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奕䜣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翁心存子。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同光两朝皆为帝师。历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和议起,力争改约稿。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卒于家。宣统元年复原官。工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恭。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主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词风类诗。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
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
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
历任刑部、工部尚书。
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
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
不久,罢直军机。
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
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
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
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
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
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
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
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
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
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
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
…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
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
」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
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
」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
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
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
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5—1908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
惠徵女。
咸丰二年入宫为兰贵人。
以生子载淳,进懿妃,又进懿贵妃。
咸丰帝死,载淳年幼嗣位。
与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并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
以当时居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有西太后之称。
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合作,回京发动辛酉政变,杀辅政肃顺等,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而实独操政柄。
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推行“自强”之洋务运动;旋又利用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削弱恭亲王势力,达到大权独揽目的。
同治十二年,称归政穆宗。
次年,穆宗死,定策立年仅五岁之光绪帝,恢复听政。
光绪十五年,又撤帘归政,实际仍操纵一切。
对外不惜丧权辱国,以谋妥协。
甲午战争后,仇视维新运动。
光绪二十四年,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光绪帝与康有为等所行新政,幽禁光绪帝,阴谋废立。
又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及八国联军入京,逃亡西安,下诏镇压义和团,对外求和。
辛丑订约后回京,以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为名,企图苟延清廷之残局。
慈禧前后掌晚清政权近半世纪。
卒谥孝钦。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八
贝勒载滢,字湛甫,号怡庵,又号清素主人、云林居士,恭忠亲王奕䜣子。
有《继泽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8—1852 【介绍】: 清山东滨州人,字芝农。道光三年进士。授编修。直上书房授文宗读,历十数年。咸丰初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赴山东、江苏赈灾,卒于途。谥文正。
维基
杜受田(1788年—1852年),字芝农,山东滨州旧城人(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朝重臣。
咸丰帝帝师。
道光三年(1823年),杜受田中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
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京直上书房,授皇子读书。
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
咸丰帝登基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太平军起义,杜受田推荐林则徐、周天爵等有能力的大臣。
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亲赴灾区视察,途中染病,是年七月初九,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六十四岁。
咸丰帝十分悲痛,予谥文正。
一说杜受田栽培皇四子奕詝,有成就帝业之心,但道光帝有意立皇六子奕䜣为太子。
杜受田用计使得道光以“皇四子仁孝”为由立奕詝为太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1—1862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二铭,号邃庵。道光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道咸两朝,屡值上书房。同治初,又为皇帝师傅。历官四十年,凡所规划,多崇大体。卒谥文端。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翁心存,字二铭,号邃庵,常熟人。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保,谥文端。有《知止斋诗集》。
维基
翁心存(1791年6月15日—1862年12月27日),字二铭,号邃盦,江苏常熟人。
翁心存出生于1791年6月15日,江苏常熟人。
父亲是翁咸封(1750-1810),曾考取举人,官至江苏海州学正,主要负责地方基层教育行政工作。
翁心存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早年任尚书房总师傅,是咸丰帝、恭亲王奕䜣、惠郡王绵愉的师傅,晚年入值弘德殿,侍读同治,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元年卒,谥文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8—1874 【介绍】: 清山东黄县人,字筠堂。道光六年进士。咸丰十年,为京城团防大臣,坐天安门上阻外军不令入。十一年,晋武英殿大学士。穆宗即位,偕周祖培、沈兆霖等合疏请慈禧听政。卒谥文端。
维基
贾桢(1798年—1874年),字筠堂,山东登州黄县人,晚清官员。
贾允升长子。
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六子奕䜣读。
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都御史、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咸丰年间,两拜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犯京师,帝命贾桢留守,日危坐天安门,阻外军不令入。
翌年,咸丰驾崩,授命顾命八大臣辅导新君,东太后与西太后发动祺祥之变,贾桢与周祖培、沈兆霖、赵光上疏,请东西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2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尺生,号朗亭。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累擢户部尚书。同治元年,署陕甘总督,率兵镇压撒回。还军途中,猝遇山洪涨发,淹死。谥文忠。工诗文,善篆隶,尤精刻印。有《沈文忠公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九
沈兆霖,字尺生,号朗亭,钱塘人。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署陕甘总督。谥文忠。有《沈文忠公集》。
维基
沈兆霖(1801年—1862年),字尺生,号朗亭,又号子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员。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支持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䜣的祺祥之变,消灭肃顺的顾命八大臣集团。
同治元年(1862年),署陕甘总督,用兵西宁回部;七月,班师途中,路经平番县时下起冰雹,山洪暴发,与随行的兵士37人皆殁,赠太子太保,谥文忠。
沈博通经史,工诗古文,旁及篆、隶,刻印、弈棋。
有《沈文忠公集》、《广印人传》存世。
载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 【介绍】: 清宗室,爱新觉罗氏。
康熙帝第十三子胤详五世孙。
道光初袭爵怡亲王,任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
咸丰帝即位,日受信用。
十年,以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谈判。
拘囚巴夏礼。
旋随咸丰帝逃热河。
咸丰帝死,受遗诏与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襄赞政务王大臣,掌握朝政。
未几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祺祥政变),迫令自尽。

人物简介

维基
吴福年,原名梦龙,字竹言,号筑岩,浙江钱塘人,探花。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登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贵州乡试副考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陕甘学政。
咸丰三年(1853年)任会试同考官、广西学政。
咸丰六年(1856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署日讲起居注官。
咸丰七年(1857年)任上书房行走、照料恭亲王奕䜣读书。
董元醇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董元醇,又称董元章,清代官员,河南洛邑人,祺祥之变中的开端人物。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进士,选为翰林。
十年,任从五品御史。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遗下幼主载淳,遗诏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政。
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称新君年幼,应由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暂时垂帘听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亲王奕䜣一起辅政。
肃顺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吓得载淳啼哭不止、尿失禁。
也因为此事,董元醇被肃顺下令发配军台效力。
此时,两宫太后发动祺祥之变,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杀或贬,都被肃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没被发配,反而加官一级,升为正五品工科给事中。
后董元醇举荐倭仁、祁隽藻、翁心存、许乃普等人为帝师,但两宫太后没有回应,不久后,因为其名与皇帝载「淳」同音,自行避讳,改名董元「章」。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