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奕譞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5—1902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以请裁减“大婚”经费,直声震朝中。光绪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赴吉林,与俄使勘界,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后为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自请率湘军出山海关拒敌,旋以兵败革职。善篆籀,亦能画,精金石、文字等学,收藏书画、古铜器甚富。有《恪斋诗文集》、《恪斋集古录》、《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四
吴大澄,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吴县人。同治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湖南巡抚。有《恪斋集》。
词学图录
吴大澄(1835-1903) 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人。同治,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善诗文,精书画、金石。有《恪斋诗文集》、《恪斋集古录》、《古籀补》、《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等。
维基
吴大(1835年—1902年),原名吴大淳(因避清穆宗名讳,而改名大澄),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官员。
吴大澄于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一日生于苏州双林巷。
道光二十九年(1849)与兄吴大根一同参加县府试。
翌年兄弟二人赴昆山应院试。
咸丰元年(1851年)考取县试第七,府试第九名。
二年去金陵参加乡试落第。
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补行江南乡试,吴大澄中式第三名举人。
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陕西学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
光绪三年(1877)山西、陕西饥荒,吴大澄从天津购得高粱7000石以赈灾。
又自己前往灾区,参与救灾。
在当地与乡绅合作设立磨厂,存活灾民。
光绪六年(1880)授三品卿衔,吉林督办。
协助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地防务,训练马步新军。
又创设了机器制造局,制造弹药,鼓励移民拓殖。
光绪十一年(1885年),诏赴吉林,先会见宁古塔副统容山,后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国使臣重勘珲春黑顶子地边界,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收回侵界,“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
”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
任内与张之洞联名反对葡萄牙侵占澳门香山。
试图阻止清廷与葡萄牙签订条约,不果。
光绪十四年(1888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二月,上表要求尊奉皇帝生父醇亲王奕譞为“皇帝本生父”,遭到慈禧太后公开斥责。
光绪十五年(1889年)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
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自请率领湘军出关应战,战败于海城,罢归,返回湖南,不久受命开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再降旨,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卒,年六十八。
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1—1908 【介绍】: 即爱新觉罗·载湉。
清朝皇帝。
亲王奕譞子,母为慈禧太后妹。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穆宗死,由慈禧太后决策,继文宗为子,嗣帝位。
次年,改元光绪,由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十三年,号为亲政,仍由太后操纵一切。
在位时国势日非,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败于日本,深受刺激,决心自强。
二十四年,用康有为等实行新政,下诏“明定国是”,史称“戊戌变法”。
同年,被慈禧太后幽禁,变法失败。
庚子之役,随太后逃往西安。
回京后,健康情形逐渐恶化。
三十四年,在慈禧太后病死前一日去世。
谥景皇帝。
晚晴簃诗汇·卷三
德宗景皇帝,醇贤亲王长子,入嗣文宗显皇帝。建元光绪,在位三十四年。葬崇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
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
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岁即帝位,由其父摄政。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仍居清宫,享受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迁出皇宫。
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
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
1959年大赦释出。
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