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丁宝桢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通朗,字明照。
姓杨氏,崇宁人。
母季氏,梦僧追虎入室,惊觉而娩,心异之。
幼时随母入法忍寺,见尊者挖心出佛像,指问何人。
母告曰:“心中有佛故。
”对曰:“儿心亦然。
”稍长,即思出尘,礼普照寺普荣披剃。
道光癸卯,赴昭觉,道公见而器之,付正法眼藏。
备历执事,调护水利,报效输将,弗殚艰险,几二十年,愿力甚钜。
其职西堂时,已建成都准提阁殿宇。
同治癸酉夏,继主昭觉,勤俭自持,清偿积逋,为数巨万。
甲戌以后,重葺天王殿、五岳宫,修治北路官道塔院,彩绘庄严,足人信仰。
戊寅翻刻《释迦谱》,以宣佛果。
一时名公巨乡皆为莲社。
制府丁公稚璜,尝相过从,若有夙契,偶至方丈,问曰:“此为丈室,和尚又在何处?
”朗曰:“制府今在何处?
”相视辗然,又问:“坐禅如何?
”朗曰:“随时而坐。
”曰:“坐时如何?
”曰:“前有龙眼桥,后有威凤山,中间方丈室。
”复以拂子一拂,云:“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丁公曰:“真善知识也。
”嗟叹者久之,为奏颁“龙象神通”题额赠之,以表异焉。
廉访如公,亦深于禅宗者,闻丁公言,造寺咨厥要旨,且问:“如何是究竟法?
”朗曰:“得安乐时即安乐。
”如公笑曰:“恁般安乐?
”朗曰:“廉访自能分晓。
”如公不禁怃然曰:“昨与丁公言,深得禅中三昧,殆不虚也。
”乃携手上经楼,问:“此楼创自何人?
”曰:“康熙时修自丈雪。
”曰:“可重建矣。
”朗曰:“早有斯志,但力未足耳。
”公举一茎草建梵刹竟之旨,朗曰:“释谛须实地。
”公首肯,助银三千两成之。
一日自云:“佛诞之后,即吾归期。
”时光绪乙酉四月十七日丑时,大众闻佛声西去,寿六十五,腊五十八,得戒弟子千馀人,得法者二十四人。
朗性刚直,操行坚决,智慧皆从阅𠪾中出,人目为“伏虎再来”云。
罗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字济川。
任四川内江知县七年,才能为丁宝桢称赏,推为蜀中循吏第。
去官后家成都,纳资为主事,以办赈功晋三品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人,字亮甫。
初从向荣攻太平军,为太平军所俘。
后逃至四川,练乡勇拒太平军,官至四川军标副将。
善制地雷。
丁宝桢称为良将才。
罗文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罗文彬(1845年—1903年),字质安,别署植庵,号香草园主人。
贵州贵阳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生于贵阳田家巷。
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
授官云南补用道、通议大夫。
篆刻为贵州之冠,任礼部铸印司员外郎期间,奉诏铸皇后及珍、瑾二妃金玺。
与王秉恩撰《平黔纪略》,与丁宝桢等纂《四川盐法志》,又修《贵州通志》。
官至图书总纂处提调、云南永昌府知府。
晚年有风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卒于昆明。
著有《平黔纪略》、《盐法志》、《援黔录》、《家礼便览》、《香草园集》等书。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王闿运,字壬秋,湘潭人。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举人,光绪戊申,赐翰林院检讨。有《湘绮楼诗文集》。
词学图录
王闿运(1833-1916) 字壬甫,一字壬秋,号湘绮,初名开运。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肃顺欲延之,不就。佐曾国藩戎幕,不称意,退归讲学。主尊经、船山、两湖书院讲席。光绪三十四年(1908)赐检讨,加侍读。入民国,受聘为国史馆馆长。治《春秋公羊传》,又精子学史学。诗与邓辅纶并称"王邓",为湖湘派领袖,宗汉魏六朝,独步一时。亦工文,散文探贾谊、董仲舒,骈文揖颜延之、庾信。词希踪北宋,鄙薄浙派。有《湘绮楼全书》、《湘绮楼词》。
沧海遗珠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屡掌成都尊经书院、衡州船山书院、武汉两湖书院。后授翰林院检讨。著有《王湘绮先生全集》。
湘绮楼诗文集
1833.1.19-1916.10.20,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
据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阳西乡,居数世,后于宪宗成化年间迁居湘潭城外。
咸丰七年(1857)中举人,先是结交了湘中第一人曾国藩,随后结交了朝中第一人肃顺,再后结交了川中第一人丁宝桢
不久辞职返归湖南,隐居衡阳西乡石门12年(1865-1876),潜心学术研究,并在石门观设私塾授徒,夏时济、曾熙、马宗霍等皆出其门下。
后相继受聘为成都尊经书院主讲、长沙思贤讲舍主讲、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江西大学堂总教习。
其中尤以在衡阳船山书院的时间最长,前后长达25年(1891-1915),力倡船山之学,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如杨度、夏寿田、蒋啸青、陈兆奎、程崇信等。
清朝末年,官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
民国初年,出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兼参政之职。
逝世后,当时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可见当年享誉之盛。
王闿运之学兼包九流而归于经学,崇奉“春秋公羊”之说,被誉为“经学大师”、“湘学泰斗”。
诗文亦称天下第一,门生弟子遍布天下。
著作非常丰富,曾撰《湘军志》、《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有《春秋公羊何氏笺》、《古今文尚书笺》、《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联语》等数十种。
门人辑其诗文为《湘绮楼全集》。
钟天纬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0—1900 【介绍】: 清江苏华亭人,字鹤笙。
同治间肄业于广方言馆,精通外文。
曾出入丁宝桢、盛宣怀、张之洞、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活动。
光绪间从使德国,归国后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英人傅兰雅合作,译有《工程致富》、《船坞论略》、《铸钱工艺》等数十种书。
著有《格致课存》、《刖足集》。

人物简介

维基
丁寿鹤,字子美,贵州省大定府平辽州人,进士出身。
丁宝桢子。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二甲一百二十一名,官刑部主事。
胡从简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
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
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
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
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
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
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
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
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
这两支也迁到新津。
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
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
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
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
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
”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
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
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
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
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
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
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
”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
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
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
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
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
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
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
”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
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
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
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
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
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
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
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
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
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
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
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
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
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
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
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
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
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
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
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
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
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
西汉学者后苍开创《》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
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
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
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学大师。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
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
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
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
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
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
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
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
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
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
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
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
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
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
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4—1869 【介绍】: 名或作得海。
清直隶青县人。
童年自宫,入内廷为宦官,人称小安子,奔走得力,深得慈禧宠任,权势日增,朝野侧目。
同治间受慈禧授意,往苏州采办龙袍,路途张扬跋扈,多为不法。
山东巡抚丁宝桢捕之,奉同治旨,以违制出京、妄用禁物之罪诛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无锡人,字季怀。
薛福成弟。
高才通识,诗学甚深。
丁宝桢幕,以陕西试用知县出仕,累迁四川知府。
有《青萍轩文钞》。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八
薛福保,字季怀,无锡人。陕西试用知县。有《青萍轩诗录》。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