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姚贾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280—前233 【介绍】: 即韩非子,亦称韩子。
战国末韩国人。
韩诸公子之一。
与李斯同师事荀子,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曾建议韩王修明法度,未被采用。
所著《孤愤》、《五蠹》等传入秦,为秦王政所重视。
秦攻韩,迫非至秦,秦王悦之。
后为李斯、姚贾陷害,入狱自杀。
学说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主张法、术、势兼用,中央集权,君主专政。
重耕、战,轻商、学,反对是古非今,独尊法家,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
有《韩非子》。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非,韩之诸公子,与李斯俱师事荀卿。韩王安之五年,奉使之秦,留而不遣。寻为李斯所谮,下吏治罪,自杀。有《韩子》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5—854以后 【介绍】: 唐陕州硖石人,一说吴兴人。
姚崇曾孙,一说姚崇曾侄孙。
宪宗元和十一年进士。
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
敬宗宝历中为监察御史。
文宗大和中,出为金、杭州刺史。
入为谏议大夫,改给事中。
时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合劾发其私,以地还民。
官终秘书监。
工诗,其诗称武功体。
与贾岛并称贾姚或姚贾
曾选王维、钱起等人诗编为《极玄集》。
有诗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855? 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郡望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
曾任武功县(今属陕西)主簿,世称“姚武功”。
晚任秘书少监,卒谥懿,后人又称“姚少监”。
姚合为开元名相姚崇曾侄孙,父闬曾任相州临河县令。
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历任武功主簿,监察殿中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秘书少监等职。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本传,《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及《唐才子传》卷六。
姚合诗与贾岛齐名,时有“姚贾”之称,且为晚唐苦吟一派诗人之宗主。
姚合诗以五律为主,朴茂工巧,圆稳清润,代表作为《武功县中作》30首,模写荒凉山色,凋弊风景,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以抒写其散诞放旷之情怀。
诗风近似贾岛,然较贾岛平淡浅近,晚唐诗僧齐己云:“冷淡闻姚监,精奇见浪仙。
”(《还黄平素秀才卷》)姚合诗深为南宋四灵派诗人所推崇,然其诗取径太狭,器局狭小,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等物,而无感慨隽永味,元方回云:“大抵姚少监诗不及浪仙,有气格卑弱者。
”(《瀛奎律髓》卷二四)诗集有四部丛刊本《姚少监诗集》10卷。
姚合另编有《极玄集》2卷,选录王维、祖咏等21人诗作,凡100首(今存99首)。
全唐诗》存诗7卷。
唐诗汇评
姚合(约782-846?),吴兴(今属浙江)人,姚崇曾侄孙。元和初,父卒相州临河令任,因寄家河朔。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参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调武功主簿,历万年、富平尉。宝历二年,授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入朝为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大和八年,自刑部郎中出守杭州。开成中,历左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会昌中,为秘书监,卒。世称姚武功。合有诗名,提挈后进,时人以为“文宗”。曾选王维、祖咏、钱起等人诗百首,为《极玄集》,鉴赏甚精。有《姚合诗集》十卷、《诗例》一卷,宋人重加编次为《姚少监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唐诗纪事
(姚合)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有《极玄集》,取王维等念一人诗百篇,曰:“此诗中射雕手也。
姚勉《赞府兄诗稿序》
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
后村诗话
亡友赵紫芝选姚合、贾岛诗为《二妙集》,其诗语往往有与姚、岛相犯者。按贾太雕隽,姚差律熟,去韦、柳尚争等级。
沧浪诗话
(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对床夜语
四灵,倡唐诗者也,就而求其工者,赵紫芝也。然具眼犹以为未尽者,盖惜其立忐未高而止于姚、贾也。
瀛奎律髓
姚少监合,初为武功尉,有诗声,世称为姚武功,与贾岛同时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门。白乐天送知杭州有诗。凡刘、白以后诗人集中皆有姓名,诗亦一时新体也。而格卑于岛,细巧则或过之。
瀛奎律髓
予谓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姚之诗专在小结裹,故“四灵”学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体则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释故学诗者必以老杜为祖,乃无偏僻之病云。
唐才子传
(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
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淡之气。
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
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弊之间,最工模写也。
唐诗品汇
贾岛、姚合后出,格力犹有一二可取。
归田诗话
唐诗前以李、杜,后以韩、柳为最。姚合而下,君于不取焉。
唐音癸签
姚秘监诗洗濯既净,挺拔砍高。得趣浪仙之僻,时运以爽气;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茜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驷尔。
《诗源辨体》
胡元瑞云:“晚唐二家:一家学贾岛,一家学姚合。”方虚谷云:“合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裹无欠涵容,其才与学殊不及浪仙也。”予考《才调》、《三体》、《律髓》、《品汇》、《类苑》诸书,合诸体仅得四五十篇,五言律如“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移山入院宅,种竹上城墙”、“棋罢嫌无月,眼迟听尽砧”、“马为赊来贵,僮因借得顽”、“裁衣延野客,剪翅养山鸡”、“嚼花香满口,书竹粉粘衣”、“无竹载芦看,思山叠石为”等句,仅入晚唐纤巧,中亦间有近岛者。但其人既在元和间,先已逗入晚唐纤巧,故晚唐诸家实多类之,非有意学之耳。
《四库全书总目》
合为诗刻意苦吟,工于点缀小景,搜求新意。时刻画太甚,流于纤仄者,亦复不少。宋末江湖诗派,皆从是导源者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武功诗语僻意浅,大有伧气,惟一二新异之句,时有可采,然究非正声也。(司空图)固是苦吟有悟,亦由骨韵本清。姚武功搜尽枯肠,终是酸馅气。武功诗欲求诡僻,故多琐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径。佳处虽有,而小样处太多。“武功派”所以不佳,正坐着力都在没紧要处。若盛唐大家却在紧要处用力,其象外传神,空中烘托之笔,亦必与本位秘响潜通,神光离合,必不是抛落正意,另自刻画小景。
石洲诗话
姚武功诗,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尽,此后所以渐靡靡不振也。然五律时有佳句,七律则庸软耳。大抵此时诸贤七律,皆不能振起,所以不能不让樊川、玉溪也。
《中晚唐诗主客图》
武功诗集,古今体存遗甚多,其五言律朴茂新奇,酷似王仲初。仲初故与水部合体,而姚君与水部为友,其得于渐摩者深矣。佳篇美不胜收,然无逾《县居诗公者,且君以武功得名,未必不由此诗起也。次为升堂第四。
《东目馆诗见》
姚武功五律,脱洒似不作意,而含蕴不尽。七律亦新脆可喜。
三唐诗品
其源盖出左太冲,而驰骋害体,已开宋派。律体典润,故得名重当时。武功三十首,持见清华,然方之孟从事、刘随州,则神情顿减。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子渊,庆元路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子渊诗集六卷,《四库总目》多与遒贤、杨维桢、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本良斯道兄弟倡和之作。古诗冲澹,颇具陶韦风格。
钦定四库全书·子渊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子渊诗集六卷案子渊诗集散见永乐大典中但题曰元人文渊阁书目载之亦不著撰人名氏考集中有岁尽诗云照我乡关梦相随到鄮城鄮故城在鄞县东唐时析鄮置鄞慈奉镇四邑隶明州元为庆元路纳新金台集有怀明州张子渊七律一首又有依韵奉答子渊七律二首今唱和诗俱在集中韵亦相符则当为庆元路人又铁釜中莲诗题下自注叙同时并赋诸人有暨仲深之语则其名当为仲深又有怀兄子益在横浦诗以其兄字推之则子渊当为其字矣集久不传兹分体缀辑得诗六卷多与纳新杨维桢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本良斯道兄弟唱和之作而纳新为尤夥古诗冲澹颇具陶韦风格律诗虽颇涉江湖末派格意未高然五言如晓市鱼虾集秋山笋蕨多驿路随江尽湖云类海宽地通江栈阔天入海门低明月孤城柝秋风弱客心枯萑晴似雪独鸐夜如人七言如江村夜迥传金鼓池馆秋深老芰荷满面炎尘低客帽一川离思属荷花家僮解事故携酒野鸟避人低度墙北风吹沙弓力劲落日照海旌旗寒秫荒乏酿茶为酒鱼熟难赊米当钱西江返照连虹影南镇残山入雁行亦皆楚楚有致其见重于当时名辈亦有以也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子渊诗集·序
昔唐杜子美于开元大历间以诗鸣其忠君爱国之心一形于言故后以诗史称焉余识同里张君子渊于童丱中知其明敏嗜学蚤孤事母以孝闻后十年余教授徵饶间子渊亦漫游湖海正诸有道以扩其所蕴故其诗章累帙凡爱亲之诚形之于言当代清要转闻于朝而旌其门吁子渊可谓共为子职者矣然诗之为诗岂徒然哉自风雅颂而降楚汉魏晋沿于唐宋体制不同各言其志莫不有揄扬风刺之道焉今子渊之诗拳拳不忘乎亲志形于言自有不能已者子渊虽未能拾一第承一命以荣其亲独能以诗彰其母之志节亦荣矣然诗之驯驳固未暇论其爱亲之诚较子美忠君爱国之心庸有二哉观子渊之诗者各能兴起其爱亲之心则于名教信不为无补也嗟夫采诗观风其职已废他日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者舍子渊其谁欤会稽王君良与锓梓以广其传余既服子渊之孝于亲又嘉良与能乐道人之善故书以弁其篇 端至正丙申春三月庚寅四明安晚后人郑奕夫景尹父序 昔者楚王之弟鄂君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枻越人拥棹而歌朱文公以其自越而楚不学而得其馀韵声诗古今共贯四海一家有非人之所能为者虽其义鄙亵而君子取焉他日郭啰洛君易之至京师常言张君子渊之贤出其诗若干首其古意三章托兴深远忠贞之心盖莫可掩有诸内形于外即是诗可以窥子渊之存矣子渊越人也由其诗观之越之为越岂不异乎古昔哉鄞故越地至于近代遂为文献之邦宗公大儒前后相望子渊生于其乡一扫其鄙亵之辞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宜乎易之称之不容口使朱氏见之又将何如其喜也余往至鄞子渊群从昆弟数相往来知其嗜学之笃张氏其兴乎暇日读子渊之诗辄叙而归之易之 至正十二年八月丁夘临川危素书于金台坊寓舍 繇百数十载已前北南并尚眉山值建学大兴诗人殆废永嘉专意肃括姚贾几中兴其失也萎江西诸贤以直致为工断续钩棘自谓无首无尾世复以率嗤之暨车书混一溯淮而上号呼纵恣啁唧之音不革于南俗文治益隆天下学士大夫始识正路然惟得其形似而已至于超然茟墨之外深契自得者盖鲜矣古今评诗蔚有定论近世未解考究辄事援笔以肆私见譬之工人规矩不熟于中欲斤斧是驭精巧是期无是理也盖诗之为诗情兴景而已二者之遇不得不形于言而非我之所能为者此真诗也苟或牵合补缀可以无作岂诗也哉予近有得于此而年益劭志益落殆不可对人语而亦莫我信也近获与张君子渊交片言之间辄悟此意出示所作百馀篇其意辄深远与雕琢相谢绝虽天禀所至亦薰熟有素者夫已有所得而不与知者共非君子用心也喜而为书于卷首 至元己夘九月下浣小江艾逸单弘叙 唐杜甫氏为古今诗人之冠宋黄太史庭坚谓学者宜读其诗精其句法每作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能成家而或者云宜宗商周而祖汉魏晋宋而下可无学也噫岂黄太史为不知此耶商周之作圣人删之为经盖方圆之规矩也奚容言哉然曰必祖汉魏则删后无诗独汉魏何夫世道升降而文气从之汉稍近古六义未泯逮邺下诸子而流风存焉六朝南北非无人也光岳分裂偏驳萎薾其可取者希矣至唐而后陈子昂首恢雅道及杜甫出而集百氏之成虽后有作者蔑以尚兹要之本人情明物理美刺哀乐庶几三百篇之遗矣非直以其辞而已是可槩以晋宋而下为可废哉盖商周之诗至汉魏而靡汉魏之诗自杜甫而定学者溯流而求之舍是宜非所先也国朝南北混一宗工继作以中和雅正之声而革金宋之馀习学者非杜诗不观也然昧者剽剟近似袭用一律而不知根本道艺其所以来或者之议岂为过哉四明张君子渊每与余论及比而观之今其友会稽王良与编集子渊之诗为若干卷以刻诸梓子渊盖知读杜诗而精其句法者也成一家言以见黄太史之语为不诬兹余之所嘉已故为书其所尝与论者而序之 至正十六年龙集丙申夏五月辛夘浙河杨彝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