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至元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启霖(1859年—1935年),双姓伍赵氏,字芷荪,号净园,湖南长沙府湘潭县明道乡(今属湘潭市)人,学者、教育家。
由县学生考选优贡生,光绪十年(1884年)署任沅州府麻阳县教谕。
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乡试举人。
十二年(1886年)署任常德府武陵县训导,十五年(1889年)署任澧州直隶州澧州训导。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五名进士出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
三十年(1904年)以编修充甲辰科会试同考官。
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京师湘学堂监督,以编修充学部二等咨议官。
三十二年(1906年)考选河南道监察御史,随即改调江苏道监察御史。
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因弹劾段芝贵行贿固山贝子载振之「杨翠喜案」,经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初步调查不得实,于是以「不详加访察,辄以毫无根据之词率行入奏」革职。
六月初七日丙寅,起复原官。
八月十七日丙子,弹劾署吉林将军达桂,达桂遭革职永不叙用。
三十四年(1908年)选任学务议绅。
宣统元年(1909年)充湖南高等学堂监督,改署四川提学使,兼四川存古学堂监督。
民国后致力湖南教育事业,任湖南船山学社社长。
著有《净园集》六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元奇(1860—1922)字贞午、珍午、君常,号姜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十二年2甲122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升御史,民国后任奉天巡按使、政事堂铨叙局局长、内务部次长、参政院参政、肃政厅肃政使等职。
维基
张元奇(1858年—1922年),字贞午,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生平张元奇自幼学习经书,后来曾到台湾教书。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后升任监察御史、湖南岳州府知府、奉天锦州府知府,任内曾弹劾载振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4月至5月,他任北京政府内务部次长。
1912年11月至1913年11月,任福建民政长。
1914年5月,任政事堂铨叙局局长。
同年9月,任奉天巡按使。
1915年9月,署内务部次长并兼任参政院参政。
1916年2月,任肃政厅都肃政史。
1920年5月,任经济调查局总裁。
晚年,张元奇回到家乡,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
民国十一年(1922年)逝世。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允言(1869年—1926年),字伯讷(一作伯纳),幼名荣,直隶省遵化直隶州丰润县人,曾担任大清银行总监督。
进士出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23名。
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26年,八国联军佔领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张允言这个户部小官追随慈禧到西安避难。
一年后,李鸿章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圣驾回銮。
回京后的两年,张允言获升为户部郎中,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长,官秩正五品。
光绪29年,慈禧下旨,命令外务部左侍郎载振与户部右侍郎那桐,选带户部两名司员,组成代表团,赴日本大阪参观第五届劝业博览会,考察日本的银行、金镑及印花税等情况。
在日本参观访问期间,那桐与张允言、瑞丰参观了日本与三井等多家银行,并访问大藏省,张允言更与瑞丰同日本银行家进行座谈,收集有关书刊及文件,了解近代银行的规章制度与经营管理模式。
回国后,张允言著手创建户部造币总厂,同时兼任财政处兼职提调,官职有提举调度的意思,是经济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员。
两年后,清廷为了整理币制,成立大清户部银行,以负责铸造货币及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军机大臣鹿传霖举荐张允言出任总办,成为第一任国家行长,拟定了试办户部银行章程32款。
到了光绪32年,清廷因推行新政,户部改称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
为了培养金融人才,后来更成立大清银行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美国经香港回国抵达上海;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时除上海分行尚在支撑门面,大清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均已歇业。
两天后,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吴鼎昌、叶揆初、宋汉章等发起成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
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银行改组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旧址,中国银行开始营业。
张允言在辛亥革命后閒居天津,到1926年病逝。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陈毅,字诒重,号郇庐,湘乡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参议。有《郇庐诗文集》。
维基
陈毅(1871年2月2日—1929年3月22日),字诒重,一字武仲,晚年号郇庐,原名道亨,湖南湘乡东凤一都长乐乡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17岁师从王先谦,预撰经籍。
为县学优廪贡生,荫生,充坛庙工程监督、京师学务处编书局襄校兼书经图书分纂、刑部奉天司邦主稿。
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举人,补刑部郎中。
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登第,授刑部郎中,后官至京师编译馆主纂、京师大学堂提调、邮传部左参议、右侍郎、资政院参议等。
清王朝灭亡后,拒受袁世凯交通部职。
客居青岛,常与恭亲王溥伟联系,为积极的复辟派。
民国二年(1913年),溥伟几经密谋,拉拢一批军阀准备起事,陈毅则起草“檄文”。
后北洋政府发觉此事,对其进行瓦解监视。
最终活动流产,史称“癸丑复辟”。
后来又与于式枚、刘廷琛、胡思敬等参与张勋复辟活动。
复辟失败,乃侨居天津,追随废帝溥仪,以“孤臣自命”。
1928年五月,发生孙殿英军盗掘东陵皇墓案,六月十八日醇亲王及庆亲王载振等召开会议,决定派陈毅与载泽、溥相、耆龄、宝熙等往东陵查勘祭扫。
此时陈毅负病力疾前往。
此时又恰逢刚出生的儿子去世,其长妾也悲伤去世,不久陈毅也去世。
陈毅生前曾经参与修订《皇清文献通考》。
所撰有《荀子异义》、《墨子正义》、《郇庐诗文集》一卷、《东陵纪事诗》一卷等。
其《郇庐诗文集》由其友胡嗣瑗整理于1936年出版,中有王先谦墓表、李鸿藻家传、张勋神道碑铭、胡思敬墓志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