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晋明帝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华恒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7—335 【介绍】: 东晋平原高唐人,字敬则。华廙子。尚武帝女,拜驸马都尉。惠帝元康初,选为太子宾友。悯帝即位,为尚书,出为颍川太守。西晋亡,南渡。元帝以为卫将军。明帝太宁初,迁骠骑将军,督石头水陆诸军事。成帝即位,领国子祭酒。讨王敦有功,封苑陵县侯,领太常。苏峻之乱,随侍成帝至石头。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常布衣蔬食,死时家无余财,唯有书数百卷。
全晋文·卷六十六
恒字敬则,廙第三子。
大兴中为太常,位特进。
明帝初拜骠骑将军,都督石头水陆军事,加左光禄大夫开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3—333 【介绍】: 东晋彭城人,字大连。
起家秘书郎。
南渡后,为丞相司直。
不畏强御,多所奏弹。
元帝太兴初,迁丹阳尹。
与刁协并为元帝所重。
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镇泗口。
为王敦所忌。
明帝永昌初,敦以讨隗为名起兵,隗战败奔石勒,封列侯,官丞相左长史。
成帝咸和八年石虎攻长安时,战死。
全晋文
隗字大连,彭城人。起家秘书郎,迁冠军将军、彭城内史。元帝镇江左,以为从事中郎,随府迁丞相司直。晋国建,拜御史中丞。大兴初兼侍中,赐爵都乡侯,出为丹阳尹,寻迁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镇泗口。王敦内逼,奔石勒,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6—328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茂伦。
少孤贫。
起家州主簿,迁尚书吏部郎。
明帝将伐王敦,拜为散骑常侍,参与密谋。
敦平,封万宁县男,出为宣城内史,有惠政。
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
次年,彝起兵赴难,屯泾县。
峻将韩晃来攻,固守经年,城陷,力战而死。
全晋文
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汉五更荣之九世孙,惠帝时为州主簿,拜骑都尉,元帝为安东将军,版行逡遒令,寻辟丞相中兵属,及即位,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明帝时拜散骑常侍,封万宁县男,补宣城内史,成帝初死苏峻之乱,追赠廷尉,谥曰简,咸安中改赠太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6—324 【介绍】: 东晋河东闻喜人,字景纯。博学,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西晋末过江,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为王导所重。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迁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谏阻敦谋反,为敦所杀。后追赠弘农太守。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传于世。有辑本《郭弘农集》。
全晋文
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惠怀间避乱过江,宣城太守殷佑以为参军,后为王导参军,大兴初除著作佐郎,寻迁尚书郎,母忧去职,明帝初,王敦起为记室参军,以阻谋逆被斩,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有《尔雅注》五卷,音二卷,图十卷,图赞二卷,方言注十三卷,三苍注三卷,穆天子传注六卷,山海经注二十三卷,图赞二卷,水经注三卷,周易林五卷,洞林三卷,新林四卷,又九卷,卜韵一卷,楚辞注二卷,子虚上林赋注一卷,集十七卷。
司马确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简介
司马确(?-?),字嗣安,西晋宗室成员,新蔡武哀王司马腾的庶子,司马绍的幼弟,袭封为新蔡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1—328 【介绍】: 东晋济阴冤句人,字望之。怀帝永嘉中起家著作郎。司马睿(元帝)镇建邺,召为从事中郎,委以选官之职,甚见亲信。后为太子中庶子。侍讲东宫。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共辅幼主。勤于吏事,性刚正,不肯苟同时好。曾力劝庾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反,攻建康,壶以领军将军率六军拒击,力战而死。二子相随赴敌,同时见害。
全晋文·卷八十四
壶字望之,粹子。
永嘉中除著作郎,袭父爵成阳公,寻行广陵相。
元帝镇江东召为从事中郎,出为明帝东中郎长史。
中兴建,补太子中庶子,转散骑常侍,迁太子詹事,转御史中丞,迁吏部尚书。
明帝时加中军将军,封建兴县公,寻迁领军将军,领尚书令复拜右将军,加给事中尚书令。
成帝即位,与王导庾亮辅政,寻解职,拜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苏峻反,复为尚书令,右将军,领右卫将军,寻都督大桁东诸军事,假节复加领军将军给事中,战死。
峻平、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
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1—356 【介绍】: 东晋陈留考城人,字道明。
初为东中郎将司马绍参军。
平苏峻有功,封济阳男。
成帝咸康五年,太尉郗鉴卒,拜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州诸军事,领徐州刺史。
统兵七千,防守有谋略。
康帝时,迁侍中、司徒,固让。
穆帝时遣使征谟,使者十余反不至。
公卿以其傲,奏免为庶人。
闭门教授子弟。
复受命为光禄大夫。
撰《汉书集解》,汇集应劭以来诸家注解,已佚。
卒谥文穆。
全晋文
谟字道明,充子。
避乱渡江,明帝为东中郎将,引为参军。
元帝为丞相,又辟为掾,转参军,累迁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代庾冰为吴国内史,入为侍中,迁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转掌吏部,苏峻平,赐爵济阳男,迁太常,领秘书监,出为太尉郗监军司,加侍中,寻拜征北将军,领徐州刺史,穆帝时征为左光禄大夫。
领司徒,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迁侍中司徒,固让,免为庶人。
寻拜光禄大夫,永和十二年卒,年七十六。
谥曰文穆。
有《丧服谱》一卷,集四十三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4 【介绍】: 东晋吴兴武康人,字士居。
少好兵书,以雄豪闻于乡里。
王敦引为参军,与钱凤并为敦谋士。
明帝永昌初,王敦反,起兵应之。
帝遣使喻之,许为司空,不纳。
兵败失道,误入故将吴儒家,被杀。
全晋文
充字士居,吴兴武康人,为王敦参军,迁吴兴太守,从敦举兵,败归,为故将吴儒所杀,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6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延祚。
司马亮子。
晋惠帝元康中,封南顿县侯。
讨刘乔有功,封王。
晋元帝即位,拜抚军将军。
后为明帝所昵,加长水校尉,转左卫将军。
与王导、庾亮志趣不同。
明帝死,转骠骑将军,遂怀怨望。
成帝咸和初,御史中丞钟雅劾宗谋反,庾亮遣将收之,以兵拒战,兵败被杀。
其族贬为马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
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
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刘元真。
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及王导等所重。
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全晋文
道潜字法深,琅邪人,大将军王敦弟。出家,师事刘元贞,宁康中终峁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出琅琊王氏。
年十八。
师事中州刘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潜服膺。
后落发。
善仪止。
二十四讲法花大品。
道俗日万指。
永嘉乱。
渡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规。
并造门结友。
尝著屐至殿中。
时人叹其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隐剡山。
哀帝即位。
两遣使致之。
不得已。
至建邺。
时简文在藩邸。
尤师礼焉。
沛国刘惔见于简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潜曰。
贫道以为蓬户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师资之敬。
屡兴法会。
数相招请。
复还山。
支遁求买沃洲小岭。
潜答曰。
欲来当给。
不闻巢由买山而隐也。
遁欣然。
爱其风鉴。
遁与高丽道人书。
大称赏之。
康宁二年殁。
寿八十九。
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
诵毗昙。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识。
有义学。
工草隶。
尝与廉昕。
各临右军帖。
世不能别其书。
以写众经。
见重于世 竺法济。
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事中州刘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故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至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惔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之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弃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以深比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时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深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深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