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沮渠牧犍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张披 朝代: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披仕沮渠蒙逊,为永安令。
(案,北凉主沮渠蒙逊茂虔等编入《宋文》,其臣下宗钦等编入元魏文,唯张披不知所终,故编入《晋文》。)
释僧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僧弼,吴人,义熙中京师法师,元嘉中终彭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吴人。
史亡其氏。
善仪止。
与沙门昙干。
同依罗什受业。
有讲学。
什称之。
使预参译。
后游历名邦。
或请弼为寺主。
辞以自非定慧兼足。
无以镇立风猷。
后南居楚郢。
大化江表。
河西王沮渠蒙逊。
闻其名。
遣使衬遗。
时入都讲。
既于彭城寺。
文帝尤加器重。
元嘉九年没。
寿七十八。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弼。
本吴人。
性度虚简仪止方直。
少与龙光昙干同游长安。
从什受学。
爱日惜力靖有深思。
什加赏特深使颁预参译。
后游历名邦备瞻风化。
时有请弼为寺主。
弼曰。
至道不弘淳风日缅。
自非定慧兼足。
无以镇立风猷。
且当随缘致益。
何得独善一寺。
后南居楚郢十有馀年训诱经戒。
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远挹风名。
遣使通敬䞋遗相续。
后下都止彭城寺。
文皇器重每延讲说。
宋元嘉十九年卒。
春秋七十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8—433 【介绍】: 十六国时北凉建立者。
卢水胡沮渠部人。
世为部落首领。
有权变,好天文。
龙飞二年,后凉吕光杀其伯父沮渠罗仇。
遂聚族起兵反后凉,推段业为凉州牧,建立政权。
蒙逊官尚书左丞,出为西安太守。
天玺三年,杀业,迁姑臧,称河西王,既而称凉王。
玄始九年,灭西凉,入酒泉。
晚年接受北魏封号。
在位三十三年,卒谥武宣。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义渊。
句高丽人也。
世系缘致咸莫闻也。
自隶剃染。
善守律仪。
慧解渊深。
见闻泓博。
兼得儒玄。
为一时道俗所归。
性爱传法。
意在宣通。
以无上法宝。
光显实难。
未辨所因。
闻。
前齐定国寺沙门法上。
戒山慧海。
肃物范人。
历跨齐世为都统。
所部僧尼不减二百万。
而上纲纪将四十年。
当文宣时盛弘释典。
内外阐扬。
黑白咸𠃔。
景行既彰。
逸响遐被。
是时句高丽大圣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信。
崇重大乘。
欲以释风被之海曲。
然莫测其始末缘由。
自西徂东年世帝代。
故件录事条。
遣渊乘帆向邺。
启发未闻。
其略曰。
释迦文佛。
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在天竺。
经历几年。
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
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从尔。
至今历几年帝。
请乞具注。
其十地。
智度。
地持。
金刚般若等诸论本。
谁述作著论。
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
谨录咨审。
请垂释疑。
上答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
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
至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
吴孙权赤乌年。
康僧会适吴。
方弘教法。
地持阿僧伽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
至晋安帝隆安年。
昙摩谶于姑藏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
摩诃衍论。
是龙树菩萨造。
晋隆安年。
鸠摩什波至长安为姚兴译。
十地论金刚般若论。
并是僧祛弟波薮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时。
菩提留支始翻。
上答指證。
由缘甚广。
今略举要。
渊服膺善诱。
博通幽奥。
辩高灸輠。
理究连环。
曩日旧疑。
焕然冰释。
今兹妙义。
朗若霞开。
西承慧日。
东注法源。
望悬金不刊。
传群玉而无朽。
所谓苦海津济。
法门梁栋者。
其惟吾师乎。
既返国揄扬大慧。
导诱群迷。
义贯古今。
英声藉甚。
自非天质火拔。
世道相资。
何以致如斯之极哉。
史不叙所终。
故不书。
赞曰。
佛生年月日传记互出。
理难一定。
然渊亲承法上口授而来。
乃与唐法琳辨正论所据若合符节。
当以此为指南。
然钜儒吴世文援引古文特启异论。
致有问对。
虽辞旨烦丽。
亦不足凭也。
刘炳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敦煌人,字延明,号玄处先生。
少就博士郭瑀学。
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之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西凉李皓时,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
迁抚夷护军。
皓谓与炳相值,为诸葛亮之会刘备。
北凉沮渠蒙逊平酒泉,拜为秘书郎。
沮渠牧犍尊之,为国师。
魏太武帝平凉州,拜乐平王从事中郎。
岁余返敦煌,道卒,年七十余。
有《凉书》、《敦煌实录》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十六国时北凉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聪敏出群。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东晋末,由龟兹至姑臧,北凉主沮渠蒙逊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术惧诛,奔龟兹,后归沮渠蒙逊。至宋元嘉十年,请西行,蒙逊遣刺客杀之。
神僧传·卷第三
昙无忏。
或云昙摩忏。
中天竺国人也。
六岁遭父忧。
独与母居。
见沙门达摩耶舍。
以忏为其弟子。
习学小乘。
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忏。
忏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莫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忏以久处致厌。
遂辞往罽宾。
欲演大乘彼国不合。
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忏警觉。
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竟不能动。
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忏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蒙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
忏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
谓蒙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
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
遣使迎之。
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后又慰辞以迎。
蒙逊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
忏因请西行。
更寻涅槃后分。
蒙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忏。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忏乃流涕。
告众曰。
忏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远近咸共嗟焉。
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
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见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明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嵩朗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顺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顺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朗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及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尹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道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至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时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幼孤。母佣织毾㲪。取资以养之。六岁使师达摩耶舍。十岁习小乘五明学。诵经日万言。莫有敢抗者。时白头禅师号宿纳。谶攻离不能屈。疑其有异书。求教焉。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谶读而悟。乃集大众悔过。年二十。诵二百万言。而大乘诸经。披玩略尽。兄以善调象。获幸于王。佗日王之白耳象死。王诛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谶收葬之。卫卒执以闻。王怒趣烹谶。谶曰。王以法杀。弟以义收。此天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谶于咒尤效验。号大咒师。尝与王山行乏水。咒石使觱沸。诸国闻之交聘。久之奉涅槃前分。并菩萨戒本。游罽宾。罽宾皆小乘违之。之龟兹。止姑臧传舍。疑有盗。枕经以寝。梦人引衣语曰。此如来解脱藏也。敢忘敬乎。遂惊悟。置经高处。盗果饶力不能举。旦日谶负经去。盗以为神。向之忏谢。沮渠蒙逊据凉土。然待谶尤勤至。于是请译经本。谶以未习华语。不即许。居三年。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辞制工密。文藻妍富。沙门慧嵩道朗等。深相推重。犹以涅槃品数未足。乞西还究寻之。凡四十二卷。曰。此经本三万五千偈。此方才百万言耳。吾所出者。止一万偈。谶多异迹。魏拓拔焘闻其名。遣使迎请。谕云。知逊尊宠。若不遣。顾有兵耳。逊因表留谶。魏又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加九锡。谕曰。昙摩谶道德广大。朕思一瞻礼。可驿驰以至。逊谓顺曰。臣奉事朝廷。无所负。上信邪言见逼。何耶。前表乞留谶。今遽来追。此臣师也。愿与俱死。死要不免。迟疾亦非所较也。顺曰。王诚款先著。遣子入侍。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乃以一胡道人。亏损大功。失朝廷待遇之意。窃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谶固请西行。求涅槃后分。逊忿其去。且恐为魏得也。遣刺客中路杀之。寿四十九。闻者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谶出关日。谓送客曰。业对至矣。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者。从谶受菩萨戒。谶曰。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既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夙障也。进复精勤三年。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同夕十馀人梦如进所见。进于是又诣谶。谶望见大惊曰。善哉已感戒矣。今为汝作證。沙门道朗。盖同梦者。愿下其腊。兄事进。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菩萨地持经。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后谶果出此经。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9 【介绍】: 十六国时北凉敦煌人,字体业。
少孤,勤学通经史。
后凉吕光时,举秀才,除郎中。
后投北凉段业、西凉李炳。
玄始元年,沮渠蒙逊平酒泉,复归北凉,拜尚书吏部郎中。
蒙逊临死,以子沮渠牧犍托之。
进左丞。
后使北魏,太武帝任为河西右丞相。
及北魏灭北凉,至平城卒,谥恭公。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冯翊万年魏氏。其母𡨥本邪见。而女兄特信。为母祈生无异见子。以奉大法。起门户。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而生高。香光连旦夕。因名灵育。里闾敬之。别名世高。年十二求出家。父母以其尚少难之。一日有书生。欲归隐中常山者。过宿高家。父母以高托之。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明日皆复至其家。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盖神所迎也。高留书生处两日。既得师。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年十五。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顷之遽有悟入。跋陀不敢以师礼见。旋居麦积山。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时昙无毗。自西北至凉。妙于禅观。高又亲之旬日。毗辄反问未决之义。及毗西归。有妖比丘忌高。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今聚徒将为国害。曼信而欲杀之。其父河南王不许。摈高于河北。高既至。居林阳堂山。山盖地仙宅也。夜闻钟磬声。高门弟子百馀辈。有玄绍者。尝指地出水给众。如绍者又十一人。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弘。间谓王曰。高希世之瑞也。王何以𢷤之。贫道殊为王惜之也。王迎高。高将赴命出山。草木辄摧。偃石塞路。不得行。高曰。吾志在弘道。而自滞岩穴。于尔鬼神亦无益也。路乃可进。王郊迎以为国师。游梁土。沮渠蒙逊礼敬特甚。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高假以神力。使于定中。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不尽。愧惧忏悔。时魏拓拔焘据平城。每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归魏都。太子拓拔晃师事之。晃尝被谗。焘疑之。晃以语高。高为作金光明忏。焘乃梦其先祖让焘。不当以谗疑太子。焘既觉。以梦语群臣。臣下皆称太子无过。待之如初。下书将让位。且使太子典国。朝士庶民。称臣上书如表。但以白纸为别焉。崔皓𡨥谦之者。皆焘宠臣。惧晃纂承不利于己。乃谓曰。太子前实有谋。但结玄高。以道术。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诛高。必为大害。焘大怒。敕收高杀之。才四十三岁。元嘉二十一年也。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忽见一人来曰。君师可痛。以马借之。日驰六百里。至魏都未晡泣曰。和尚神力当为我起。于是高开目瞪视。谓诸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惜汝等行如我耳。唯玄畅南度得无他。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脩心。无令中悔。言讫即化。沙门法达号呼曰。圣人去世我何用生。应声见高云中。达顶礼乞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君耶。达问曰。和尚与崇公。并生何所。曰我愿生恶趣。救护众生。崇已生安养矣。达曰和尚已升何地。高曰。吾弟子中有知之者。达访弟子。皆曰得忍菩萨。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玄高。
姓魏。
本名灵育。
冯翊万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适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长姊。
生便信佛。
乃为母祈愿。
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
母以伪秦弘始三年。
梦见梵僧散华满室。
觉便怀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内忽有异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
因名灵育。
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
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隐。
父母即以高凭之。
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尽来候高。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复觅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岂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高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许。
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
高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
经涉两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
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
高往师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叹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
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𧂐山。
山学百馀人。
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
秦地高僧隐在此山。
与高相会。
以同业友善。
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
有外国禅师昙无毗。
来入其国。
领徒立众训以禅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陇右之僧禀承盖寡。
高乃欲以己率众。
即从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
时河南有二僧。
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
恣情乖律颇忌学僧。
昙无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
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
曼信谗便欲加害。
其父不许。
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
山古老相传云。
是群仙所宅。
高徒众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忠诚冥感多有灵异。
磬既不击而鸣。
香亦自然有气。
应真仙士往往来游。
猛兽驯伏蝗毒除害。
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
有玄绍者。
秦州陇西人。
学究诸禅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高洗漱。
其水香净倍异于常。
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
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昔长安昙弘法师。
迁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弘既闻高被摈。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顾栈道之难。
冒险从命。
既达河南。
宾主仪毕。
便谓王曰。
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
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
正欲献此一白。
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
即遣使诣高。
卑辞逊谢请高还邑。
高既广济为怀。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高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岂得滞方。
乃风息路开。
渐还到国。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河南化毕进游凉土。
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
时西海有樊僧印。
亦从高受学。
志狭量褊得少为足。
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
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
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
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
军侵凉境。
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还伪都。
既达平城。
大流禅化。
伪太子拓跋晃。
事高为师。
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
乃告高曰。
空罗抂苦何由得脱。
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
焘乃梦见其祖及父。
皆执剑烈威。
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
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
诸臣咸言。
太子无过。
实如皇灵降诰。
焘于太子无复疑焉。
盖高诚感之力也。
焘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
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
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
授子任贤安全相付。
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诸功臣勤劳日久。
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
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
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
更举良贤以备列职。
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故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
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
乃谮云。
太子前事实有谋心。
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必为巨害。
焘遂纳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高。
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
佛法应衰。
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
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
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
既德次于高。
亦被疑阻。
至伪太平五年九月。
高与崇公俱被幽絷。
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当尔之夕门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
因闻光中有声云。
吾已逝矣。
诸弟子方知已化。
哀号痛绝。
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
沐浴迁殡。
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
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
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
晚间至都。
见师已亡。
悲恸断绝。
因与同学共泣曰。
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
请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
言毕高两眼稍开。
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
其汗香甚。
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
唯有玄畅当得南度。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也。
明日迁柩欲阇维之。
国制不许。
于是营坟即窆。
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有沙门法达。
为伪国僧正。
钦高日久未获受业。
忽闻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当复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高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现。
应声见高飞空而至。
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
高曰。
君业重难救。
当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
达曰。
脱得苦报愿见矜救。
高曰。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
达又曰。
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
高曰。
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阎浮。
崇公常祈安养。
已果心矣。
达又问。
不审法师已阶何地。
高曰。
我诸弟子自有知者。
言讫奄然不见。
达密访高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萨。
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
悉如高言。
时河西国沮渠茂虔
时有沙门昙曜。
亦以禅业见称。
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源贺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7—479 【介绍】: 北魏西平乐都人。
本名破羌,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子。
入魏,太武帝赐姓源,易名贺。
数从征伐有功,文成帝立,以定策勋封西平王,自殿中尚书出为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
考最,拜太尉。
后以都督诸军事屯漠南,称疾还京卒,谥宣。
全后魏文·卷二十七
贺,本名破羌,西平乐都人,河西王秃发傉檀子。
太武时,国灭来奔,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赐姓源氏。
进平西将军,迁征西将军,进号西平公,拜散骑常侍,赐名贺。
文成即位,转征北将军,加给事中。
以定策功进爵西平王,出为征南将军、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
献文时,徵拜太尉,出屯漠南。
孝文初致仕。
太和三年卒,年七十三,谥曰宣。
浮陀跋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觉铠。西域人也。少有节橾。习三藏。尤精毗婆沙论。常诵持以为心要。元嘉元年至西凉。沙门道泰志用强果。少游诸国。得毗婆梵本。十四年请跋摩译之。道泰笔受。慧高道朗等详正。凡百卷。乱离亡失四十卷。后归西域。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浮陀跋摩。
此云觉铠。
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
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论。
常诵持此部以为心要。
宋元嘉之中达于西凉。
先有沙门道泰。
志用强果。
少游葱右遍历诸国。
得毗婆沙梵本十有万偈。
还至姑臧。
侧席虚衿企待明匠。
闻跋摩游心此论。
请为翻译。
时蒙逊已死子茂虔袭位。
以虔承和五年岁次丁丑四月八日。
即宋元嘉十四年。
于凉州城内闲豫宫中请跋摩译焉。
泰即笔受。
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馀人考正文义。
再周方讫。
凡一百卷。
沙门道挻为之作序。
有顷魏虏托跋寿西伐姑臧。
凉土崩乱。
经书什物皆被焚荡。
遂失四十卷。
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乱西反。
不知所终。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