补建文帝、景皇帝庙号及建文朝忠臣赠谥,又请夺温体仁谥。与马士英不协去,遂致仕。南都失守,寓居温州江心寺,为总兵贺君尧所害。有《纲鉴正史约》、《秦汉鸿文》。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九畴,昆山人。万历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天启中削籍崇祯初以原官起用历国子祭酒少詹事礼部左侍郎进尚书有握日草维基
顾锡畴(1585年—1646年),字九畴,号瑞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己未进士。弘光时任礼部尚书。隆武时,加太子太师东阁大学士。因欲弹劾总兵贺君尧被杀。顾锡畴十三岁时,以诸生身份参加应天府乡试,魏国公徐弘基将女儿许配给他。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式顺天乡试第二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天启四年(1624年),与给事中董承业为福建乡试主考,取中五经奇才颜茂猷。魏忠贤党羽指责他们是东林党人,两人一起降职。最后,被削夺官籍。崇祯初,得崇祯帝召见,官复原职。升任国子监祭酒。他奏请恢复积分法,礼官阻挠不予施行。顾锡畴又申诉此事,并请求选择监生担任州县长官。此后,奏请订正陪祭祀者的位次,担当国子博士的进士能参与考核、录用。崇祯帝均同意。之后他母丧回乡,并请求不再出仕。丧期满后,起用为少詹事,晋升詹事,加封礼部左侍郎,负责部中事务。皇帝曾经召见他面商国事,询问理财用人的问题。顾锡畴告退后,陈述了用人方面的五点失误,称:“考察选官没有法度,文网太严峻,议论太多,太拘泥于资格,对人没有鼓励效果。请使先用人的地方清正源流。精心鉴别,依照才能任用,这是好处一。赦免小过失而不完全废弃,这是好处二。减少议论而专门责其成事效率,这是好处三。选择奇异人材而不拘泥于平常规章,这是好处四。积极奖励而宽缓督察、责备,这是好处五。”最后极力陈述耗靡钱财的弊端,仍然归其根源在于用人。皇帝对他的奏疏称好。杨嗣昌奏疏请求招抚流寇,其中有“乐天者保天下”和“善战者服上刑”的话。顾锡畴争辩,称这是诸侯间交战的事情,引用不合伦理,与杨嗣昌互相攻击。杨嗣昌当时主持政务,诸位言官都攻击他,杨嗣昌很怀疑顾锡畴所为。遇上驸马都尉王奁犯罪,顾锡畴准备从轻发落,杨嗣昌借机攻击,便削夺了他的官籍。崇祯十五年,朝廷大臣交相举荐,皇帝召他回朝。御史曹溶、给事中黄云师又称不应该任用他。皇帝不听,任命他为南京礼部左侍郎。甲申国难后,福王朱由崧立位,顾锡畴升任本部尚书。福王尊奉福恭王为恭皇帝,准备商议庙祀,顾锡畴奏请另外设立专门的庙宇。不久,请求增补建文帝的庙祀谥号、明景帝的庙号和建文朝忠臣的赠封与谥号,均获准施行。东平伯刘泽清称:“宋高宗在南京即位,靖康二年五月即改建炎纪元,以遵从民望。我请求从今年五月改为弘光纪元。”顾锡畴明确地说诏令已经颁布,不能追悔更改,方才作罢。当时确定大行皇帝的庙号为思宗,忻城伯赵之龙称“思”不是美称,引经据典核证,顾锡畴也认为如此,上奏请求更改。大学士高弘图因为前面提议极力坚持,于是事情搁置。温体仁去世,特谥文忠,而文震孟、罗喻义、姚希孟、吕维祺都没有获得谥号。顾锡畴称:“温体仁得皇上信任,行使政令最为专横而且长久,他对先帝所负的罪大且深重,请求将文忠谥号,或者删削或者更改,而增补文震孟等大臣的谥号,使普天下奖惩有度。”答复可以。于是增补诸臣的谥号,剥夺了温体仁谥号。吏部尚书张慎言离职,顶替的徐石麒没有到任,朱由崧命令顾锡畴负责事务。当时马士英掌握国政,顾锡畴一向与他不和。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弹劾他,于是他请求到南海祭祀而离去。弘光元年(1645年)春,御史张孙振极力颂扬温体仁的功绩,请求恢复他原来的谥号。便勒令顾锡畴退休。五月,清军破南京,昆山也被攻占。顾锡畴的正遭父丧,由小路赴福建。唐王命令他就任原职,他极力推辞,在温州江心寺寓居。总兵贺君尧鞭挞侮辱诸生,顾锡畴准备弹劾,被贺君尧乘夜色派人杀害,尸体投入江中。温州人寻找多日,方得收葬。
人物简介
刘光斗(1591年6月11日—1652年9月30日,万历十九年四月二十日-顺治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字晖吉,号讱韦。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今属江苏省常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昆曲作家。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联捷乙丑科三甲第十二名进士。授浙江绍兴府推官。任内多清理积案、昭雪冤狱,兼理会稽县、诸暨县事务,兴筑石堤海塘,县民因此为刘光斗立祠。之后受浙江巡抚任命为监军,讨伐海寇刘香。七年(1627年),充任丁卯科浙江乡试分考官。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敕授文林郎、妻吴氏封孺人。崇祯五年(1632年),举卓异,考选试用广西道监察御史。六年(1633年),实授广西道监察御史。因与阉党亲善,以结党营私、贪污收贿革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受马士英、刘泽清举荐重新起用为御史。然而「朝政混乱、贿赂公行」。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监察御史加大理寺右寺丞。同年,清军大举南下,破南京,刘光斗降清,奉和硕豫亲王多铎之命安抚常州府,改行人司司正,赴福建颁诏招抚。后升授工部屯田司郎中,加从四品衔。顺治九年(1652年),以工部郎中充任壬辰广西乡试主考官,染伤寒卒于道上。有诰敕四道。因安抚常州功劳,常州府属各县合议公请特建仁贤祠。颁诏福建时,多次为疑案开释晓谕,使福建免于屠戮而保全绅民无数,「有活氓功」,闽南至民国仍每年祭祀之。
人物简介
【生卒】:1594—1645 【介绍】: 明庐州府合肥人,徙开原卫,号虎山。行伍出身,勇猛过人,军中号黄闯子。累擢为副总兵,分管京卫营。崇祯十一年,从熊文灿攻农民军。以后连年与张献忠等部作战,杀伤甚多。十七年,封靖南伯。南明弘光时进封侯,镇庐州,与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共称江北四镇。后移镇仪真、太平。清兵陷南京,福王投奔其营,得功欲与清兵决战,飞箭中喉,乃自杀。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四【生卒】:1595—1661 【介绍】: 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字静子,别号野鹿居士。明诸生。北游燕齐,南至吴越,结交天下磊落奇人。弘光时,入刘泽清幕府,见其所为,乃不肯受官职。入清,常往来徐淮之间。有《溯园集》。
贾开宗,字静子,商丘人。诸生。有《溯园集》。
人物简介
【生卒】:?—1644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字羽圣。崇祯七年进士。屡迁为刑科给事中。李明睿以李自成军逼近北京,建议亲征,实为南迁之计。时亨劾之。北京破后,时亨南下。马士英等以其阻朝廷南迁为罪,杀之。维基
光时亨(1599年—1645年),字羽圣,号含万,直隶桐城县(其故里今属安徽枞阳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给事中。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之际,力阻崇祯帝南迁之议。京师城破后南归,次年,被弘光朝廷以「阻迁」之罪处死。天启四年(1624年),光时亨登甲子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中式甲戌科进士,授四川荣昌县知县。崇祯帝征光时亨入京师,在左掖门御前廷对。光时亨慷慨陈词,认为「近事之误,莫如抚贼」,主张「布大信以倾贼党」,将乱军中剽悍者,招募为兵,将乱军中携裹之饥民,安置归农。官兵、刑二科给事中。半月之间,上疏百馀封,弹劾权贵、建言军国大事,又请求免除老家桐城漕粮。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大同,京师震动。词臣李明睿倡议南迁,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反对,并指使光时亨激烈谏阻,坚决主张固守京师。四月,京师陷落。城破之时,光时亨兴御史王章巡守阜成门,王章被杀。《桐城耆旧传》称,光时亨摔断左腿,爬进尼姑庵自缢获救,又与御史金铉同投御河,金铉身死,光时亨再次为人救起。而《甲申传信录》等野史则称时亨开城迎降,留任兵科谏议(给事中)。李自成败,光时亨南归,至宿迁被大帅刘泽清派人关押。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朝廷权臣马士英称:“给事中光时亨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与降闯之臣周钟、武愫同时弃市。
人物简介
【生卒】:?—1644 【介绍】: 明四川井研人,字发圣,号赞皇。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工结纳,初入仕,即与内侍通。庄烈帝选用阁臣,每发策观其能否。崇祯十三年,得中官关节,知帝所欲问数事,奏对称旨,即拜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入阁。十三年改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周延儒罢,为首辅,实无能为,无所筹划,而以贿闻。十七年,罢政。资多,不能即行。李自成破京师,被执,以献巨金于刘宗敏获释,寻被杀。维基
陈演(?—1644年),字发圣,号赞皇,四川井研人,崇祯时期的内阁首辅。治书经,行一,庚子年九月初九日生。陈演是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顺天乡试三十六名,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科进士。吏部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陈演于山东平定盗贼有功,升任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崇祯十六年五月,周延儒被罢免,陈演代为首辅,后因谎报战功而被罢免。《明史》称陈演为人“既庸且刻”,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崇祯有意迁都,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二月初八,李自成陷太原,北京震动。蓟辽总督王永吉、顺天巡抚杨鹗建议提调吴三桂保卫京师,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召开紧急会议,徵调吴三桂“勤王”,陈演、魏藻德两人不敢同意,以致此事一延再延。最后崇祯骂他:「汝一死不足蔽辜!」三月初四,崇祯帝终于决定,放弃宁远,徵调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护卫京师。吴三桂接到命令后,三月上旬启程,十六日入山海关,二十日至丰润时,李自成已攻破北京。李自成入北京,陈演想逃离北京,但因家产太多而未果。他主动向刘宗敏献白银四万两。稍后,其家仆告发,说他家中地下藏银数万。农民军掘之,果见地下全是白银。刘宗敏大怒,大刑伺侯,刑求得黄金数百两,珠珍成斛,四月八日,得释。十二日,李自成败于多尔衮、吴三桂之联军,临走前,将陈演等人斩首。另一民变领袖张献忠后来称帝,以陈演的女儿为皇后,陈演的儿子为翰林学士。
人物简介
周光夏(?—17世纪),字士六,号敏山,河南开封府杞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周光夏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成进士,获授工部主事,抽分龙江,有盈馀数万。他从郎中外任宁国知府,吏员都不敢欺骗他,又多奖拔文人和士大夫;再调官淮安,不顺从高杰与刘泽清。北京陷落,他与路振飞中军赵彪、张云冲、徐人杰、傅文亮、王启、周逢豫共同守城。武愫南下,周光夏命令徐州指挥王文明假装投降,与徐标中军卓圣、刘秉忠,同知郑之俊,诸生吴汝珠、王太生擒获武愫;迁任江西副使,负责督兵筹粮,来往福建广东。隆武帝继位,让周光夏担任太仆卿,管理尚宝司;明年(1645年)就以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永历帝即位,周光夏参与拥戴,历任工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为官清廉,与严起恒、晏清友善。不久童琳弹劾他「越资序,题差用,私乱台规,非法」,唯永历帝反而杖打童琳,他就晋升为工部尚书,但永历二年就遭罢去此职务。肇庆再次失陷,里人江禹绪得清朝任作招抚,带兵在平南江与周光夏相遇。他情绪激昂地数落江禹绪,禹绪最初还在得意忘形,听到他的训话就垂头丧气,不敢回答。很快他兵败,不愿投降,于是奋身战斗,中弹而死。南明朝廷得知,追赠太子太保,谥忠烈。他能力出众,有义气,随从志气精锐,死后人们都为他惋惜。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浙江海宁人,字大来。初名凝之,通天文历数、壬遁奇门、三略六韬之术。天启四年中顺天乡试举人。被推举纂修历法,而所言皆关时政,罢归。崇祯时以边才起为沂州兵备副使,史可法举荐监淮扬诸路军,守邳、宿。后为刘泽清忌,劾之罢归。有《圣学正宗》、《景行录》等。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644 【介绍】: 明扬州府兴化人,字唐山。崇祯四年进士。历兵科给事中。为人正直。尝弹劾都给事中曾应璘。或以为散员不应劾都谏,如愈以“不敢恤僚谊欺明主”对。后劾总兵刘泽清不法,泽清遣兵劫杀之。
韩如愈(?—1644年),号退如,原籍南直隶徽州府黟县(今安徽省黟县),扬州府兴化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户部观政,五年授安化县知县,六年任乡试同考官,十二年起补山西榆次县知县,后官至兵科给事中,劾罢都给事曾应遴,又劾大将贺人龙临阵逃跑,后劾罢江西巡抚张凤翮。晋兵科右给事中,崇祯十七年三月,奉命督江浙军饷南下,驻守山东的总兵刘泽清因韩如愈曾经弹劾他,将他杀死在东昌戴家庙。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