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姚莹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号六亭,清福建德化南乡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生,充正蓝旗官学教席。
嘉庆三年(1798)任闽清教谕,举乡试第一。
改安溪、建宁教谕。
嘉庆九年(1804)调任台湾县学教谕,值蔡牵扰鹿耳门,协守府城,著有军功,授江西长宁知县,辞不就,仍任教职。
嘉庆二十五年(1820)回任台湾。
道光元年(1821)巡抚孙尔准荐举孝廉方正,因孙迁抚安徽,不果。
道光二年(1822)卒于官,年六十五。
卒后,推升泉州府儒学教授。
道光五年(1825),祀乡贤。
事迹详见郑喜夫〈郑六亭先生年谱初稿〉(《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郑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
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以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
又屡上书当事,论城工、吏治、民风、械斗、辩诬诸端,皆关至计。
又曾与谢金銮合纂《续修台湾县志》〖参考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六亭文选》,台银本)、卢锦堂《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
著有《六亭文集》,姚莹撰序评曰:「所至以励名节、崇实学为己任,文亦朴重如其为人。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选录其中关系台湾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选》,列入台湾研究丛刊第一四三种。
  郑兼才诗今所见者,仅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绝六首,合计十三首,并见《续修台湾县志》卷八〈艺文〉徵引及陈汉光《台湾诗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1904 【介绍】: 清江苏南通人,初名铸,字无错,号肯堂。贡生。以古文有声名。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沈郁苍凉之作,为晚清名家。有《范伯子诗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范当世,字肯堂,江苏通州人。诸生。有《范伯子诗》。
词学图录
范当世(1854-1904) 初名铸,字无错,后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
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
桐城派后期名家。
早年从张裕钊学古文。
妻为桐城古文家姚莹女孙,又与吴汝纶游,深受桐城派影响。
诗综苏、黄,时人誉为"联界之虎"。
散原老人赞叹:"苏黄而下,无此奇矣,"、"吾生恨晚生前岁,不与苏黄数子游。
得有斯人力复古,公然高咏气横秋。
"吴汝纶以为"当今文学无出肯堂右者"(《与姚叔节》)。
金天羽曰"贫穷老瘦,涕泪中皆天地名物"(《答苏戡先生书》),并与江湜并举:"大江南北,二子盖豪杰之士也"(《答苏戡先生书》)。
范伯子诗集·曾克耑序
以自然为宗,生造为法,奇横为体,不事浮藻,不务枵响,不懈而及于古,率天下之志业者,自纵横排荡入,而造乎雄恢雅正之域,卓然为一代诗家宗祖,则通州范先生其人也。先生之为学,其本在诚,其用在仁,其道在通,其所忧伤愤叹在邦国之兴替,人才之消长,而非声气之盈虚,身世之通塞。故其发而为歌诗也,挟浩落之气,渊穆之神,精微之思,出之以坦荡质直之词,若江海之茫洋无涯涘,大风作而涛澜之奔腾,起伏万状,观者固将目眩神震,茫然莫测其端倪。其精深博大,岂浅识所能窥者哉?则其不为众人所知,亦固其所然。吾以为相知之事,非独众人难之也,即大师亦有所蔽焉。吁!可异也已!陶、杜、孟、苏,世所称诗坛魁硕也,然杜目陶为枯槁,苏诮孟以寒苦,斯岂其学有所不逮邪?抑亦其性情各异乃不相喻邪?非有知言之彦出而别白之,则众论何由定?然非历时久,宅心公,用力勤,其识足以窥见其性情之真,感发之微,则论定亦非易易也。陶、杜之卓然并峙,苏、黄所表章也;黄、元之足嗣少陵,姚、曾所扬阐也;至若孟、柳、梅、王之为世重,则又同光诸老所倡导也。独以同光正宗名震一时若先生者,身殁而世遂莫之知,虽其诗高夐不易识,抑无人焉为之表扬之过也,子云有待后世之子云,其不以此也哉?先北江师往尝从先生问学,而诏及门,所以称道先生之诗者甚至。比章子斗航锐意欲为重锓,黎公薪传实助成之,而以序见属。余以为二公传阐先生之意既足尚矣,独余老钝无成,今兹所述,皆本昔日所饫闻于先师者,书以塞二公之望,而于先生之诗之精深博大,乃未能追其万一。把笔序先生诗,乃不知愧汗惶悚之无极也。太岁在阏逢执徐陬月,福州曾克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2—1856 【介绍】: 清满洲镶蓝旗人,郭佳氏,字子朴,号鹤舫。嘉庆十年进士。授检讨。历礼、兵、刑、工、户部侍郎。道光初任内务府大臣,两署漕运总督。七年,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授军机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他当国二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内外,权倾一时。鸦片战争间,力主和议。咸丰帝即位后被黜。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七
穆彰阿,字鹤舫,满洲旗人。嘉庆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有《澄怀书屋诗钞》。
维基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师傅,曾经提拔曾国藩。
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是广泰。
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曾任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
道光八年(1828年)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达二十馀年。
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终道光朝,恩眷不衰”,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后担任漕运总督。
门生遍满朝野,号称“穆党”。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穆相亦提拔曾国藩,二人有师生之谊,曾国藩的迅速发迹,实离不开穆彰阿的提携。
鸦片战争爆发,支持琦善,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
军机大臣王鼎甚愤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
鸦片战争后,穆党独揽朝政,官场弥漫著因循守旧的氛围。
官员贿赂公行,弟子辄以及炭敬、冰敬、瓜敬之类投报,连曾国藩亦不例外。
咸丰帝即位,依杜受田之议,起用林则徐、姚莹等人,指责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咸丰三年(1853年),穆彰阿捐纳银钱,赞助朝廷军饷,赐五品顶戴。
咸丰六年(1856年)病卒,年七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6—1856 【介绍】: 清江苏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师事桐城派姚鼐,专力古文,居京师二十余年,有盛名。诗亦清秀。晚年主讲扬州书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道光壬午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有《柏枧山房集》。
维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荫,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祖籍宁国府宣城县。
曾祖时移籍江苏。
出身诗书家庭,由母亲候芝启蒙。
十八岁时,梅曾亮在钟山书院拜姚鼐为师,与管同、方东树、刘开及姚莹,并称姚门高第弟子。
二十九岁时入吴鼒的扬州唐文馆。
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县,因考虑到赡养父母不便,没有赴任。
先后为邓廷桢、陶澍幕僚。
援例为户部郎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归,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
咸丰二年冬,回到家乡上元。
不久太平军祸起,避难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总督杨以增,被安顿在河督节署之清晏园。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杨以增积劳成疾,卒于南河节署,梅曾亮痛苦万分,“抚尸恸而无泪”。
二十四天后,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
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人物。
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间逐渐成为了桐城派唯一常驻京城的人,许多人都登门向他求教作文之法。
曾国藩亦深受其影响了。
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厚庵。
由护军擢台湾总兵,道光中与姚莹抗击英国侵略军,议和后以此一度下狱。
咸丰间从胜保拒太平天国北伐军,受伤死。
谥壮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4—1857 【介绍】: 清湖南邵阳人,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道光二年举人,会试落第,纳赀为内阁中书,二十五年始成进士。熟于国故朝章,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治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与龚自珍齐名。入陶澍等幕,襄助筹办漕、盐、河诸大政。鸦片战争后作《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成进士后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潜心著述。有《古微堂诗文集》、《圣武记》、《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七
魏源,字默深,邵阳人。道光乙巳进士,由内阁中书历官高邮知州。有《古微堂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魏源(1794—1857) 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谱名远达,字汉士,后字默深(亦作墨生),号良图。
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官至高邮知州。
生前多次登临黄鹤楼,考证山脉、河道的古今变化。
嘉庆十九年(1814)冬,随父出洞庭湖赴北京途中,借赏雪之兴独自登临黄鹤楼,远眺江汉景色,写下《黄鹤楼》五言律诗;嘉庆二十五年,路过武昌,写《江行杂诗》以抒登临黄鹤楼之感慨;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在汉阳送文学家姚莹,再次作诗《汉阳送人入蜀二首》,流露出对黄鹤楼的留恋之情。
维基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岁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试卷得到宣宗褒扬,但此后会试却落第,房考刘逢禄深感可惜。1840年至1841年,曾参与裕谦戎幕,依照英国战俘的口供编成《英吉利小志》。1841年7月,在镇江与林则徐相遇,纵谈时事和今后对策。1843年1月,依靠林则徐在广州翻译的报纸并以林的《四洲志》为基础写就50卷的《海国图志》,而魏源撰写该书时曾长年待在南京,其宅邸即小卷阿。后魏源捐内阁中书,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进士,殿试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发江苏,赞权兴化。官至高邮州知州。1847年,魏源前往广州、澳门,访问知名儒者陈澧,会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采购各国书籍,将《海国图志》拓展为60卷。1853年,依据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人马吉士的《地理备考》,续写为100卷。晚年隐居杭州,潜心佛教,法名承贯。病逝于杭州。《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6—1866 【介绍】: 清江苏通州人,字树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道光间历山东曲阜、泰安等县知县,累擢福建台湾道。同治间官至福建巡抚。曾协同左宗棠击败汀、漳李世贤部太平军。卒谥清惠。有《斯未信斋文稿》及自订年谱。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八
徐宗干,字树人,江苏通州人。嘉庆庚辰进士,官至福建巡抚。谥清惠。有《斯未信斋诗录》。
全台诗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以知县,发山东。
历曲阜、武城、泰安三县知县,高唐、济宁知州等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授福建台湾道。
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承之。
宗干为治,循名核实,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
尤其台湾遭英人窥扰之后,士民蓄愤,自立乡约,禁不与贸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
是时绿营废弛,班兵多宿民家,挟械以嬉。
宗干移镇管束,改建营房处之,兵民始分。
又议改澎湖募兵,变通船政,清理人犯,语多可行。
水沙连六社番久请内附,而廷议以险远为难,照旧封禁,宗干上书总督,请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设屯丁,以便管理,从之,其后遂设官焉。
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禦,防剿兼施。
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
四年(1854),擢按察使,为闽巡抚王懿德所劾,解任。
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帮办剿匪。
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抚。
三年(1864),粤匪李世贤、汪海洋等由广东入闽境,逼漳州,龙岩、云霄相继陷,宗干偕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次剿平。
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偕福州将军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闻……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声绩」,优诏褒恤,谥清惠。
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
著有《斯文信斋文编》,记载毕生里居、阅历〖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姚、徐列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列传(之五)》,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8年、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附录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71年。
〗,又宗干将平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论台事之名言硕论,荟萃成《治台必告录》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补辑三卷刊之,为治台重要文献。
  宗干博文多才,礼贤下士,方其任台湾道之际,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海东书院,训之以保身、敦行、积德、养气、笃志、专心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
强调「解经为根柢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录》序),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另外又将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论文二十七篇,下卷诗赋九十一首,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以为鼓舞奖励之用,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为咸丰辛亥年(1851)之刻本。
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楼诗选》,内分「虹玉楼诗帖选」、「古今体试草附」两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镌,奖赏生童,不取工价」,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见一斑,今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一部。
以下诗作辑录自《虹玉楼诗选》。
(余美玲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嘉善人,字眉生。
曾入曾国藩幕府。
官至湖北督粮道、候补盐运使、署两淮盐运使。
熟古今掌故,善理财,于盐漕、河务诸大政均悉其利弊。
工诗文,著有《六幸翁文稿》、《偶园诗稿》。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八
金安清,字眉生,嘉善人。历官湖北督粮道。有《偶园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 【介绍】: 清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
嘉庆间补刑部笔帖式。
道光间累擢至广东巡抚兼署粤海关监督,参与林则徐禁烟事。
二十一年,上疏揭发琦善私割香港。
后任闽浙总督,受命查办达洪阿、姚莹在台湾“妄杀英人”事,不能为二人昭雪,为时论所讥。
咸丰间以两江总督驻常州防堵江宁太平军。
七年以病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