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从廓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惠勤。
舒州铜城人。
出家试所习。
得度具戒。
参太平演禅师。
发明大事。
时太平法窟。
龙象最盛。
师与圜悟佛眼。
崭然露其头角。
众望翕然推重。
及演迁五祖。
灵源禅师继主太平。
登师第一座。
以法施学者。
灵源退席。
舒守雅闻誉望。
命出世太平。
开五祖法要。
僧问。
万法本来归一。
一法了无踪迹。
白莲峰下传来。
未审以何为的。
师举拂子云。
用遮个为的。
曰。
与么则兵随印转。
将逐奉行。
师云。
上座见个什么。
曰。
验人端的处。
下口便知音。
师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会。
超越灵山。
师云。
那个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诸佛尽向遮里纳败阙。
师云。
三十棒且待别时。
乃云。
祖师心印。
状似铁牛之机。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断要津。
凡圣路绝。
当是之时。
不见有众生可度。
不见有佛果明成。
亦无烦恼可除。
亦无菩提可證。
唯彰本体。
应用堂堂。
出没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狱虎穴魔宫。
处处道场。
头头佛事。
然虽如是。
也须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从脩證。
不陟言诠。
莫非妙智发明。
超然独脱。
或末至此。
当宜忘情绝虑。
深切谛观。
久久之间。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圆。
砂砾尽时。
真全始见。
又曰。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桃花红。
李花白。
谁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语。
黄莺鸣。
谁道关关只一声。
不透祖师关捩子。
空认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横山河。
大地一时横。
柱杖坚山河。
大地一时坚。
十方如来所说法。
不能与此为譬喻。
绝聱讹无巧妙。
灸疮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窍。
如何是衲僧向上窍。
击禅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问赵州。
如何是不迁义。
州以手作流水势。
其僧有省。
复有僧。
问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动。
如何不取于相。
见于不动。
法眼云。
日出东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见道。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为饶舌。
天左旋。
地右转。
古往今来经几遍。
金乌飞。
玉兔走。
才方出海门。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济浪悠悠。
直入沧溟昼夜流。
遂高声云。
诸禅德。
还见如如不动底么。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又曰。
乍语莺喉涩。
初来燕语新。
莫惊双𩯭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铺锦。
堤边草织茵。
谁知造化体。
元是法王身。
举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识得。
海印发光。
苟或未然。
尘劳先起。
击禅床下座。
师居太平八年。
宗风大震。
政和二年有诏。
请住东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
遣中便降香。
鸿胪少卿赍疏。
兼拨赐金宝。
充办斋筵。
师谢恩。
祝圣罢。
僧问。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请师速道。
师云。
祥云笼殿阁。
瑞气满乾坤。
进云。
一朵昙花开上国。
声香从此播人间。
师云。
别是一家春。
曰。
灵山一会俨然犹在。
师云。
作么生是灵山会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鉴。
学人三拜谢师恩。
师云。
一任流通。
问。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学人上来。
乞师垂示。
师云。
尺头有寸。
秤尾无星。
曰。
与么则智海洪波。
普施馀润。
师云。
真不掩伪。
曲不藏直。
曰。
只如无阴阳地上生个什么。
师云。
唤什么作无阴阳地。
曰。
灵苗瑞草寻常事。
优钵罗花物外春。
师云。
谢子供养。
乃云。
问话且止。
不见道。
穷诸玄辩。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浸。
况祖师心印。
诸佛本源。
蠢动含灵。
无增无减。
唯圣与圣。
即能知之。
恭闻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诗云。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从来妙理深。
敢问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连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须亡锋结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为国开堂。
得路便行。
岂畏傍观怪笑。
乃举拂子云。
看看。
岂不是诸人真如之性。
岂不是诸人密印妙理。
于斯见得。
共报国恩。
其或未然。
别容理论(中谢)。
复云。
适来所举。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且道心作么生传。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万机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无穷。
后人取则。
吾祖达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问。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达磨云。
将心来。
与汝安。
二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
与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传衣付法。
继袭祖位。
且道二祖当时悟得个什么。
英灵之者。
举著便知。
影响之流。
卒难领会。
聊成鄙颂。
少助发挥。
觅心无得。
乃安心悟了。
争如未悟深。
万丈碧潭秋月白。
一声云外老猿吟。
积尘成岳。
削铁为针。
少室山前无异路。
游人来往自崎嵚。
枢密邓公子常。
奏赐椹服。
佛鉴师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恳辞归山。
寻得旨住江宁府蒋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写别故旧书数幅。
停笔而化。
灵骨舍利塔于本山。
师法才富赡。
道学渊源。
履践高妙。
当时天下丛林推仰。
以为深得东山真机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仪。
扣灵源之室。
请曰。
住院董众。
宜何所先。
灵源曰。
此无他。
当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间。
去住如衲子之轻则至矣。
师终身奉行之。
遂为一代宗师典刑云。
赞曰。
常闻慈受禅师初出世真州资福。
嗣法净照禅师。
俄退席。
寓蒋山。
佛鉴会中。
聆其夜参所举。
皆平昔未谕。
心因异之。
忽一夕于佛鉴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鉴。
佛鉴深却之。
不许。
于戏曷有末代欺世负官。
以院易嗣。
奉金请拂者。
曾佛鉴奴之非若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性音,字迦陵,别号吹馀,姓李氏,沈阳人。
母氏许,梦日轮堕怀感而生。
音面如圆月。
童时就学,初受章句,于性命之说,即能诘问。
及长,不乐世缘,长怀高行,禁于父兄,不伸厥志。
年二十四,始投高阳毗卢真一,求薙发,寻受具戒。
真一示以本来面目䛡,默参有省。
辞一南游,时济洞尊宿法席相望,音皆谒叩,多未能契。
及见梦庵于理安,便入记室。
安每有垂问,横机不让,竟授衣拂,已而辞去。
道经六安,爱雪峰山水之胜,颇欲栖止。
康熙丁亥,梦庵主柏林,寓书招之入京,分座临众,勘验真切简要,莫不推服。
戊子夏,梦庵寂,诸山耆旧,请音继席,乃遁之西山。
缁素复以大千佛寺,敦逼出世,据座提唱,广众翘仰,为法为人,剿知刋见。
于是方来英俊,奔趋恐后,座前环绕三千馀指,禅风斯鬯。
殷勤六载,得益如林。
未几,携锡补处柏林,才及三稔,而杭之理安,虚席以待,又往应之。
方欲避酬答,憩山阿,江右许方伯兆麟,以庐山归宗请为栖息之地,忻然赴之。
未逾年而有京都大觉之命。
雍正元春,忽谢院事,飘然而南,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
四方徵书交至,郤之弗顾。
四年秋,复还归宗,独居静室。
凉风九月,偶示微疾,举疏山造塔事,遂段作颂有“此处埋老僧不得,羊肠鸟道自庚辛”之语,为后来迁塔燕都西山大觉先兆。
以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礼亲王汇其事迹奏闻,敕赠“圆通妙智大觉禅师”。
著有《十会语录》二十卷,《语要》、《指要》各一卷,外集《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统一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