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太康

相关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传远古时人,名弃。为周族始祖。传说有邰氏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以为不祥,一度被弃,因名弃。善于种植各种谷物。舜时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十五传至周武王,遂有天下。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后稷名弃,帝喾之胄。
别姓姬,唐虞之际为天官,主稷。
后之言主,故号后稷。
后为司马,子孙世居稷官,皆称后稷。
太康末失官。
商初代柱为稷神。
周克商,追尊为自出之帝,效配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中康。
夏代国君。
太康弟。
传当时羲和沉湎于酒,天时废,时序乱,仲康乃命胤侯往征之。
在位十三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后羿、夷羿。
有穷氏部落首领,逐夏君太康而占其国,后为寒浞所杀。
善射。
相传尧时十日并出,庄稼草木焦枯,民无所食。
猛兽长蛇为害。
羿射落九日,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万民皆悦。
传羿之妻姮娥盗食羿所得不死之药而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有穷后羿。
夏代人。
有穷氏之首领。
传善射。
夏后太康不理民事,淫于狩猎。
羿逐之而代为君。
亦喜田猎,信用寒浞,为寒浞利用家众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时安息国人,字世高。安息国王太子。好学,于外国典籍及天文、医学、方术无不综览,乃至鸟兽之声亦加研究。王卒,嗣位,服阕,让位于叔,出家修道。桓帝建和初至中国。未久,即通汉语,乃先后译经三十九部。传灵帝时卒于广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字世高。安息国王之适子也。幼以孝闻。博学无所不知。尝闻燕语。谓人曰。当有饷食者至。已而果至。俊誉被西域。家居一饭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让位叔父。为沙门。读契经。尤精阿毗昙。而禅经略尽其妙。历化诸国。桓帝初。至中国。即通华言。其先后所译经。凡三十九部。词达义明。学者宗之。宿命神迹甚著。灵帝末。关中大乱。曰我当如江南。有问其故者。答曰我前生比丘也。有同学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辄切齿檀越。如是者二十年。时我将如广州偿宿负。与之诀曰。若明经又精勤。但多怒。死有恶报。我得道当先度若。既至广。会寇乱。道逢恶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见杀。今同学报在庐山。我可无往而负初心哉。䢼亭湖神庙甚灵。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许而斫。怒覆舟。植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辈。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可延致。清至。神复语曰。我果不能逃子别时语。今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多嗔。故致恶报。然好施。故致宝玩。故人情所钟远来。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恐秽江湖。当迁死山西泽中。计必入地狱。有缣千疋并杂宝物。幸为我建塔寺。资冥福也。清曰。吾远来又久别。何不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丑异。奈何。清曰。第出之。无伤也。于是出其首帐中。则大蟒也。清作梵语咒之。蟒若雨涕者。俄不见。清舟未发。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谢状。清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曰庙神也。自是庙如丘墟。而蟒竟毙西山泽中。今浔阳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塔造寺。始号东寺。今俗呼为大安云。清因至广州。而求曩昔害己少年。馆其家叙前事。相向感叹。且曰。吾尚有馀报。在会稽。今当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中。或相殴。误击清。遂卒。清本王种。西域之至中国者。举谓之安侯。则中国之封爵。虽外国。知所重如此。沙门道安以清所译经。辞畅义足。诚与亲禀慈尊无所异。
神僧传·卷第一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棕达。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隽异之声早被西域。让国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学。既而游方遍历诸国。以汉桓初年到中夏。通习华言宣译诸经。多有神迹。自称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卫值施主不称。每辄怼(音队)恨。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与同学辞诀云。我当往广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勤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既而适广州值寇乱。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负卿远来相偿。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乃延颈受刃容无惧色。少年杀之。观者填陌。莫不骇其奇异。已而神识还为安息王太子。游化中国。值灵帝末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䢼(音恭)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能分风送船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䢼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匹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高曰。远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飏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为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跽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见。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䢼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矣。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已少年。时少年尚在。高径投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馀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群斗者。误伤高首。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精勤佛法具说事缘。远近闻知莫不叹异焉。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安清字世高。
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以孝行见称。
加又志业聪敏。
剋意好学。
外国典籍。
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
乃至鸟兽之声。
无不综达。
尝行见群燕。
忽谓伴曰。
燕云应有送食者。
顷之果有致焉。
众咸奇之。
故俊异之声。
早被西域。
高虽在居家。
而奉戒精峻。
王薨便嗣大位。
乃深惟苦空。
厌离形器。
行服既毕。
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
博晓经藏。
尤精阿毗昙学。
讽持禅经。
略尽其妙。
既而游方弘化。
遍历诸国。
以汉桓之初。
始到中夏。
才悟机敏一闻能达。
至止未久。
即通习华言。
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
出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
初外国三藏。
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
即道地经是也。
其先后所出经论。
凡三十九部。
义理明析。
文字允正。
辩而不华。
质而不野。
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勌焉。
高穷理尽性。
自识缘业。
多有神迹世莫能量。
初高自称。
先身已经出家。
有一同学。
多瞋。
分卫值施主不称。
每辄怼恨。
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
如此二十馀年。
乃与同学辞诀云。
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
卿明经精勤不在吾后。
而性多瞋怒。
命过当受恶形。
我若得道必当相度。
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
行路逢一少年。
唾手拔刃曰。
真得汝矣。
高笑曰。
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
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
遂申颈受刃。
容无惧色。
贼遂杀之。
观者填陌。
莫不骇其奇异。
既而神识。
还为安息王太子。
即今时世高身是也。
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
值灵帝之末关雒扰乱。
乃振锡江南。
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
行达䢼亭湖庙。
此庙旧有灵威。
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
尝有乞神竹者。
未许辄取。
舫即覆没。
竹还本处。
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
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请福。
神乃降祝曰。
船有沙门可便呼上。
客咸惊愕。
请高入庙。
神告高曰。
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
好行布施。
而性多瞋怒。
今为䢼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
以布施故珍玩甚丰。
以瞋恚故堕此神报。
今见同学悲欣可言。
寿尽旦夕。
而丑形长大。
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
当度山西泽中。
此身灭后恐堕地狱。
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
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
高曰。
故来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
形甚丑异众人必惧。
高曰。
但出众人不怪也。
神从床后出头。
乃是大蟒。
不知尾之长短。
至高膝边。
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
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
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
舟侣飏帆。
蟒复出身登山而望。
众人举手然后乃灭。
倏忽之顷便达豫章。
即以庙物造东寺。
高去后神即命过。
暮有一少年。
上船长跪高前受其咒愿。
忽然不见。
高谓船人曰。
向之少年。
即䢼亭庙神。
得离恶形矣。
于是庙神歇末无复灵验。
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
头尾数里。
今浔阳郡蛇村是也。
高后复到广州。
寻其前世害己少年。
时少年尚在。
高经至其家。
说昔日偿对之事。
并叙宿缘。
欢喜相向云。
吾犹有馀报。
今当往会稽毕对。
广州客悟高非凡。
豁然意解追悔前愆。
厚相资供。
随高东游遂达会稽。
至便入市。
正值市中有乱。
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陨命。
广州客频验二报。
遂精勤佛法具说事缘。
远近闻知莫不悲恸。
明三世之有徵也。
高既王种西域宾旅。
皆呼为安侯。
至今犹为号焉。
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
语为天语。
音训诡蹇与汉殊异。
先后传译多致谬滥。
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
安公以为。
若及面禀不异见圣。
列代明德咸赞而思焉。
余访寻众录。
纪载高公互有出没。
将以权迹隐显应废多端。
或由传者纰缪致成乖角。
辄备列众异。
庶或可论。
案释道安经录云。
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馀年译出三十馀部经。
又别传云。
晋太康末。
有安侯道人。
来至桑垣。
出经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开之。
吴末行至杨州。
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
名福善。
云是我善知识。
仍将奴适豫章。
度䢼亭庙神。
为立寺竟。
福善以刀刺安侯胁。
于是而终。
桑垣人乃发其所封函财理自成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陈慧。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
是日正四年也。
又庾仲雍荆州记云。
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䢼亭庙神。
得财物立白马寺于荆城东南隅。
宋临川康王宣验记云。
蟒死于吴末。
昙宗塔寺记云。
丹阳瓦官寺。
晋哀帝时沙门慧力所立。
后有沙门安世高。
以䢼亭庙馀物治之。
然道安法师。
既校阅群经诠录传译。
必不应谬。
从汉桓建和二年。
至晋太康末。
凡经一百四十馀年。
若高公长寿或能如此。
而事不应然。
何者。
案如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序云。
此经世高所出。
久之沈翳。
会有南阳韩林颖川文业会稽陈慧。
此三贤者信道笃密。
会共请受。
乃陈慧义。
余助斟酌。
寻僧会以晋太康元年乃死。
而已云此经出后久之沈翳。
又世高封函之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陈慧。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
然安般所明盛说禅业。
是知封函之记。
信非虚作。
既云二人方传吾道。
岂容与共同世。
且别传自云。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
会已太康初死。
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
首尾之言自为矛盾。
正当随有一书谬指晋初。
于是后诸作者。
或道太康
或言吴末。
雷同奔竞无以校焉。
既晋初之说尚已难安。
而昙宗记云。
晋哀帝时。
世高方复治寺。
其为谬说过乃悬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世高。安息国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志业聪敏。尅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常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高虽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父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形器。丧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汉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梵为汉。又析译道地经。先后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读者亹亹不倦焉。初高自称。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值施主不称。每辄怼恨。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与同学词诀云。我当住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勤。不在我后。而性多恚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何必忿怒。遂伸颈受刃。容无惧色。贼遂杀之。观者莫不骇其奇异。既而为安息王太子。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雒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䢼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分风上下。舟人敬惮。莫不慑影。高同旅三十馀𦨣。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瞋怒。今为䢼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飏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为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跪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见。高曰。䢼亭庙神。得离恶形矣。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尚在。高径投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馀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相打。误著高头。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精勤佛法。悲叹三世有徵。高既王种。西域呼为安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36—290 【介绍】: 即司马炎。晋朝皇帝。河内温县人,字安世。司马昭子。初仕魏,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魏元帝咸熙二年嗣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即帝位,建晋王朝。咸宁六年,灭吴,统一全国。大封宗室,加强士族门阀制度,颁新修律令,制户调式,规定按官品等级占田数额等。晚年耽于佚乐,立痴呆之子司马衷为太子,酿成身后大乱。庙号世祖。
全晋文·卷二
帝讳炎,字安世,文帝长子。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
加散骑常侍,迁中护军假节。
常道乡公即位,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晋国建,立为世子,拜抚军大将军。
咸熙二年立为晋太子,八月嗣晋王位,十二月受魏禅。
改元四: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在位二十六年,谥曰武皇帝。
庙号世祖。
陈总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八十六
总,太康未迁殿中侍御史。
惠帝时为西夷校尉。
永康元年赵歆反遇害。
刘绍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人。
刘胤祖弟。
官至太康太守。
工画,善传写,不假构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
时人谓之“移画”。
颜允臧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68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季宁。
颜惟贞子。
解褐太康尉。
玄宗天宝十载应县令举对策及第,授延昌令,以清白闻名。
肃宗至德初,奔行在,拜监察御史,推劾不避强御。
寻充朔方节度判官,迁殿中侍御史,出为栎阳令,榜杀犯奸录事,使豪强震恐。
代宗广德中,拜江陵少尹,卒于任。
常延信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2—1005 【介绍】: 宋并州平晋人。
常思孙。
太祖建隆初领平州刺史。
开宝中为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
太宗太平兴国初,捕杀亡命卒三百余人,为唐、邓都巡检使。
淳化中改左监门卫将军,屡部徒修护河防。
真宗咸平中,历太康、巩县二监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35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君山。
蔡襄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为长溪县尉。
善折狱,人称神明。
太康主簿,以疾早卒。
有遗稿十数万言,皆言当世之务。
全宋诗
蔡高(一○一四~一○四一)(生年据《端明集》卷三六《祭弟文》推算),字君山,仙游(今属福建)人,襄弟。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曾为开封府太康主簿,调长溪县尉,善折狱,以疾卒于官,年二十八。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八《蔡君山墓志铭》、《莆阳文献传》卷九。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