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盛昱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3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为贡郡王题伯羲祭酒遗墨 清末民国初 · 曾习经
七言绝句
寻常车马经过处,叹息抽琴轸不存。
一代风流沿溉尽,郁华阁下故王孙。
前明熊襄悯公督辽三稔,越甲不鸣。邵阳魏氏圣武记纪之颇详。独于其按辽时事略不之及,或有难言者。向从伯希祭酒处得见按辽奏议六大册。字大纸厚,南雍版式,其中言请复龙虎将军、请还六甸地、请增岁犒、又请十万之饷,练五万之兵、只可言防,不可言战,皆人臣所不敢言者。当时神宗答诏却令户部兵部看详(明制,票看详回话者,与该部知道不同。)。庙堂之上,同具远识,曷可及也。巡按一年而代,公独按辽三年,又力言镇珰虐民,为丛驱雀,公之发舒,无逾按辽时矣(阳湖赵氏深诋万历朝政,当分别观之,如此类是也。)。杨镐军覆,公以听勘御史在籍,超授辽督,部中初议加寺丞衔,帝少之,乃加侍郎,是以七品阶直陟三品也。辽事少缓,科臣姚某等起与为难,公遂乞归。辽沈继失,再起用公,尽谪言者,礼待愈隆,忌者愈众。出国门时,面忤枢臣,光熹非神宗比,从此孤立无能为矣。明史本传叙次功罪既不分明,末复羼言许贿未行,因是得祸。曰许贿,曰未行,外人那得知之,史当据事直书,最忌凭臆测隐。为是言者是刁珰义儿之余沫,而乃采及之也。盖公性气刚果,径情直遂,视南学牵于汤宾尹,颇不理于人口。又以生为楚人,远受太岳之余毒,近接大洪之巨怨,一死一走之勘即由此起(见黟俞氏癸巳类稿。)。或谓公不出关可不及罚,此不然,考公之死,由坐赇,不由失律。当时之谳斥入关,不及出关,出关尚微有功,广宁猝陷,胜兵何以不进,以公在军中,故护民徐行,悉烧糈草庐舍,大军失食宿之所,故不进耳。见于天命朝实录,明人固不知,亦不欲知也。嗟夫,生死成败不足为公辩,并不足为公惜。惟其先事远识,危言大计,历观史册,谋国而如是者,几于支一无两,岂不伟哉。后此袁崇焕五年平辽之对,何其率尔,而林侯官粤东之役亦少逊一筹矣。乾隆中特诏褒美,甄叙后裔,邦人士乃辑刊全集,间及按辽时疏牍,殊遗其重者(在荆闻金子东言曾见是书。),犹忆丁酉戊戌间与伯希返复计论,赞叹莫置,蒙举以见赠,逊谢未受,幸免劫灰。近唯郁华阁中书亦多零落,祝其尚在人间。好古君子求而得之,乃防边一大故实也。
一障乘边,是何人者,目光如炬。
盛诩天骄,尊忘天汉,良工心独苦。
请来缯絮,不期犁扫,于法宜徵对簿。
闻当日,九重嗟异,刘季无此大度。
奉春往事,料敌兵形势,汉廷谁及齐虏。
自古筹边,庞言多败,哙等难为伍。
十年冉冉,臣言可按,无那鼎湖龙去。
公行矣,犹遗翠墨,曝光海宇。
贤达惊随万化徂,雪尊风笛重踟蹰。
已愁埋玉青山尽,更恐生珠碧海枯。
憎命文章仙谪李,不仁天地物为刍。
凭谁一叩奎躔问,内翰而今梦醒无。
生日年年酒盏新,寒泉荐菊总酸辛。
朝云南海悲香骨,社日东朝叹老身。
天是纵横箕斗地,世馀俯仰桔皋人。
徐君剑在还惆怅,留得疏枝画里春(谓伯羲所赠张梦晋岁寒三友画卷。)
时飘文雅未须称,数有封章在中兴。
圣主即今前席待,岂容荀相老兰陵。
伯羲祭酒得明张梦晋《岁寒三友图》卷,适吴仲饴太守自都旋汴,伯羲遂以此卷托仲饴寄余。盖京师故人,多知余为梦晋后身也。光绪癸未之岁,余尝遇李仙于并门。李仙作诗赠余,初书云:「吹笙王子,乞食张郎。」时在旁者俱不知张郎为谁,惟余尝见黄九烟所作张灵、崔莹合传,仿佛记有乞食事,因为诸人言之。李仙继书云:「葆其虚灵,戒其颠狂。优昙首出,后事方长。勿求仙箓,且尽人纲。」书毕,又书云:「前王后王,堂堂乎张。笙肇缥缈,箫韵凄凉。月明虎阜,花暖吴阊。前尘隐约,云胡可忘。」至此始决其所言为梦晋。问后王为谁,曰:「诗中『昙首』句已明示矣。」问崔莹事,则不答,但称家君为六如后身,与三十年前吕仙语合。它语甚多,不备记。前后身之说,于古有之,虽涉荒渺,非尽妄也。惟梦晋天才隽逸,下笔成文,诗画流传,俱臻能品,其风情才调洵足倾倒一时。自顾荒伧,何堪窃比,则亦昔人所云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已。然有可怪者三,有相似者五。梦晋名不甚著,知者寥寥,以此为言,似非作伪。可怪一也。梦晋之母,梦周灵王太子晋而生梦晋,故字梦晋,名灵。又梦晋与优人作子晋跨鹤剧,其事俱载九烟《传》中;此云「吹笙王子」,亦俨以缑岭升仙太子为梦晋前身。语既相符,似非凿空,可怪二也。且六如之说,三十年前吕仙言之,三十年后李仙言之。梦晋与六如,以师友而为父子,情事宛然,可怪三也。余自少时未至吴越,即结想吴中山水,若有宿缘。其相似一也。少作文字喜用乞食语,意中时以不能学古人乞食为憾,屡为父师所诃,终不肯改,其相似二也。自稍有知识,即时涉冥想,妄意它日落魄乞食,或能遇一红颜素心人以为知己,未读梦晋传时已如此,其相似三也。少作又喜用春人语,华阳王君雪澄尝戏呼余为易春人,其相似四也。余幼时了了,颇窃乡里之誉,义宁陈丈右铭谓「此子似徐文长」,家君甚不悦其言。然陈丈固颇精人伦鉴者,文长、梦晋,本一流人,长老谈言,不无微中,其相似五也。余既不知六法,所见画亦绝少,梦晋所画,迄未一见,至其诗为世传诵者,仅「高楼明月清歌夜,知是人生第几回」一篇,然能诵此诗者多,而知为梦晋之作者少。《明诗综》采梦晋诗裁一二首,惟载其临终绝笔云:「垂死尚思元墓麓,满山寒雪一林松。」读其诗为之泫然欲涕。后取《九烟传》再阅之,乃知梦晋实为崔莹死,莹亦竟为梦晋死,六如合葬之于元墓。九烟生国初,距彼时未远,必非妄言。惜遇李仙时记忆不详,未深问也。乙酉入蜀,观剧,优人演所谓《才人福》者,生旦二脚登场,则梦晋与莹俨然夫妇。此吴中当有之剧,不知蜀中何时有之,何人为之。且所演情节又多附会,与本事不合。丙戌至吴,求观此剧,反无有。每经行邓尉元墓与山塘七里间,忽忽如有所失。与元墓山灵约:他日必埋骨于此。适七岁儿阿仁病殇,遂葬之圣恩寺旁。以盟息壤焉。丁亥入都,晤番禺张延秋年丈,问余曰:「小说有名《何必西厢》者,子见之乎?即子前生事也。」亟走厂肆,诣翰文斋,托书贾韩姓觅此书,果得之。盖明末国初人所作,以前之崔、张,不如后之崔、张之发情止义,故名《何必西厢》。所载莹别梦晋诗,与九烟所载相同。其诗云:「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入宫祇恐无红叶,临别题诗当会真。」和之云:「地老天荒两恨人。泪珠枯尽海鲛贫。马嵬异代甘同葬,不学三郎负太真」夫。莹与梦晋,不过文字知己,一见之缘,而至以身许之,九死不悔。虽以宸濠之凶燄,不能加于一弱女子,卒完白璧归死吴下,其慧心奇节,可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濮青士太守言:曩在崇朴山尚书斋中,见六如所作崔莹小像,粗服乱头,啼妆黯淡。侍女十数辈,左右环立,皆宫人妆,盖初入宁藩邸中时事。非娄妃保护,必殒身藩邸,不能与梦晋终古同穴矣。今此画像尚在尚书家,惜无由得之。梦晋此图,作于正德庚午,在未遇莹以前。伯羲自千里外举以相赠,意殊可感。故详载其事,自题八绝,乞怜才阐幽之君子为之题咏,亦以报故人之殷殷云。己丑岁暮。
月下仙人萼绿华,搽红竹翠影交加。
淩寒写出真标格,不是徐熙没骨花。
纸尾亲题正德年,虎邱别墅印文鲜。
山塘万古春愁海,谁遣名花一泊船
⑴ 莹泊舟山塘,始为梦晋所见。考其时,考约略在此一二年间也。
双坟元墓记曾寻,如雪梅花一尺深。
绝代佳人为死友,天荒地老岁寒心。
共 3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