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清四川阆中人,字子明。以武生从向荣军,积功至参将,擢固原提督,署僧格林沁军右翼长。参与镇压回民起事,偕雷正绾解西安围。被多隆阿劾坐守省城,不援同蒲,降总兵,旋解职归。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800—1878 【介绍】: 清江苏仪徵人,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道光九年进士,授编修。历山西朔平知府、四川、河南按察使。咸丰间以直隶布政使随胜保、僧格林沁御太平天国北伐军。同治间署陕西巡抚,镇压回民起义。以故夺职。所撰年谱、日记对道光、咸丰、同治间政治、军事、经济情况纪录甚详。今人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张集馨(1800年—1879年),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江苏仪徵人,清朝官员。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二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苏仪徵小市口。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乙丑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充武英殿协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散馆一等授编修,七月充武英殿篡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月保送御史记名,补授山西朔平府知府,九月抵任,赈灾治蝗。道光十七年(1837年)创立玉林书院。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调署山西太原府,依法办案。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回朔平任。四月署山西雁平道(代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补授福建汀漳龙道。目睹总督颜伯焘革职回广东途经漳州时的排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服满,入京候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补授陕西督粮道,因旱荒向陕西巡抚林则徐(1785-1850)请示缓征,得林赏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补授四川按察使,九月入京,召对(接受召见)二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补授贵州布政使,十一月入京,召对五次。道光三十年(1850年)调补河南布政使。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召对八次。六月总督琦善因案被劾,张受累,遣戍军台。萨阿迎暂署总督。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含冤到戍,十一月就庶籍,赏四品顶戴,补授河南按察使。十二月入京,召对二次。尚未出京又调补湖北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赴任途中调补河南按察使。二月补授直隶布政使,带兵防守。目睹直隶总督桂良与其孙麟趾卖缺受贿。因受钦差大臣胜保调遣办理军务而被桂良迁怒,参劾其“不听调度,滥用帑金”,遭革职遣戍。因军务留营免遣。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因军功赏五品顶戴。九月发往荣军营听后差遣。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抵江南大营,病假回籍就医。八月回京,九月赏四品顶戴,署甘肃布政使,召对五次。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抵甘肃就任。设立捐局为藩库理财。咸丰八年(1858年)总督乐斌令出师河州剿回,张派员调停搞定。四月丁忧回籍,十月入京。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服满,召对一次。九月加三品顶戴,署福建布政使,召对二次。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抵任,整顿盐茶厘金。六月调补江西布政使,以兵燹、久雨、歉收等原因求总督曾国藩缓征丁粮,被奏革职。次年绕道陕西回京。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补授陕西布政使,召对一次。三月抵任,四月署藩篆。七月署陕西巡抚,麦熟时节,原巡抚瑛棨怕回不肯出城收小麦,张督兵收割并剿回。刘蓉调任巡抚。总督熙麟。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回原任,九月赴甘肃查办旧案,兵剿固原。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因陕西巡抚刘蓉查前总督熙麟、京堂李云麟等案,被参革职,永不叙用,后因军功撤销永不叙用处分。八月病休回京。同治九年(1870年)主讲金台书院,培养诸多尖子学生,包括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状元陆润庠,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榜眼王赓荣、探花冯文蔚、传胪吴树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状元王仁堪、探花朱赓飏。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879年1月3日)北京去世。
人物简介
【生卒】:?—1861 【介绍】: 清湖北汉阳人,字荀陔。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由侍讲学士超擢内阁学士,迭署礼、工、刑、户、兵诸部侍郎。英、法、俄、美四国联军入侵时,希祖力主杀所获英官巴夏礼。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九
袁希祖,字笋陔,汉阳人。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侍郎。维基
袁希祖(1809年—1861年),字荀陔,湖北汉阳人,原籍浙江上虞。袁希祖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二年(1852年),大考二等,擢为侍讲,三迁至侍讲学士。咸丰八年(1858年),破格提拔为内阁学士,先后代理礼部、工部、刑部各部侍郎。咸丰年间,朝廷铸虚值大钱以应对经济紧张,造成通货膨胀,希祖于咸丰九年上疏请求回复旧有制钱。次年又上疏建言进剿太平天国事。不久,署户部侍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陷落,希祖建议暂时议和,以拖延时间,部署军队。僧格林沁扣押英国官员巴夏礼,希祖疏请将其处死。不久,北京陷落,咸丰帝逃往热河。希祖屡次上疏,不报,数度北望痛哭,因此得病。《北京条约》签订后,希祖兼署兵部侍郎。不久即卒。
人物简介
【生卒】:1810—1877 【介绍】: 清湖南常宁人,字义渠。道光二十年举人。咸丰间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转战鄂、赣、皖等省。同治初助僧格林沁平苗沛霖。累擢至安徽巡抚。后坐事降官,旋任直隶布政使。乞假归,不复出。
人物简介
【生卒】:1811—1863 【介绍】: 名或作洛行。清安徽亳州人。小名香。地主出身。咸丰二年结捻起事,旋被推为盟主,为初期捻军最高首领。五年,各路捻军会盟雉河集,被推为大汉永王(一作大汉明命王),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七年,接受太平军领导,初封征北主将,守定远。旋进封沃王。同治初与僧格林沁部大战失败,因叛徒出卖,被俘后在亳州殉难。
人物简介
【生卒】:?—1859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荫堂。由行伍荐升京营参将。咸丰间,累擢直隶总督,从僧格林沁治天津海防。英国兵舰犯海口,亲督士兵,重创之,力战而死。谥忠壮。
人物简介
【生卒】:?—1859 【介绍】: 清直隶宛平人,字春舫。行伍出身。历游击、参将等职,咸丰八年擢为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办理天津海防,次年大沽之战,亲燃大炮,与英法军力战,中炮阵亡。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生卒】:1820—1886 【介绍】: 清贵州平远人,字稚璜。咸丰三年进士。母丧里居,募兵镇压苗教起事。同治年间历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先后辅助僧格林沁、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其杀太监安德海事,尤著人口。光绪初官至四川总督。在任十年,劾墨吏,改盐法,建机器局。卒于官。有《十五弗斋诗存、文存》。谥文诚。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总督,太子少保。赠太子太保,谥文诚。有《十五弗斋诗存》。维基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乡试榜名及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稚璜,号稚璜,又号佩之,行三,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咸丰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选大挑一等,分发浙江试用知县,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因母丧回籍,适逢遵义杨隆喜起事,主动变卖家产,募集死士八百,组织乡勇,保卫乡里。守丧结束,正逢苗族、白莲教反清运动兴起,巡抚蒋霨远奏请将其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复平越、独山诸城。咸丰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间参与镇压平远、独山等地白莲教和苗族举事。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进攻白莲教起义军宋景诗,并参与镇压捻军。僧格林沁在曹州阵亡后,宝桢受到牵连,得朝廷恩旨以留任。山东巡抚阎敬铭欣赏其才能,于是乞休,举荐丁宝桢接替自己成为巡抚。宝桢因镇压捻军数次被嘉奖,加太子少保。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私自出巡,违反祖制,于是丁宝贞把安德海的违法行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将其就地正法于济南,得名于时。宝桢颇力进洋务运动,光绪元年(1875年)成立山东机器局。 光绪二年(1876年),宝桢署理四川总督,创设四川机器局。维修都江堰,改革盐法,筹划西南边防。但任内也因顾忌后任山东巡抚文格查到自己任内的把柄,因此虽然知道到任前四川发生的“东乡血案”,但并未秉公处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宝桢被控犯渎职包庇罪,交刑部议处,从一品也降为四品。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宝桢病逝于任上,享寿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人物简介
【生卒】:?—1861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字云阁。咸丰间从僧格林沁镇压北上之太平军。官至杭州将军。太平军再破杭州时,阖门自焚死。谥忠壮。
人物简介
【生卒】:?—1863 【介绍】: 名或作添福。清河南永城人。小商贩出身。咸丰三年,响应太平天国北伐军,结捻起义。次年与张洛行组成捻军,屡败清军。后为捻军黑旗总目,称顺天王。同治二年雉河集失守时,与张洛行同被清僧格林沁部杀害。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