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焕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4 首
夫万有朝彻。独立而不改。其妙空乎。洎鸿濛以还。民溺情海。安不幻之迹。丧全真之旨。若识浪不作。幻何有哉。我释迦本师。独开宗极。遽而告灭。降蕴魔也。在而言逝。为狂子也。以八万四千正法。首付饮光。饮光以下二十四圣。降及菩提达摩。继传心教。有七祖焉。第六祖曹溪能公。能公传方岩秉策公。乃永嘉觉荷泽会之同学也。方岩即佛川大师也。大师讳惠明。俗姓陈氏。汉太邱长寔之后。世居颍川。显祖某。永嘉南迁。为司徒掾。陈氏受禅。四代祖仲文有佐命之勋。封丹阳公。祖某。双溪谷熟二县宰。考某。兰陵人也。大师虽世有荣阀。而未尝自称。盖处尘世之馀累矣。先夫人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恶履于荤圃。口不尝于鲜器。神梦髣髴。长闻法音。既而诞焉。年渐及丱。方祈舍俗。大人从之。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耳未诱于声戒。眼不瑕于色尘。清行剋终。如鉴寒玉。尝谓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高遁焉。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净论纷若。心即心之。法至矣哉。西诣方岩。顿开心地。于戏。冥冥其机。赫赫其师。寂乎大空之渊而不疑。放乎万缘之律而不变。天宝年。将有愿于清凉山。淮汴阻兵。师乃旋策。偶与禅侣。西之宛陵。□文于上石为神明。柰何使我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大师乃授以菩萨戒。神欣然曰。若和尚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居。言毕不见。其后果移寺焉。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是吾师法号。更有异器。略而不书。建中元年春。忽顾左右。愀然而叹曰。夫人生百年。盖一念耳。昧者安知揭日月以趋新哉。吾将往净方。尔曹勉之。于时报年八十四。僧腊五十一。以其年正月十一日有疾。其日庭木春悴。山雨画冥。猛虎绕垣。悲啸而去。十二日奄然长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佛湘川西山。有慈乌满林。举众惊异。受法门人。自湘淮楚。不远而至。有若孤秉律网。默持心印。惠解比邱即其人也。德与物敷。言随性寝。声采不饰。世谓浑金。惠敏比邱即其人也。外学以文。内修心行。迹不疑圣。机能造微。如知比邱即其人也。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公幼平颜公真卿独孤公问俗杜公位裴公清。惟彼数公。深于禅者也。谢太傅之通于宗要。殷深源之造于精微。常恐大师之言。将坠于地。顾谓小子志之。予曰。必使睹至人之奥。知地位之极。则未敢闻命。若盛美之迹。人所见闻。何尝敢忘。请退而记之。刻诸灵石。词曰。
青山我庐,白云我曹。
吾师处焉,人遐迹高。
迹高伊何,降心鍊魔。
传教方岩,倾珠竭河。
持而不检,放而不过。
匪云异月,如水与波。
见独超超,證法无两。
生死谁羁,我不可鞅。
若摇空轮,如蹴风响。
何为告灭,亦由狂子。
忽示双桐,空棺只履。
佛去川在,人亡寺留。
使吾旧境,寂寞长秋。
泣露草繁,悲风树满。
此物无心,尽如凄断。
门人千万,昔为法来。
悟者不蹙,常情自哀。
祥花雨坠,灵峰昼开。
真子相顾,全身在哉。
吾东方世家名阀载于国乘者。斑斑可谱。然或始盛而终衰。中窒而遂不振。至于世继赫业。弥久而弥昌者。则清之韩为最。其曰兰佐。丽祖统合三韩。位太尉三重大匡。传至讳康。用儒术显。相忠烈王为中赞。谥文惠。曰谢奇。宝文阁提学。曰渥。右政丞上党府院君。谥思肃。曰公义。政堂文学清城君。谥平简。曰脩。右文馆大提学。亦以勋封清城君。谥文敬。曰尚敬。领议政西原府院君。谥文简。曰惠。咸吉道观察使。曰继禧。左赞成西平君。谥文靖。盖九代连为卿相。是后四代。官虽不大显。亦皆闻人。讳士武。汉城府判官赠左参赞。讳承元。旌善郡守赠左赞成。讳汝弼。中枢府经历赠领议政。讳孝胤。以经术礼学重诸公间。卒官镜城判官赠领议政。公其第三子也。讳浚谦。字益之。号柳川。妣平山申氏。太尉壮节公崇谦之后。礼宾正健之女。以嘉靖丁巳。生公于汉城之第。岐嶷夙成。六岁。能属文。出语惊人。甫十二三。所与游皆名胜。间有吟述。人多传诵。己卯。生员壮元。进士第七。其发解也。俱捷三场。而诗疑亦居魁。华誉籍甚。庚辰。遭议政公忧。乙酉。荐授泰陵参奉。丙戌。登第。即选史局为检阅。寻录玉堂南床。宣庙出御题。命儒臣制进。公居首。赐豹皮褥。李公山海亟称之曰。他日秉文衡者。必此人也。又次御制诗以进。赐马妆。俄迁注书。还奉教。己丑。例升典籍。即出补衿川县监。宣庙。询于政厅。知公有老母。乃点下。群议哗然。以用人颠倒劾政官。秋。赐暇书堂。冬。汝立谋逆事觉。公坐荐李震吉。论罢被逮。经月得释。伯氏参议公。亦杖配北塞。人皆为公危之。而公处之怡然。买田原州。移家就农。壬辰。叙拜礼曹正郎、江原都事、侍讲院司书、冬。拜原州牧使。招集流亡。赈抚疲羸。一境赖之。乙未。以持平召。移弼善、正言、弘文馆校理。兼弼善。都体察使柳相成龙辟公从事。出巡两西。柳相器重公。契许如平交。有军国大事。须公参决。廷议方欲不次用公。一日。政拟副修撰。又拟岭南方伯。世所仅见也。俄拜校理。兼辅德。荐拜议政府检详、舍人。历副应教、司谏、辅德、执义。兼承文院参校。掌撰咨揭文书。丁酉八月。自典翰特拜同副承旨。升至左副。时贼迫湖畿。天朝提督麻贵邀上并马渡江。请遣有智计宰臣一人。先往备刍粮。上即命公往。贼败乃还。升右承旨。建请依天朝设摆拨。边书疾传。至今称便。冬。升拜京畿监司。戊戌。辞递。为佥枢。拜大司成。己亥。出为庆尚观察使。时洪汝谆等既构劾柳相。欲并及公。未有以发也。及公按岭南。素恶郑仁弘为人。过其门不入。有所托亦不施。仁弘大憾。嗾其徒文弘道。构捏论罢。庚子。叙拜兵曹参判、同知春秋馆事。辛丑。兼四道都体察副使。壬寅。复自兵曹参判。出拜全罗监司。癸卯。辞递。授礼曹参判。时疆域多虞。上谋元帅于大臣李相德馨曰。韩某职秩虽卑。望实俱优。无踰于此人。遂拜四道都元帅。嘉善、元帅。国朝一人云。仍拜弘文馆副提学。甲辰。移吏曹参判。递授副提学、工曹参判。冬。复拜吏曹参判。兼右宾客。乙巳。视师于湖岭。将行乞解铨。不许。有旨召还。赐内厩马。屡辞得递。拜大司成、副提学。特升户曹判书。值丙午诏使之行。能调度赢诎。接应有裕。历大司宪。兼同知经筵事。出拜平安监司。戊申。丁大夫人忧。制除。拜判尹、大司宪、咸镜道观察使。下车之初。慨然以风化自任。礼高年旌异行。诱掖士子。设为程式。以兴劝刊家礼、小学。冠婚丧祭之制。课以方书。广布闾巷。俾民诵读。天荒之域。一变文教。癸丑。死囚朴应犀与尔瞻谋。从狱中上变。狱翻为逆。遂杀国舅延兴府院君金悌男。囚永昌大君于江华。辞连荐绅。初宣庙疾大渐。虑光海不克保骨肉。乃手书遗教略曰。死生有命。夫复何言。但大君幼稚。未及见长成。以此耿耿耳。我不幸后。人心难测。万有邪说。愿诸公爱护扶持。敢以此托之。外面书公等七人名。封置宫中。诸公莫之知也。至是尔瞻谓遗教为矫诬。献纳柳活等。先论七臣。不即辨明。公亦削仕版。俄有郑浃者受凶徒阴訹。广引名公卿。逮捕四出。公又被收。光海亲鞫问状。即放归田里。公与延兴素不相能。有事可證。临鞫。亲戚劝公供实。公曰。死生命也。急难之际。卖人而图免。吾不忍为。蒙释之日。即出湖庄。与伯氏参议公分山而居。杖屦来往。讨阅经史。诗酒为乐。凶徒欲来访。避之不见。有候问亦不答。其待小人之严如此。尔瞻辈欲遂废母后。追戮延兴。尸陈诸市。丁巳。复论窜七臣。公付处忠原。葺茅为数椽。居谪五年。不出户庭。辛酉。量移骊州。奴贼陷辽广。声言东抢。中外汹汹。将出元帅而难其人。备局会推以为非韩某不可。遂自谪所。叙拜知中枢府事。兼五道都元帅。积祸之馀。黾勉赴召。而时事无可为者矣。公拜疏乞免。光海以大寒索裘为批。冬。贼至林畔。公收拾旧部伍。疾驱而西。开府中和。癸亥。我圣上举义反正。中宫殿下正位坤极。进拜公辅国崇禄大夫领敦宁府事西平府院君。朝议以国舅礼尊。不宜居外。召公还。公承命踧踖。寝食不宁。兼留都都体察使。公以椒亲不当与军国事屡辞。不允。甲子逆适称兵。公扈驾南迁。适诛扈还。兼知春秋。同修光海日记。力辞不拜。又辞递都体察使都总管。丁卯奴贼之变。公以陪卫大将。从王世子分朝南下。至全州为抚军司堂上。调护施设。军民大悦。贼退。奉分朝会行在还京。疾甚。公召子弟书启草。若将有遗表。而已不能言矣。犹使正席迁厅事遂卒。七月十七日也。春秋七十一。讣闻。上震悼。辍朝三日。遣中使庀丧事。王世子即日举哀。比葬临吊。自卿士以至禁旅市民胥吏仆隶。莫不奔走涕泣曰。善人亡矣。国其如何。来吊者哭之皆哀甚。会窆者三百馀人。其年九月壬午。葬原州阴枝村庚向之原。太常议易名之典。赠谥曰文翼公。夫人黄氏。昌原望族。世有衣冠。考讳珹。礼曹左郎赠吏曹参判。娶高原郡守李公皋女。生夫人于辛酉。年十四归公。端庄淑哲。舅姑爱之。治家主馈。咸有法式。公家素贫。朝夕假贷。而蘋蘩酒食之供。未尝见窭色。年三十四。卒于原州牧衙。后赠贞夫人。进封桧山府夫人。举二男四女。男长曰会一。南阳府使。娶判书李诚中女。生二男三女。男以成、以平。女适士人申翊隆、郑何。馀幼。曰昭一。秀而夭。娶领议政柳永庆女。生一女。亦夭。女长适宗簿寺正李幼渊。生一女。适别坐安献规。次适侍讲院辅德吕尔徵。次适大司谏郑百昌。生一男一女。男曰善兴。女幼。次即我中宫殿下。载诞元良。尊居储贰。次曰凤林大君。曰㴭、曰滚。时未出閤。侧室有二女。许通李焕、珍原副守世完。其婿也。以成娶典籍安弘量女。生一男。申翊隆二男一女。郑何二男。安献规三男一女。一女。世完一男。皆幼。公貌秀而气完。质厚而材良。宽平而严重。笃实而华雅。望之知为大德君子。平居无疾言遽色。举止凝远。恒若有所筹度。接物浑是一团和气。闻人过辄不乐。事虽可怒。不形于色辞。人或故激之。亦笑而不嗔。其被逮自北来也。金吾郎承贼臣指。窘辱备至。公待之益恭。饬子弟无敢怨言。后有问其名者终不言。嗜儒敦书。尤好礼学。博闻强记。观书数行俱下。一经眼终身不忘。明习国家故事。文献典章。损益沿革。靡不贯穿。以故朝廷凡有事。必就质于公。孝友敦睦。出于至性。早与伯氏参议公受庭训。一家之内。恒有师友讲劘之乐事。大夫人色养无方。虽在患难贫约。必尽脂瀡之供。逮公历镇雄藩。参议公连宰钜邑。迭奉板舆。极繁华娱乐之荣。每寿席。大夫人辄止众乐。使奏感君恩。公演其辞为续曲以进。又与朝中士大夫作寿亲契。时节称觞上寿。宣庙特赐酒乐以荣之。其归觐也。必赐药物。公每恸仲氏早逝。姊妹多没。抚诸孤逾己出。与参议公半世同居。棠棣之乐。至老如一日。重然诺好赈施。戚故之。穷乏者。咸取足焉。设同宗会。以明昭穆之序。清州有太尉旧里。伯氏牧是州。公议于伯氏。筑坛以祭。立石记之。尝筑小斋于松楸下。扁之曰归来。盖其雅志也。为文。平铺赡畅。不事浮靡。诗又遒逸有趣。不喜夸诩。故收录不多。惜矣。噫。公以交章行谊。遇知宣庙。负一时经济之望。入而论思经幄。出而宣力四方。风猷显重。绩庸茂著。此可以观公之业欤。屡遭祸网。不以为戚。起谪所登将坛。不以为泰。卒遇之若素。忽敛之如寂。其可以进退荣辱窥公浅深哉。身都宫府。位绝百僚。而宅不广一架。奴婢之籍。不增一人。恭俭之操。晚而益笃。此亦公之细行也。超然富贵之外。绝口不道时事。扶植士类。遏绝奸倖。使君子有所恃。小人不敢私。致国家和平之福。此可以观公之大欤。余与公文酒游从四十馀年矣。一未见暴慢之色。一未闻忮害之言。公真长者矣。既葬之明年。公之胤南阳公。以大司谏郑公百昌之状。泣而叩余曰。先公雅重子。大夫人幽墟之石。子实铭之。今谨治石以俟。此盖先志也。愿子之终惠也。凡往返三四请益勤。则谨就郑公之状若谱。得其所以基于初盛于中施于后者如是。而公之德业有以光大先烈者又如是也。铭曰。
远矣华胄,太尉业之,既积而播。
惟德与位,世趾其美,至公益大。
我公之才,天实生之,将以厚用。
爰自布衣,期以公辅,走卒皆诵。
如海之涵,如春之和,如凤之仪。
既畀全德,恒持重望,福禄随之。
翊我宣庙,为瑞于朝,润色鸿猷。
为祥于家,笃降妊姒,启无疆休。
惟礼是服,惟才是惜,好善之诚。
经济之手,暂试而窒,十载艰贞。
日月重明,风雷震荡,公屹如山。
释师归朝,将欤相欤,万人环之。
公愈敛退,避权若浼,淡然寒士。
自家而国,坤化丕行,关雎麟趾。
嗟公之业,奚但光前,泽在斯民。
公归于天,我诗于石,不昧精神。
读《长沙会战碑文》(2010-05-08) 当代 · 熊盛元
七言绝句
弥天劫似建炎中,长忆当年向伯恭。
自古哀兵多锐气,丰碑耸处剑如虹。
【注】陈与义《伤春》:“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向子堙,字伯恭,潭州(长沙)知州。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宋高宗赵构从海路逃到温州,向子堙坚守潭州,抗击金兵。二月,潭州城破,子堙督兵巷战,后突围出城,收集溃兵继续抗金。曾任直秘阁学士,地位与汉代延阁(汉代主管皇家藏书之官员)相同,故称“向延阁”。
【附】长沙会战碑文
伊古已来,一战而决国命者有之矣,未有一战而系世界之祸福者也。有之,自长沙会战始。初,倭寇连陷广州、武汉,趁势直趋岳阳,迫长沙。长沙散地焚如弃如,几为决定之命运。夫长沙失,则湘南湘西并危,桂林、韶关亦皆殆哉岌岌,西南之屏藩尽撤,行都之拱卫空矣。总裁雄断,立下必守之命,艰巨之任以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时,将军方灭松浦师团于德安万家岭,寇焰顿衰,故虽得岳阳而次且不敢遽进。将军已赴镇,救死扶伤,劳来安辑,日夜讨训,完备以待。镇长沙九阅月,寇走投无路,内阁连倒,妄冀侥倖一逞,以靖其民之厌战。于是悉其丑类二十万众,联合海空,由赣北鄂南湘北六路来攻。且宣播于世界,刻期十月一日佔领之。骄狂之态,恍如苻坚之视晋人矣。
将军肃奉党国威灵,上禀总裁胜算,下与百姓同欲,外励诸将忠勇,内综帷幄智谋;彼己之情,洞若观火;山川之势,瞭若指掌。料敌制胜,不差累黍。即与吴参谋长逸志按照判断决心指挥所部:赣北主将罗总司令卓英、王总司令陵基,鄂南主将杨总司令森,湘北主将关总司令麟徵;军长陈沛、陈烈、欧震、张耀明、王耀武、孙渡、宋肯堂、安恩溥、韩全朴、夏首勋、彭位仁、夏楚中、杨汉域、李觉、李玉堂、刘多荃,各率将领,取绝对攻势,只求歼灭敌人,不呆守阵地,不死用方案,坚忍沉著,快速机敏,实行反包围以破敌之包围。鏖战二十四昼夜,遂奏肤功,歼寇四万,长驱三百里。时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国庆前三日也。创空前之战绩,奠最后之胜利,坚全民之信念,改国际之听观,旋乾转坤,寰海欢腾。谢太傅肥水之捷,韩蕲王大义之胜,功虽髣髴,而难易迥殊矣,何况此役影响乃远及太平洋哉!使倭陷淖愈深,不能乘机南进,赢得时间以援英、美,形成今日之局势,此长沙会战所以为旷古无伦之大烈也。一发牵而全身动,微风涣而四海波。梅县距长沙二千里,南洋群岛则万馀里矣,然直等能安居乐业,从事于出钱出力抗战建国者,胥为长沙会战之赐。感激赞叹,不能自休,用述其要,伐石勒铭。若夫其详,宜在民族中兴之史。
其辞曰:危而能安,亡而能存,直破历史之成例,而横制太平洋之狂澜,此皆我总裁之胜算兮,薛长官能秉承勿愆。日居月诸,倏忽三年,六种震动,而我掎角于其间。朔风兮变楚,民族兮开元,比浯溪兮作颂,永巍巍兮极天。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梅南泗水文学馆馆长古直撰文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梅南泗水文学馆名誉馆长黄枯桐书丹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梅南泗水文学馆馆友侯过篆额

梅南泗水文学馆馆友华侨古秀阶、陈筚林、郑道南、古汉宗、吴剑辉、古涌盛、黄康华、傅可英、黄沛卿、古德贤、李焕群、曾舜唐、潘少龙、萧昭明、余金池、曾庆梅、廖辉宸、林翊球、潘君勉、陈济轩、古瑞庭,梅县文园清风轩社友谢贞盘、杨维微、熊素村、古云詹、古训等敬立。
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七日立

------录自《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第十二章〈长沙三次大捷与救援常德会战〉》【陈寿恒、蒋荣森等箸。1988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P。35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