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英男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28 首上一页 第 3 页
霜毫一掷倚天寒(改定盦公句。),指顾苍茫七里滩。
鹤语冰魂怀季次,缁衣籍卉大江干。
乘兴沿洄王子猷,凌迟诗道复何求。
噬脐唯以支离骨,临濑无妨下直钩。
附:行素兄原玉:题岸谷先生平沙集》:百年转石石难安,一字狐禅三界宽。见识谈空诗骨瘦,效颦敢钓子陵滩。秋雨秋风难自持,横车扣角太狂痴。拿云总为庄骚赋,变见居然处士诗。
咏史之什 其四 孙豫让(己丑) 当代 · 林英男
七言绝句
① 诗加注文,体如晚唐周昙《咏史诗》。
漆身吞炭意何求?国士还当国士酬。
剔骨焚根诛老九,弃夫覆水岂能收
附:《战国策•赵策》『晋毕阳之孙豫让』〔原文。括号内为平沙注。〕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悦〕,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洗也。〕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持〕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癞也。〕,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⑴ 《战国策》、《抱朴子•外篇•逸民》等古籍提及:姜子牙,齐人。未遇文王前贫贱,为老妻所逐。接下来『覆水难收』为广为流传之故事:子牙〔吕尚〕前为妻逐,后为文王师,封齐王。返齐路上其前妻伏路旁大哭,谓大悔。子牙取杯水覆地,令妇收之。妇问:『水入地,如何能收?』子牙曰:『如恩义已绝,如何重合?』
百丈楼台上水船,新裁凤纸赋吟笺。
锦残恐负先生属,一席风骚不问年。
按:病眼昏花,江笔才罄。拙和止于十首。平沙拜谢。
露漙吟蝉歇,声沉度月夕。
千古康园月,曾经照谢客。
既望月朦胧,无诗沚翁索。
江淹窃无奈,谁收五彩笔?
更有避疫年,徒然对四壁。
忽记八年前,孤根止一尺。
六旬岁蹉跎,无盐费刻划。
先生不之弃,著我将管搦。
画虎混鹿马,涂鸦王莽迹。
法度方稍知,庶几离戎貊。
五十始学诗,六十遇诗伯。
质实愧无文,先生重气格。
十载沐春风,吟哦尚蕴籍。
存拙逾百篇,随处留黄赤。
偶有入法眼,后进承奖掖。
问韵诚为己,何必趋如鲫。
须眉本蘩秾,何须深浅色。
百年豹留皮,士人唯梁脊。
功夫在诗外,情深贵莫逆。
诤友更良师,无以报甘泽。
沚斋复平沙函(电邮)英男先生席右:吾兄天赋甚高,数十年来,书卷之气盘郁于胸中, 不作诗则己,一作,则度越时流也。余得吾兄为诤友,亦幸事也。祝流年顺利。沚斋顿首
果是缘何尽掩藏,当年时事可思量。
想因乱逼埋黄土,为避灾祲去故乡。
物往人非两湮灭,时当岸谷一发扬。
浸淫斑驳犹能辨,大半文多属晚唐。
会向秦皇古戍行,迁流孰与播天声。
培风且待修明德,补阙仍须守故城。
场屋久嗟荒笔政,坫坛复见逞心兵。
乐饥且息衡门下,半亩芜田自力耕。
读书至竟为谁忙,久废名心一味凉。
几欲典衣沽浊酒,曷堪借枕梦黄梁。
宦情薄处尘襟远,诗思深时道味香。
饶许朱衣频点颔,从他题榜迹犹黄。
按:2015年11月06日
共 28 首上一页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