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杏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泰,字杏堂,初出家依止南岳优昙林,得法于衡阳万寿寺若剑司,亦传曹洞三十二世者也。
康熙己未春,万寿老人命居潭州谷山宝林禅寺,且应长沙诸孝廉之请,二月八日入院上堂,示众以三玄三要,复指西来意云:“但道涧上樱桃少妇面,径边棕树夜叉头,与先谷山是同是别?
”众惮其锋,莫敢究诘。
泰禅机超妙,而文义斐然,有《破院歌》,初住谷山作也。
其词曰:“破落僧、破落院,破破落落真风见。
生涯只在岭头云,活计从来山一片。
听猿啼,闻虎啸,正是山家真个妙。
半边砂罐煮清泉,野客同餐欢共笑。
松逸清,范湖渺,人清淡若秋云皎。
舜蹠鸡鸣总一心,英雄几识春光老。
杨岐屋,懒残岩,今古无人德共排。
惟有杏堂风味别,松根盘石独安怀。
也无烦,也无恼,万事拈来都靠倒。
狼烟消尽任遨游,子房韵入青霄嶂。
丹已成,火已到,跨鹤凌云无影向。
我自生来性逸舒,一间破屋幽情放。
”因此复得檀助,重葺宝宁。
后圭峰以木铎,于岳麓说戒,请泰羯磨,主僧阿诺延之上堂,谓:“以水合水,以镜照镜,犹是儿孙边事,更有向上一着,且道如何是向上?
”以杖一卓曰:“一堂风冷澹,千古意分明。
”壬申冬,开法长沙兴化,上续弁山雪为五世,次绍云岩莹为四传,著有《语录》、《偈颂》八卷。
释玄剑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玄剑英禅师者,亦湘人也,康熙戊辰还湘,造神鼎,访一揆。
时龙牙法席久虚,一揆强英住之。
开法三载,不欲久居,乃拽杖归神鼎。
三十三年,长沙易启萃迎主福嵩寺,盖易子新建以报劬劳者也。
英有三玄颂云:“第一玄,圣凡罔措拟何宣,髑髅有眼犹能视,枯木龙吟识未乾。
”“第二玄,石女停机尚未然,拈起龟毛断贯索,千七百则一齐穿。
”“第三玄,法界都卢在目前,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
”英所著语录颂偈,易子请授梓而为之序。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酒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通剃发。次参寿昌。机语弗契。入闽。一日阅赵州有佛不得住因缘。有省。再谒昌。昌问。蚁子解寻腥处走。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臣边事。师曰。臣边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厕。睹登树人大悟。趣见昌。昌问子近日何如。师曰。有个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因甚不许人知。师曰。不知不知昌问。婆子具什么手眼。便烧庵趁僧去。师曰。黄金增色尔。又举僧问玄则。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命作颂。师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昌笑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万历三十年。住博山云。此事不从功行得。不从修證得。不从思议得。不从学问得。不从禅定得。有一等人。闭门作活。暗里休心。将自己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虫唼衣而不知。蛛结网而不顾。纵是百年在定。终如一个死人。于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玄沙曰。直饶如澄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烧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须就明中取则。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于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应用无亏。随缘自在。且道作么生。是博山行履处。良久曰。祇有一双穷相手。不曾轻揖等閒人。况博山与诸人。同途不同彻。诸人向正位中来。博山不在正位。诸人在博山。拂子里许。诸人向偏位中来。博山。不在偏位。拂子在诸人袈袈里许。所以道。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若向这里彻去。当下知归。不留朕兆。故我释迦大师。为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顷。为懈怠众生。得果满僧祇劫。博山。恁么道。犹是葛藤。诸人也须绊断始得。且道绊断后。作么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樵子径。争到葛洪家。崇祯三年秋示疾。首座问。和尚尊体如何。师曰。尽有些子受用。座曰。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热大作么。座曰。来去自繇。请道一句。师书历历分明。四字。投笔坐化。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无异禅师者。
名元来。
庐州舒城人也。
姓沙氏。
胎乳绝荤。
耳目不涉尘垢。
年十六。
游石头城听法华。
自信佛法。
不从人得。
乃礼五台静庵沙门。
著垢衣。
五年精核教观。
振锡南还。
上峨峰。
谒无明经公。
自负人无我。
及辄辞行。
经公敛目危坐而已。
师不测。
竟去入闽。
寓白云峰。
阅古尊宿语。
忽有所得。
再谒经公。
陈其见处。
公曰。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对曰。
臣边事。
曰。
大有人笑你在。
师愕然曰。
到者里。
因甚不是。
公曰。
此不是。
彼皆然。
师乃倾心哀请。
公惟敛目。
师益不测。
一日闻泥神倒地声。
不觉踊跃。
呈偈于公。
公仍敛目。
命以宗乘堂别居之。
居年馀。
每呈偈颂。
公敛目如前。
师因感泣。
以为依公决择。
不蒙指示。
岁序推迁。
何了日耶。
偶登厕。
睹上树人。
乃明大旨。
叹曰。
今日方知。
师不我欺也。
万历壬寅。
师年二十有八。
出住博山。
而持重端严。
笃行古德之风。
入其门者。
心容俱肃。
寻应闽之董岩。
鼓山大仰。
复还博山。
参徒大集。
是时。
经公已迁寿昌。
父子道价。
喧腾宇内。
僧问如何是功。
师曰。
一人同一春。
如何共功。
师曰。
力士舁杖鼓。
如何是功功。
师曰。
猢孙上露柱。
曰。
不得敲唱双举。
请示正中妙叶。
师曰。
高底云绕树。
远近鸟衔花。
如何是君。
师曰。
水有筋山有骨。
如何是臣。
师曰。
鹡鸰鸟鸣似哭。
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
千年老树挂枯藤。
如何是臣视君。
师曰。
楼头画鼓正三更。
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
金阙凤衔丹诏去。
边陲人唱凯歌归。
僧作礼。
师曰。
君位中事作么生。
对曰。
虚突兀。
师复打。
时。
慧台镜禅师。
早得旨于经公。
翛翛瓢笠。
剥啄诸方。
诸方以矮师叔类之。
过访于师。
适师升座。
镜出震威一喝曰。
百丈闻喝。
三日耳聋。
且道。
是那三日。
师曰。
秋风多带杀。
秋露愈加寒。
镜拂袖归众。
师便下座。
镜后隐于武夷石屏岩。
相随者。
樵汲数辈。
禅衲寻风求之。
镜悉指归博山。
崇祯二年。
魏国公徐弘基。
请师说法南京天界。
使符三至。
师始一出。
象龙沸集。
大廓曹洞宗风。
上堂曰。
达磨大师。
航海而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虽则门庭万仞。
壁立千层。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六代传衣。
五宗竞出。
运无碍轮。
化无缘众。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沩山大师。
敲唱同行。
暗机圆合。
倾瓶以辨超方。
撼茶而彰妙用。
秖演一心法。
更无馀事。
云门大师。
箭锋相拄。
函盖乾坤。
扬眉落臼。
顾盼犹迟。
如流云翔鹤。
湛水晴空。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法眼大师。
拈现前石。
塞虚空口。
一切处现成六根互用。
六用齐施。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临济大师。
一语中。
三玄
一玄中。
具三要。
驱耕夫牛。
夺饥人食。
电光石火。
开眼犹迷。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洞山大师。
混不得类不齐。
立宝镜三昧。
炤学人肺肝。
分五湖玉石。
雪盛银碗。
月炤金沙。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博山。
今日远承诸祖慈荫。
循规蹈矩。
借路还家。
驾轻就熟。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诸昆仲含灵。
具此一心之法。
学人学此一心之法。
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示此一心之法。
故楞伽云。
佛语心为宗。
诸昆仲。
那个台无月。
谁家树不春。
卓柱杖下座。
师毅辞还山。
倾都遮留。
篮舆不得。
前乃宵迈。
缁素追攀。
望江而立。
徐公岁序存问不间也。
师既大弘洞宗。
常随侍者。
万馀指。
如临一人。
僧问。
如何是不声色堕。
师曰。
断桥分野水。
如何是类堕。
师曰。
孤棹举平原。
如何是尊贵堕。
师曰。
裂破几层清世界。
倒骑玉象趁麒麟。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意旨如何。
师曰。
露骨瘦上环紫雾。
塞流小涧长青苔。
师开化几三十载。
未易肯诺。
或请入草求人。
广绍先泽。
师太息曰。
吾宗。
贵得真脉。
妙叶玄机。
苟不然仍瓦解耳。
吾何忍哉。
语毕泣下。
自后遂不上堂。
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
訚首座问曰。
和尚尊体如何。
曰。
尽有些子受用。
訚曰。
还有不病者么。
曰。
热大作么。
訚曰。
去来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四字。
跏趺而寂。
塔于博山。
坐三十九夏。
其年仅五十六也。
赞曰。
投子世大阳之代。
须凭秀圆通协而成之。
其道始著。
真歇禀丹霞之嗣。
还借炤长芦荐而褒之。
此话方行。
博山父子。
远绍少室之宗。
不叨馀力。
大衍新丰之调。
本自天。
然其说法。
则横空凤舞。
激扬则掷地金声。
至其慎重真脉。
常自下涕。
语云。
猛虎生儿。
势不能食牛者。
辄癈之。
其博山之山之谓与。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天隐禅师者。
讳圆修。
出荆溪闵氏。
说法磬山报恩。
初与天童悟禅师同出龙池传之门。
是师为笑岩真孙也。
师幼明敏。
生知佛乘。
常以心斋报母。
然留连俗谛。
几失前因。
一日过讲肆。
闻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师惕然惊畏。
择龙池幻有传和尚。
而依止焉。
传示赵州无字话头。
师参之半载不发。
改看本来面目。
提撕猛切。
一日普请出窑次。
有觉所道者云。
闻常多菩萨。
出现于四大名山。
神通广大。
传公厉声曰。
我者里亦不少。
师佥曰。
如何是神通。
传曰。
快度砖来着。
师染指法味。
心不外缘。
经百馀日。
偶阅楞严。
佛咄阿难云。
此非汝心。
师脱然庆快。
如善财入弥勒大阁。
了释前疑。
及侍传公。
入城被喝。
便契临济主宾炤用之句。
于是。
上天界访云松。
过能仁谒文斋。
出没奇机。
不无可纪。
万历辛丑。
传合掩关于龙池曰。
汝既有新入处。
不妨更加精进。
他日利导有情。
则吾望足矣。
未几。
传公北行。
师怅然消遣关中。
惟拈颂而已。
于其古德公案。
如庖丁之解牛。
而无碍刃游也。
独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
复枯坐蒲团二载。
忍闻驴鸣。
大悟差别玄旨。
有偈曰。
忍闻驴子叫。
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
非声非色闹。
甲辰。
北省传公于燕京之普炤寺而师资深契合焉。
仍涉猎讲庭。
澜翻藏海。
探竿禅席。
料拣权宜。
住后常曰。
山僧南北往还。
亲近知识一十八载。
跋涉劳碌为己躬。
切无少怠也。
呜呼。
师之入道。
诚异今时。
故得处真实。
用处谛当。
常以虚空扑落地语。
酬僧理藏锋之问。
以湖州萝卜宣州姜。
酬事藏锋之问。
以有水皆涵月。
无山不带春。
酬理事藏锋之问。
以无手人行拳。
酬不涉理事藏锋之问。
又僧问。
如何句到意不到。
师曰。
言言见谛。
步步迷踪。
如何意到句不到。
师曰。
只在舌尖头尽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
师曰。
有时独倚庭栏上。
閒看梅花四五枝。
如何是意句俱不到。
师曰。
落花流水去。
空负浪游人师暮年。
从石磬山。
迁湖之报恩寺。
示众曰。
老僧住个破院子。
不能时时为众提持佛法。
赖土木瓦砾。
与诸人转大法轮。
发诸人大机大用。
诸人切不得当面蹉过。
若蹉过。
只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
一日俄集众谆诫。
复以后事付嘱及门上首。
趺坐俨然而寂。
瘗全身于报恩之左。
顺治戊戌。
大觉琇禅师。
应北诏时大会诸山。
移塔于宜兴之白云庵。
初师居右磬。
诸方有以临济玄要。
配合教乘。
作奇特商量者。
师[凭-马+氏]其惑。
常著书复问之。
并颂示诸识者。
其颂曰。
第一玄。
一字不加画。
分明是个贼。
咄咄咄。
咄处且最毒。
第二玄。
快手何曾先。
撒沙并撒土。
露露露。
露出娘生裤。
三玄
一曲江村岸。
风月随时看。
收收收。
收去个中流。
第一要。
蓦地忽一笑。
笑倒须菩提。
搀起迦叶老。
第二要。
袖里个金圈。
拈出是茎草。
瞬目牛吞了。
第三要。
伸缩谁能炤。
只手握双拳。
打得虚空叫。
师之提唱精奥。
大率如此。
其门贤箬庵问禅师。
编师全录流通。
与天童悟。
齐名于世。
赞曰。
世传曹溪下。
惟青原南岳应谶。
殊不知嫩桂者。
代不乏人也。
而石霜下。
有杨岐积翠也。
次出佛果之门者。
大慧虎丘也。
次无准下。
复出雪岩断桥也。
师既出龙池。
又与天童并驾。
化周宇内。
其久昌二桂。
凡五抽嫩矣。
其根芽悬谶于少林。
有以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