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景崧

相关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4 【介绍】: 清广东嘉应人,字奇珍。
曾以都司官台湾。
善制器,唐景崧令为制造厂总办。
台湾失陷后回广东。
曾制小车,载二人,能飞驰山间。
又有试制气球及汽船之举。
张之洞檄令赴鄂,不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台湾彰化人,字荫堂。
光绪十年,应刘铭传之命募勇组成“栋军”,守台北狮球岭,屡败侵台法军。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自台北移守彰化。
后随唐景崧离台内渡。
熊佐虞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熊佐虞(?
~?
),字瑞卿,湖北祁阳人。
略历未详。
存诗十首,见唐景崧《诗畸》,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罗大佑,字谷臣,江西德化人。同治辛未进士,历官台湾知府。有《粟园诗钞》。
全台诗
罗大佑(?
~1888),号谷臣,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进士。
以知县即用,签掣福建。
因政声卓著,人称「罗青天」。
曾先后任永安、晋江知县。
光绪十三年(1887)春,台湾巡抚刘铭传檄调至台,委署台南府篆,顺道清丈彰化、嘉义二县清赋事。
时逢彰化不靖,南北道路多阻,罗大佑奉宪筹辨城防,以道理劝谕善良百姓,以严格法律收摄顽强人民,郡城因此得以安定。
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郡试,抱病校士;四月,卒于任上。
罗氏工诗,在台公馀,常与台湾道唐景崧及府城文人于府署内斐廷诗酒酬酢。
病逝后,门人林仲良将其遗稿辑为《栗园诗钞》,刊于福州,计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
唐景崧在该书之跋文中谓其诗:「取法甚正,书味盎然,古体尤规矩准绳。
一切空疏者、嚣张者,涂择碎金零粉而无生气者,皆未足以语此。
盖学人之诗,寝馈于唐宋诸大家也深矣!
」民国七十一年(1982)侄孙罗其濡蒐集罗氏遗著,经黄典权、李国梁校对后,由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刊印。
兹据此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维基
罗大佑(1846年—1889年),清朝官员,号谷臣,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赴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罗大佑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接替程起鹗,于台湾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全境及高雄市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当时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之一。翌年,卒于任。清追赠太仆寺正卿。当地人民感其德,专建八角纪念亭一座,名“罗公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7—1901 【介绍】: 清福建安溪人,字氅云,又字铁林,晚号怡园老人。
光绪八年举人。
官工部郎中,保道员,加按察使衔。
少有大志,好谈兵,时人比之杜牧、陈亮。
中年渡海至台湾,客唐景崧幕中。
与林时甫筹海防,毁家纾难,抗御日寇。
内渡后,乡人延聘掌教书院,辟怡园于厦门鼓浪屿,越十余年卒。
工诗享才名,尝往来泉州、厦门间,与龚显会、黄贻楫、陈棨仁诸人结社酬唱。
有《福雅堂诗集》。
全台诗
林鹤年(1847~1901),字谦章,又字铁林,号氅云,晚号怡园老人。
福建安溪人。
擅于诗,为「闽中十子」之一。
光绪八年(1882)中举。
九年(1883)中进士,任国史分工部虞衡司。
幼时曾随其父渡海来台,中年时复于光绪十八年(1892)来台,承办茶釐船捐等局务,并担任唐景崧幕客。
应板桥林维源之聘,商办垦务,开发土地达数百里。
购买西洋机器,以兴水利,创办金矿樟脑之开采工作。
閒暇之时,与台湾仕绅立吟社唱和,为牡丹诗社社员。
此外,林氏又襄助敌前军务,保以道员用加按察使衔。
曾上书大吏千万言,备陈形势战守。
乙未割台时,携眷内渡,寓居厦门鼓浪屿之怡园。
后又担任工部郎中职,不久,回福建承办商务并任职于东亚书院。
著有《福雅堂全集》、《福雅堂东海集选订》、《东亚书院课艺初二集》等。
  吴鲁〈林氅云先生家传〉谓:「公早岁所履,皆顺豪情逸概。
其发为诗者,绝少角徵音。
中年之后,身世之感,多伤于哀乐,而年以不永,亦遭际使然矣!
」可略见其中年以后诗风之变化。
《福雅堂诗钞》共十六卷,收林鹤年诗一千九百多首。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由北京都门印书局初版,民国五年(1916)再版,由福建厦门鼓浪屿怡园发行,今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有藏本,以下据此为底本,收录与台湾有关之诗作〖参考陈汉光〈林氅云先生家传及其诗钞〉,《台湾文献》十七卷三期,1966年9月。〗。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唐赞衮,字韡之,善化人。同治癸酉举人,历官台南知府。有《鄂不斋集》。
全台诗
唐赞衮(?
~?
),字韡之,清湖南善化人,同治癸酉(1873)举人 。
光绪十七年(1891)秋,调署台澎道兼按察使。
赞衮之父与叔父分任两浙、陕西按察使,有「两代三省总宪,两浙三秦全台」之称 。
后唐赞衮补台南知府,甲午(1894)中日战争,澎湖失守,因坐视日军进攻澎湖,被当局以「当军务吃紧之时,辄托故请开缺卸任,实属规避」之由,下令革职, 于二十一年(1895)正月去台。
赞衮甫来台之初,入境问俗,涉览群书,以其所见,證之所闻,一一笔志而论列之,成《台阳见闻录》一书。
该书对台地风物民俗、台道署及台南近郊胜景描述颇详,光绪十八年(1892)刊。
台湾道署内有「澄怀园」,唐景崧在任时,常邀僚属及台士之能诗者,在此为诗酒之会,积稿颇多。
光绪二十年(1894),辑而刊之,名曰「澄怀园唱和集」,全四卷,版藏台南松云轩,今已不存。
唐赞衮喜吟咏,好藏书,在台藏书之所曰「芸香室」。
论诗主性灵,以自得为要。
凡事以诗记之,一则抒写幽怀,再则志其游迹,有作品集《唐韡之先生全集》。
其中《台阳集》专收在台吟咏之作,计二百十馀首,刊于光绪年间。
连横《台湾诗乘》评其诗「大都平泛之作」。
中研院傅斯年古籍线装书库藏有光绪年间《台阳集》刊本,民国六十一年(1972)十二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据原刊本略作删减后重印,并编于「台湾文献丛刊第三○九种」《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中。
兹以光绪年间原刊本为底本,对照《台湾关系文献集零》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人。
同治八年(1869)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习法语。
十二年(1873)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船政大臣沈葆桢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欧州。
十三年(1874)归,升参将,并加副将衔。
十四年(1875)起,随李凤苞使各国,为翻译,后朝廷交涉多委之。
光绪十年(1884)随刘铭传来台,先为幕僚,后为副将。
二十一年(1895)台抚唐景崧请其署台湾布政使,献改民主国之策,为独立自守计。
台湾民主国成立,以为外务大臣,介法人求各国承认自主,皆不答。
谋初定,唐无坚守志,遽遁。
陈季同率驾时等四轮船赴两江呈缴。
内渡后桥居上海。
庚子(1900)拳匪事起,建议东南互保之约,成。
三十一年(1905)卒于金陵,时主官报、翻译两局。
著有《三乘槎客诗文集》十卷、《庐沟吟》一卷、《黔游集》一卷及法文书数种〖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
(2)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5月。〗。
  陈季同有吊台湾七律四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陈浚芝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浚芝(1855~1901),一作陈浚芝,字瑞陔,号纫石,新竹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考取贡士,曾任教于新竹明志书院及台北明道书院。乙未割台后,定居祖籍福建安溪。光绪二十四年(1898)补行殿试,以进士任考亭书院山长。(江宝钗撰)
维基
陈浚芝(1855年—1901年),字瑞阶,号纫石,台湾淡水厅竹堑城西门石坊人。
赐同进士出身。
清光绪年间,举孝廉,授知县,因清理田赋及奏办全台团练有政绩,擢五品衔,候补同知,诰授奉政大夫。
光绪八年壬午科(1882年)郑孝胥榜中举人,曾与布政使唐景崧、举人林鹤年倡设“台阳吟社”,著有《竹梅吟草》。
曾入新竹梅社,竹梅吟社及台北牡丹诗社为社友,又曾掌教新竹明志书院及台北明道书院,1894年笫五次赴礼部考试(会试),中为贡士,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应殿试而返台。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起,遂协办台湾防务。
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让台湾。
浚芝与台湾名士邱逢甲等联名奏请增加赔款以易台湾,勿割地资敌。
书上,不报。
浚芝劝唐景崧成立台湾民主国,领导军民抗日,并请召台南刘永福将军北上,部署抗敌机宜。
唐景崧软弱无能,且不听黑旗将军刘永福意见,闻日本占领军悬赏六十万银两欲购其首级,大惊失色,不听军民挽留,立即辞卸总统职位,假扮商人,乘轮内逃。
台北失陷后,台南亦告失守。
陈浚芝见局势已无可挽回,义愤填膺,纵横泪下,耻为异族之奴,愤然携眷离台内渡,归籍福建安溪,掌教考亭、崇文两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经岭病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士洁(1855~1922),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
清台湾县治(今台南市)人,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
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
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1877)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
生性放诞,不喜仕进。
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道学、海东书院。
与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
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
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又招其入幕,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
乙未割台,施氏携眷内渡,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
和林尔嘉、郑毓臣等台湾内渡文士,流连诗酒,为当地诗社「菽庄吟社」之祭酒。
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1917年入闽修志局,既而寄居厦门。
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
施士洁为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都给他极高的评价。
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欧,近体则取法范、陆,得其沉郁深婉之旨。
著作有有《日记》一册、《乡谈声律启蒙》一册、《?园吟草》四册、《后苏龛诗钞》十一册、《后苏龛词草》一册。
后三种皆端楷誊写,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
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因蠹蚀过甚,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乃据「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维基
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登科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洁;南京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浩。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见新科进士名单亦作施士浩。
、原名应嘉,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福建台湾人,与其父施琼芳为清代台湾仅有的父子进士。
父亲施琼芳,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进士。
长兄施应浚,乳名增川,学名士沅,号瞿仙,邑廪生。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与宋代文人苏东坡相同,常以东坡自比,所以将诗集名称命名为「后苏龛」。
家住台南赤嵌楼畔石兰山馆,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6巷,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15巷。
施士洁于同治十年(1871年)17岁时被知县白鸾卿选拔为童生试第一名,后考试屡失意,奋发振作后,同治13年举茂才,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号称「小三元」。
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乙亥恩科乡试,中试举人。
光绪二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春试,中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二名,任内阁中书。
先后任职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山长,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台湾道唐景崧之聘,主讲海东书院,门生许南英、汪春源均中进士,丘逢甲、郑鹏云文名显著。
光绪十七年任唐景崧幕僚。
1895年乙未割台后西渡回泉州晋江县西岑故里,曾任职厦门商政局,负责贡燕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县马巷厅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至福州「闽省修志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于鼓浪屿去世。
施士洁曾先后加入文学社团,在台期间参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
西渡后参加菽庄吟社。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许南英(1855~1917) ,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
清台湾府人。
早年成立「闻 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
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
光绪二十年(1894)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
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初抵厦门,转向汕头、鮀浦等地,后为生计赴南洋,不顺遂,返国后入都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降换广东知县。
其后又分任广东乡试阅卷分校、佛山税关总办、徐闻、阳春、三水等地知县、福建龙溪知事,民国五年(1916)在林尔嘉(叔臧)的介绍下,到苏门答腊棉兰为张鸿南撰写传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
许南英在台南时曾参与崇正社、浪吟诗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陈望曾等人唱和往来;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两度来台。
期间与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
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
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
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
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
人物简介
1855-1917,祖籍揭阳,出生于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号蕴白、允白、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1890年中进士,授官兵部主事,但自请回台垦土“化番”。甲午战争期间,率众抗击日军,终因局势难挽,1895年举家迁回大陆,先在厦门小住,尔后转潮汕。1897年由吏部主事改任广东即用知事,1899年受潮汕镇总兵黄和庭(金福)聃请到惠潮嘉一带辨理“清乡”事务。先后在广东为官十数年,曾任乡试阅卷官、税关总辨、知县等。1917年底客死印尼棉兰市。工诗歌,辑有《窥园留草》等。兼擅书梅和书法,书法颇得王羲之神韵,秀丽飘逸。所书《许春熙墓志铭》碑,为潮汕金石瑰宝。许地山父。
维基
许南英(1855年—1917年),字子蕴,又字蕴白、允伯,号霁云,又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福建台湾赤崁(今台南市中西区)人,清末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