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妙智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省念(九二六~九九三),俗姓狄,莱州(今属山东)人。受业于本部南禅院。初往汝州首山,为第一世开堂。太宗淳化四年卒,年六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有传。今录偈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6—993 【介绍】: 宋僧。莱州人,俗姓狄。受业于本郡南禅寺,常密诵《法华经》,人称为“念法华”。法嗣风穴沼禅师。历住首山、广教、宝应。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禅师讳省念。
生狄氏。
莱州人也。
幼弃家。
得度于南禅寺。
为人简重。
有精识。
专修头陀行。
诵法华经。
丛林畏敬之。
目以为念法华。
至风穴。
随众作止。
无所参扣。
然终疑教外有别传之法。
不言也。
风穴每念。
大仰有谶。
临济一宗。
至风而止。
惧当之。
熟视座下。
堪任法道。
无如念者。
一日升座曰。
世尊以青莲目。
顾迦叶。
正当是时。
且道个什么。
若言不说。
而说又成埋没先圣。
语未卒。
念便下去。
侍者进曰。
念法华无所言。
而去何也。
风穴曰渠会也。
明日念与真上座。
俱诣方丈。
风穴问真曰。
如何是世尊不说说。
对曰。
勃姑树头鸣。
风穴曰。
汝作许多痴福何用。
乃顾念曰。
何如。
对曰。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风穴谓真曰。
何不看渠语。
又一日升座。
顾视大众。
念便下去。
风穴即归方丈。
自是声名重诸方。
首山在汝城之外。
荒远处。
而念居之将终身焉。
登其门者。
皆丛林精练衲子。
念必勘验之。
留者才二十馀辈。
然天下称法席之冠。
必指首山。
尝问僧。
不从人荐得底事。
试道看。
僧便喝。
曰好好相借问。
恶发作么。
僧又喝。
念曰。
今日放过即不可。
僧拟议。
念喝之。
又问僧。
近离何处。
曰襄州。
曰夏在何处。
曰洞山。
念曰还我洞山鼻孔来。
僧曰不会。
念曰却是老僧罪过。
又问僧。
近离何处。
对曰广慧。
曰穿云不渡水。
渡水不穿云。
离此二途。
速道。
曰昨夜宿长桥。
念曰。
与么则合吃首山棒也。
曰尚未参堂。
曰两重公案。
僧曰恰是。
念曰耶耶。
又问僧。
近离何处。
对曰襄州。
曰有事相借问。
得么。
对曰便请。
念曰鹞子过新罗。
僧入室。
念便喝。
其僧礼拜。
便打之。
僧曰。
如何是不生不灭法。
曰新罗人吃冷淘。
夜有僧入室。
念曰谁。
僧不对。
曰识得汝也。
僧笑。
念曰。
更莫是别人么。
因作偈曰。
轻轻踏地恐人知。
语笑分明更莫疑。
知者只今猛提取。
莫待天明失却鸡。
尝谓众曰。
佛法无多子。
只是汝辈。
自信不及。
若能自信。
千圣出头来。
无奈汝何。
何故如此。
为向汝面。
前无开口处。
祇为汝自信不及。
向外驰求。
所以到这里。
假如便是释迦佛。
也与汝三十棒。
然虽如是。
初机后学。
凭个什么道理。
且问汝辈。
还得与么也未。
良久曰。
若得与么。
方名无事。
又曰。
诸上座。
不得胡喝乱喝。
寻常向汝道。
宾即始终宾。
主即始终主。
宾无二宾。
主无二主。
若有二宾二主。
即是两个瞎汉。
又曰。
我若立。
汝须坐。
我若坐。
汝须立。
坐即共汝坐。
立即共汝立。
虽然如是。
到这里。
著眼始得。
若也定动中间。
即千里万里。
何故如此。
如隔窗见马骑相似。
既然如此。
直须子细。
不得掠虚好。
他时后日。
赚著汝。
有事近前。
无事珍重。
因举。
临济曰。
今日更不用如何若何。
便须单刀直入。
还有出来。
对众證据者么。
时有僧出。
礼拜起便喝。
临济亦喝。
僧又喝。
临济亦喝。
僧礼拜。
临济曰。
须是这僧即得。
若是别人。
三十棒。
一棒校不得。
为这僧会宾主句。
他一喝不作一喝用。
且道前一喝是。
后一喝是。
那个是宾。
那个是主。
所以老僧寻常向汝道。
这里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时以喝作问行。
有时作探竿影草。
有时作踞地师子。
有时作金刚王宝剑。
若作问行来时。
须急著眼始得。
若作探竿影草时。
你诸人合作么生。
若作踞地师子时。
野干须屎尿出始得。
若作金刚王宝剑用时。
天王也须脑裂。
只与么横喝竖喝。
总唤作好道理商量。
却既知如此。
也须亲近上流。
博问先知。
自己亲證始得。
莫与么掠虚。
过却平生。
他时后日。
因果历然。
僧问。
学人乍入丛林。
乞师指示。
曰阇梨在老僧会。
多少时。
对曰已经冬夏。
曰莫错举似人。
乃曰。
若论此事。
寔不挂一元字脚。
便下座。
尝作纲宗偈曰。
咄哉拙郎君(汾阳注曰。
素洁条然)。
巧妙无人识(运机非面目)。
打破凤林关(荡尽玲珑性)。
著靴水上立(尘泥自异)。
咄哉巧女儿(汾阳曰。
妙智埋圆融)。
撺梭不解织(无间功不立)。
看他斗鸡人(旁观审腾距。
争功不自伤)。
水牛也不识(全力能负。
不露头角)。
念道被天下。
移宝安山广教院。
众不过四十辈。
老于宝应。
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
留僧过岁。
作偈曰。
吾今年迈六十七。
老病相依且过日。
今年记取明年事。
明年记著今年日。
至明年十二月初四日。
升座辞众曰。
诸子谩波波。
过却几恒河。
观音指弥勒。
文殊不奈何。
良久曰。
白银世界金色身。
情与无情共一真。
明暗尽时都不照。
日轮午后示全身。
午后泊然而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塔于首山。
嫡嗣昭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首山省念禅师。莱州狄□子。幼弃家。得度于南禅寺。为人简重有精识。尝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晚于风穴会中。充知客。随众作止。无所参扣。然终疑教外有别传之妙不言也。风穴。每念大仰谶临济法道有遇风则止之语。惧身当之。注意于念。一日升座曰。世尊以青莲华目。顾迦叶。正当是时。且道个甚么。若言不说而说。又成埋没先圣。语未卒。念便下去。侍者进曰。念法华。无言而去。何也。穴曰。渠会也。明日念与真园头。同上问讯。穴问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说说。对曰。鹁鸠树头鸣。穴曰。汝作许多痴福何用。因问师。师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穴谓真曰。看渠下语。穴一日又升座。顾视大众。师便下去。穴即归方丈。自是声名重诸方。一日白兆楚和上。至汝州宣化。穴令师往传语。才相见。提起坐具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兆曰。自家看取。师便喝。兆曰。我曾亲近知识来。未尝辄敢如此造次。师曰。草贼大败。兆曰。来日若见风穴。待一一举似。师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师乃先还。举似穴。穴曰。今日又被汝收下一员草贼也。师曰。好手不张名。兆次日见穴。举前话。穴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赃捉败。师后开法首山。为第一世。登其门者。皆丛林精练衲子。然天下称法席之冠。必指首山。尝谓众曰。佛法无多子。只是汝辈自信不及。若能自信。千圣出头来。无奈汝何。何故如此。为向汝面前。无开口处。祇为汝自信不及。向外驰求。所以到这里。假如便是释迦佛。也与汝三十棒。然虽如是。初机后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汝辈还得与么也未。良久曰。若得与么。方名无事。僧问。临济喝。德山棒。未审明什么边事。师曰。汝试道看。僧便喝。师曰瞎。僧又喝。师曰。这瞎汉。只管乱喝作么。僧礼拜。师打之。因曰。诸上座。不得胡喝乱喝。寻常向汝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宾无二宾。主无二主。若有二宾二主。即是两个瞎汉。所以我若立汝须坐。我若坐汝须立。坐则共汝坐。立则共汝立。虽然如是。也须著眼始得。师道被天下。移宝安山广教院。众不过四十辈。老于宝应。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留僧过岁。作偈曰。吾今年迈六十七。老病相依且过日。今年记取来年事。来年记著今朝日。至明年是月是日。升座辞众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都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言讫安坐。日将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塔于首山。 系曰。当大仰为谶时。沩山固问之。仰良久曰。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即有越俎代庖之意。故首山即大仰后身无疑也。伸脚在缩脚里。又何怪沩仰之后寥寥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卒谥至真禅师。《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驻锡庐山之归宗院。
参访之徒群拥。
乐天白公。
以司马贬江州。
获往来咨决心要。
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后李渤自虔州。
以刺史迁。
尤加悦服。
一日问曰。
教中谓须弥纳芥子。
固其理也。
又谓芥子纳须弥。
亦岂理乎。
常曰。
人言博士读万卷书。
是否。
渤曰。
忝得此名。
常曰。
摩顶放踵。
身不过若干尺尔。
万卷书向何处著。
渤俛首。
顷之。
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
从上古德。
不是无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常流。
今时不能自成自立。
虚度时光。
从前只是依它知解。
发言皆滞。
光不透脱。
只为目前有物。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你。
亦无汝用心处。
珍重。
僧问如何是玄旨。
常曰。
无人能会。
问曰。
向者如何。
常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常曰。
去无汝用心处。
僧曰。
岂无方便。
常曰。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僧曰。
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常敲鼎盖三下云。
还闻否。
僧曰闻。
常曰。
我何不闻。
僧无语。
常打趁。
常与南泉行脚。
一日煎茶相别次。
南泉问曰。
从前与师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问。
毕竟作么生祗对。
常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毕竟作么生祇对。
常乃翻却茶铫便起。
泉曰。
师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常曰。
作者个语话。
滴水也消不得。
僧问。
此事如何用心。
常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
诸圣呵呵笑。
常因俗官来。
乃拈起帽带曰。
还会么。
官曰。
不会。
常曰。
莫怪老僧头风。
不卸帽子。
常入园取菜次。
画圆相围菜一株。
谓众曰。
辄不得动著者个。
众不敢动。
少顷常来。
见菜犹在。
便以棒打趁众僧曰。
者一队汉。
无一个有智慧底。
常刬草次。
有一僧来参。
忽蛇过其前。
当钁断之。
僧曰。
久向归宗。
元来是个觕行沙门。
常曰。
座主归吃茶去。
常目重瞳。
然恐其为己祸福也。
曰熏摩。
以求灭去。
而目为之赤。
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江西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白曰。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彊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续有东林寺僧神建。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常略提举。神建不体。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常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红。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天水人,俗姓赵。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
居天水。
世为秦著姓。
母张梦。
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舍利囊中。
使吞之。
及娩。
见所梦僧。
白昼入室。
摩其顶曰。
教法必赖以大兴。
言讫讫失所在。
甫高颡深目。
大颐方口。
身六尺五寸。
音吐如钟。
始十岁。
以沙弥。
事崇福寺道悟禅师。
十七岁。
受具戒为比丘。
隶安国寺。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
究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既而甫梦。
梵僧以琉璃器。
满盛舍利。
使吞之曰。
三藏大教。
尽纳汝腹矣。
自是妙智宏辨。
囊括川注。
而谒文殊于清凉。
阐华严于太原。
其声闻之美。
达于帝聪。
德宗朝。
出入宫禁。
抗论儒道。
诏赐紫方袍。
岁时锡子异等夷。
顺宗在春坊。
相与卧起。
视若兄弟。
恩礼特隆厚。
宪宗御极。
数幸其寺。
常承顾问。
待之不啻宾友。
而甫仪范超迈。
辞辩华赡。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推致佛乘。
而扬搉玄理。
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
乃迎真骨以祈灵。
开秘殿以请福。
录左街僧事。
凡十年。
其阐扬涅槃唯识。
课持瑜伽悉地。
转上所施。
以崇饰塔庙。
务极雕绘。
而丈室单床。
惟日诵金刚经。
默观净二而已。
王公舆台。
壹以诚接。
然豪门贵族。
莫不瞻向。
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
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
其年七月六日。
茶毗于长乐之南原。
获舍利圆莹。
谥大达。
塔号玄秘。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三。
弟子僧尼千馀辈。
会昌中。
相国斐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端甫。俗姓赵氏。天水人也。世为秦著姓焉。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囊括川注逢源会委。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槃唯识经论。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甫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终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可数。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或讲论玄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会昌中相国裴公休。为碑颂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赵。天水人。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