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黄德吉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2—1811 【介绍】: 清僧。遵化直隶州丰润人,字彻悟,一字讷堂,别号梦东,俗姓马。少通经史,出家后遍历讲席,博通性相二宗。后习天台教法,继参广通、粹如,提倡禅净双修。未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一心弘宣净土。一时受其化者,遍于南北。后世尊为净土第十二祖。有《彻悟禅师语录》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丰润人,本姓马。历主京师广通、觉生寺、红螺山资福寺。有《梦东禅师遗集》。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别号梦东。
姓马氏,丰润人也。
幼通经史,薙染后,褊历讲席,博贯性相,而于法华三观、十乘之旨,尤为心得。
参广通粹如纯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心印焉。
后粹如迁万寿,醒遂继席。
广通策励后学,每谓“永明延寿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期生安养,况今末代,尤宜遵承。
”于是专主莲宗。
寻迁觉生寺,未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依恋追随甚众。
醒率性真实,为法为人中心诚恳,始终无厌,平昔示众,一以净土为教。
每当讲演辨析两土圣贤苦折乐摄之思,或至泪随声落,而听受之者,亦未尝不涕泗沾襟也。
尝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行愿,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
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难免堕落。
一念之差,便入恶趣。
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
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
”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故当痛念生死,发大菩提心也。
且示八事:“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行愿,持佛名号,是净土正宗。
三、摄心专注而念,是下手方便。
四、折伏现行烦恼,是修心要务。
五、坚持四重戒法,是入道根本。
六、种种苦行,是修道助缘。
七、一心不乱,是净行归宿。
八、种种灵瑞,是往生验證。
此八事,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
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
心随常分,任连作受,即为业缚。
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也。
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也。
若前境未报,一定之时,忽发广大心,修其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未报,定而不定。
又若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未报,不定而定。
盖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
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
今以重心而修净业,故净业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尽命终,定往西方,不生馀处矣。
何为重心信深愿切,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如古德时临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见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
夫时临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
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
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
如古德可为修净业之金鉴矣。
或谓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不知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
当梦眠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但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沈迷。
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
所以永明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此真实语也,学者幸勿忽诸。
”嘉庆十五年二月,预知时至,辞诸檀护,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相见也。
”临寂前旬日示微疾,命众相助号佛,见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净土示相,吾将西归。
”至期面西端坐合掌,凝睇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好相。
”手结弥陀,安详而逝。
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
茶毗获舍利甚多,以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十。
拈花寺沙门体宽为之传,所著有《念佛伽陀》一卷,《语录》二卷,中多开示念佛法门。
武林钱伊庵居士得之,于其友陈复斋重刻于浙中,其道遂南,读其书而起发其行愿者不少,盖莲池、思齐后,一人而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源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非戒,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戒,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源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舆源为同参契友,谓:“源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