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敬安

相关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
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
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
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
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
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姓李氏。李氏为隰州善族。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盖其母孕时。梦感之徵也。七岁日诵数千言。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以法室祥麟记之。又四载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决誓而行。亲友俱贤之。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独器公。公受严折不发。闻诵法华经有省。即陈所悟于成。成指台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对曰。是何心行。曰你悟处又作么生。公画圆相呈之。又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公诺诺而去。造丹霞。时丹霞淳禅师居焉。淳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青。青嗣太阳玄。玄公神观奇伟。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叹无可继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远录公。使为求法器。兼谶以偈。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远既任荷两宗。居圣岩。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令青续其宗系。故青为淳之祖。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讫。即问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曰未在更道。公拟议。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礼。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对曰。某今日失钱遭罪。淳辗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发响。淳移大洪。命公居七众之首。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俱为禅衲区薮。而洞上之风大廓。有问五位宗旨。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霁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户。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仙顶。妇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午夜长鲸蜕甲开。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觌面不须相忌讳。风化无伤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斗柄横斜天未晓。鹤梦初醒露叶寒。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庐湫隘。衲子结草树居。常数千指。未几所废俱成。而宏胜冠南国焉。有羽客。私进乾汞之术。公曰。我辈非不能也。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为汝验之。以汞纳口坐。踰时吐白金于地。客骇谢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适金人陷明州。诸刹皆燬。及窥小白岭。见谷积阴云。疑有伏甲。惧而退。时江声绝渡。千二百众俱安床藉。知事忧之。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岁虽艰。远施无厌。赡众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有诏移灵隐。未越月解归。公于天童计三十载。而名号所彰。万方革面。上堂曰。黄阁帘垂。谁传家信。紫罗帐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时。视听有所不到。言诠有所不及。如何通得个消息去。梦回夜色依稀晓。笑指家风烂熳春。又曰。诸禅德。吞尽三世佛底人。为甚么开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为甚么合眼不得。许多病痛。与你一时拈却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还会么。擘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到海声。僧问。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难传际。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转。通身放下劫壶空。曰诞生就父时。合体无遗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历历才回分化事。十方机应又何妨。僧曰。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声。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僧曰。入市能长啸。归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岭上歌。石女溪边舞。又僧问。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尽。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来底人。公曰。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唤回三界梦。木人坐断六门机。公提唱语句。湖海争馨炙之。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公虽年老。日常过午不食。缕丝不衣。有巨贾献奇制新锦。公坚却之曰。为老僧一人。劳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众。是以廉约成风。天下效之。绍兴丁丑九月。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及诸檀信。次月七日还山。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众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俄报妙喜至。公泊然蜕去。妙喜为公剃发。舍利随指而下。龛留七日。颜不少异。塔于东谷。谥曰宏智。塔曰妙光。 赞曰。观觉公唱教。当乾坤鼎沸之秋。辟启东南。缜言密行。为湖海倾归。妙喜尚左逊之。其馀欲并驾争驱。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风。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世学般若。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一击拂子。曰:“又道不借。”觉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觉曰:“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罪,尔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慈溪人。
孙梦观兄。
理宗宝庆二年进士。
仕至朝请大夫。
晚年隐居四明山
博综古今,善属文,尝采会稽遗事作《越问》,以补王十朋《风俗赋》之缺。
全宋诗
孙因,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仕至朝请大夫。事见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二五。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七七六一
孙因,庆元府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梦观兄。
宝庆二年进士,仕至朝请大夫。
晚年隐居四明山
博综古今,工文笔。
见吴潜《孙梦观墓志铭》(《雪窗集》附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六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会稽山阴人。
孔道徽父。
有至行,隐于四明山
太守王僧虔称其为古之遗德,请为主簿,不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6—1651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完勋,号笃庵。
世居慈溪,翊始迁馀姚。
幼孤不喜理家事,且耕且读。
强毅有智略,南明鲁王时官兵部主事。
清兵入浙,翊结寨于四明山,与冯京第破上虞,号大兰洞主,与清兵相持。
兵败,避入海,旋至内地招兵,为清兵俘获,不屈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
姓蒋。
宜兴人。
生即端严。
总角时。
念世无常。
勤持佛号。
偶见坛经。
宗门向上一路。
觉有入处。
凡山行及穿城历市。
咸事参究。
一日负薪过山。
触积薪而省。
闻禹门传。
演法龙池。
往侍薙染。
阅三年。
每自勘心境对立。
以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语。
请益。
往往被诃。
抱愤成疾。
因闭关。
池过关前。
话及有心无心之旨。
师呈偈云。
心心即自心。
有无皆自心。
有无皆自心。
无心无自心。
池未许可。
又三年。
命监院务。
奋发精进。
忽于铜官山顶。
悟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遂往觐龙池于都门。
池心折之。
因以无住法。
嘱师南游。
自双径。
两目。
天台。
为诸名宿。
开发积疑。
莫不惊叹。
得未曾有。
迨池归。
叩师以扶持佛法。
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
池笑付拂。
未几。
池迁化。
师感法乳恩深。
心丧三年。
茕茕在疚。
触目注存。
大明万历丁巳。
远涉匡衡。
还息于天台通玄寺。
宗风大播。
次年应金粟请。
依荆榛。
餐葵藿。
龙象竞归之。
不踰时。
轮奂𨔛起。
悉具丛林规制。
食以万指。
凡师。
所过。
缁素瞻礼者。
喧填杂沓。
每至遮道不得行。
其山川阻隔。
从数千里外。
勤尺寸以请者。
师为之发蒙导滞。
一如亲承热棒。
而声教四讫。
崇祯庚午冬。
自黄檗归金粟。
四方归依者益众。
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
司李黄元公。
请住天童。
天童山
巍冠五山。
及到。
因洪水漂没。
丹崖翠璧之间。
遗构萧萧。
遂任缔造之役。
积十年。
台阁崇隆。
堂室复叠。
望之若云蒸霞郁。
瓢笠济济。
三倍金粟。
师修列祖塔竟。
即有退藏之志。
一生开示。
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
悉落麈尾。
而斩葛藤。
拨开云雾。
其接引者。
自王公长者。
以至厮隶末流。
五比丘。
十弟子。
以及一阐提辈。
统以慈光摄受。
如偶成偈云。
十方世界恣横眠。
那管东西南北天。
惟我独尊全体现。
人来问著只粗拳。
其著述者。
为法證辨。
如钟声镜影。
不堕语言文字之障。
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
而一杖一拂。
飘然物外。
绝不作一住相。
崇祯辛巳。
田太傅。
承皇贵妃田氏命。
躬赍紫衣入山。
祈师演法。
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
师以衰迈力却之。
是年七月之七日。
示疾。
跏趺而逝。
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讳圆悟。字觉初。自号密云。宜兴人也。明嘉靖丙寅。生于蒋氏。师生八岁。知世相无常。年二十六。发宿慧。二十七负薪有省。三十弃家。又四岁为僧。四十桐棺悟道。又六岁。得受记莂。五十二开化龙池。于是。六建法幢。示寂之年。七十有七。然生不为家。四海归之。老不奉诏。朝廷慕之。及不忘慈。今古戴之。窣堵不虚尊。人天共享之。实为龙池之真乳。溯滹沱而拓曹溪。远绍鸡足之正裔也。师初弃家。赤手空肩。走事幻有传禅师。传嘉其志节。喜而度之。为大沙门。当机辄不爽旨。众皆惊异。师终不自肯。心苦神劳。且代众役。不知有己。偶过桐棺山顶。豁然大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不可得。时传公已居燕都。师即趋省传公。公见乃大喜。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经二载辞还。南上天台探禹穴。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本色相见。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越之有道缁素。争识师焉。传公还龙池。师因归省。公问。你到诸方。会见甚么人。师顿脚拍膝。以对公。公笑曰。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师曰。和尚疑则别参。公挝鼓集众。付师衣拂。复召入杨前。以扶持佛法。勉师力行。以报先宗师。即呈偈曰。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都来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时年四十有六矣。三载传公迁化。又三载。众请继席龙池。自是意缘移徙。酬香之会。有六。计二十六年。掀翻露布。洞示真元。座下蹴踏。常足万馀指。师则当轩据座。威震狮猊。海内英灵。饮气自失。凡刹竿树对。成大宝坊。不许门下干倚王公。尝语学者。贞观响道欲瞻风彩。上表逊谢。往返三四。引颈就刃。神色俨然。吾敬道信大师。茅茨石室。累烦圣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澡身净发。结跏趺逝。吾敬汾阳无业。休心息念。断绝攀援。赐紫及号。力陈昔誓。收付有司。恬然受刑。吾敬芙蓉道揩。牢著草鞋。腰包住院。去就之间。轻同学子。不为蚖蛇恋彼窟穴。吾敬应庵华祖故。师生平。意有不可。撩衣即行。首住龙池五载。一日因事上堂曰。者里无人證明。且向别处寻讨。下座。便去。次住天台古通玄寺。茅堂草座。法政冰霜。晨暮参请。间不容发。虽三载而日新。海盐金粟。使符至再。师悯其迫切。曳杖赴之。居六载。无作无为。崇成大厦。床历几满千辈。名卿达士。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掉臂而去者夥矣。有挟贵而问道者。师辄掌之。贵人曰。和尚独不欲获法乎。师曰。山僧法也无。护个甚么。又连掌之。断际故山曰。黄檗者。鼓寂钟沉。闽人来请。师不忍先迹零落。篮舆度岭。仅五阅月又拂衣。则明州黄司理端伯。以鄮峰育王寺。而待驾焉。黄公又考。太白名山。为历祖庭。废之已久。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先以意容。恐师腊高。师慨然移锡。至天童古佛殿基曰。虚空作殿。日月为灯。且道。是甚么人境界。还会么。设或未会。且看新长老。撒开坐具。大展三拜。于是十一载。天龙失守之区。历祖藏身之处。无不斩新扶起。壮甲东南。翼集鳞宗。蔚为僧海。其得髓之子。一十二人。然点胸自许。招手横趋者。不可胜计。崇祯辛巳。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赍香赐紫。徵住金陵报恩寺。师固以老辞。退卧通玄峰顶。天下图其顶相。书其名号。而亲之。壬午七月七日辰。犹巡寮视务。午刻宴然示化。塔于天童南山。缁素奔送者万人。临圹恸而失声。声震山谷。清顺治庚子。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编师六会语录。进颁大藏。 赞曰。斗柄东指。鼓腹讴歌。于不识不知之中。即释氏儒童。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外据大宝坊。横说竖说者。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其世十七。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其间法利之普。如师者几何人哉。今丛林公论。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类师始末。呜呼虽实录也无。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盖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释道行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
父为衙吏。
行少知书。
卒以造秀贡天府。
有僧。
分卫过其家。
行与语。
妙得禅指。
遂辞父母。
学空法。
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
既游南岳。
闻江西大寂之道。
又往依焉。
后居罗浮山石室中。
木精水怪。
往往变现。
行视之蔑如也。
有老人。
容貌端肃。
衣冠华楚。
再拜稽颡。
谓行曰。
我居是间。
仅二百载矣。
今乃获脱苦受乐。
皆师化力所及也。
宝历九载疾终。
寿九十五。
寻于别峰。
树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
姓梅氏。
会稽人也。
父为越州衙吏。
行弱龄知书。
比成造秀。
有僧分卫。
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
遂求出家。
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
禀训进修。
拾薪汲水。
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
往亲附焉。
思养圣胎。
见罗浮奇异。
高三千丈。
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
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
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
然或精水怪往往惊鸣。
行视之蔑如也。
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
再拜稽颡云。
我居此中仅二百载。
今因师住冥感匪躬。
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
其感物多此类也。
宝历九载疾终。
春秋九十五。
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63 【介绍】: 宋僧。蕲州人,俗姓江,号应庵。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禅师,通彻大法。晚居明州天童寺,机辩明妙。世称昙华与宗呆为二甘露门。
全宋诗
释昙华(一一○三~一一六三),号应庵,俗姓江,蕲州黄梅(今属湖北)人。
年十七于东禅寺去发。
首依随州水南遂禅师。
历谒湖南北、江东西诸老宿。
至云居,礼圆悟禅师。
入蜀,往见彰教绍隆,侍隆移虎丘。
辞游诸方,初分座于处州连云寺,继住处州妙严寺。
历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蕲州德章安国寺,饶州报恩光孝寺、荐福寺、宝应寺,婺州宝林寺、报恩光孝寺,江州东林太平兴隆寺,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平江府报恩光孝寺,两住南康归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
孝宗隆兴改元卒,年六十一。
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绍隆禅师法嗣。
有宋守铨等编《应庵昙华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昙华诗,以辑自《语录》卷一至卷六之诗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一○之诗为卷二。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昙华(?——一一六三),号应庵,黄梅(今湖北黄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绍兴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兴元年卒。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类凡儿。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闻圆悟住云居煅炼学者。华往礼依侍。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禅师。侍一载顿明大事。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在梅阳。有僧传华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叹。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虎丘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饮。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世称华与杲二甘露门。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东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应庵禅师。讳昙华。北宋徽宗崇宁癸未。生于楚黄江氏。神彩炳异。识度持重。年十七。具决定志。津济群品。弃家得道于虎丘隆公。隆先妙喜。受印于佛果。佛果嗣法东山演禅师。而应庵为东山之四世也。当时推二甘露门。谓楚西有应庵。浙东有妙喜。妙喜谪梅杨。有传应庵法语至者。妙喜誉不容口。以偈柬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一脉通。应庵之语曰。九年面壁。坏却东土儿孙。只履西归。钝置黄面老子。以拄杖画一画云。石牛横古路。一马生三寅。又曰。十五日以前水长船高。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悉皆欢喜。谓言打者一棒。不妨应时应节。山僧不觉通身踊跃。遂作诗一首。举似大众。蜻蜓许是好蜻蜓。飞来飞去不曾停。被我捉来。摘却两边翼。恰是一枚大铁钉。又曰。饭箩边漆桶里。相唾饶你泼水。相骂饶你接嘴。黄河三十年一度清。蟠桃五百岁一次开花。鹤勒那咬定牙关。朱顶王呵呵大笑。归宗五十年前有一则公案。今日举似诸人。且道是甚么公案。王节级失却帖。又曰。参禅人切忌错用心。悟明见性是错用心。成佛作祖是错用心。看经看教是错用心。行住坐卧是错用心。吃粥吃饭是错用心。屙屎送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更有一种错用心。归宗不堪与诸人说破。何故。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其前后语要。约类如此。僧问。秖者是埋没自己。秖者不是孤负先圣。去此二途。和泥合水处。请师速道。曰。玉箸撑虎口。僧曰。一言金石谈来易。万事鸿毛脱去轻。曰。莫谩老僧好。侍郎季浩拟达所畜。应庵骤起。揕其胸曰。死后向甚处去。浩噤不能发。应庵叱退之。浩不旬日。彻见临济宗旨。其妙密钳锤。又类如此。故一时无表里贵贱。耆艾饱参。经其炉韛。无不汗下心死。隆兴改元五月。虎丘忌晨。应庵拈香曰。平生没兴。撞著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县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已而以丛林。嘱累教授严康朝。以滹沱正宗。分付密庵咸杰。次月将告寂。犹挂牌入室。或以偈请。应庵呵曰。吾长笑诸方所为。而自蹈之耶。区分院事。洪纤不遗。趺坐迁化。世龄六十一。僧夏四十三。塔于玲珑岩之外冈。未踰月。妙喜亦迁化。初应庵道既通闻。此庵元布袋住连云。深山广泽。衲子难近。徒步访之。故为分座。而连云之风立震。已而主明果。则雪堂每过。盘桓永夜。间有窃议者。雪堂叱之。应庵凡八历名刹。两住归宗。始明果。终天童。其居天童时。妙喜亦生。还住育王焉。 赞曰。临济宗枝。若无首山。几到大风吹止。虎丘命脉。一有应庵。家声始不寂寥。如珠中如意。花里优昙。色色改观。但圆悟为一睡虎。发其千片之弩。岂有鼷鼠。怏怏负其所望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类凡儿。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师,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闻圆悟住云居,煆炼学者,华往礼焉,因依之。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趋侍一载,顿明大事。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在梅阳,有僧传华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欢,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郤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世称华与杲二甘露门。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东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
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
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
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
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
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
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号长翁。历主净慈等名刹,后奉敕住天童。嗣宗珏禅师。卒年六十六。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如净禅师。字长翁。奇逸有远大志。受可印于足庵。不屑肥遁。广诸方便经。其笑詈者。皆脱略成器。故尝开会浙江左右。六坐名坊。而净慈天童最久焉。其升座曰。有问有答。矢尿狼藉。于是眉毛庆快。鼻孔轩昂。直得大地平沉。虚空迸裂。正当恁么时。且与宏智古佛相见。竖拂云。相见已了。合谈何事。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开炉打圆相。召众曰。个是天童火炉。近前则烧杀。退后则冻杀。忽有汉出来道。作么生。㘞火炉动也。又曰。螟蛉子殪而逢蜾。祝之曰。类我类我。天童门下莫有类我者么。万里不挂片云。天地一团猛火。又曰。陆修静陶渊明文殊普贤。作圆相云。咦一款具呈。且道凭谁批判。若是孔夫子吾无隐乎。尔有觉禅者。亲依年久。夜分请决于净。净曰。我困倦旦去。明日为你说。觉念日月蹉跎。含涕而出。露立待旦。整威仪入室。净怜之。乃上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翼。堪笑乌梅咬铁钉。觉傍失声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净便喝。识者称净险要。颇类云门。其缜密实如洞山。但未见禀承何人。或间请曰。师唱道多年。名满丛林。高足已阐化。方得法源委。乞明指示。净良久笑曰。涅槃堂里向汝道(有本云。涅槃堂里看)。又示众曰。古人大雪满长安。天童卖却者心肝。无神通菩萨猛劈。一椎千手眼大悲。捏怪多端还会么。狮子教儿迷子诀。老婆心切不相瞒。净年六十六。忽命侍者设香案。声鼓集众。拈香嗣足庵焉。其语曰。如净行脚四十馀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足庵大和尚。足庵名智鉴。鉴法嗣天童珏。珏嗣长芦清了。了字真歇。乃丹霞子淳入室之子也。是净为青原下十七世之正裔。初足庵鉴公为儿时。母与洗手痬。执鉴手曰。好似个甚么。鉴曰。似佛手。亲殁。即从长芦真歇禅师得度。珏首座器其进止端庄。以方便示鉴。鉴即隐象山。屏绝诸缘。一钁为伍。廓达玄旨。复就珏。珏可其见处。鉴住后。以枯淡集方来。晚年徙居雪窦座下。明眼衲子皓首相依。如净以柏子话请益鉴。鉴本色策之。净乃领悟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𨁝跳。松罗亮格笑掀腾。鉴曰。老成持重为人天眼。声光暴耀非我所望。净既受记莂。乃重其师训。半生开化。不邀虚名。又疾时辈冒称越继。故临末际。方示法源。乃召众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𨁝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奄然长往。 赞曰。丹霞大隆洞宗之后。而冒滥之弊。骎骎有矣。长翁举措风规无。乃涂毒鼓不容侧耳。抑识法者惧乎。但其入理深谈。不滞玄微。真洞下狞龙。而云行雨施。讵可量哉。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三
先生少慕鲁连之为人,亦字仲连,冢宰庄简公孙也。
生有至性,甫五岁,丧母,哭声感路人。
事父定省中礼。
既就学,不肯治经。
生业尝手高士传一通,喜制山林服。
当授产,悉让其兄。
肥者应出为人。
后以所后母方壮,请迟之。
念父垂老,非善调五药,不能延年。
因日精思诊书,及验色藏禁方。
每父晨兴,察色审音切脉。
夜寝耳属于门,揣喘息,及卧榻安不。
以为常。
体中稍不佳,辄候床下,假寐束带竟夕。
凡得尽奉养三十年,父殁。
哀毁过礼。
以早背母,每讳日,必服绖麻,祭哭尽哀。
终其身至。
所后母病亟,乃往为治后事执丧,以产分所后母三女及其外家。
初先生将出为后,时父爱不忍,命挈所授产往。
至是仍以产置父祀,田分助同产兄弟。
始授三子,每祭祀于所后,称为后男。
于所生称为人后男,各尽情礼。
于是里中称先生如郭平原,为一邦至行。
少美风仪,及晚岁,方颐秀髯疏眉目。
人望之若仙。
以忆母,毕身长斋,于西山幽绝处,结乱云庵。
延高逸沙门十馀人,礼梵忏,资母冥力。
性爱佳山水。
以父在所,出未尝踰百里。
唯游四明山,曾过旬日。
当事甚重其名,每羔币及门,辄谢不见。
屠长卿先生有言,鉴水隐鳞作天际真人,想其风格可见也。
年八十有一,终于家。
所著诗曰《幽贞庐草》、《行药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隐鳞,鄞县人。有《行药吟》、《幽贞庐诗集》。
释义远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
义远,绍兴间僧人,著有《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
见《大正藏》卷四八。
共 3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