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顾广圻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10 首
同云惨淡覆同安,无计能令海水乾。
万姓泪垂除夕祭,三军魂断诘朝坛。
归元尚嚼张巡齿,植发先冲宋意冠。
只我旧曾叨载笔,墓门碑已为公刊。
读史时时恨未平,千年往事涕沾缨。
将军纵号杨无敌,节帅谁传贺进明。
但使上天骑列宿,不教入海斩长鲸。
诸公莫更为身计,可识东南久厌兵。
诗冢诗 其一 (丁巳) 清 · 洪亮吉
七言绝句
无锡顾兵备光旭选刻同县人诗为一集,其剩稿贾上舍崧乞得之,为卜地瘗于梁溪之侧,三伏日走数千里为索诗,可云好事矣。爰为赋四绝句。
侧柏疏梅插满茔,三千里路走燕京。
不知何预先生事,肯为诗人触热行。
今朝值下弦,花事已如许。
第一番春阴,第二番春雨。
良朋攒蜡屐,花外相聚语。
虽惊新节物,乐此旧俦侣。
所思仍不到(谓陈徵君鳣。),百里首难聚。
拍岸风水声,湿帆愁不举。
粤西(癸未) 清 · 阮元
七言律诗
四千里路粤西还,祗过东边一半山
袭职土司小封建,射生岩峒古夷蛮。
镇兵胫走铅为瓦,猺妇肩佣银作镮(大人自注猺獞妇人能负重)
富不甚饶贫不饿,乞儿少见路途间(大人自注今年米十数钱一斤行数千里祗见乞儿三四人较数年前大不同)
⑴ 大人自注粤西幅𢄙周五千馀里总督祗到东半耳
⑵ 大人自注四十六土司官皆世袭有狄青时者有韩雍王守仁时者
⑶ 大人自注兵之练捷足者以一斤铅为二瓦分缚两胫
上已曰东川道中(丁亥) 清 · 阮元
七言律诗
导江已说岷山远,更远岷山路万重。
青海波澜皆是雪,金沙云气尚疑冬(大江正源自青海入云南为金沙江行数千里始会岷江之水于叙州)
行春我到东川外,佳节谁教上已逢。
若把此川当曲水,一觞流去是巫峰。
残岁山峥嵘,陈迹两年合。
峰峦泄春气,一雪复成腊。
空谷无行人,白光冻千衲。
出山入精舍,拂衣花满榻。
延宾有陈蕃,下车愧卫飒。
煮茶说群经,郑志互问荅。
登楼对南屏,还见去年塔。
颓云泼墨浓,图中认王洽。
抚景触愁怀,乡园户空阖。
慈竹压墓门,风雪定纷杂。
华岳五千仞,崚嶒上金天。
若与滇池较,池在华岳巅。
池上有高山,名借太华传。
华阳勒国志,地括南中滇。
梁州与黑水,自古西南连。
颠县昔汉郡,太华居西偏。
城中看西山,苍翠隔野烟。
春风得閒暇,胜侣邀一贤。
出城载茶榼,适野敲唫鞭。
松杉閟岩壑,云水开天渊。
拾级入古寺,楼殿逾百年。
寺南启虚堂,万顷何茫然。
浩浩天外浪,棱棱草际田。
双塔辨远郭,片帆识渔船。
山外壁更峭,方削不肯圆。
搔首或落雁,登顶难采莲。
石室虽可攀,未许希夷眠。
我无摄生术,神昏力衰孱。
为语瀛洲侣,安能从羽仙。
惟当随滇流,乘槎归日边(水地大势陜华州约略与蜀夔州相平乃重庆叙州江远而高仰逾千里金沙江又高流入叙州江滇池又高流入金沙江共数千里是滇池高于华顶明矣若乘船出滇池口入金沙江又入蜀江入汉江沂淮渡河竟可直达天津矣太华之名不知起于何代以禹贡华阳梁州及常璩志推之此山名为太华极宜颠县即滇县见汉书志太华出山半之寺起于元代大建于康熙时其木石皆范总督承勋毁吴逆故宅运去者范公有太华纪胜文刻大理石嵌西堂壁上石巨盈丈真坏材也寺中有明沐藩世代像亦有范公像)
洨长说六书,古文赖裒辑。
亭林纂五书,音学允能执。
俗儒乡壁造,汗简吞声泣。
古音与今韵,错牾难收拾。
休文变古音,得一遗其十。
平水变唐韵,部分不可葺。
审音以定韵,顾氏岂剿袭。
君守小徐传,上追复下揖。
抗声段(金坛。)(高邮。)问,如雷启冬蛰。
善本吾亦慕,升阶必由级。
会当求双璧,幸勿嗟孤立。
按:暨阳院长李申耆先生为余寓书顾千里之孙瑞清,假得影宋钞本,校汪、马两本字数增多,且有汪、马本通部俱脱而顾本全者。又访得汪氏士钟所藏宋刻本三十二卷至四十卷,校钞本大略相符,知顾氏本实为影宋足本也。余既得是书,即于江阴书院开彫,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九月刊成。附记于此。
《圉令赵君碑》,见于洪氏《隶释》,后遂无箸录者,盖石已毁矣。道光壬辰春仲,先文安公按试宁波,余随侍登范氏天一阁,见此碑及《刘熊碑》。单纸宋拓,俱有破损。阁上置长案,不设坐具。书帖不得下楼,无缘假归审订。奇迹经眼,时入睡㝱,忽忽三十年矣。其年冬,在都得苏斋双钩《刘熊碑》于琉璃厂肆。适澧州蒋锦秋观察收得汪孟慈处宋拓《刘熊碑》及宋拓鲁公《祭侄文》,许我到粗旗杆庙寓中手钩《祭侄文》,肴酒供客甚恭,主人不出门半步,而《刘熊碑》则固靳不与钩。余以甫得翁钩本可玩,不复强索。后屡游吴门,颇闻有《赵君碑》,以尤物不敢过问也。咸丰辛酉归长沙,知易小坪令嗣处有立轴本,浼李季眉借到。小坪得之蒋奇男。奇男者,伯生之子。伯生得之黄小松。道光二三年间,伯生居济南西关外之燕园,余与先弟子毅偕周通甫、杨徵和、张渌卿诸君谈碑看画,过从无虚日,顾未见此碑,其时盖尚未收得也。小松得之张芑堂,芑堂得碑在乾隆丁未,不箸所从来。以后梁山舟、钱箨石、翁覃溪、伊墨卿、吴荷屋、梁茝林各有题记。似乎王兰泉、孙渊如、阮伯元师俱未寓目。芑堂、伯生、小坪以藏帖主人,俱不题一字,殊不可解。今立轴炳然,而小松所得之剪褾本不知何往矣。黄荷汀同年官上海,忧归,携一轴来,云得之徐紫珊。看苏斋题记,乃钱辛楣宫詹旧藏物,而《潜研堂金石跋尾》不录是碑,岂得碑于成书后邪?辛楣至紫珊,中间不知流转何处,或即由钱至徐耳。小松先得顾云美册,又得芑堂赠轴,又同李铁桥观此本于泲宁,最为有金石缘。余不得藏一本,而所见有三本,与苏斋同。余多见天一阁本,翁多见云美本耳。惟苏斋于三本俱有题字,而所箸《两京金石记》《复初斋集》,俱不及此碑,岂亦如宫詹例邪?此轴中题字,如顾涧蘋、练栗人,皆昔年相与诹古者,宿草多年,不胜悽惘。余既借到两本,值酷暑不能临摹。刻碑人历城陈浩随我至湘,令其双钩,装为巨轴。一时壁间遂有三《赵君碑》,可云奇快。易氏轴先索还,黄荷汀轴许我久看。因分作三诗,以志欣赏。此碑自黄小松《小蓬莱阁双钩题跋》后,又有万廉山《百碑研斋》缩刻本,又见于吴荷屋丈《筠清馆金石录》,其他箸录者,余未及见也。辛酉七月十九、二十日记于长沙化龙池寓斋之磻石山房。
芑堂张氏初获碑,至今七十有五祀。
最好箨石看碑处,永丰乡之九曲里。
芑堂十年不题字,持赠秋盦官在泲。
小蓬莱阁本有是,古册流传顾云美。
谁期此轴不胫至,轴者在壁册在几。
册落何处轴无恙,燕园蒋子特珍视。
燕园藏宝我尽阅,道光之初岁壬癸。
其时尚未得此拓,迟四十年方觏止。
令嗣奇男宦湘上,转归易氏父及子。
金石之寿人不如,漫为斯碑叹流徙。
初平正是献帝元,董卓移都世乱矣。
辟雍东观典司缺,兰台鸿都图册毁。
陈留况与洛阳近,贞石尚为贤令砥。
东京遗碣此其殿,民心敦朴见恻悱。
安得重摹付妙斲,一代石墨有终始。
谁其爱我转借示,李子季眉稽古士(题易氏藏本。)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