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498—1552 【介绍】: 明广东揭阳人,字仁夫,号东涯。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梧州知府,擢广西副使,累迁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修筑边墙八百余里,明斥候,禁杀降,荐用良将,以御俺答。以丁父忧去。后俺答逼京师,朝廷起万达为兵部尚书。路远不能即至,为严嵩所谗,降为侍郎。旋又被黜为民。三十一年再起为兵部尚书,未闻命卒。谥襄毅。全粤诗·卷二四五
维基
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东厓,谥襄毅,亦作襄敏,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潮州府揭阳县(今广东省揭阳市)人。明朝中叶重臣。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嘉靖四年(1526年)举广东乡试,嘉靖五年(1526年)联捷丙戌科二甲进士,次年授户部主事,管理河西务钞关,九年升署员外郎,督通州漕储,十年升署郎中。十二年(1533年)出为广西梧州府知府。当时咸宁侯仇鸾镇守两广,纵容部下士兵为虐。翁万达逮捕其中尤横者并施加杖刑。居官四年,其声闻显著。朝廷商议讨伐安南,推荐翁万达担任广西副使,专门处理安南事务。万达即进言出兵战略,并以两广部队讨伐叛乱,升任浙江右参政。因总督张经举荐留用,任广西参政。其进言毛伯温以招降为上策,并得到采纳,于是最终评定获胜。升任四川按察使,历陕西左、右布政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翁万达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不久再进兵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代替翟鹏担任宣大总督。弹劾罢免宣府总兵官郤永、副总兵姜奭,荐何卿、赵卿、沈希仪代任。其在任期间,赏罚分明,防禦得当。其率众抵禦蒙古数万部队进犯,总兵官张达力战退敌。又上疏增加防备,并请求皇帝发帑银二十九万。明世宗批准,但兵部称大同防备已经得到,不应当在边疆内筑墙,世宗不听,于是从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诸处为墙六十四里等地设立防禦设备。此后晋升为右都御史,检举揭发代府宗室朱充灼谋反,晋升为左都御史。翁万达因为在边疆做事很久,深得世宗倚重,其进言均得到听从,唯独俺答汗称臣之事与世宗想法不一致。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阿不孩派遣使者石天爵等求贡,但明朝廷并不采纳。石天爵等人再次抵达,巡抚龙大有等逮捕。石天爵后被磔杀。蒙古大怒,于是大举进犯、屠杀村堡,绝信使五年。恰逢玉林卫百户杨威被掠夺,杨威诡称可以能够互市而得以释放。俺答汗于是再派使者同款大同左卫,边帅家丁董宝等逮捕使者并斩杀,以报首功。翁万达再次上疏请和议,而没有得到使者赞同。不久,俺答阿不孩复奉印信番文请求合议。兵部尚书陈经称难以相信蒙古,请求边疆核实,并责令翁万达十天内回奏。翁万达归还其使者,并与其约定,但在期限内使者没有抵达。他担心世宗追究责任,从而以好言相劝使者挽留。但世宗仍然不予批准,并指责其渎奏。此后,俺答汗与小王子达延汗有矛盾,小王子欲进攻辽东,俺答汗密谋告诉明朝,请求中国夹击进攻以建立信任。翁万达不敢上报,使者再次抵达后,才向朝廷上奏,但世宗不予批准。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翁万达再次称蒙古因求贡不得,而大举进犯边界,请求给予边疆大臣便宜从事的权力。世宗大怒,激切指责他,此后通贡的议论结束。同年八月,俺答汗进攻大同无果后,退而进攻五堡,明军在弥陀山击退。之后蒙古部队转移山西,再次大败而退。次月,再次进攻宣府,掠夺永宁、隆庆、怀来等地,军民死伤数万人。翁万达连坐停俸二级。后因弥陀山战功而恢复俸禄。俺答汗再次进攻宣府,总兵官赵卿怯战,翁万达上奏以周尚文代替。周尚文未抵达,蒙古已经进犯滴水崖,而指挥董抃、江瀚、唐臣、张淮等战死,并南下驻隆庆石河营。游击王钥、大同游击袁正抵达抵禦。恰逢周尚文的数万骑兵、参将田琦数千骑兵会合,在曹家庄连续作战。这时翁万达率领参将姜应熊等驰援,明朝大军顺风鼓噪,扬沙蔽天,蒙古大惊于是当夜车队。诸将追击,蒙古连败。世宗侦得其事战情,大喜,立即升温万达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之后召回处理兵部事务。后因父丧丁忧。次年,大同因战事失利,总督郭宗皋、巡抚陈耀下狱。世宗起用翁万达任总督。他恰逢生病疽,且守墓中,乞求致仕终制。不久,俺答汗进攻京师。兵部尚书丁汝夔得罪,而起用翁万达代任。他家居岭南,距京师八千里,行走四十日方才抵达京师。当时蒙古气焰非常强,世宗每日夜都在期待翁万达抵达。因为迟赴的事,其询问严嵩。严嵩因为很早就不喜欢翁万达,于是他说敌寇现在就在肘腋处,诸位大臣仍然观望,这并非是君臣之义。于是世宗起用王邦瑞为兵部尚书。几天后,翁万达抵达,并具疏自明。世宗责怪其欺慢,念其守丧之事,姑且夺职别用。当时仇鸾为大将军,受到世宗宠信,从而在世宗面前诋毁翁万达。翁万达于是降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紫荆关等。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自陈致仕。得到批准,因濒行疏谢中被摘出有不敬的字,被罢免为民。次年十月,兵部尚书赵锦因依附仇鸾而戍边,再次请求翁万达起用代替。但诏书未抵达,他已经去世,享年五十五岁。隆庆改元,追谥襄敏,赠太子少保。翁万达为人孝顺。其亦喜好谈性命学,与欧阳德、罗洪先、唐顺之、王畿、魏良政为友。为人通古今、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并能够身先士卒、善于保护鼓励将士。隆庆年间,追谥襄毅。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文藻名元素,以字行,号林塘,兢之孙。少游庠郡,俞吏部梅庄奇其才,屡困场屋,遂从姚丹丘学诗及绘事。所作枯木竹石,笔法几不可辨。诗极清婉有致,遗稿燬于倭燹。今所录得之收藏家帧幅与六砚斋笔记中。
文藻名元素,以字行,嘉兴人。(《六砚斋笔记》:蒋文藻林塘与姚丹丘同隐大云,执师资之礼,书画步趋丹丘,有酷肖者。所作丛竹老木,尤苍劲有致。人或以文雅稍怯轻之,然亦有朴野真率,不失山林气味者。)
人物简介
【生卒】:1539—1607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字景文,一字叔文,号一斋。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寿光知县,征迁户科给事中。累迁至左都御史。时矿税使四出,所至作恶多端。纯屡疏陈,不报。曾倡诸大臣伏阙泣请罢矿税。后以与首辅沈一贯不合,力请致仕。卒谥恭毅。有《温恭毅公集》。维基
温纯(1539年—1607年),字希文,号一斋,更号亦斋,陕西三原县人。明神宗万历时期名臣。嘉靖甲子陕西解元,乙丑进士,万历时官至工部尚书、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少时为人凝重,不苟言笑。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十六岁时举陕西乡试第一,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年)会试联捷二百五十一名,廷试三甲五十九名进士,兵部观政,本年六月授山东寿光知县,颇有政绩。隆庆二年(1568年)九月,选授户科给事中,三年三月升吏科右给事中,五月升户科左,四年三月升兵科都给事中,以敢言著称。因与首辅高拱政见不合,十月出为湖广参政,以告病回乡。高拱罢职,六年(1572年)七月起为河南参政,分守南阳。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升任太仆寺少卿,五年(1577年)四月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十一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二月升光禄寺卿。七年(1579年)正月,转太常寺卿。因与首辅张居正意见不合,在七月请求养病告老归家。张居正死后后,经孙继先举荐,恢复官职,十一年十二月再次起复为太常寺卿,十二年三月转大理寺卿,六月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十五年(1587年)二月,调任户部右侍郎,三月转左侍郎,十七年(1589年)九月以母忧去职。除丧后,二十年四月起为南京吏部尚书,主持癸巳年(1593年)京察。事毕,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升工部尚书。以父亲老迈,上书乞归家奉养,七月准在籍侍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终丧,五月召为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又主持己亥年(1599年)京察。以争请下考选、罢矿税、释逮系诸臣三事,为朝野所瞩目。由因于永清、妖书、楚宗三案及乙巳年(1605年)京察,与首辅沈一贯交恶。不久,三十三年七月被迫致仕。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初三在三原家中去世,年六十九,赠少保,谥号“恭毅”。关于他的事迹,有明萧彦《掖垣人鉴》(万历间刊本)卷一五,明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万历三十八年刊本)卷一,清徐乾学《明史列传》(旧抄本)卷七六,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二〇均有专传。《明史》载温纯:“肃百僚,振风纪,允称名臣”。
人物简介
【生卒】:1596—1647 【介绍】: 明末广东南海人,字集生,号秋涛。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故官,累迁礼部右侍郎,以故除名归。南明弘光帝起为礼部尚书,未至,南京已陷,桂王朱由榔称帝肇庆,授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被执死。谥文忠。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全粤诗·卷五七三
槜李诗系·卷四十陈子壮(一五九六—一六四七),字集生,号秋涛。南海人。熙昌子。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进士,廷对第三,授翰林院编修。明熹宗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典浙江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明思宗崇祯初,起故官,历官至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每召见,辄称旨。旋以言宗室事,唐王上疏底之,下之狱,减死放归。后唐王立福建,召为相,竟以宿憾而不行。遭国变,于广州修南园,结诗社。永明王立于肇庆,授子壮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军务。会大兵入广州,唐王弟聿被执死,子壮止不行。顺治四年(一六四七)春,与陈邦彦、张家玉、王兴、赖其肖等先后起兵,驻五羊驿,为大军击败,走还九江。九月,大兵克高明,被执至广州,不降,被戮,子壮母自缢。永明王赠子壮番禺侯,谥文忠,荫子上图锦衣卫指挥使。清朝褒典,追谥忠简。有《南宫》、《秋痕》、《云淙》诸集。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八有传。陈子壮诗,以梁基永藏清刊《陈文忠公遗集》为底本。
字秋涛,熙昌子,官尚书。维基
陈子壮(1596年—1647年),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县沙贝村(今广州白云区金沙街沙贝社区)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永历时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谋求收复广州,兵败殉国。陈子壮出生广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岁能文、七岁能诗,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魏忠贤欲延为己用,被陈婉拒,魏忠贤大怒:“何物陈子壮,竟敢逆我意!”天启四年(1624年),自翰林院去浙江主持乡试,策论〈历代宦官之祸〉,为魏党所忌,遂罢职,定居盐仓街。崇祯时,官左春坊左谕德,升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后因朱姓案下狱,不久罢归乡里。崇祯十年(1637年)在广州白云山辟云淙书院,次年修禊南园,与其弟陈子升及黎遂球、区怀瑞、曾道唯等12人修复南园诗社,世称南园十二子。后在禺山书院授徒讲学。弘光时,为礼部尚书。隆武二年(1646年),广州城陷,陈子壮与弟陈子升捐资募兵,在南海九江举旗誓师,永历帝授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陈邦彦同陈子壮密谋攻取省城,同广州城内的原明朝广州卫指挥使杨可观、杨景晔秘密联系,“暗用桂字印票,号召多人”为内应,不料事泄,张贴檄文的家僮被清军捕获。后兵败被俘至广州,佟养甲下令将陈子壮“寸磔于教场”,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为“南明三忠”。谥号文忠。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末清初四川达州人,字研斋。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福王立,改监察御史,鲁王监国,官至兵部左侍郎。翁洲师溃,被羁于江宁,逸去。晚年定居常州,筑读易堂。有《天问阁集》。维基
李长祥(1612年—1679年),号研斋(砚斋),四川达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四川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明末起兵抗清,结寨于上虞之东山。不久移寨滃洲,与王翊共同死守。清顺治八年(1651年)秋,清兵三路击滃洲,滃洲寨溃,出亡江淮间。《清稗类钞》记长祥娶钟山秀才,“长祥乘守者之怠,竟去,由吴门渡秦邮,走河北,遍历宣化、大同,复南下百粤,与屈大均处者久之,天下大定,始居毗陵,筑读易台以老。”《清史稿·遗逸》有传。
人物简介
江皋(1635年—1715年),字在湄,号磊斋,直隶桐城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书画家,进士出身。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授官江西瑞昌县知县,曾捐款修筑江堤。历官广西柳州府知府,又补平庆道,官至福建兴泉永道,为官清廉。有《染香词》。今江皋墓位于桐城市青草镇王屋山,有张廷玉题写的碑文。
人物简介
清诗别裁集【生卒】:1641—1701 【介绍】: 清江南长洲人,字宾日,号古香,又号洗心子。文从简孙,文楠子。善书画,山水法倪、黄。初随父隐北郭,后居小停云馆,不交权贵。好蓄古砚石。私谥贞悫。有《十二研斋诗集》。
字宾日,江南长洲人。著有《十二研斋集》。○待诏五世孙,能述祖德,敦士行,诗品亦近清真。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七
王鸿绪,初名度心,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娄县籍华亭人。康熙癸丑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有《横云山人集》。清诗别裁集
字季友,江南华亭人。康熙癸丑,赐进士第二人,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横云山人诗稿》。○不及见全稿,所录皆未贵显时作。维基
王鸿绪(1645年—1723年),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江南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清朝史学家,康熙帝亲信。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四年(1675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写列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服父丧期满返京,遭左都御史郭琇弹劾其与高士奇“互相勾结,表里为奸,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蒙蔽视听,扰乱朝政”,又收受嘉定知县贿赂银五百两。康熙令其休致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因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的推荐,康熙帝以《明史》「自开局纂修以来,岁久未告竣,事预期速,蒇宜专责成」,责成王鸿绪开始编修《明史》。康熙四十一年,《明史》列传刚脱稿,尚未订正,万斯同即逝于王鸿绪寓所,《明史》的编纂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参与纂修《佩文韵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王鸿绪被免职,以原官解任回籍,他私下带走史稿,经五年的删改润笔,于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笔初成,次年进呈。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鸿绪进呈明史稿310卷,体例均备,七月十八日内阁将之交明史馆收藏。不久王鸿绪将明史稿刻为己作,此即《横云山人明史稿》,不具万斯同之名。同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即卒于张堰镇家。明史的第二次修稿至此终点。王鸿绪工书法,“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弆”。兼通医学,有医著《王鸿绪外科》。著有《横云山人集》27卷。《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姚士藟,字绥仲,号华曾,桐城人,康熙戊辰进士,官春坊左赞善,有《余斋咏园诗文集》。维基
姚士藟(1648年10月8日—1708年2月21日),字绥仲,号华曾,后称宫赞 。江南安庆府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前期画家、文学家、学者、官员。姚之麒曾孙,姚孙森孙子,姚文燮次子,张廷玉表哥。本人诰封奉直大夫赠中宪大夫。1648年八月二十二日(顺治五年戊子年)出生在桐城,是姚文燮和吴之璘女儿的次子,年少擅长诗文。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祖父姚孙森去世,曾祖母项孺人1653年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父亲姚文燮在1654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年)中举人1659年(顺治十六年)姚文燮为第二甲进士第三十六名,授福建建宁府(今南平市)推官。期间姚士藟郡痒生,娶吴循女1649年三月七日(顺治六年己丑年)到1734年三月十一日(雍正十二年甲寅年)。1667年阴历十二月十一日(康熙五年丙午年),姚士藟长子姚文燮长孙姚孔鈛出生。后来,姚文燮迁任到中书太史,擢升到云南开化府(今文山市)同知、署阿迷州(今开远县)知州,同时也兼管辖曲靖府(今曲靖市)和阿迷州(金开远市)的事务,姚士藟跟母亲哥哥都没有跟在身边。期间娶侧室广州府顺德县人欧氏。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掀起三藩之乱。姚文燮也因不从而陷入吴三桂叛军营中,但是他私密地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密约,被叛军发觉,被抓住,却寻得间隙逃了出来,姚文燮乘隙逃遁,因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1674年八月三日(康熙十三年甲寅年),姚士藟的母亲吴氏去世,他居亲丧过于悲伤哀痛,以致身形瘦损,水和浆药七日不入口。1677年(康熙十六年丁巳年)中举人。因姚文燮在滇南任职,姚士藟留在家里仕奉继母晚娘欧氏。等到三藩之乱掀起,全家都很慌乱,担心凶祸来临的话语疑问一天好几次,姚士藟声色不动怕自己慌乱会引起家里人更大的忧愁。三藩之乱平定后,返还家乡,继母欧氏果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都敬佩他在乱时居家镇静泰然。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二甲进士十一名,表上错误记载成兆士藟,予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补直内廷,历迁右春坊、右赞善,入直内廷,同年二月九日祖母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去世。东宫讲官曾经称姚士藟品行忠厚文学甚优。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御书给姚士藟:皇帝的文集叠放到“遂宁相国”那里,张鹏翮也称赞姚士藟公的行文有深度醇厚和谐雅致,有刘子政曾子固的遗风。担任康熙四十四年顺天乡试副考官,康熙四十七年湖南乡试正考官,所提拔的大多都是知名人士。姚士藟公感情丰富但不外露,开化公姚文燮在滇南做官时留姚士藟公在家侍奉孝顺继母,等到三藩之乱掀起,全家上下都很慌乱,担心凶祸来临的话语疑问一天好几次,姚士藟则声色不动,怕自己慌乱会引发家族内部更大的忧愁。三藩之乱平定后,返还家乡,继母欧氏果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都敬佩公在乱时居家镇静泰然,当时正是姚士藟公担任馆职的时候。天子怪罪老臣我在官员升级上让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特别命令通补卿寺等官员径捷迅速争相请公入职。公以器量功业闻名为人所望,预计在选拔升职中顾念开化公姚文燮年老且生病,于是上述情况乞求回家奉养,姚士藟公所亲近的人劝他稍微多在京师停留一会,以应对之后赐下来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公对劝谏都不管不顾。正因此人们尤其敬重公。姚士藟公因为儿子姚孔鍹官权贵重而追赠奉直大夫。著作有《瞻云草》 《南归草》 《余斋诗集》《泳园文集》此时父亲姚文燮的记忆力却急剧退化,最后发展到文字、姓名都不识,医生不知是什么病,姚士藟乞求回家养病,最终竟然因为此病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六月二日三日)病卒。1705年担任顺天(康熙四十四年)乡试副考官,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湖南乡试正考官,同年二月一日去世。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