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通问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源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非戒,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戒,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源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舆源为同参契友,谓:“源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四
女子楚人,明季随父宦白门。
南都失守,父殁于任,有母党宦浙,欲往依焉。
同母舟过嘉兴,遇中表某生亦避乱寓此,一枝暂憩。
生亦才貌俱优,女私与订盟,未五月而郡城复破。
生随军北行,势不能还,寄诗通问
女子得诗感和,随病而亡。
念女初未字,与改节不同,卒至死不贰,与守贞何异?
其偶存四咏,亦非白头吟、胡笳拍。
比时逢兵燹,迁徙无常,亦恐堕家声,秘勿敢语,故鲜有知之者。
竟陵江楚望为女之至戚,出诗以示人,并述其由。
有霅溪䒶放翁者,梓之以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七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人。光绪庚寅进士。历官度支部右丞。有《蛰庵诗存》。
词学图录
曾习经(1867-1926) 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入民国不仕。早师从梁鼎芬。诗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词宗五代北宋。有《蛰庵诗》、《蛰庵词》。
蛰庵诗存·梁启超序
刚父之诗凡三变,早年近体宗玉溪,古体宗大谢,峻洁遒丽,芳馨悱恻,时作幽咽凄断之声,使读者醰醰如醉。中年以降,取径宛陵、摩垒后山,斫雕为朴,能皱能折,能瘦能涩。然而腴思中含,劲气潜注,异乎而非貌袭江西,以拧态向人者矣。及其晚岁,直凑渊微,妙契自然,神与境会,所得昂王入陶、柳圣处。生平于诗不苟作,作必极备锤炼,炼辞之功什二三,炼意之功什八九,洗伐糟粕,至于无复可洗伐,而犹若未餍,所存者则光晶炯炯,惊心动魄,一字而千金也。故为诗数十年,而手自写定者仅此。孟子曰:“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善读刚父诗者,盖可以想像其为人,抑得其为人,然后其所以为是者,乃益可见也。 刚父与物无竞,而律己最严。自出处大节,乃至一话一言之细,靡不以先民为之法程,从不肯藉口于俗人所即安者,降格焉以自恕。其于事,有所不为也。于其所当为者,及所可为者,则为不厌,且常精力弥满以赴之,以求其事之止于至善,不屑不洁,其天性也。顾未尝立厓岸焉,以翘异于众,而世俗之秽累,自不足以人之。其择友至严峻,非心所期许者,弗与亲者也。其所亲者,则挚爱久敬,如其处父母昆弟之间者,然壹以真性情相见。当其盛年,鞅掌度支,起曹郎,迄卿贰,历二纪馀,综理密微,一部之事皆办取,盖在清之季,谙悉食货掌故,能究极其利病症结者,舍刚父无第二人。及清鼎潜移,则于逊位诏书未下之前一日,毅然致其仕而去。盖稍一濡滞,忽已出于致无可致之地。烛先机以自洁,如彼其明决也。 鼎革之际,神奸张彀以弄一世才智之士。彼固夙知刚父,则百计思所以縻之。刚父不恶而严,巽词自免,而凛然示之以不可辱。 自刚父之在官也,俸入外既一介不取,常以所俭蓄者周恤姻族,急朋友之难,故去官则无复馀财以自活。刚父泊然安之,斥卖其所藏图籍、画书、陶瓦之属以易米,往往不得宿饱,而斗室高歌,不怨不尤,不歆不畔者十五年。呜呼!刚父之所蕴藉以发而为是者,其本原略如此。昔太史公之序屈子也,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色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喻此志者,可以读刚父之诗矣。 刚父长余六岁,其举乡试于余为同年。余计偕京师,日与刚父游。时或就其所居之潮州馆共住,每瀹茗谈艺达夜分为常。春秋佳日,辄策蹇并辔出郊外,揽翠微、潭拓之胜,谓此乐非褦襶子所能晓叶。甲午丧师后,各忧伤憔悴。一夕,对月坐碧云寺门之石桥,语国事,相抱恸哭。既而余南归,刚父送以诗曰:“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莺啼”:又曰:“他年独自亲调马,愁见山花故故红。”念乱伤怀,恻然若不能为怀也。 余亡命十馀年而归,归后屡值世难,不数数相见,刚父虽谢客,顾以余伟未汨于世俗也,视之日益亲。 去岁六月,刚父六十生日,余造焉。甫就坐,则出一卷相属,曰:“手所写诗,子为我定之。”余新病初起,疗于海滨,将以归后卒读,而有所论列。归则刚父病已深,不复能相笑矣,余与叶玉虎暨二三故旧襄治其丧。玉虎:“此一卷者,刚父精神寓焉。且手泽也,宣景印以传后,子宜为序。”乃序如右。 刚父讳习经,亦号蛰庵居士,潮之揭阳人。光绪己丑巨人,庚寅进士。起家户部主事,历官至度支部左丞。卒时年六十。其卒后一年,岁在丁卯三月之望,新会梁启超序。
蛰庵诗存·叶恭绰序
余校刊亡友曾刚甫遗诗竟,为之叙曰: 余读刚甫诗,盖不胜友朋死生聚散之感也。
始余光绪壬寅岁来京师入大学时,年方二十,颇不为当世贤豪所弃,引为忘年交,其时即识刚甫。
厥后屡有江海及国外之行,第居京师时为多。
今忽忽廿馀年,余鬓且斑,中经世局人事之变迁,荣棘盈胸,求如昔者朋侪聚首,琴尊跌宕之乐,盖渺如天上,而刚甫且以贫病死矣。
顾念昔时游侣,如梁节庵、陈简持两丈,李亦元,丁雅叔,黄孝觉,罗瘿公先后逝;赵尧生归蜀,久不通问;杨昀谷则穷居京师,知交落落如辰星,一睽殆不可复合。
而余流转人海,志业一无所就,求附于数公之末,以文学名世,殆亦无能为役。
其怀抱之何若,盖可知也。
亦元《雁影斋诗》久已付刊;节庵诗为余越园集刊,尚非其全;瘿公诗近经其弟敷庵编定,不日刊刻,简持遗著,则殆已散佚;叔雅所作,余闻在刚甫许,乃求之刚甫家,不可得;孝觉诗则益不可闻。
文人医生心血所聚,区区数简册,求其不即湮没,盖尚如是之难也。
余往者病居瘿公所寓顺德会馆,孑身无仆从,卧榻上不能起,室中寂若僧寮。
刚甫每日斜下值,则来馆中,冠四品冠,衣袍褂,蹀躞厨下,余烹药,情景宛在心目。
而宣统庚戌,余以病南下,刚甫辄为诗送别,今集中“昆玉秋霜绝世姿”一首是也,日月易得,遂成隔世。
思旧之怀,其何可任?
刚甫于朋友风义至笃,叔雅、节庵、瘿公之逝,伤今悼往,一著之四篇。
其为诗,回曲隐珍,芬芳雅逸。
盖自《》《骚》、曹、陆、陶、谢、李、杜、王、韦、韩、孟、温、李,以迄宋、明、欧、梅、苏、黄、杨、姜、何李、钟、谭之徒,既夫释家偈句,儒宗语录,悉归融洗,而一出以温厚清远,盖庶几古人之所谓风人之言。
倘论近三百年诗者,吾知必将有所举似也。
刚甫手订自写为二册,绵惙中以援余,属为刊印。
今得蒇事,庶不负死友之托。
而简持、叔雅诸君名具在集中。
溯念昔游,风流如昨,而前尘梦影,渺不可追。
循诵兹编,益不禁思之连而无极也。
丁卯三月,番禺叶恭绰。
(《蛰庵诗存》电子版录入:姜盦 校对:陈梦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