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翁心存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张德容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 【介绍】: 清浙江西安人,字少薇,号松坪。
咸丰三年进士,官至湖南岳州知府。
精于金石之学。
有《二铭草堂金石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
翁心存子。
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同光两朝皆为帝师。
历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
参机务。
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
和议起,力争改约稿。
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卒于家。
宣统元年复原官。
工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恭。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主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词风类诗。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人物简介

维基
俞廷柏,字懋园,江苏苏州府昭文县人,乾隆己亥科举人,庚子科进士。
历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安徽六安州霍山县知县、安庆府桐城县知县,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掌稽勋司印兼稽俸厅事,后充则例馆纂修、陕西候补知府等职。
诰受朝议大夫,晋赠中议大夫,著有《懋园文集》。
有子俞焯,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另一子俞照与翁心存是儿女亲家。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一
翁斌孙,字韬甫,常熟人。光绪丁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直隶提法使。有《笏斋覆瓿集》。
维基
翁斌孙(1860年3月5日—1923年1月9日),字人豪,又字韬夫,号芴斋,晚号冰楞、芴居士。
江苏常熟县人。
晚清官员。
翁斌孙为大学士翁心存曾孙,安徽巡抚翁同书之孙,翰林翁曾源之子。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三甲进士,光绪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
光绪八年,任功臣馆纂修官。
光绪十年,升任武英殿协修官、国史馆协修官。
光绪十三年,任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
光绪十五年,任方略馆协修官、会典馆协修官。
光绪十六年,任方略馆纂修官。
次年升任方略馆总纂官。
光绪二十年,任会试同考官、武英殿总纂官。
光绪二十四年,任翰林院侍讲、会典馆协修官、翰林院侍读、日讲起居注官。
光绪三十一年,任国史馆纂修、武英殿提调。
后历官山西大同府知府。
宣统元年,任冀宁道、山西提学使。
宣统三年,官至直隶提法使。
民国后不仕。
董元醇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董元醇,又称董元章,清代官员,河南洛邑人,祺祥之变中的开端人物。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进士,选为翰林。
十年,任从五品御史。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遗下幼主载淳,遗诏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政。
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称新君年幼,应由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暂时垂帘听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亲王奕䜣一起辅政。
肃顺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吓得载淳啼哭不止、尿失禁。
也因为此事,董元醇被肃顺下令发配军台效力。
此时,两宫太后发动祺祥之变,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杀或贬,都被肃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没被发配,反而加官一级,升为正五品工科给事中。
后董元醇举荐倭仁、祁隽藻、翁心存、许乃普等人为帝师,但两宫太后没有回应,不久后,因为其名与皇帝载「淳」同音,自行避讳,改名董元「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6—1879 【介绍】: 清浙江归安人,初名福元,字仑仙,后字楞仙。道光十八年进士,官编修,主四川乡试,升国子监司业。曾主泰州崇实书院讲习。与弟钱振常同撰《樊南文集补编笺注》等。另有《示朴斋文集》、《示朴斋随笔》。
维基
钱振伦,原名福元,字崙仙,浙江归安县(今属湖州市)人。
清朝官员。
他是清同治进士钱振常的兄长,大学士翁心存的女婿、翁同龢的姐夫,钱玄同的伯父。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官至国子监司业。
著有《示朴斋骈体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0—1865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祖庚,号药房。翁同龢兄。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佐江北大营军事。官至安徽巡抚。以对捻军作战失利罢官,戍新疆。留甘肃军营办事。在营病卒。谥文勤。有《巽轩杂记》、《巽斋自订年谱》(翁同龢补)。
维基
翁同书(1810年7月10日—1865年12月14日),字祖庚,号药房,江苏常熟人,晚清大臣。
同治帝师翁心存长子,光绪太傅翁同龢长兄。
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
咸丰初年,太平军事起,被派往江南大营襄办军务,辅佐琦善、托明阿、德兴阿,曾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
咸丰八年(1858年)任安徽巡抚,驻定远城。
误抚江北绿林苗沛霖,坐视苗沛霖乱杀平民。
苗暗与陈玉成勾结,翁同书又被太平军包围,七月,退守定远,“待援不至,待饷不来”,九年六月文武官绅殉难甚众,同书弃城逃跑。
寿州邑绅孙家泰、徐立壮奏苗沛霖跋扈,苗沛霖大怒,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苗沛霖发兵攻寿州,清廷饬令同书配合袁甲三共同查办苗沛霖,反复无常的苗沛霖又暗中与钦差大臣胜保勾搭,被困寿州的翁同书只好以“通捻”为由,将徐立壮处死,囚禁孙家泰,却没能减缓苗沛霖的攻势。
苗沛霖破城后,又杀孙家泰全家。
不久,苗沛霖再次投清。
1861年翁同书被召至燕京。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1862年2月),曾国藩上《参翁同书片》,帝以为“贻误取巧,苟且偷生”,议政王大臣拟斩监候(即死缓)。
清史稿》载:「……同治元年正月,丙午(日),前安徽巡抚翁同书以失寿州、定远,褫职逮问,寻论斩。
」后因翁心存病故,朝廷体恤翁氏,改谪新疆。
同治三年(1864年),赴陕西围剿回变,得赏四品衔,同治四年(1865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谥文勤。
翁同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7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玉甫。
翁心存次子。
咸丰间由荫生官兵部主事。
同治间累擢湖北巡抚。
光绪元年兼署湖广总督。
疏免湖北米厘。
有《皇朝兵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