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学良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仵墉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仵墉(1870年—1947年)字崇如,陕西蒲城人。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仵墉中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历任直隶省乐亭县知县、长垣县(今属河南省)知县、祁州(今安国县)知州、安州(今安新县)知州、沧州知州、滦州知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仵墉历任昌黎县、饶阳县、长垣县、赵县、霸县、临榆县(今属秦皇岛市)县知事、县长等职务。
在清末民初前后共任知县、知州、县知事、县长28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任临榆县县长的仵墉由张学良荐任察哈尔省民政厅厅长。
因察哈尔省主席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赴前线督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12日,仵墉被国民政府令暂代察哈尔省主席。
任内仵墉赴北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请示,后来留在北平未归,任北平市政府参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墉辞去北平市政府参事职务,在家闲居,并拒绝了到满洲国做官的邀请,后称病入住医院。
日军进入北平后,强占了其位于钱粮胡同的住宅,仵墉乃令家人在北平西城租房居住。
在此期间,他与尚节之、贾佩卿、陈紫伦等朋友结成“龙亭会”,每周六在北海五龙亭聚会,创作诗词,后又改在其家聚会。
抗战期间,仵墉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儿子49岁便病死,但他仍对家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全家饿死,决不受日伪一粟一缕!
”抗日战争胜利后,仵墉失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返回了陕西蒲城贤坡村。
次年春,胞弟病逝,仵墉悲痛生病,于当夏病逝。

人物简介

维基
商衍瀛(1871年6月11日—1960年),号云亭,又号蕴汀,男,广东番禺人,属汉军正白旗。
光绪甲午科顺天乡试第184名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八名。
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工书法。
曾为皇后婉容之师。
宣统元年(1909年)任京师大学堂高等科监督。
民国初曾参与《清史稿》的编写,任协修。
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我在婚礼之后,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最忠心的,最有才干的人,作为我的股肱之臣。
这就是郑孝胥、温肃、柯劭忞、王国维、商衍瀛等,分别给予南书房行走等官衔”、“我(溥仪)欲借日本之力必得关东之心。
因此,我就从奉系里寻找张作霖的旧头目们,为我复辟使用。
有个叫商衍瀛的遗老,是广东驻防旗人,从前做过翰林,当时是东北红字会的名人,这时出来给我活动奉系的将领。
因为张学良已明白表示了要与蒋介石合作,所以商衍瀛进行的活动特别诡秘。
简要地说,这个活动并没有结果。
”曾为张勋的文案。
1932年任满洲国执政府秘书兼内务官,1934年任宫内府内务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曾担任副馆长。
在《文史资料》中发表过《珍妃其人》一文。

人物简介

黄鹤楼志·人物篇
蒋介石(1887~1975) 现代政治人物、国民党政府首脑。
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二战时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1932年秋,曾携宋美龄、孔祥熙等游览蛇山黄鹤楼故址,称黄鹤楼为“千古名胜”,主张“应予重修”,随后王葆心受邀起草了《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公告各界。
1935年春,蒋介石在武汉行营主任张学良、湖北省主席张群陪同下参观了新落成的蛇山大首义公园,并在抱膝亭古楼铜顶前合影。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袁克文(1891-1931) 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龟庵。
河南项城人。
袁世凯次子。
好研究金石古钱,工书,能诗词,昆曲名票。
好藏书、古玩,精于鉴赏,曾与傅增湘、徐森玉、周叔韬等交往,研究版本、文物。
对所收藏宋巾箱本《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八种尤为喜爱,辟"八经室"贮之。
民国时与张学良、张伯驹、傅侗称"四大公子"。
父死后久旅上海,变卖所藏为生。
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圭塘唱和诗》、《围炉倡和诗》、《寒云诗集》、《寒云词集》。
所写掌故、笔记如《辛丙秘苑》、《洰土私乘》等颇多独特之资料。
寒云词·张序
余与寒云为中表戚,方其盛时未尝见也,己巳岁始与过从,共相唱酬为乐,乃恨相见之晚焉。无何,寒云化去,余旋作过江之行。丙子春,北归与方大地山访寒云故庐,索其词稿,谋付之梓,其夫人及方大之女公子手写畀余,即今所刊稿也。寒云词跌宕风流,自发天籁,如太原公子不修边幅而自豪,洛川神女不假铅华而自丽。呜呼!霸图衰歇,文采犹存,亦足以传寒云矣。刊词既竣,方大亦逝,已碎汉水之琴,复哀山阳之笛,沽上桃花,墓前宿草,怆怀故旧,何忍卒读邪! 戊寅秋愚表弟张伯驹序 题寒云词后 一刹成尘土。忍回头、红毹白雪,同场歌舞。明月不堪思故国,满眼风花无主。听哀笛、声声悽楚。铜雀春深销霸气,算空余入洛陈王赋。忆举酒,对眉妩。 江山依旧无今古。看当日、君家厮养,尽成龙虎。歌哭王孙寻常事,芳草天涯歧路。漫托意、过船商贾。何逊扬州飘零久,问韩陵片石谁堪语?争禁得,泪如雨。 挽寒云联 天涯飘泊,故国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 芳草凄迷,斜阳黯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
寒云词·夏序
凡学可以人力致,惟词则得于天事者为多。好鸟鸣春,幽蛩响夕,微风振松篁,寒泉咽危石,孰为之节奏?自赴其欢娱哀戚之旨,皆天也,词人之词亦犹是而已。是故古来作者,太白、飞卿为之,有其天也;杜陵、昌黎无其天,弗强作也。惟天故真,惟真故不为境所限,若南唐二主、若张功父、若纳兰容若,或偏霸江介,或贵公子,宜无弗得于志矣,然其为词郁伊善感,含情绵漠,有过于劳人思妇者,岂人力所能致耶?袁子寒云生长华膴,耽好儒素,当时誉者拟诸陈思,兹非仆之所敢知,第得见其所为词,则固功父、容若之流亚也。中岁湛隐放废、饮醇近妇如信陵,时时为词以寄意,多恻艳琐碎、燕私儿女之语,或乃病之然,此实词家本色也。颇闻近代主词坛者。悬所谓拙重大之旨为揭橥,以饰门面、召来学,而世之学为词者亦群焉奉为圭臬,然此特相率而为伪耳!寒云之词独能任天而动,交交若鸟,凄凄若蛩,谡谡若松风,泠泠若泉石,兹非其天事之胜欤?寒云初意亦有志于考律,与赵逸叟诸人游,相与讨论,然其为效粗能度曲而已,今存稿中四声亦不能尽合于律,然此亦不足病也。宫调之失传久矣,今之教人为词者颇以四声并和为尽能事,梏桎性灵,伤词害义,其弊已不胜言。矧古今之音异,南北之音异,一声而阴阳异,乃至一名家词而数本互异,又孰从而正是之?寒云之词自鸣其天,不欲扶篱倚壁,趋于窘涩之途,亦不肯描头画角,失其咏叹之旨,殆为有其天而能自全者欤。寒云病中恒手自定稿,命其闺人录之,凡得词如千首,自署曰《洹上词》。既殁,家人以属其中表张伯驹,伯驹将为梓之,问序于余,余病夫无其天而强为之者之多,而号称能为词者又日以涂饰摹拟相矜尚,词之天寖失而词学益以微,乃信寒云之词为必可传。若夫哀鸟遗音,时于恻恻微吟中寓其家国难言之隐,则尤足慨念云。 枝巢夏仁虎序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张伯驹(1898-1982) 字家骐,号丛碧、春游主人、好好先生。
河南项城人,张锦芳子,过继伯父张镇芳。
张学良、溥侗、袁克文称“民国四大公子”。
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有《张伯驹词集》、《丛碧词话》、《红毹记梦》等,与黄君坦合著《清词选》。
人物简介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北洋军阀元老张镇芳之子,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表弟。
书画家,收藏家,对戏曲,诗词各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水平,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合称民国四公子。
一生致力收藏古董文物,为了不让国宝流落国外,不惜倾尽家财,变买房产,甚至夫人的首饰,从文物商贩手上购回不少稀世国宝字画,包括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晋陆机(平复帖),国宝中之国宝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传世最早的卷辐画,还有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李白(上阳台帖)。
他购古文物绝不是待价而沽,他认为金钱有价,国宝无双,绝不能落入洋人外邦手中。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愿当官。
解放后,他先后将平生购下的珍贵文物捐献给回国家收藏。
可惜的是这位倾囊捐献的张伯驹,也难逃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打成了当然的牛鬼蛇神,发配到农村去劳动改造。
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回报,1982年2月,张伯驹患病进了北大医院,被院方认为不够级数,拒绝为他更换到较舒适宽敞的病房疗养。
这位千金散尽为国藏国宝的大收藏家鉴赏家终于离开人世。
据说张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医院门口叫骂:“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是国宝!
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
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近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对张伯驹的词推崇备至,在丛碧词写跋说道: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殿后,把他与李后主相提并论,可见将他词放在何等崇高地位。
其序云:欲识先生之词,宜先识先生其人,词如其人,信而可徵。
我重先生,并不因为他是盛名的贵公子,富饶的收藏家。
一见之下,即觉其与世俗不同,无俗容,无俗礼,讷讷如不能言,一切皆出以自然真率。
其人重情,以艺术为性命。
伉爽而无粗豪气,儒雅而无头巾气。
当其以为可行,不顾世人非笑。
不常见其手执卷册,而腹笥渊然,经史子集,皆有心得,然于词绝少掉书袋,即此数端,虽不足以尽其为人,也可略觇其风度了。
因此之故,他作词,绝不小巧尖新,浮艳藻绘,绝不逞才使气,叫嚣喧呼,绝不短钉堆砌,造作矫揉,性情重而气质厚。
品所以居上,非可假借者也,余以是重其人,爱其词。
伯驹先生的词,风致高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何谓“整”?
本是人工填词也,而竟似天成,非无一二草率也,然终无败笔此盖天赋与工力,至厚至深,故非扭捏堆垛,败阕百出者之所能望其万一。
如以古人为比,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