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虞喜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6 首
穗歌 先秦 · 无名氏
《晏子春秋》曰:景公为长庲。将欲美之。有风雨作。公与晏子入坐饮酒。致堂上之乐。酒酣。晏子作歌曰云云。歌终。顾而流涕。张躬而舞。公遂废酒罢役。不果成长庲。
穗乎不得穫。秋风至兮殚零落。
风雨之弗杀也。太上之靡弊也(此句《御览》止作靡弊之。○《晏子春秋》内谏下。《御览》四百五十六。《诗纪前集》一。又《御览》八百二十四引虞喜志林引获、落二韵。)
五经萃室联句(乾隆甲辰)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弥纶六合群言所以祖五经模范百王萃美于斯归一室粤昔乾开坤阖文明肇启夫诗书洎乎月纪年编礼教隐维于笔削顾金丝孔壁难溯漆书蝌蚪之遗即石刻鸿都谁传汉隶龙鸾之旧自镂版始长兴之世印竞麻沙迨校刊盛端拱之年功精雕造良称宋椠款题最擅荆溪名重相台藏弆久归天禄昔者珍先片羽吉光初现于麟经今兹数应骈珠象纬相联于虎观九十卷袤延分寸古香流简牍之间七八家离合异同精鉴烂云烟之迹爰因秘殿分此后楹荟厥全编都陈一几移贮依然慎俭位置自尔得宜于是旧帙鳞排新楣额焕赋诗言志类聚亦以群分记事成文即小因之见大影宋钞而雕梨重付好将万本流传较岳刻而扫叶无讹更予百寮宣赐况复文孙善继穆然想肯构之艰大造无私邈矣感长城之寄道原不变于焉證外王内圣之同文即在兹可以见天理人心之正乃者年逢开甲春叶先庚踵旧什以拈题宴重华而赓韵六百载运钟辰会抚五辰而岁纪龙光廿八人序协星躔应经星而祥符纬聚咨尔在公敬事无忘乎日星岁月之省成庶其相悦同声交儆于喜起明良之盛际
寿诸梨枣宋雕精,鲜睹五经茹汇征。
祗有相台曾遍刻(御制),快于秘阁遹观成。
长兴依石工兹肇,广顺遴儒勘用程
颖达函存镂端拱,孔维职董集胶黉
烧泥布铁升创制,崇化麻沙闽盛行
北监匪无讹脱患,南州又各异同争
芸芸畴匹余于廖,草草纷嗤杭蜀京
流寓坊颜犹指秀,鉴镌塾迹遂留荆(在常州府宜兴县今分设荆溪汉书地理志虞喜曰汉初置荆国以有荆溪在阳羡界为名考一统志珂父霖墓在宜兴县西盖岳氏自南渡后徙常州故家塾以荆溪名)
麇凡元本爰模仿,鸠厥老生偕品评
字注句音例沿革,江河日月道恢宏。
乾知坤作群生见,方卦圆蓍众理呈(易经)
尧舜法之为政本(御制),费秦殿也与时更(书经)
新周命只秉文德,睢在洲兮鹿食苹(诗经)
据事直书鲁史旧(臣和珅),备言广记左邱盲(春秋)
养蒙详少仪曲礼,原始溯元酒太羹(礼记)
后学程朱周邵待(晋王弼注易在宋儒前臣梁国治),终篇彖象卦爻明
隶更定出恭王宅,序发端尊先圣祊
毛较鲁齐韩独著,笺申诂训传缘鸣
步天行水排如罫,朝魄晓星朗若晶
王肃虽翻先辈议(朱子云王肃议礼必反郑臣德保),考亭曾许好人名
外王内圣胥为矩,伊古贯今此示衡。
佔毕小乎继学大(21),迁流阙矣应期盈(22)
椭圜押尾形歧范(23),篆楷分毫画勒琼(印字或篆或楷或𨽻)
对待宛絺背两已(24),茹涵想曝腹三庚。
篇篇左侧都标额(25),句句中间为点睛(26)
美善再加压签轴(臣周煌),宝藏一已敌球珩。
经心鼠蠹四三久(藏礼记者四家春秋者三家),过眼风灯七八赢(易书诗同经七八家收藏)
晋邸旧藩随带砺(27),昆山故第伴簪缨(28)
李陈欲侈床连屋(29),季项几誇金满籯(30)
经纬星咸焕东壁(臣董诰),雌雄剑必合丰城。
易书同稡珠和璧,诗礼还联弟与兄。
因取春秋通校正(31),殆呵丁甲竞传惊。
人间安得储瑶玖,什里真能叶頀韺(题五御制分经诗)
韦漆作师穷窔奥(臣曹文埴),羲文出治浃埏纮(32)
曰稽谟典皆一贯,递嬗今明总至诚(33)
言性言情斯授达(臣达椿),以南以雅讵徒声(34)
稍窥笔削王纲立,或谬毫釐异说莹(35)
不可斯须去君子(臣金士松),如行法度逮编氓(36)
紫泥抑埴芝封检(37),翠管孚尹露洒茎(38)
乃撤编天禄一部(39),仍区慎俭德三楹(40)
重题扁以揭其要,更制记而表此情。
祖有贤孙岳家幸(御制),国微良将汴基倾(41)
是君是相一德格,称侄称臣半壁撑(42)
割地议坚谋桧卨(臣纪昀),吁天录就雪韩彭(43)
报施岂爽疏非漏,尤怨均蠲陂亦平。
珂尔绍闻衷款款(臣彭元瑞),迁偏抱愤语硁硁(44)
新毋间旧居左个(45),即未全离迩北甍(46)
便敕照刊剞氏造(臣胡高望),先勤雠对馆人令(47)
列眉写务蝇头肖,问影钞凭蝉翼轻(字体影钞命选善书馆员毋使失真)
边论双单式俱合(48),中殊片只考宜清(49)
宋元适可證无所(50),音义何须泥(去声)作亨(51)
汤誓从其义实妥(52),盘庚判汝韵相萦(53)
昊旻舛互断聚讼(54),云汉牵连笑倒绷(55)
下订孟坚诠坐户(56),旁搜管子辟阑兵(57)
别胪兴国师酾派(58),远引物观教洽瀛(59)
殿梓比严叶扫落(皆武英殿旧刻经史有考證臣阿肃),库全最博笋抽萌(四库全书浩如渊海每书皆考證精博)
功深削楮劝农使(60),业广传薪子墨卿。
书手铺云光了了(臣彭冠),劂工啄木响丁丁。
聚珍板并敷文德(61),群玉府原开武英。
彝训仰尊三极建(刘协云三极彝训其名为经臣嵇承谦),菑畬嘉予万方耕(韩愈诗经训乃菑畬)
细摹纸墨选良印(62),分置宫庭以暇横。
颁赐臣工公汲古(书成颁赐内外诸臣)。(御制),守贻子弟世资生。
既瞻鹭序拜焉受,兼听鸿都观者擎(63)
口沫手胝曲直几(臣吴寿昌),夏弦春诵短长檠。
馆编多辑文渊富(64),徐解重增修内营(近复通志命增补徐氏堂经解)
制协虞巡岳辑瑞(65),世跻豳颂寿称觥(66)
服膺轮转云天卦(67),企踵桥圜璧水闳(68)
斥妄属词遵孔例(69),开宗行夏阐王正(70)
吐词举足圣心契,启宴开韶春气迎。
旦会席陈惭戴夺(臣汪如洋),时几歌作伫皋赓。
昭仁(殿名)仍弗出前目(71),养性(72)从教续后旌(73)
虽曰崇文非玩物,希珍欣抚愧微并(御制)
⑴ 王明清挥麈录后唐明宗命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刊板于国子监监中印书之始明清家有锷书五经印本存焉后题长兴二年也郎瑛七修类稿印板在唐时少有至五代刻五经后始盛胡应麟引叶少蕴云世言雕本始自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始冯道耳
⑵ 册府元龟敕近以编注石经雕刻印板委国学每经差专知业博士儒徒五六人勘读并注今更于朝官内别差五人充详勘官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祠部员外郎兼太常博士段颙太常博士路航屯田员外郎田敏等朕以五经事大不同诸书虽以委国学差官勘注盖缘文字极多尚恐偶有差误马缟以下皆是硕儒各专经业更令详勘贵必精研广顺三年六月田敏等献印板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
⑶ 玉海端拱元年三月司业孔维等奉𠡠校勘孔颖达五经正义百八十卷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按是为宋板五经之始臣阿桂
⑷ 玉海易则维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书亦如之春秋则维等二人校王炳等三人详校卲世隆再校诗则李觉等五人再校毕道升等五人详勘孔维等五人校勘礼记则胡迪等五人校勘纪自成等七人再校李至等详定咸平二年五经正义始毕
⑸ 经义考江少虞曰布衣毕升为活板其法用漆泥刻字薄如钱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银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满铁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字平如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
⑹ 祝穆方舆胜览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
⑺ 岳珂沿革例经本行于世多矣率以见行监本为宗而不能无讹谬脱略之患盖京师胄监经史多仍五季之旧今故家往往有之实与俗本无大相远臣三宝
⑻ 沿革例云绍兴初仅取刻板于江南诸州视京师承平监本又相远甚与潭抚闽蜀诸本互为异同
⑼ 沿革例世所传经自监蜀京杭而下有建余氏兴国于氏二本称善廖氏又合诸本参订为最精于氏音义不列于本文下率隔数叶始一聚见不便寻索且经之与注遗脱滋多余本间不免误舛要皆不足以言善也
⑽ 宋嘉定中珂守嘉兴后寓居郡城金陀坊著有金陀稡编臣嵇璜
⑾ 沿革例今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板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刊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俞绍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并兴国于氏建余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合二十三本反覆参订始命良工入梓自信以为尽善
⑿ 沿革例与明经老儒分卷校勘视廖氏世䌽堂本加详焉
⒀ 沿革例如字画如注文如音释如句读悉循其旧沿革例者珂自述其刻经之总例也凡一卷臣蔡新
⒁ 卷末附刻王弼略例有明彖明卦明爻明象四篇周易王注
⒂ 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其居得所藏古文书以还孔氏蝌蚪书久废世人无能知者孔安国考注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
⒃ 安国书序首称先君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及秦焚书我先人用蒇其书于屋壁尚书孔传
⒄ 隋经籍志云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邱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皆为之传又有赵人毛苌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宋吕祖谦曰四家诗读异义亦不同以鲁齐韩之义尚可见者较之独毛诗率与经传合是毛诗之义最得其真臣刘墉
⒅ 陈振孙谓郑于诸经皆注独诗言笺者郑遵毛学故称为笺或云毛公曾为北海相郑康成是其郡人因以为敬毛诗郑笺
⒆ 郑樵谓杜预注如朝月晓星其于星躔地理如羲和之步天如禹之行水春秋杜氏集解
⒇ 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此朱子之说礼记郑注
(21) (张子)。(御制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胥于五经是系读经者非徒以佔毕为也向于文渊阁记曾及之)
(22) 考书中收藏印记易书诗礼记曾入晋府易诗书又入陈定徐乾学家至李国寿家有易诗书礼记而无春秋季振宜家有易诗书春秋而无礼记项笃寿家则仅有春秋而无四经是此书当明时已各为部分罕得其全今逢文治始庆合并
(23) 各卷末俱有木印镌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其形或方或圜或椭
(24) 木印间有亚字形乃古黻文尔雅注所谓黻文如两已字相背也臣曹秀先
(25) 每页左傍上方刻有篇识如易之乾坤卦书之尧舜典诗之关雎葛覃春秋之隐元年礼记之曲礼檀弓之类最便翻阅
(26) 句读四声俱各发圈间有与通行本分句不同具见古本之遗
(27) 易书诗礼记俱有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及子子孙孙永宝用图章案天禄琳琅宋本书中多有此三印连用者臣福长安
(28) 易书诗又有昆山徐氏家藏及乾学之印健庵三印
(29) 易书诗礼记俱有李国寿印而书又有覃怀李氏图书疑即图寿其陈定书印及陈氏世宝印易书诗三经亦皆有之
(30) 春秋礼记有季振宜及项笃寿万卷堂印
(31) (春秋先入内府兹复得岳珂所刻易书诗礼四种比校板式延袤分寸无不吻合)。(御制)
(32) 恭读神及御制题易经诗中有羲文万载萃精韦编坚矣今何在之句仰见在作君作师盛德大业具于此御题易经
(33) 惟谟御制题书经诗云五经无不帝王师切已端典词我皇上心法治法同符尧舜至于今日明日念兹在兹尤见题书至诚无息与天同运御经
(34) 诗本性情道政事故论语每屡言之皇上御制诗中推原布政之本由于性情之正独探用人行政之要若南雅不僣则作诗之旨学诗之法阐发独赅六义之全矣御题诗经
(35) 麟经据事直书而大公至正义旨精深后儒私见臆度纷纷议论如明商辂等撰通鉴续编周礼为之发明张时秦复为广义矫诬纰缪几于慢骂无礼特命皇子及军机大臣等详阅删改复示千古兹御亲加核定并尊王题辞简端昭题春秋句云谁识宣尼旨广义毫釐谬实纷振聋昭瞆经通于史矣御题春秋
(36) 乐记云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程子又谓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恭读身之御题礼记礼乐贯乎天地人斯须不可去诸句而申之以周官法度如行者意在关雎与趾麟盖本身加民礼法即治法也御题礼记
(37) 每册前后钤宝各二曰宝又古稀天子曰乾隆御览之册首钤宝曰末曰天禄继鉴天禄琳琅
(38) 翰冠御题五经诗并恭亲洒宸于各经之首摹镂板
(39) 春秋已编入入天禄琳琅兹撤出汇成五经全部将续四经仿照天禄琳琅之书一律装潢以还岳氏之旧臣庄存与
(40) 昭仁殿后慎俭德三楹分右一楹为五经萃室
(41) 祸为御制记褒岳飞之忠而被宋高宗自坏长城且喜珂之能继家声
(42) 高宗信秦桧和议桧第中建阁赐额曰一德格天以示君臣同德旋至国势曰削称侄称臣东南半壁渐不能支忘雠御制记中责其信奸洵为诛心之论
(43) 珂作吁天辨诬录白其祖冤昭雪后又作天定录以纪之
(44) 司马迁伯夷列传举颜渊盗蹠之事谓天之报施善恶或有所爽夷齐之死或有怨尤见天御制文尝辟其谬珂为飞孙能绍闻经训可之报施善人原自不爽而流俗怨尤之见可以胥泯兹御制记末及之树义有闻天道人心至为广大
(45) 昭仁殿在书乾清宫左贮天禄琳琅新得四经不入旧目
(46) 春秋虽撤出汇入五经而仍贮昭仁殿后不即不离位置得宜
(47) 五经上以岳珂较今殿监本为古士林䍐觏因对仿敕令武英殿书局诸臣详加雠照刊刻
(48) 五经式样俱周围双线每页左上方边外有标题篇目一仍原刻之旧臣朱圭
(49) 每卷各系考證凡经传注中片词只字与别本互异皆细加校订以归一是
(50) 易序卦今本决必有所遇岳本无所字考经解中宋曾穜大易粹言王申子大易辑说王宗传易传元吴澄易纂言余琰易集说宋元诸人说皆与岳本合
(51) 大有三爻公用亨于天子音义许庚反通也注疏俱同惟春秋传作享陆氏既音许庚反训亨通复云众家并香两反作亨献似亦以享字之义为长今折中定本亦作享亨通之训不足泥也易经考證
(52) (汤誓传戒誓其士众今本俱作汤字按文义其字为妥)。(御制)
(53) 盘庚汝尔二字最多而易淆岳本则惟汝众自作弗靖与蔡传作尔者不同书经考證
(54) 昊天疾威陆德明音义作旻天孔疏以上文有浩浩昊天句明此亦作昊而以俗作旻为非岳本从孔说盖据疏以正陆氏之讹耳
(55) 云汉天河也自此至常武六篇宣王之变大雅十八字乃陆德明音义中语故岳本以圈别之今本皆误入郑笺内诗经考證
(56) 邲之战左传屈荡户之户字与诸本异案汉书王嘉传坐户殿门失阑杜注训止意正合臣童凤三
(57) 脱扃注扃车上兵兰诸本并作阑然管子小匡篇入兰盾鞈革二戟注兰即所谓兰锜兵架也兰字似为有据春秋考證
(58) 乐记爱者宜歌商至五帝之遗声也错简当在肆直而慈下爱商之遗声也六字衍文注疏云然兴国本依注疏更正节录附刻于后
(59) 檀弓使子贡问之诸本俱作子路通志堂经解中卫湜集说陈浩集说本亦同考證中引七经考文补遗载宋板本作子贡则岳本确有可据按七经考文乃日本山井鼎所作而物观补其遗礼记考證
(60) 珂官淮东统领管内劝农使其诗集曰玉楮诗藁自序引宋人三年刻楮故事
(61) 四库全书不下万馀种欲择其人所䍐觏而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嘉惠来学而付雕不易因仿宋人活板式镌木单字计二十五万馀虽数十百种悉可取给锡名聚珍板御题诗以纪其事用工省而校雠精使海内士子得读未见之书敷文之盛千古未有
(62) 用仿宣纸刷印三覆而后成纸墨最为精好以备宫庭各处陈设
(63) 下士恩许刷印通行俾普天子得研经食古之益
(64) 入本朝所纂诸经不下数十部皆四库全书汇插文渊阁架
(65) 甲辰新正廿一日典启跸伊迩书上六举南巡盛经臣黄轩
(66) 是岁无疆圣寿古稀有四经万寿允符豳祝诗
(67) 超程御制云上于天解理足见传朱义所不逮易经
(68) 国学自元明以来辟雍之典未备仪大臣董率创建本年落成用昭盛特命礼记
(69) 申天御制续纲目发明广义题辞理人心之正大破谬妄以符孔子春秋之义为前人所未发臣论春秋季学锦
(70) 正大御制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议论足使说经家纠纷者息其喙春秋
(71) 昭仁殿天禄琳琅各书初定于乾隆甲子年至乙未年复命内廷翰臣等重辑书目此宋版春秋已列目中今弆于昭仁殿后之五经萃室其书目所列尚仍厥旧
(72) 齐名在御花园为藏丙申以后所获之书以待续入天禄琳琅书目
(73) 自乙未年纂辑天禄琳琅书目后宋元以来旧板各书续归内府复得宋板周易程传朱子周易本义周易传义大全郭雍大易粹言胡士行尚书详解毛诗大戴礼礼记二部周礼王与之周礼订义聂从义三礼图二部春秋经传张洽春秋集注蔡模孟子集疏贾昌朝群经音辨巾箱本九经裴骃史记集解二部两汉详节娄机班马字类张津乾道四明志列子扬雄法言内经素问通典详节周髀算经广韵吴棫韵补吴淑事类赋郭忠恕佩觿锦绣万花谷徐坚初学记徐陵玉台新咏昌黎先生集柳先生集权德舆文公诗集卢纶户部诗集秦观淮海集临川集徐积节孝集陆宣公奏议影宋钞娄机班马字类朱子楚辞集注六臣注文选二部辽板僧行均龙龛手鉴元板叶时礼经会元陈桎通鉴续编吴兢贞观政要金史明板六经图二部熊宇篆文楚骚吕本中童蒙训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二贤诗传共五十三种缥缃所萃益昭美富
兔丝(810年) 中唐 ·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桂树”句: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曰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详《初学记》卷一引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尺》。),珊瑚石上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⑴ 翳荟:草木茂盛可为障蔽。《文选·张华〈鹪鹩赋〉》:“翳荟蒙茏,是焉游集。”李周翰注:“翳荟蒙茏,蒿草茂密。”
⑵ “珊瑚”句:珊瑚是由珊瑚虫分泌之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之树枝状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玕,犹可徵矣。”
⑶ 鹘:即隼,飞行迅速,善于袭击其他鸟类。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鸱》:“鹘,小于鸱,而最猛捷,能击鸠、鸽。”
⑷ 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之飞龙。大禹治水时,应龙曾以尾画地而成江河,导水入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⑸ 飞茎:直生之枝条。《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张铣注:“飞茎,直生枝也。”
观象台二十四韵 清 · 李锴
五言排律
台列七仪康熙二十五年圣祖御制其象限纪限二仪测术尤密前古无之于穆之怀与天为一信乎
肇迹颛蒙辟,昭文象纬悬。
健行标干运,灵曜示蝉联。
覆冒纲维集,盈虚气朔宣。
处高疑倚盖,居默等沦渊。
宿昔神明洽,仪型睿哲传。
造机符动静,剖器敌方圆。
落下功初述,鲜于冶自专。
错银星度密,注水地轮便。
圣智通幽眇,天工绝后先。
双枢交合契,都柱直任权。
梁袅觚棱厉,跗平缔构坚。
石渠深轹辇,铜幂径张弦(地平仪张弦以测)
管隶横萧侧,弧分纪限边。
渺茫窥日驭,毫发析星躔。
岁月颁千祀,乾坤蕞一筵。
世难求髣髴,谁足语蹄筌。
矗立青冥表,凭淩沆瀣鲜。
山龙回局曲,云海极雕镌。
六合环尝缀,三辰轨旧沿。
华林遗制薄,文德巧思偏。
瞻眺成真遇,低佪得暂延。
王蕃徒酌古,虞喜谬安天。
弱莛喑宏响,秋蜩惑大年。
傥容恣寝伏,或拟著新编。
⑴ 简平仪下有舆置右轮渠中候者升舆环视
天赋 北宋 · 吴淑
太初之始,玄黄混并。
及一气之肇判,生有形于无形。
于是地居下而阴浊,天在上而轻清。
斯盖群阳之精,积气而成。
澒洞苍莽,不可为象,溟涬濛鸿,莫知其终。
其气皓𤽂,其体穹隆。
观文以察时变,垂象而见吉凶。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定辰极于保斗,验日星于磨蚁。
其运也,转如车毂;
其速也,流如弩矢。
半覆地上,半居地下。
或似卵以含黄,或若奁而抑水。
方既见于王充,安亦闻于虞喜
落下准之于地中,耿询测之于室里。
悠哉博厚,倬彼昭回,榆称历历,网说恢恢。
雪霜降而风雨施,无非教也;
四时行而万物茂,复何言哉!
懿彼秉阳,本乎亲上。
著不息而行健,列三光而成象。
抑高见张弓之道,临下识覆盆之状。
若夫玄景映璧,繁星贯珠,究宣夜之说,习《周髀》之书。
申须言之而尽妙,裨灶论之而有馀。
亦闻九野为称,十端是纪,为万物之祖,用四时作吏。
惊郑国之再旦,悟齐公之仰视。
苌弘违之而支坏,穆子梦之于压己。
至若黄帝盖象,颛顼浑仪,可以表测,谁能管窥。
道悠久而闻《礼》,步艰难而见《诗》。
既居高而治下,亦常正而无私。
尝论冒笠之象,宁知倚杵之期。
仁已喻于放勋,高仍同于仲尼。
授之人时,正以璿玑。
唐尧羲和之命,高辛重黎之司。
故王者被衮以象矣,燔柴而祭之。
南郊就阳之位,圆丘父事之仪。
以灾异而垂谴,岂玄远而难知?
故其德表清明,道称柔克,瞻浩浩之元气,仰苍苍之正色。
亏以东南,奥以西北,街指毕昴,宫称营室。
难谌而靡常,无亲而辅德。
常亏盈而益谦,每无为而成物。
邹衍曾谈,保章是职。
雨粟既见于神农,降种亦闻于后稷。
共工触山而折柱,女娲补阙而鍊石。
秦密尝陈于辩对,裴楷亦昭于敏识。
若夫域中为大,得一而清,立圆仪之八尺,识《太玄》之九名。
制既闻于陶景,妙或说于张衡。
旋转识弹丸之状,覆焘见欹盖之形。
尔其运以六气,承之八柱,既警晋而启魏,亦与唐而授楚。
故当钦若,岂宜戏豫。
传虞炳之妙识,伏姚信之精虑。
至若巫咸叫阍,陶公击门,《诗》称云汉,柱识昆崙。
闻汤王之仰舐,传邓后之曾扪。
推耿、落于扬子,一浑、盖于灵恩。
既识左旋,亦云周复。
尝闻不足而裂,每为盖高而跼。
思真之论精微,道养之言委曲。
或云历于两地,或云通于飞谷,斯皆臆度之谓,岂见闻于耳目也!
按:《事类赋》卷一,嘉靖十六年秦汴刊本。
会稽风俗赋(并叙)(1158年) 南宋 · 王十朋
昔司马相如作《上林赋》,设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相答难。
子虚,虚言也;
乌有先生者,乌有是事也;
亡是公者,亡是人也。
故其词多夸而其事不实,如卢橘黄柑之类,盖上林所无者,犹庄生之寓言也。
余赋会稽,虽文采不足以拟相如之万一,然事皆实录,故设为子真、无妄先生、有君答问之辞。
子真者,诚言也;
无妄者,不虚也;
有君者,有是事也。
以反相如之说焉。
有客过越,自称子真,介于无妄先生,贽见于有君。
谒入,乃膝而前曰:「闻有君之名雅矣,今幸际颜色,聆话言,仆辄有请,君其听焉。
君世家于越,以风流自命,业传缃素,才播歌咏。
越之山川人物、古今风俗,载在君腹,愿闻其略,可乎」?
有君乃歛衽肃容谢曰:「唯唯。
客姑坐焉,吾以语尔。
越于九域,分曰扬州
仰瞻天文,度当斗牛
在辰为丑,自夏而侯
郡于秦汉,霸于春秋
州于隋而使于唐,公有素而王有镠
因种山而中宅,廓蠡成而外州
龙楼翼而屹峙,石窦伏而巽流。
法天门兮地户,惟昆崙兮是侔
实东南之大府,号天下之无仇(天下本无仇。)
其山则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嵂崒崥崹。
若骞若奔,若阖若开,或凸或凹,或阜或堆,或断而联,或昂而低。
虎卧龟𥖁,龙盘雁徊。
舒为屏障,峙为楼台。
崦映江湖,明灭云霓。
八山中藏,千里周回。
彭鲍名存,钜者南镇,是为会稽
洞曰阳明,群仙所栖
石伞如张,石帆如扬
石篑如藏,石鹞如翔。
石壁匪泥(并见石帆注。),石瓮匪携
香炉自烟,天柱可梯
韫玉有笥(21),降仙有台(22)
禹穴窅而叵探(23),葛岩蜚而自来(24)
射堂丰凶之的(25),宛委日月之圭(26),应天上之玉衡(27),直海中之蓬莱(28)
至若嵊山岿其东(29),涂山屹其西(30),阜至繇蜀(31),龟来自齐(32)
梅山乃隐吏之窟(33),纻罗盖西子之闺(34)
五泄争奇于雁荡(35),四明竞秀于天台(36)
五云中令之故居(37),十峰昙翼之招提(38)
故越为之首兮,剡为之面兮。
沃洲天姥,眉兮目兮(39)
金庭桐柏,仙子宅兮(40)
南明嵌崆,宝相涌兮(41)
南岩嵯峨,海迹古兮(42)
陟秦望而望秦兮(43),登洛思而思洛兮(44)
采葛食蕺,敬吊前王兮(45)
脩竹茂林,缅想陈迹兮(46)
连山如珠,秦皇之所驱兮(47)
擪山如玦,亚父之所割兮(48)
北干隐兮明月在(49),东山卧兮白云迷(50)
少微寂兮幽鸟怨(51),太白空兮野猿啼(52)
其水则浩淼泓澄,散漫萦迂,涨焉而大,风焉而波,净焉如练,莹焉如磨。
溢而为江,潴而为湖,为沼为沚,为潢为污。
汇为陂泽,疏为沟渠,𥧲而田畴,淤而泥涂。
生我稻粱,溉我果蔬。
集有凫雁,戏有龟鱼。
实有菱芡,香有芙蕖。
鹘舟如击(53),马楫如驱(54)
船龙夭矫,桥兽睢盱(55)
堰限江河,津通漕输。
航瓯舶闽,浮鄞达吴。
浪桨风帆,千艘万舻,大武挽繂,五丁噪謼,榜人奏功,千里须臾。
境绝利博,莫如鉴湖。
有八百里之回环,灌九千顷之膏腴(56)
浮贺监之家(57),浸允常之都(58)
人在鉴中,舟行画图(59)
五月清凉,人间所无(杜甫诗:「鉴湖五月凉。」)
有菱歌兮声峭(60),有莲女兮貌都(61)
日出兮烟销,渔郎兮啸嘑。
东泛曹江,哀彼孝娥(62)
西观惊涛,吊夫子胥(63)
槩浦思夫槩之封(64),翁洲访偃王之庐(65)
箪醪投兮沼吴国(66),扁舟去兮变陶朱(67)
鼓樵风兮游若邪(68),兴雪棹兮寻隐居(69)
禊事脩兮觞兰渚(70),陶泓沐兮池戒珠(71)
了溪凿兮禹功毕(72),刑塘筑兮长人诛(73)
酌菲泉兮怀古(会稽山大禹寺有泉,名曰菲泉。),饮清白兮自娱(74)
其物则有鱼盐之饶(75),竹箭之美(76)
山涵海蓄,言其有几。
贡入王室,利周遐迩。
耕焉以火,耨焉以水(77)
南风翼苗,翠浪千里。
𥝧稏一空,玉粒如峙。
炊粳酿秫,既甘且旨。
檿桑之奇,号为第一(78)
龙精㒩㒩,吐丝满室(79)
万草千华,机轴中出,绫纱缯縠,雪积缣匹(80)
木则枫梃千丈(81),松封五夫(82),桐柏合生(83),檫棐异隅(84),文梓楩楠(85),栎柞槠榆(86)
连理之柯(87),合抱之株,乃斧乃斤,以舆以庐。
乃有萧山陆吉(88),诸暨三如(89)
胡楠成林,贺瓜满区(90)
枣实全赤,檎腮半朱,火榧壳玉,樱桃荐珠,鸭脚含黄,鸡头去卢,百益七绝之奇(91),双头四角之殊(92)
蔗有昆崙之号(93),梅有官长之呼(94)
蔓生则马乳蘡薁,土实则凫茈慈菰。
野蔌溪毛,园蔬木菌。
湘湖之莼,箭里之笋(萧山湘湖出莼菜,会稽有美箭里。)
可荐可羞,采撷无尽。
鳞虫水族,海生池养,丁首丙尾,皤腹缩项,赤鲩文鳢,玄𩺀黄𩺞(95)
䱷人骈集,以钩以网。
羹金鲙玉,不数熊掌。
能言之鹜,善鸣之鹅(96),输芒之蟹,孕珠之蠃,文身合氏之子(97)跛足从事之徒(元微之诗:「鳖解称从事。」),街填巷委,与土仝多。
异兽珍禽,屑铜吐绶(98)
猛虎负子(99),灵乌送𪆪(100)
凤栖鹿化(101),鹤拾雁耨(102)
熊罴狸豹,猴玃猿啼。
鵁衔鸬吐(103),莺求鹑斗。
鸥浮鹬浴(104),鸦寒鳦瘦(105)
巧妇锥喙(106),舂锄雪脰(107)
林栖水宿,脩尾长咮(108)
江湖为笼,山林为囿。
以牡以牝,以蜚以走。
甲第名园,奇葩异香。
牡丹如洛,芍药如扬(109)
木兰载新(110),海榴怀芳(111)
菊山黄华(112),兰亭国香(113)
天衣杜鹃(114),东山蔷薇(115)
湖映香雪(116),鉴生水芝(李白诗:「荷花鉴里生。」)
鸳梅并蒂(越有鸳鸯梅,双头千叶。),仙桂丹枝(越有丹桂。)
司华骋巧,天女效奇。
桃李漫山,臧穫视之。
药物之产,不知其名。
白术丹参,甘菊黄精,吴萸越桃(山栀子一名越桃。),禹粮石英(117)
蓟训鬻之以疗疾(118),彭祖服之而延龄(119),秦皇求之而莫致(120),葛仙饵之而飞升(葛仙翁炼丹飞升,禹穴北有仙岩。)
日铸雪芽(121),卧龙瑞草(122),瀑岭称仙(123),茗山斗好(124),顾渚争先,建溪仝蚤。
碾尘飞玉,瓯涛翻皓,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剡藤番番,管城斑斑(125)
冰敲嵊水(126),竹剪顾园(127),制于蒙、蔡之手,游于羲、猷之间。
友陈元与端紫,仝文字于人寰。
至若龙护金书(128),苔封石刻(129),苗山金玉(130),邪堇铜锡(131)
黄帝之鉴(132),神禹之璧(133),欧冶之剑(见「邪堇铜锡」注。),蔡邕之笛(134),虞翻之床(135),秦皇之石(136)
淳碑斯篆(137),江笔肃墨(138)
雷鼓铜漏(139),梅梁窆石(140)
罍金履铁(141),罂铜印玉(142)
胎草蹄石(143),黄竹神木(144)
流黄汉簟(145),錞于周乐(146)
活人之草(147),止痛之木(148),柘敷荣而华含戚(149),天雨钱而山储粟(150)
皆希世之奇迹,盖欲言而不足。
其人则见于《吴越春秋》、《会稽典录》,图经地志,历代柬牍,大书特书,班班满目。
孝者悌者,忠者义者,廉者逊者,智者健者,优于文词者,长于吏事者,擢秀科目之荣者,策名卿相之贵者,杀身以成仁者,隐居以求志者,埋光屠钓之微者,晦迹佛老之异者。
虞翻之言有所不能尽,朱育之对有所不能既(151),予亦焉能缕数之哉,姑摘其尤之一二:前则种、蠡、计𥓋,号贤大夫(152),后则严助、买臣,直承明庐(153)
孝悌则张万和之父子(154),韩灵敏之弟昆(155)
邓、斯、祁、樊自杀以代罪(156),董黯、朱、魏报雠而名闻(157)
或湿衣以障火(158),或泣血以戢焚(159),或衔哀而庐墓(160),或负土以成坟(161),或以行而名里(162),或以义而旌门(163)
懿矣三女(164),贤哉二娥(165),处子之孝,凛然可多。
节义则黄公居四皓之列(166),魏少英参八隽之俦(167)
蒙难卫主则有若丁潭(168),委身授命则有若王脩(169)
虞喜躬岁寒之操晋虞喜字仲宁,馀姚人。太康中诏曰:「洁静其操,岁寒不移。」),孔愉洪止足之谋(170)
或一门死三世之义(171),或一邑萃三康之㳅(172)
至若㮤杨柳朱,永宁瞿素,妇节峥嵘,蹈死不顾(173)
卓行则郑洪、韩说、钟离意、朱隽、戴就举于孝廉(174),虞潭、孔奂、沈融、朱仕明举于秀茂(175)
虞寄起于对策(176),赵晔推于有道(后汉赵晔,山阴人,举有道。)
陈子公退侵地之藩(177),钟离牧拒惭还之稻(178)
循吏则有还珠孟尝(179),致雁虞国(180),希铣遗四州之爱(181),夏香著历任之绩(182)
儒学则王充以《论衡》显(183),沈珣以《大义》称(184),谢沉、谢承之史学(185),孔佥、孔祛之明经(186),贺孝先擅儒宗号(187),虞伯施剸博学之名(188)
文章则孙兴公掞金声之赋(189),徐季海挥玉堂之策(190)
晔若春荣则任奕、虞翔(191),文不加点则四明狂客(192)
二贺、二虞蜚声籍籍(193),吴融十诏成于俄刻(194)
隐逸则严、谢、秦、方、述睿、充符(195),方术则介象、吴范、严卿、夷吾(196)
丹青则孙遇、道芬(197),笔札则孔琳、徐峤(198),浮屠则道林、灵澈(199),神仙则刘晨、阮肇(200)
乃有溪上浣纱之女(诸暨有西施浣纱石。),林间舞剑之姝(201),色白天下(杜诗:「越女天下白。」),气雄万夫(202)
故勾践复国也,有六千君子(203),项氏崛起也,有八千子弟(204),霸有江浙,横行当代。
彼二霸之得人,尚斗量而车载,矧历世之人材,亦足明其大槩。
逮我国朝,尤号多士,二百年间,不可胜纪。
大则杜正献之勋德(205),次则孙威敏之功名(206)
姚石郎司元祐之直(207),顾内相号江南之英(208)
万石云仍,匪建则庆(209)
二陆棠棣,如云与衡(210)
吴先生风高于贺老(211),齐职方迹拟于渊明(212)
钱氏世贤科之盛(213),史门继衣锦之荣(214)
刘求以义门显(会稽求氏、上虞刘氏,并号义门。),杜赵以处士称(215)
或览古以流咏(216),或编图而著名(217)
至若联翩桂籍,焜耀簪缨,名登史策,足叠天庭,盖尝询之故老,往往莫识其名矣。
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者,顾长康之言也(218)
山转远转高、水转深转清者,李浙东之记也(219)
瑰奇市井、佳丽闉阇者,白馀杭之诗也(220)
忠臣系踵、孝子连闾者,虞功曹之对也(221)
越之山川风物,其大略如此」。
子真始惊而疑,卒叹而敼曰:「壮矣哉,盛矣哉!
山川如斯,人物如斯,吾未之前闻也。
然越在春秋,僻处东夷,夫子作经,𡬯为于越,其人材风俗,固未可与齐、晋、鲁、卫诸列国抗衡也。
今有君所称,几不容口。
岂昔日远于京畿,含香未越,如王景兴之言邪(222)
抑山川降灵孕秀,固自有时邪?
抑亦因人作成而致然邪」?
有君曰:「昔严朱二子,为汉名卿,昼绣故乡,夹道郊迎,争观快睹,歆艳其荣,故其俗始尚文学而敼功名(223)
晋王右军为越内史,雅会兰亭,流觞曲水,临池墨妙,辉映千祀,能使遗文感槩君子,故其俗始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224)
唐元微之一代奇才,罢侍玉皇,谪居蓬莱,宾窦邻白,唱酬往来,繇是鉴湖秦望之奇益闻,故其俗至今好吟咏,而多风骚之才(225)
不独此数君子也。
任延、张霸以尚贤为治,而俗始贵士(226)
刘宠、车俊以洁己化下,而人斯尚清(227)
第五伦下令而淫祀之风革(228),诸葛恢莅政而陵迟之俗兴(229)
至若李唐,刺史九十八公,首有庞玉,显有姚崇,图经十子,郡绩称雄(230)
国朝逮今,盖百馀政,前有文简,后有文正,题名所记,比唐为盛(231)
承宣得人,风俗斯美,盖亦理之然也」。
子真曰:「是诚有之,然皆二千石之事尔,未足多也,愿闻其上者」。
有君曰:「昔勾践惩会稽之栖也(232),痛石室之辱也(233),蓼目水足,抱冰握火(234),采蕺于山(235),置胆于坐(236)
葛妇兴歌,名曰《何苦》,其词曰:『尝胆不苦味若饴,令我采葛以作丝(237)』。
二十年间,焦心苦志,卒灭强吴,以雪前耻。
《越绝》之称,权舆于此(238)
故其俗至今能慷慨以复雠,隐忍以成事。
若是何如」?
子真曰:「兹霸者之事也,传不云乎,『碎而王,驳而霸』,彼齐威、晋文之盛,犹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况勾践乎」!
有君曰:「昔禹治水之毕,与群后计功苗山,更名会稽,卒而葬焉,祠庙陵寝,于今尚存(239)
上有遗井(240),下有菲泉,过而饮者,莫不发免鱼之叹,兴河洛之思。
不独勾践有其烈(《史记》:「勾践有禹之遗烈。」),马侯嗣其功(马臻创立鉴湖。),至今其俗勤劳俭啬,实有禹之遗风。
若是何如」?
子真曰:「美哉禹功!
宜其代舜而有天下也。
游于是,穸于是,庙食于是,兹所以化被万世之久也。
然说者以为入圣域而未优,其必有大于此者乎」?
有君曰:「舜生于诸冯,孟子以为东夷之人,历世逾远,流传失真,太史公以为冀州,然邪,否邪(241)
然越之邑则有上虞、馀姚(242),山有虞山、历山(243),水有渔浦三怃(244),地则有姚丘百官(245)
里焉有粟(上虞有粟里,舜时供储在此。),陶焉有灶(上虞有古陶灶,言舜所作。),汲焉有井(246),祀焉有庙(舜庙在上虞县西三十五里。),皆其遗迹也。
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乎?
舜为人子,克谐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
舜为人臣,克尽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
舜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至今爱而能容;
舜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至今廉而能逊。
若是如何」?
子真矍然离席而立,拱手而对曰:「于戏,噫嘻!
尽善尽美,虽甚盛德,蔑有加矣。
昔季札观乐而止于《韶》,自《韶》之外不敢观。
余问风俗,亦极于舜,自舜之外不复问矣」。
无妄先生粲然失笑于旁,曰:「固则子真之问、有君之答也。
兹皆古之越,非今之越也。
人死骨朽,世变风移,山川虽在,人物已非。
前日淳朴变而浇伪,前日廉逊变而争敚,前日勤俭变而矫怠,前日忠孝变而凶悖,尚何执纸上陈迹而譊譊其颊舌邪」?
有君曰:「先生之言是也。
然风俗不常美,亦不常弊,善焉恶焉,维人是系。
今朝廷驻跸东南,越为钜藩,密迩尧天,盖尺五间。
帝命重臣,来镇是邦,入境问俗,登堂观风(卧龙山有观风堂。),因舜禹之遗化,明吾君之至仁,布德教于黄堂,变薄俗而还淳。
矧何世之无才,亦奚有于古今?
子不见夫衔命虏庭,死于王事,如陈公、张公者乎(247)
议礼靖康,赴难建炎,如华君、傅君者乎(248)
是岂异代之人邪?
又不见夫姚江陈公(陈公名橐。),所临有声,亦克知退,身名两荣;
执政李公(李公名光。),忤意权臣,老于沦落,世贤其人;
悯孝蔡子,捐生可悲,同彼旌忠,庙食于兹(249)
隐吏王君(250),斩雠著名,一门可称,贤父难兄。
兹固先生目所亲睹也,安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古乎」?
先生曰:「有君越人也,知越之风俗而已矣。
子虚夸云梦,乌有先生诧齐,亡是公折之以上林之事。
今越未足侔齐楚之大,尚何足以夸之」?
有君曰:「昔吴子问柳先生以晋国之事,而柳以晋对;
今子真问余以越国之俗,而余以越答,亦各因其所问而及之尔,余岂瞢然无闻无知于越之外哉!
今天子披舆地之图,思祖宗之绩,求治如不及,见贤而太息,文德既修,武事时阅,盖将舞干戚而服远夷,复侵疆而旋京阙。
余俟其车书仝,南北一,仿吉甫,美周室,赋《崧高》,歌吉日;
招鲁公,命元结,磨苍崖,秃钜笔,颂中兴,纪洪烈。
迈三五,夐前牒,亘天地,昭日月。
于是穷章亥之所步,考神禹之所别,览四海九州之风俗,掩《两京》、《三都》之著述。
腾万丈之光芒,有皇宋一统之赋出,回视会稽,盖甄陶中之一物」。
无妄先生自知失言,色有馀愧,乃与子真逡巡而避。
有君退而啸傲于南窗,有飘飘凌云之气(251)
「登洛思」下原衍「兮」字,据雍正本、四库本、光绪本删。
泫露:四库本同,雍正本、光绪本作「濯露」。
⑴ 《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东南曰扬州,山曰会稽。」《图经》:「大都督府越州,《禹贡》扬州之域。」
⑵ 《汉书·地理志》:「吴地斗分野。」《晋书·天文志》:「自斗十三度至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分,曰扬州,而会稽入斗一度。」白乐天诗云:「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
⑶ 《史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禹祀。」《图经》:「封少子无馀于越,是为越侯。」
⑷ 秦始皇灭荆,置会稽郡。汉以其地属吴国,景帝诛吴王,复为会稽郡。
⑸ 《春秋》:「哀公十三年于越入吴。」《史记》:「勾践已平吴,兵横行于江淮,号称霸王。」
⑹ 隋大业中改为越州,唐乾元中置浙江东道节度观察等使。
⑺ 隋杨素封越国公,唐末钱镠平董昌,封吴越国王。
⑻ 《图经》:「种山一名重山,即今卧龙山也。」《吴越春秋》:「越王葬文种于国之西山,一年,伍子胥自海上穿山胁持文种去,与之俱游于海。」今西山低处是也。
⑼ 《吴越春秋》:「勾践自吴还,范蠡筑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员三方。西北立为龙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图经》:「会稽治山阴以来,此城即为郡城。」
⑽ 《吴越春秋》:「范蠡曰:『臣之丛城也,其应天矣,昆崙之象存焉。』」
⑾ 府城之内有八山:种山、⿔山、蕺山、火珠山、鲍郎山、彭山、白马山、蛾眉山。今所存者惟四山耳,鲍郎、彭山、白马、蛾眉俱已湮灭,仅存其名。
⑿ 《图经》:「彭山在会稽县北四里。」《典录》云:「彭祖所隐居之城。鲍郎山一名阳堂山,在今大能仁寺之前。」《郡国志》云:「山有鲍郎祠。」蛾马迹迷。蛾眉山不见于《图经》,父老云:在府桥之东,轩亭之西,形如蛾眉。白马山在会稽县北五里。
⒀ 《史记》:「禹会诸侯江南,计力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皇览》曰:「会稽山本名苗山。」唐开元十年封四镇为公,故会稽山为南镇永兴公。
⒁ 《⿔山白玉上经》曰:「会稽山周回一百二十里,名阳明洞天,皆仙圣天人都会之所。」
⒂ 《图经》:「石伞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五里玉笥侧,状如伞。」
⒃ 石帆山在会稽县东十五里。夏侯曾先《地理志》云:「射的山北有石壁,高数十丈,中央少纡,状如张帆。又有文石,状如鹞,人亦谓之石鹞山。」
⒄ 《舆地志》云:「宛委山上有石篑,壁立干云,升者累梯而至。」
⒅ 巨石三在照湖东,状如酒瓮,时人谓之秦皇酒瓮。
⒆ 会稽一峰状如香炉,人谓之香炉峰,一名覆釜山。
⒇ 《吴越春秋》:「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图经》:「望泰山一名天柱山。」
(21) 《图经》:「玉笥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五里,出美玉,其形如笥,因以为名。一名茅岘。」
(22) 《皇览》云:「宛委山上有一巨石,屹然如几台,尝有神仙降其上,号降仙台。苗龙先生于此台上升。」
(23) 《史记》:司马迁登会稽,探禹穴。唐郑鲂有禹穴碑。
(24) 《龙瑞图经》:「禹穴北有石岩,高丈馀,南面侧平如削。」《真诰》云:「此石于赤乌二年天降,从安悉国飞来,上有索痕二条,名为飞来石。晋葛仙公曾筑坛炼丹,后人名葛仙岩、炼丹井。」
(25) 孔晔《会稽记》云:「射的山半有石室,乃仙人射堂。东峰有射的,遥望山壁有白点如射侯。士人常以占谷贵贱,故语云:『射的白,米斛百;射壁玄,米斛千。』」
(26) 《遁甲开山图》云:「禹开宛委山,得赤圭如日,碧圭如月,长一尺二寸。」
(27) 《舆地志》云:「会稽山一名衡山。」《吴越春秋》:「禹闻黄帝藏书于此,乃东巡,登衡岭。」《龙瑞图经》注云:「谓天文盖度中权,衡,星名,非南岳之衡岭。」
(28) 旧志:「蓬莱山正属会稽。」沈绅《蓬莱阁》诗云:「三山对峙海中央。」
(29) 《图经》:「嵊山在剡县东三十四里。」唐武德四年置嵊山,因山为名,今曰嵊县。
(30) 涂山在山阴西北四十五里。旧《图经》云:「禹会诸侯之所。」应劭云:「涂山在永兴北。」按永兴即萧山也。杜预注《左传》云:「在淮南寿春。」亦未详在何所。
(31) 蜀阜山在山阴县北三十五里。旧经按地志云:「昔自蜀飞来,带儿妇二十馀人,随山而至,善织美锦。自云:『家在西蜀,今忽至此。』」又云:「勾践将伐吴,置妇女于山上,以邀军士。」后讹为阜。
(32) ⿔山在山阴县东八十步,下有东武里,或谓之怪山。《吴越春秋》:「范蠡筑城既成,怪山自生琅玕,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越绝书》云:「勾践游台也,东南司马门所以灼⿔。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云,远望似⿔形。或名⿔山。」
(33) 梅山一名巫山,在府城北一十八里,梅子真所隐之地也。其西则有梅市里、梅福里。
(34) 《舆地志》云:「诸暨县罗山,西施、郑旦所居,有方石,云是西施晒纱处。今名纻罗山。」
(35) 《掇英集》:五泄,瀑布也。在诸暨西四十里,有两山夹溪,造云壁立,高二百丈、广数十丈,水泻五节,故曰五泄。山多奇峰,或比之雁荡云。
(36) 《图经》:「四明山在馀姚县。」孙绰《天台赋》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37) 晋义熙三年,中书令王献之居是山,有五色祥云见,安帝诏建云门寺。
(38) 法华山在会稽县南四十里,晋僧昙翼栖此,诵《法华经》,因置寺焉。其山十峰,其水双涧,今天衣寺是也。
(39) 白乐天《沃洲山记》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二山今属新昌县。
(40) 金庭观在剡县东,王子晋学道登仙之所。《真诰》曰:「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之金庭,养真之福地,升仙之灵墟也。』」
(41) 新昌南明山有宝相寺,梁建安王造石佛一躯,高一百尺。
(42) 南岩在新昌县西南。唐李绅《龙宫寺碑》云:「南岩海迹,高下犹存。」
(43) 《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刻颂。」《图经》:「秦望山在会稽南四十里。又有望秦山,始皇登山,群臣于此以望秦中。」
(44) 洛思山在萧山县东。《舆志》云:「永兴县有洛思山,洛人朱隽来会稽,三年不得反,乃登山北顾而叹,因以为名。」
(45) 蕺山在府治东北三里。赵璘直碑云:「蕺,蔬类,昔越王所嗜,常采于此,遂用名之。在晋为王逸少别址,尚留故池与祠堂。」葛山在会稽县东一十里。《吴越春秋》云:「勾践使女织布,以献吴王,采葛是山。」
(46) 《舆地志》云:「山阴县西有兰亭。」王羲之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脩竹。」又云:「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47) 连山在萧山县西。夏侯曾先《志》云:「连山长冈九里,西北至定山,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今尚存石柱数十列于江际,世传始皇驱山塞海。」
(48) 擪乌山在萧山县南。东方朔《神异志》云:「山是亚父割断萧山南岭,将擪断乌江。」
(49) 北干山在萧山县北。孔灵符《地志》云:「许询家于此山之阳,询诗云:『萧条北干园。』刘真长叹曰:『清风明月,恨无玄度。』」
(50) 东山在上虞县西北三十里,谢安石高卧之处。李白《忆东山诗》云:「白云他自散。」
(51) 少微山在会稽五云门外十里。《职方员外郎齐唐墓表》云:「公退居湖山日,少微依山有亭榭,独以书史音乐自适。」
(52) 太白山在剡县西六十里,与少白山连。夏侯曾先《地志》云:「峻极于天岩崔嵬。赵广信炼丹登仙之处,上有白猿赤玃。」
(53) 晋安《海物异名记》:「越人水战,凌波赴敌则有鹘,舟名。」
(54) 《吴越春秋》:「越人以舡为车,以楫为马。」
(55) 白乐天诗:「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
(56) 《图经》:「后汉马臻字叔荐,山阳人,为太守,创立鉴湖。在会稽、山阴二界筑塘蓄水,水高田丈馀,田又高海丈馀。若水少则泄湖溉田,如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其塘堤周回三百十里,溉田九千馀顷。」一说鉴湖八百里,盖总言之。钱昭度诗云:「越国荷花八百里。」
(57) 《唐书》:「贺知章以秘书监请为道士,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赐《鉴湖剡州》一曲。」
(58) 《史记》:「少康庶子封于会稽,后二十馀世,至于允常。」《吴越春秋》云:「越之兴霸,自允常始。」
(59) 《舆地志》:「南湖萦带郊廓,款属峰岫,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鉴若图。」王逸少云:「从山阴上路行,如在鉴中游。」
(60) 谢灵运诗:「菱歌调易急。」王翰诗:「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61) 西施采莲于若邪溪,李白有《采莲曲》。
(62) 曹娥江在会稽东四十里。娥,上虞人,父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恸哭,昼夜不绝,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63) 浙江在萧山县西十三里。《史记》:「吴王杀伍子胥,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命曰胥山。」
(64) 槩浦在诸暨县北,吴阖闾弟之子夫槩所封之地,因以为名。
(65) 翁州属会稽,《郡国志》云:「徐偃王昔居于翁州。」
(66) 箪醪在会稽南三里,勾践投醪之所。《左传》:「伍子胥曰:『吴其沼乎?』」
(67) 《史记》:范蠡事越,既灭吴,乃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止于陶,天下称陶朱公。
(68) 若邪溪在会稽县东南。后汉郑洪字巨君,山阴人。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郑洪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洪还之。问何所欲,洪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朝南风暮北风。』后果然,故溪风至今犹尔,呼为郑公风,亦名樵风。」
(69) 剡溪一名戴溪。《晋书》云:「王子猷尝居山阴,夜雪初霁,四望皓然,忽忆戴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子猷曰:『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70) 兰渚即兰亭也。羲之序云:「会于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清流激湍,引为流觞曲水。」
(71) 戒珠寺在蕺山,本王羲之别业,有鹅池、砚池、题扇桥在焉。
(72) 了溪在剡县东北,源出了山。《越绝书》云:「禹疏了溪,人方宅土。」
(73) 刑塘在会稽县北。《越绝记》:「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后至,禹乃诛之于塘。」贺循《会稽记》云:「防风氏,其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临之,故曰刑塘。」
(74) 卧龙山下州宅之西隅,有清白堂、清白泉,太守范文正公命名,有记。
(75) 沈立《越州图序》:「濒海居人以鱼盐为生。」
(76) 《尔雅》:「东南之美者,则有会稽之竹箭。」
(77) 《汉书·地理志》云:「江南地广,火耕水耨,民食鱼稻。」
(78) 《吴录》、《太康地记》并云:「诸暨境土诸山第一产,檿桑文采如博綦,方正骈次,有如画作,可为屐鞒。上品者一两至数十万。」
(79) 《蚕书》曰:「蚕为龙精。」荀卿《蚕赋》云:「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状,屡化如神。」
(80) 《图经》:「越贡花纱白编绫、轻交梭绫、轻容生縠、吴绢十样绫、大花绫、编文纱花罗。」
(81) 《名山志》云:「天姥山有枫木千馀丈。」
(82) 上虞有地名五夫,始皇封松木为五大夫之处。
(83) 嵊县金庭观,《道经》云:「上有桐柏合生。」
(84) 《舆地志》云:「馀姚有太平山,四角各生一种木,不杂他木。一角纯檫,一角纯梓,一角纯棐。」
(85) 《吴越春秋》:「吴王好起宫室,越王使工入山伐木,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阳为文梓,阴为楩楠,以献吴王。」
(86) 《郡国志》:「若邪溪有栎木,谢客儿、惠连作诗联句刻于其上。上虞有历山,山下多柏木,吴越名柞为历,故曰历。」诸暨有槠山,剡有榆木山。
(87) 诸暨有木连院,因有连理木,故得名。
(88) 东坡《黄甘陆吉传》:「吉隐萧山。」
(89) 《图经》:「诸暨出三如,谓如锦之桑,如拳之栗,如丝之苧。」
(90) 《尔雅》:「梅,楠。」任昉《述异记》:「中有王氏橘园、胡氏梅山、贺氏瓜丘、陵家白莲。」
(91) 《尔雅》:「楙,木瓜。」《埤雅》:「梨百损一益,楙百益一损。」隐居云:「山阴兰亭、尤多木瓜,人以为良果。」《酉阳杂俎》:「材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蛊,五霜叶可爱,六嘉实,七落叶肥大。」
(92) 越多双头莲,《埤雅》云:「俗言菱芰、而不分别,惟《武陵记》云:「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
(93) 《本草注》:「甘蔗有两种,赤色名昆崙蔗,白色名萩蔗,赤蔗出江东会稽。」
(94) 越有杨梅二种,绝佳,一曰官长梅,一曰棱梅。
(95) 以上鱼名并载于《图经》,越所有者,余皆类此。
(96) 陆龟蒙养能言之鹜,王羲之爱善鸣之鹅。
(97) 蛤有文,故谓之文蛤。元微之诗:「乡味尤珍蛤。」合氏子见东坡《江瑶柱传》。
(98) 铜牛山在会稽县,夏侯曾先《地志》云:「昔有铜牛见于灵汜桥,人逐之,奔入此山,掘地视之,悉铜屑也。」《图经》:「太白山有鸟,尾似鸡,文采五色,口吐绿绶,长数尺,号吐绶鸟。」
(99) 萧山有去虎山,本名虎子山,有猛虎伤人。景德四年六月晦日,虎负一子而渡浙江而去,知县杜守一因改名焉。
(100) 法华山有双乌鹡,长则送出之,故惟此乌在焉。唐万《齐融守碑》云:「双乌所以示北。」
(101) 会稽有凤林乡。按《吴越春秋》:「禹会诸侯于稽山,因传国政。凤凰栖于木,百鸟伺于泽」。华公《凤林诗》:「苗山会计图书曰,威凤曾栖璧玉枝。」《龙瑞图经》:「葛仙翁有桐木,隐几化为白鹿,三足,号为鹿迹山。」
(102) 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山西南有白鹤,为仙人取箭,因号箭羽山。」上虞有雁田,州志云:「夏禹与诸侯虞乐于此,化感鸟兽,故其地雁为民田春拔草根,秋除其穗。」
(103) 《埤雅》:「鵁鶄子衔母翅。」「鸬鹚吐而生子。」
(104) 《禽经》曰:「凫善没,鸥好浮。」《埤雅》:「鹬翡翠也,衒其毛羽,日浴登阑洄渊之间。」
(105) 越多寒鸦,秦少游词「寒鸦万点」,黄岩叟词「寒鸦如豆」,俱得其实。鳦,燕也,有二种:有胡燕,有越燕,胡燕肥,越燕瘦。
(106) 《埤雅》:「鹪鹩性巧,故俗呼巧妇。其喙尖利如锥,巢至精密。」
(107) 《尔雅》:「鹭舂锄。」《埤雅》:「步于浅水,好自低昂,故曰舂锄。」
(108) 《禽经》曰:「陆鸟曰栖,水鸟曰宿。」又曰:「山禽之咮多短,水禽之咮多长,山禽之尾多修,水禽之尾多促。」
(109) 欧阳公《花品序》:「牡丹西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出越州,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扬州出千叶芍药。
(110) 吴蜕《镇东军监军使院记》云:「大厦之前,木兰特异,越城之中,称为一绝。当前政不轨之际,忽焉凋○,逮彭城王之镇临也,绿叶紫苞,载新阳艳也。」
(111) 州宅旧有海榴亭。唐李绅诗:「怀芳不作翻风艳,列萼犹含泫露妍。」
(112) 《图经》:「菊山在萧山县西,山多甘菊。唐县令李萼、尉丘丹目之曰菊山。」
(113) 《越绝书》:「兰亭在山阴,越王种兰处。」
(114) 天衣寺有杜鹃花最奇,每岁盛开,观者竞集。
(115) 李白诗:「不到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116) 越多梅花,又馀姚有梅澳湖,以梅得名。
(117) 嵊县了山出禹馀粮,诸暨乌带山出紫石英。
(118) 《图经》:「古废市在州南。」《舆地志》曰:「昔蓟训卖药于此市中。」
(119) 彭山在会稽县北。《典录》云:「彭祖隐居之城。」
(120) 《史记》:「始皇令方士徐韨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
(121) 日铸山在会稽东南五十五里,欧冶铸剑之所。《览古集》云:「会稽日铸洪崖双井不在建腊之后。」
(122) 卧龙山亦产奇茗。范文正公《清白堂记》:「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张伯玉云:「卧龙茶冠吴越。」
(123) 《茶经》云:「馀姚县茶生瀑布岭者号仙茗。」
(124) 《图经》:「茗山在萧山县西,其上多奇茗。」
(125) 越纸出于剡,舒元舆有《悲古剡藤》文。《图经》:「越出笔管。」
(126) 张伯玉诗:「敲冰呈巧手。」注云:「越俗呼敲冰纸为巧手。」
(127) 《述异记》:「越中有顾家斑竹。」
(128) 《龙瑞图经》:「黄帝藏金简玉字书于宛委山,禹探得之。唐开元二年,投金笼于禹穴,俄有一龙自穴出,现于坛上,赐号龙瑞宫。」
(129) 《齐书》志云:「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于名,不知文字所在。宋升明本县名家儿,袭祖行猎,忽见石上有文,凡三处,苔生其上,字不可识,刊笞去之,有大石文、立石文、小石文云云。或云卫夫人碑堕此中,因以为名。
(130) 《山海经》:「会稽山上多金玉,下多珠石。」
(131) 《吴越春秋》云:「欧冶子为越王铸剑,破赤堇之山而出锡,涸若邪之溪而出铜。」
(132) 《述异记》:「世传黄帝铸鉴于此,故名鉴湖。」
(133) 绍兴丁丑,禹祠之前有光见,人即其处得圭璧。
(134) 《舆地志》:「蔡邕避难于越,宿千秋亭,仰见榱竹,知有奇响,因取以为笛,遂为宝器。」
(135) 《图经》:「五官省相传有虞翻床,翻为吴长沙王所礼,特设此床,以表贤客。」
(136) 《舆地志》:秦始皇刻石,前有方石,广十丈,云是始皇座,两边有方石八所,云是丞相已下座。
(137) 汉邯郸淳作《曹娥碑》,蔡邕题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秦望山有始皇《颂德碑》,李斯篆。
(138) 府治之北有笔飞巷,江淹梦笔之所也。汉王肃随父在郡东斋,夜有女子从地中出,与肃语,将晓辞别,赠墨二员,时肃方注《周易》,多有凝滞,旦用此墨,觉才思开敏。
(139) 《汉书·王尊传》:「母持布鼓于雷门。」注云:「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声闻洛阳。」会稽黄閤故有铜漏,古制甚精,王羲之书陆机《漏赋》,镌刻于上,历代以为宝。
(140) 《越绝书》:「少康立禹祠于陵所」,梁时修庙,少一梁木,夕有风雨,漂一木至,乃梅梁也,今存。窆石在禹陵之前,旧经云:禹葬会稽,取此石为窆。秦少游诗云:「一代衣冠埋窆石,千年风雨锁梅梁。」
(141) 晋太康中,上虞县于道观井中获金罍,故县以金罍名驿。《郡国志》云:涂山有石舡,长一丈,云禹所乘来。宋元嘉中于舡侧掘得铁履一双,梁初又得青玉印。」
(142) 晋太元年中,谢輶为郡守,掘郡厅柱下深八尺,得古铜罂,可容数斗,封题作「越王」字,文甚分明,是今隶书,馀不可识,輶以为范蠡厌胜之术,遂埋之,今不识处。玉印见上注。
(143) 《图经》:「猎士陈惠度于剡山射孕鹿,既伤,产下一子,以舌舐子,身乾而后鹿母乃死,惠度弃弓矢为僧,鹿死之处生草,号鹿胎草。诸暨有马蹄石,传云始皇东巡,马蹄践此,其迹存焉。
(144) 萧山,黄竹山。《越绝记》云:「范蠡遗鞭于此,生笋为林,竹色皆黄,状如刀割。」神木见「文梓楩楠」注。
(145) 《西京杂记》:「会稽贡竹簟,号流黄簟。」
(146) 《会稽记》:「涂山庙中有周时乐器,名錞于。」
(147) 《郡国志》云:「会稽横山有草,茎赤叶青,人死覆之,更活。」
(148) 《图经》:「郡王官廨两杉梁,相传勾践听事之旧梁,历代虽远,材质不异,俗谚云『千年之木,能止心痛』,有削服者,多愈。」
(149) 《石氏宗谱》:新昌石昉墓前有柘木,生而内向,覆坟如盖然。守墓者言,每有登科者,则柘有枝特生,一枝一人,或二三枝则二三人云。《会稽览古集》:「四明山有双石如笋,高数尺,野花丛生其顶,杜鹃鸣时,烂若霞锦。」国朝祖宗遏密,皆三年不荣。职方齐唐尝为之赞。华镇诗云:「鼎湖龙去苍髯断,三载丛花不记春。」
(150) 剡有禅房寺,旧经云:齐安南将军黄僧成有德政,感天雨钱数亿万,遂舍造寺,号钱房院。梁天监中改禅房寺。储山在会稽,东南有粟山。周处《风俗记》:「舜时供储在此。」
(151) 《会稽典录》云:「孙亮时,山阴朱育少好奇字,仕郡门下书佐。太守濮阳兴正旦宴见掾吏,问:『昔王景兴问士于虞仲翔,而未睹仲翔对也,书佐宁识之乎?』育对云云。府君称善。」
(152) 按《吴越春秋》,越王有八臣四友,文种、范蠡、计𥓋最显。
(153) 《汉书》:严助、朱买臣皆会稽、吴人,武帝时,俱为侍中,后皆为会稽守。
(154) 唐张万和,诸暨人,遭父母丧,兄弟庐墓二十馀年。万和终,子亦庐墓。
(155) 齐韩灵敏,剡人,早孤,与兄灵珍并有至性。母亡,无以营凶,共种瓜半亩,朝暮生,遂办葬事。
(156) 朱育对曰:「处士邓卢叙弟犯公宪,自杀乞代。吴宁斯敦、山阴祁庚、上虞樊正咸代父死罪。」
(157) 虞翻对曰:「句章董黯尽心色养,丧致其哀,怨亲之辱,白日报雠,海内名闻。又魏朱恭明,永兴人,父为乌伤长陈硕所杀,恭明志在报雠。未间,硕病亡,刺杀其子,遂奔魏。后汉魏少英,上虞人,兄为乡人所杀,少英报雠讫,遂亡命。
(158) 丁兴,会稽人,家近荒野,野火沿烧,兴母老病,乃湿衣覆母,以身障火,身死母存。
(159) 许伯会,萧山人,遭母丧,结庐墓侧。野火将及坟所,乃悲号恸哭,天忽降雨,火则随灭。
(160) 山阴钟离表、剡郑僧保、诸暨张万和、萧山许伯会、戴恭,皆以庐墓著名。
(161) 诸暨张孝和、申屠氏女、萧山郭世道、许伯会,并负土成坟。
(162) 剡王知元父丧,哀毁卒,高宗改为孝义里。诸暨贾思会母亡,以至孝闻,有司奏改其里为孝义里。永兴郭世道负土成坟,袁愉表其行,敕改所居里为孝行里。
(163) 山阴严世期好施慕善,有司奏榜其门曰义行。剡公孙达居丧事母,名闻郡县,诏表门闾。萧山俞仅一门四代,兄弟十五人,老幼八十馀口,为乡里所称,观察使孟简书于《图经》,以励风俗。
(164) 《齐书》:「会稽陆氏有三女,无男,祖父母年八九十,相继卒,三女自营坟葬,为庵,舍墓侧。
(165) 曹娥见「曹江」注。国史:朱娥,上虞朱回女也,母亡,养于祖媪。娥十岁,里中朱颜与媪竞,持刀欲杀媪,一家惊溃,独娥号呼而前,拥蔽媪,手挽颜刀曰:「宁杀我,毋杀媪也。」媪脱,娥死,事闻,赐其家粟帛。其后会稽令董偕为娥立像于曹娥庙,四时配享。
(166) 虞翻对曰:「鄞大里黄公絜己,暴秦之世,高祖即祚,不能一致。惠帝恭逊,出则济难。」
(167) 少英见《后汉·党锢传》。虞翻曰:「少英遭此屯蹇,忘家忧国,列在八隽,为世英彦。」
(168) 晋丁潭字世康,山阴人。苏峻乱,成帝蒙尘于石头,潭随从不离帝侧。
(169) 虞翻曰:「句章王脩,委身授命,垂声来世。」
(170) 晋孔愉字敬康,山阴人。史赞曰:「愉洪止足之分,有廉逊之风。」
(171) 虞翻曰:「决曹掾上虞孟英三世死义。」
(172) 山阴孔愉敬康、张茂伟康、丁潭世康,齐唐时人,号会稽三康。
(173) 朱育对:「其女则松杨柳朱,永宁瞿素,或一醮守节,丧身不顾,或遭寇劫贼,死不亏行。」
(174) 后汉郑洪、韩说、钟离意皆山阴人,朱隽、戴就皆上虞人,并举孝廉。
(175) 晋虞潭,馀姚人,陈孔奂,山阴人,唐沈融,会稽人,并举秀才。齐朱仕明,剡人,举茂才。
(176) 虞寄,馀姚人,弱冠对策,高第起家。
(177) 会稽陈嚣,字子公,以逊为行,与纪伯为邻。伯窃嚣蕃地自益,嚣见之不言,移一丈以润纪伯。伯觉知患,俱乃还所侵之地。两边俱退,乃为一路。鸿嘉二年,太守右扶风周府君刻石旌表,号曰义里长詹路。
(178) 吴钟离牧,山阴人,居永兴,种稻二十亩,临熟,民认之,牧遂与稻,后民惭还牧,闭门不受。
(179) 《后汉·循吏》:孟尝,字伯周,上虞人。为合浦太守。郡无耕稼,所资珠玑,前政贪残,珠徙交趾,尝清洁无求,珠乃还郡。
(180) 孔晔记云:虞国,馀姚人,汉时为日南太守,有惠政。行部有双雁随轩翔舞,及还馀姚,雁奔随归国。卒,雁栖于墓侧,后遂成群,今馀姚有双雁乡。
(181) 唐康希铣,会稽人,为饶、海、台、睦四州刺史。颜鲁公撰碑,今断碑犹存。
(182) 夏香字曼卿,萧山人。《会稽典录》云:「香历任邑长,皆有声绩。」
(183) 后汉王充,字仲任,上虞人,著《论衡》八十五篇。
(184) 唐沈珣,会稽人,撰《九经大义》百卷。
(185) 晋谢沉字行思,山阴人,明练经史,撰《晋书》三十馀卷。承字伟平,亦山阴人,博学洽闻,撰《后汉书》一百馀卷。
(186) 梁孔佥,山阴人,通五经,尤明三《礼》,生徒数百人,三为五经博士。孔子祛亦山阴人,讲《尚书》,听者尝数百人,著《尚书义》二十卷。
(187) 晋贺循字孝先,山阴人,经学第一,为江东儒宗。
(188) 唐虞世南字伯施,太宗称世南有五绝,其一博学也。
(189) 晋孙绰字兴公,会稽人,作《天台赋》,谓友人曰:「卿试掷地,当作金声。」
(190) 唐徐浩字季海,为中书舍人,诏令诰策,皆浩为之。
(191) 朱育对曰:「文章之士则任奕、虞翔,齐驰文檄,晔若春荣。」
(192) 唐贺知章字贵真,永兴人,自号四明狂客,醉后属词,动成篇卷,文不加点。
(193) 唐贺德仁,山阴人,与从兄德基以文辞称,人为语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虞世南与兄世基俱善属文,时人方之二陆。
(194) 唐吴融,山阴人,昭宗时,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帝曾指授叠十许藁,融跪作诏,少选成,语当意详。
(195) 后汉严光字子陵,馀姚人。晋谢敷,会稽人。月犯少微,星占者以隐士当之,俄而敷死。唐秦系会稽人,初隐于剡,后居泉州南安,人号其山为高士峰。方干字雄飞,今五云门外有方干岛、登波坊,有方干池,皆隐所也。唐孔述睿山阴人,与兄充符皆隐嵩山。
(196) 吴介象字元则,学气术,能于茅屋上煮物而火不焚。吴范字文则,明历数,知风气。晋严卿善卜筮。皆会稽人。后汉谢夷吾字尧卿,山阴人,学风角占候,克日卒。
(197) 《名画录》:孙遇、僧道芬皆会稽人,以善画著名。
(198) 宋孔琳之山阴人,徐峤之会稽人,皆善草隶书。
(199) 晋僧支遁字道林,居沃焦山,与王谢诸公游,唐僧灵澈,会稽汤氏子也,工诗,与刘柳善。
(200) 《续齐谐记》:汉永平十五年,剡县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因遇女仙,半年还家,并无相识,验得七代孙,至太康年失二人所在。
(201) 《吴越春秋》:越有处女,出于南林,越王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202) 越女论剑曰:「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术即见。」
(203) 《史记》:「越伐吴,发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
(204) 《史记》:「项羽起会稽,得精兵八千人渡江。」今山阴有项里,乃羽与叔父梁避仇之地。
(205) 杜祁公衍,字世昌,会稽人,谥曰正献。
(206) 孙大资沔,字元规,会稽人,谥曰威敏。
(207) 姚给事劬,字辉中,山阴人,元祐中为谏官,有直声。
(208) 顾内翰临,字子敦,会稽人。东坡赠诗云:「君为江南英,面作河朔伟。」
(209) 新昌石氏为东南名族,国朝登第者几三十人。
(210) 陆左丞佃字农师,弟傅字岩老,俱有才名,比晋二陆。
(211) 吴先生名孜,嘉祐、治平间名士,舍宅为泮宫。今有祠堂存,君子以为贤于贺监一等。
(212) 齐贤良唐字祖之,仕至职方员外郎,退居湖山,名曰少微,自为诗云:「直当山面开三径,平截波心种绿杨。」
(213) 钱内翰易,会稽人,景德三年中制科。子明逸庆历二年、彦远庆历六年并中制科。
(214) 剡中史氏兄弟相继登科,乡号继锦。
(215) 王荆公有《赠越中处士杜醇》诗。赵处士仲渊,祥符中被召,不赴。
(216) 故朝奉大夫华君名镇字安仁,尝著《会稽览古诗》百馀篇。
(217) 诸葛深字通甫,总集历代帝王年纪,自三皇至于大宋,编之为图,名曰《绍运》。
(218) 刘义庆《世说》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219) 唐李逊《游妙喜寺记》:「越州好山水,山转远转高,水转深转清。」
(220) 白乐天《和元稹阳明洞天》诗云:「瑰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阇。」
(221) 虞翻对王府君曰:「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系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
(222) 王景兴问虞翻曰:「闻玉出昆山,珠生南海,远方异域各生珍宝,曾闻士人叹美贵邦,旧多英俊,徒以远于京畿,含香未越尔。功曹雅好博古,宁识其人邪?翻对云云。
(223) 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上拜买臣会稽太守,谓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224) 晋王羲之除右将军、会稽内史,以上巳日与谢安、孙绰、许询之流会于兰亭,流觞曲水,自为之序,其末云:「后之君子,亦将有感于斯文。」
(225) 唐元稹字微之,罢相为浙东观察使,辟窦巩为副,巩工于诗,与之酬和,故鉴湖秦望之奇益传,时号兰亭绝唱。微之《州宅》诗云:「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小蓬莱。」时白乐天守杭,常以诗筒往来,后白赴阙,留赠云:「从此舟人应省事,寂寥无复递诗筒。」
(226) 后汉任延为郡尉,会稽称多士,延皆聘请高士,如董子仪、严子陵,待以师友之礼,郡中贤士大夫争往附焉。张霸为守,表用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其馀有业行者皆见擢用,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
(227) 后汉刘宠为太守,郡中大化,召为将作大匠,山阴五六老叟人赍百钱送宠,宠为人选一大钱受之。吴车俊为太守,在公清忠。
(228) 后汉第五伦为太守,俗多淫祀,常椎牛祭神,财产困匮,其自食牛肉而不以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前后郡将莫敢禁。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后遂断绝。
(229) 诸葛恢为太守,元帝谓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政之所先,君为言之。」恢曰:「今天下丧乱,风俗陵迟,宜尊五美,屏四恶,进忠实,退浮华。」帝纳之,以政绩第一增秩。
(230) 《唐太守题名记》凡九十八人,总管庞玉为首,其最显者姚元之,后为开元贤宰相。其以名见于图经者十人:李大亮、窦怀正、薛平、陆亘、杨于陵、李逊、薛成、元稹、王式、式弟⿔。
(231) 《宋太守题名记》始于毕文简公士安,其间显者非一,而尤贤者范文正公。
(232) 《史记》:「越王伐吴,吴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
(233) 《吴越春秋》:「越王入臣吴,拘于石室胆之中,越王服犊鼻、著樵头,斫剉养马。」
(234) 越王念复吴雠,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切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235) 越王为吴王尝恶,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臭,越人至今以为俗。岑草,蕺也,见前注。
(236) 《史记》:「勾践反国,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
(237) 《吴越春秋》:「越王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作布,以献吴王,吴王大悦。葛妇伤越王用心之苦,乃作《何苦》之诗云云。」
(238) 《越绝书》:闻者曰:何谓越绝?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
(239) 《图经》:「禹陵在会稽山。」《吴越春秋》:「禹到越,因病死,葬焉,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越绝书》:「少康立祠于禹陵所。」
(240) 贺循《地志》云:「会稽山有禹井,去禹穴二十五步,谓禹穿凿,故因名之。」
(241) 《史记》:「舜,冀州人」,冀在河南,非东夷也,与孟子之说异。
(242) 《图经》:夏禹与诸侯会计,因相虞乐于此,故曰上虞。周处《风土记》云:「舜后支庶所封,舜姓姚,故曰馀姚。一曰谓邑有姚丘,即舜母握登感大虹生舜之地。」
(243) 《图经》:虞山在馀姚西三十里。一云在上虞之东。太康《地志》云:舜避丹朱于此。历山在会稽东南八十四里。旧《图经》云:「昔舜耕之所。」
(244) 《图经》:上虞县北有渔河,是舜渔之处。又上虞有地名渔滨,虞滨。《水经》:妫石入东海,江里有上中下三怃,言二女降,时妫地高险回曲,使者至险,辄怃然而叹,故曰三怃。
(245) 《风土记》:「舜生于姚丘,去上虞四十里有姚丘,即姚丘也。《新记》云:「《书》『平章百姓』,今上虞有百官里。」《会稽记》:「百官者,丹朱从舜于此。」
(246) 舜井在上虞西北三十五里,又有舜水,在县南二百五十步。
(247) 陈公名过庭,张公名宇发,靖康间为和议使,咸死于虏中。
(248) 华君名初平,靖康初为太常博士,议礼不屈,事见李参政所作墓志。傅君名崧卿,建炎间虏犯浙东,越守以城降,公举兵赴难,越人赖之。
(249) 蔡孝子名定,父以罪系狱,请代弗许,遂自沉于河,竟脱父罪。事闻乎朝,立庙号悯孝。建炎间,越守以城降虏,班直唐琦奋砖击虏酋,慢骂而死,庙号旌忠。
(250) 王君名公衮,手斩发冢之雠,自投于府。
(251) 《梅溪先生后集》卷一。又见单刻本《会稽三赋》卷上,《山堂肆考》卷一二九,《历代赋汇》卷三七,《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三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九,《南宋文录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