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晋孝武帝

相关人物:共 46 位
共 4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刘元真。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及王导等所重。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全晋文
道潜字法深,琅邪人,大将军王敦弟。出家,师事刘元贞,宁康中终峁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出琅琊王氏。年十八。师事中州刘元真。元真有美名。潜服膺。后落发。善仪止。二十四讲法花大品。道俗日万指。永嘉乱。渡江。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承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并造门结友。尝著屐至殿中。时人叹其道德高风。初不省有朝市也。久之去隐剡山。哀帝即位。两遣使致之。不得已。至建邺。时简文在藩邸。尤师礼焉。沛国刘惔见于简文。座中嘲曰。道人亦游朱门乎。潜曰。贫道以为蓬户也。司空何次道遵。以师资之敬。屡兴法会。数相招请。复还山。支遁求买沃洲小岭。潜答曰。欲来当给。不闻巢由买山而隐也。遁欣然。爱其风鉴。遁与高丽道人书。大称赏之。康宁二年殁。寿八十九。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诵毗昙。一宿上口。年二十四。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悟解逸群。尤精放光般若。康法识。有义学。工草隶。尝与廉昕。各临右军帖。世不能别其书。以写众经。见重于世 竺法济。有才藻。作高逸沙门传。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事中州刘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故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至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惔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之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弃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以深比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时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深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深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2—374 【介绍】: 东晋太原中都人,字安国。
孙楚孙。
年十岁,避难渡江。
博学,善言名理,与殷浩齐名。
起家佐著作郎,累迁廷尉正。
从桓温伐蜀,平洛,封吴昌县侯,官至给事中。
嗜学,有良史才。
著《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桓温以《晋阳秋》载枋头失利事,迫令删改,盛另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
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
书遂两存。
卒年七十二。
全晋文·卷六十三
盛字安国,统从弟。为著作佐郎,出补浏阳令,历参陶侃、庾亮、庾翼、桓温军事。从温平蜀,封安怀县侯,迁从事中郎;从平洛,进封吴昌县侯,补长沙太守,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卒年七十二。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晋阳秋》三十二卷,《集》十卷。
竺法汰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太元中终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东莞人。长八尺。美风姿。少与道安同学。决南游。旅病于阳口。时桓温镇荆州。要过供事汤药。安遣弟子慧远问疾。疾小间诣温。温欲留汰久语。汰以疾作起去。初不辞谢。坐客仰其高韵。沙门道恒执心无义。盛行荆楚间。汰曰邪说也。当亟破之。遣弟子昙一。集僧以难。恒未即屈。且则慧远就席。才及数番。恒觉堕负。以麈尾扣案。未得所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坐者皆笑。其义遂沮。至建邺。止瓦棺寺。晋太宗简文帝。深相敬礼。开放光题。大会。帝亲临幸。公卿毕集。众至千人。瓦棺寺。本河内山玩墓山公为陶处。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至是而汰更新之。王珣谢安石。皆相过从。弟子昙一昙二。并有名。太元二年殁。寿六十八。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法汰。
东莞人。
少与道安同学。
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
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
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
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
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会净因。
当期之岁寒耳。
于是分手泣涕而别。
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东下。
遇疾停阳口。
时桓温镇荆州。
遣使要过供事汤药。
安公又遣弟子慧远。
下荆问疾。
汰病小愈诣温。
温欲共汰久语。
先对诸宾未及前汰。
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
乃乘舆历厢回出。
相闻与温曰。
风痰忽发不堪久语。
比当更造。
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
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
含吐蕴藉词若兰芳。
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
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
汰曰。
此是邪说应须破之。
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
据经引理析駮纷纭。
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
日色既暮。
明旦更集慧远就席。
设难数番关责锋起。
恒自觉义途差异。
神色微动。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远曰。
不疾而速。
杼轴何为。
座者皆笑矣。
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
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
重请讲放光经。
开题大会。
帝亲临幸。
王侯公卿莫不毕集。
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
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
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
三吴负帙至者千数。
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
墓为陶处。
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
又起重门以可地势。
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
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
汰不介怀。
综乃感悟躬往悔谢。
汰卧与相见。
傍若无人。
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
临亡数日忽觉不悆。
乃语弟子。
吾将去矣。
以晋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烈宗孝武诏曰。
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
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孙绰为之赞曰。
凄风拂林。
鸣弦映壑。
爽爽法汰。
校德无怍。
汰弟子昙一昙二。
并博练经义。
又善老易。
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昙二少卒。
汰哭之恸曰。
天丧回也。
汰所著义疏。
并与郤超书论本无义。
皆行于世。
或有言曰。
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京兆人。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泰山西北金舆谷之昆仑山,大起殿舍,闻而造者百有余人。前秦主苻坚、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兴等并皆致礼。年八十五,卒于山中。
全晋文
僧朗,京兆人。
后赵末居太山,寻移山西北之金舆谷。
世称朗公谷,前燕慕容隽、慕容炜、秦苻坚、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魏道武、晋孝武皆尊礼之,卒年八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京兆人。少游方。往来关中。以讲演自任。尝与同辈赴请。至中途忽曰。君等衣物留寺中今被窃矣。急归逐之可免也。众如其言果免。居太山与隐士张忠游。忠卒徙太山西北之金舆谷昆崙山。学者造焉。符坚每致䞋施。其后汰僧。独以朗道行著称不入𢯱括之例。山素多虎害。自此亦屏绝云。客至多寡。贵贱皆前知之。辄使弟子豫治具。寿八十五殁。 时有支僧敦者。善经论。通大乘。著人物始义论行世。
神僧传·卷第二
释僧朗。未详其氏族。京兆人也。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尝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返。果有盗焉。后于金舆谷昆崙山中别立精舍。创筑房室。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秦王符坚钦其德素遣。使䞋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杖例。谷中旧有虎灾。人常执杖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极。故至今呼为朗公谷。凡有来诣朗者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已逆知。使弟子为具饮食。必如言果至。咸叹有预见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僧朗。
京兆人也。
少而游方问道。
长还关中专当讲说。
尝与数人同共赴请。
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
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
如言即反果有盗焉。
由其相语故得无失。
朗常蔬食布衣。
志耽人外。
以伪秦苻健皇始元年。
移卜泰山。
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
每共游处。
忠后为符坚所徵。
行至华阴山而卒。
朗乃于金舆谷昆崙山中。
别立精舍。
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
峰岫高险水石宏壮。
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
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
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
秦主符坚钦其德素遣使徵请。
朗同辞老疾乃止。
于是月月修书。
䞋遗。
坚后沙汰众僧。
乃别诏曰。
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
昆崙一山不在搜例。
及后秦姚兴亦佳叹重。
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
假号东齐王。
给以二县租税。
朗让王而取租税为兴福业。
晋孝武致书遗。
魏主拓跋圭亦送书致物。
其为时人所敬如此。
此谷中旧多虎灾。
常执仗结群而行。
及朗居之猛兽归伏。
晨行夜往道俗无滞。
百姓咨嗟称善无极。
故奉高人至今。
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也。
凡有来诣朗者。
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以逆知。
使弟子为具饮食。
必如言果至。
莫不叹其有预见之明矣。
后卒于山中。
春秋八十有五。
时泰山复有支僧敦者。
本冀州人。
少游汧陇长历荆雍。
妙通大乘兼善数论。
著人物始义论。
亦行于世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2—373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元子。桓彝子。明帝婿。拜驸马都尉。除琅邪太守。穆帝永和初任荆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四州诸军事。二年,率众伐蜀。三年,灭成汉。废殷浩,执朝政。十年,北伐关中,以军粮不继还。十二年,收复洛阳。屡请还都,朝廷不听。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率步骑五万北攻燕,初连胜,至枋头,粮道受阻,大败。六年,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意欲受禅,未成,疾卒。
全晋文
温字元子,彝子,成帝时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县男,除琅邪太守,累迁辅国将军徐州刺史,穆帝初,代庾翼为安西将军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军事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
假节镇江陵,以平蜀功进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升平中改封南郡公,哀帝初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又加扬州牧,录尚书事,移镇姑孰,废帝时兼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孝武初卒,追赠丞相,谥曰宣武,有集四十三卷,要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扶柳人,俗姓卫。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诣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而安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经。
安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还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遣中使竺昌蒲迎安。
安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而慕容俊之兵又逼。
遂南投襄阳。
至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安与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安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安指抑篼而已。
至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镇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即清河张殷之宅。
为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会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作承露盘。
安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安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安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安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安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称安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安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翼问为谁。
曰安公一人。
翼凿齿半人也。
安入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初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安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安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安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安曰。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安。
时谚曰。
学不师安。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唯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命安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翼扶安登辇。
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安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登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则帝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为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安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安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嘉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入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时嘉在城内。
苌召问嘉。
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
苌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苌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嘉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苌书。
初安闻罗什在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安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神僧传·卷第二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为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出家。神圣聪敏。貌甚寝陋。不为师之所重。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馀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以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不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敬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遇佛图澄。因事澄为师。及石氏将乱。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惊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谓是神人。厚相赏接。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既达襄阳复宣佛法。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籍安高名。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荅。安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答曰。甚可脱耳。安请问来生所生之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又曰。当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设浴。见有数十小儿入寺。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久之不见。开室而巾湿水减。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安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安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时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安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时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迄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安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逼陆浑。
遂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诣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
要安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序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安以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安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安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安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安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运时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安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梨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安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与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远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时符坚素闻安名。
每云。
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安与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书。
云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
故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唯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为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安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主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辇。
俄而顾谓安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安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銮驾必动。
可先幸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遣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远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语安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时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安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嘉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苌之得长安也。
嘉时故在城内。
苌与符登相持甚久。
苌乃问嘉。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苌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此嘉所谓负债者也。
苌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即嘉所谓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嘉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嘉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及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苌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安先闻罗什在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安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安终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安。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与释道安齐名。
谓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名僧传抄
本姓卫。诸伪秦书并云。常山扶柳人也。□□孩稚而家婴世祸。外兄孔氏鞠养之。年七岁。便解者音读书。五经文义稍已通达。迄于志学。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聪敏。□□又别立禅房以栖。静胜果竹成列。华药布满。名曰檀溪寺。符坚遣使。送外国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躯。金坐像一躯。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席一建振发。风采纲领。玄宗开张。慧目理思。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时年五十二矣。□□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来求寄憩。形色萧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狭。安置讲堂中。中宵有起者。见讲堂不开。而于窗间跃出。维那白安。安呼共语。问。何事来此。希告以实。答曰。不敢相欺。为法师来耳。安曰。我罪根深浅。讵可遇度耶。答曰。法师罪甚不多。易为功德。安曰。何方自励。可得免度。曰。故应浴僧。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办。罗汉何由可致。曰。但荣其具。能相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见神力。开悟众心。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见天宫伎乐。阖寺道俗无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还合。复还讲堂。因入澡灌中。倏尔在外。于是辞别而去。安乃大劳浴僧。浴僧事讫。更多煮香阳。净诸浴室。果致罗汉数十人。化作寺中小儿。室前共戏。俄而失去。闻有浴声。阳物尽用。安先与隐士王嘉。同在城内。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责未了。不得俱。嘉别安。初无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级寺中。□□安尝与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嫉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刘氏。
又曰萨何。
并州西河人。
以猎为业。
既而死。
历游地狱。
大怖。
有道人慰安之。
且为说法曰。
吾汝前世师也。
当速往丹阳会稽吴郡。
寻阿育王塔像。
悔洗夙罪。
俄复生。
乃弃家为沙门。
宁康中。
至京师。
夜见长干寺刹尾有异色。
即诣再拜环绕之。
忽光迸刹下。
钁之得三石碑。
覆铁函一。
开之有银函。
又开之有金函。
藏舍利三颗。
爪甲一。
绀发一螺。
引之长数丈。
函旁有款识。
盖周宣王时。
阿育王所造。
八万四千之一也。
简文帝先为三层之塔。
以奉安之。
太元十六年。
孝武帝又加三层其上。
咸和中。
丹阳尹高悝。
掘张侯桥浦中。
得金像无趺。
有旁行书详之曰。
阿育王第四女所造。
悝车载而归。
至长干巷。
车不行。
因从牛所如即入寺。
遂留之。
又一年。
临海男子张系。
世渔于海口。
得铜莲华趺。
不敢藏。
以送县进之。
有诏安金像之足。
如钥合。
然有五梵僧。
诣悝曰。
昔得像于天竺。
至邺遭乱埋河边。
已而寻之失所在。
比梦像出江东为君所获。
故来瞻礼耳。
悝与俱至长干。
像即放光。
五僧云。
其顶后尚有圆光相。
后当得之。
咸安元年。
交州合浦蜑董宗之采珠海困果得之。
以为奇瑞。
表进之。
有诏安像之背。
如函盖焉。
凡四十馀年。
东西散失。
而复并一处。
非灵异乎。
达供事久之。
遂东游。
至吴郡拜瞻石像。
石像者。
建兴元年。
有渔于松江者。
每夜见光。
疑为海神。
传之道俗。
居士朱应。
偕东灵寺帛尼。
至沪渎口。
见二巨人浮而至。
视之石质也。
背有志。
一名维卫。
二名迦叶。
迎置通玄寺。
达留通玄三年。
忏洗不懈。
又至会稽。
拜瞻鄮岭山塔。
此塔亦阿育王所造。
有灵光发塔顶。
达倾诚忏洗。
尽酬地狱道人之诫。
达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竺慧达。
姓刘。
本名萨河。
并州西河离石人。
少好田猎。
年三十一忽如暂死。
经日还苏。
备见地狱苦报。
见一道人云。
是其前世师。
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觅阿育王塔像。
礼拜悔过以忏先罪。
既醒即出家学道。
改名慧达。
精勤福业。
唯以礼忏为先。
晋宁康中至京师。
先是简文皇帝于长干寺造三层塔。
塔成之后每夕放光。
达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
便往拜敬晨夕恳到。
夜见刹下时有光出。
乃告人共掘。
掘入丈许得三石碑。
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
函中又有银函。
银函里金函。
金函里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发。
发申长数尺。
卷则成螺。
光色炫耀。
乃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
此其一也。
既道俗叹异。
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
施安舍利。
晋太元十六年。
孝武更加为三层。
又昔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
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
无有光趺。
而制作甚工。
前有梵书云。
是育王第四女所造。
悝载像还至长干巷口。
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
乃任牛所之。
径趣长干寺。
尔后年许。
有临海渔人张系世。
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
即取送县。
县表上上台。
敕使安像足下。
契然相应。
后有西域五僧诣悝云。
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
至邺遭乱藏置河边。
王路既通寻觅失所。
近得梦云。
像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
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
悝即引至长干。
五人见像歔欷涕泣。
像即放光照于堂内。
五人云。
本有圆光今在远处。
亦寻当至。
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
于海底得一佛光。
刺史表上。
晋简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悬同光色一重。
凡四十馀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
达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
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
浮在吴松江沪渎口。
渔人疑为海神。
延巫祝以迎之。
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
时有奉黄老者。
谓是天师之神。
复共往接飘浪如初。
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
闻而叹曰。
将非大觉之垂应乎。
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
稽首尽虔歌呗至德。
即风潮调静。
遥见二人浮江而至。
乃是石像。
背有铭志一名惟卫。
二名迦叶。
即接还安置通玄寺。
吴中士庶嗟其灵异。
归心者众矣。
达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
昼夜虔礼未尝暂废。
顷之进适会稽礼拜𨞆塔。
此塔亦是育王所造。
岁久荒芜示存基蹠。
达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
因是修立龛砌。
群鸟无敢栖集。
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
道俗传感莫不移信。
后郡守孟顗。
复加开拓。
达东西觐礼屡表徵验。
精勤笃励终年无改。
后不知所之。
僧令宗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女尼,俗姓满,高平金乡人。遭遇丧乱,为北兵所驱,乃拔除其眉,伪托恶疾。既归,皈依释氏,学行精恳。百姓遇有疾困者,辄倾资济之。忍饥勤苦,形容枯悴。年七十五卒。
比丘尼传·卷第一
令宗。
本姓满。
高乎金乡人也。
幼有清信乡党称之。
家遇丧乱为虏所驱。
归诚恳至称佛法僧。
诵普门品。
拔除其眉。
托云恶疾。
求诉得放。
随路南归。
行出冀州。
复为贼所逐。
登上林树专诚至念。
捕者前望终不仰视。
寻索不得俄尔而散。
宗下复去。
不敢乞食。
初不觉饥。
晚达孟津无船可济。
慞惶忧惧更称三宝。
忽见一白鹿不知所从来。
下涉河流。
沙尘随起。
无有波澜。
宗随鹿而济。
曾不沾濡。
平行如陆。
因得达家。
仍即入道诚心冥诣。
学行精恳。
开览经法。
深义入神。
晋孝武闻之遣书通问。
后百姓遇疾贫困者众。
宗倾资赈给告乞人间。
不避阻远随宜赡恤。
蒙赖甚多。
忍饥勤苦形容枯悴。
年七十五。
忽早召弟子说其夜梦。
见一大山云是须弥。
高峰秀绝上与天连。
宝饰庄严晖耀烂日。
法鼓铿锵香烟芳靡语吾令前愕然惊觉。
即体中忽忽有异于常。
虽无痛恼状如昏醉。
同学道津曰。
正当是极乐耳。
交言未竟。
奄忽迁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陈郡人,字唐子。
殷顗父。
历官吴兴太守、左卫将军。
孝武帝初立,妖人卢悚入殿,康与桓秘入宫讨破之。
全晋文
康,融子,为武康令,迁吴兴太守,有集五卷。
支昙籥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
月支人。
寓居建业。
少出家,后憩吴虎丘山寺。
晋孝武帝初,敕请止建初寺。
帝从受五戒,敬以师礼。
善呗弄,传尝梦天神授法,觉因制新梵,清响妙绝。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支昙籥。
本月支人。
寓居建业。
少出家清苦蔬食。
憩吴虎丘山。
晋孝武初。
敕请出都止建初寺。
孝武从受五戒。
敬以师礼。
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
尝梦天神授其声法。
觉因裁制新声。
梵向清靡四飞却转。
反折还喉叠哢。
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
始终循环未有如籥之妙。
后进传写莫匪其法。
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
后终于所住。
年八十一。
共 4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