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康年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李岳瑞(1863-1927) 字孟符,号小郢,又号菱滋、悔逸、亮鞶。陕西咸阳人。光绪九年(1882)进士。授工部主事。擢员外郎,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中,列名保国会,政变作,削籍归。光绪末游上海,受聘为书局编纂,并为各报刊撰稿。入民国,任清史馆协修。工词,绵邈韶丽,近周草窗。有《春冰室野乘》、《郢云词》。
人物简介
1852-1927 字孟符,渭城区正阳乡庇李村人。自幼跟刘古愚读书。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办铁路矿务事。“戊戌维新”期间,负责接奉传旨要务,同宋伯鲁一起组织关西学会,积极参加保国会的活动,也是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之间进行联络的重要人物。维新变法期间,常把朝廷重要情况转告维新派人士及国闻报馆,通过该报宣传变法维新主张,主动承担《时务报》在北京的募捐收款和发行工作。扩大维新思想的宣传。李把《时务报》每期给刘古愚寄100份,扩大在陕西和西北影响。变法失败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月被革职。遂回咸阳家巾赋闲。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张济远邀请,赴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辛亥革命后,一直任清史馆编修,参与编纂《清吏稿》。晚年回归故乡,著有《春冰室野乘》三卷等。
郢云词·自序
少嗜倚声,困于帖括,未暇致力。通籍后稍稍为之,十年以来,簿书鞅掌,辄复中辍。归田以后,杜门谢客,尽戒笔墨,吟事遂废。惟乐府小技,无关大道,偶一寄意,零笺断纸,辄弃之敝簏中,不自惜也。庚子春抱骑省之感,忧伤憔悴,侘傺无俚,残镫虚幌,月夕花晨,时有所作,篇什遂积。璿儿惜其零弃,手录成帙,儒者率卑填词为小道,几于俳优蓄之。然其体肇始于三百篇,滥觞于汉魏乐府,由风雅颂而五七言,由古而律,由律而长短句,此亦三统质文迭嬗之故,非人力所能为者。周秦欧柳辛姜吴王诸大家皆能以忠君爱国之感,微词讽谏之义,自尊其体,非可以一二侧艳之辞,狭邪之语摒诸文章之外也。此事在关陇竟成绝学。刻羽引商,素谢不敏,浊酒孤吟,幺弦无和,自写沈忧,不计其声韵之合否也。光绪辛丑花朝,岳瑞自记于荄滋盦。
维基
李岳瑞(1862年—1927年),字孟符,晚清进士、政治人物,陕西咸阳县正阳乡庇李村(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
早年师从刘古愚。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工部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兼办铁路矿务事宜等职。
为黄遵宪、汪康年等创办的《时务报》募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革职归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元济邀至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民国后曾参纂《清史稿》。
著有《评注〈国史读本〉》、《春冰室野乘》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75-1915.2.25(《麦孟华集》作1875-1916),字孺博,号蜕庵,笔名曼殊、先忧子、伤心人等,广东顺德县吉佑乡名关村人。
1888年入广州学堂。
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
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
1893年与康有为同科中举。
1895年春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进京应试。
梁、麦同寓,时常“相与规划救国政略,并助南海先生奔走国事”。
将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受康有为嘱咐,鼓动在京各省举人上折拒和,参加“公车上书”。
同年夏在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任撰述和编辑。
1897年与梁启超、汪康年等创不缠足会于上海,任董事,并为《时务报》等撰写文章,主张“尊君权,抑民权”,意在变光绪帝为有绝对权力之皇帝。
1898年春与梁启超等联合两广、云贵、川陕、浙江等省举人上书,反对租让旅大给俄国。
同年3月参加康有为等创立的保国会。
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创办《清议报》。
次年代梁主持该报,撰写320余篇宣扬保皇的文章,提倡学习日本维新,增强国力以救亡。
曾代理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校长。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诬蔑起义群众为乱民,支持“东南互保”,号召南方督抚镇压义和团,起兵勤王,实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国合兵迎光绪复位。
《辛丑条约》签订后,又为国权尽失、利源尽夺、无复和平、中国政府充当列强傀儡和奴隶,而感到忧愤不已。
1902年任《新民丛报》撰述,1907年任政闻社常务员。
1913年在康有为创办的《不忍》杂志任编辑。
后充任冯国璋幕僚,“相与谋倒袁”。
1915年2月25日死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