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志南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補續高僧傳·習禪篇
懷秀者。
與師同依懷公最久。
俱稱飽參。
有時名。
故叢林稱為小秀。
葢以師為大秀也。
小秀聞南禪師三關語。
欲往見之。
師曰。
吾不疑矣。
小秀乃獨行。
久而有契證。
因嗣南公。
聞師住棲賢。
寄以偈曰。
七百高僧戰法場。
盧公一偈盡歸降。
無人截斷黃梅路。
剛被迢迢過九江。
師笑而置之。
小秀。
弋陽應氏子。
家世業儒。
出世大溈。
唱黃龍之道。
有三關頌。
盛為叢林傳云。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別山祖智禪師者。
蜀人也。
其先楊姓。
世有顯任。
智既生正信之家。
幼絕世緣。
七歲紹印沙門化為行童。
授以圭峯圓覺敘。
脫口成誦。
宋嘉定癸酉。
試所習得度。
其年十四矣。
又五年。
參[仁-二+幻]牛全於昭覺。
經二載苦。
制話頭。
不敢展衾。
每至後夜。
或假寐而已。
偶聞姑蘇僧誦殺六巖法語。
字字皆點著自己禪病。
時巖住姑蘇之穹窿山。
智徑走見。
以古德因緣求指。
巖惟瞑目端坐。
展掌示之。
不決請益。
巖如前無它語。
於此又二載。
智所求益哀。
巖竟不換機智。
乃擬簡藏經。
融會本參。
因閱華嚴。
善財入彌勒樓閣。
見閣中有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有省。
默舉祖師公案。
皆會節目。
舉似於巖。
巖方啟齒曰。
靈雲見桃意在甚處。
對曰。
萬綠叢中紅一點。
幾人歡喜幾人嗔。
巖以為然。
乃可之。
智復遍歷名席。
俱獲美譽。
渡錢塘。
遊天台。
友斷橋倫。
見無準範禪師於雪竇。
範棒喝風馳。
智結舌不能仰對。
範每受參垂問。
智每擬當機。
瞻視範公。
不能進措一辭。
乃私嘆曰。
我生平所參所悟底。
皆死法也死法何濟哉。
乃盡捐宿負。
堅依範公。
久之於範公棒喝中。
大通妙旨。
遂呈偈曰。
用盡工夫夜欲闌。
東挑西撥見還難。
無端豆爆寒灰裡。
便把柴頭作火看。
範公遷育王。
徑山。
智皆負包與俱。
徑山燬。
知事者多懼。
勸範棄之。
智曰。
不可。
南禪師住歸宗。
歸宗被火。
有司責其咎。
尚順而居之。
以故南公之名大重。
今徑山雖火。
而時清道泰。
且堂頭和尚以咎自歸。
無棄去之心。
我輩為人子臣。
當仰體君父之心。
父子君臣道合。
反廢為新。
庸何慮焉。
智於是自充化主。
而殿閣樓臺。
從鼓舞中。
湧起五峰矣。
嘉熈二年。
出住洞庭之天王寺。
以真言實踐。
接納方來。
然好貶剝諸方。
江湖以智天王哂之。
痴絕冲甞問。
洞庭來僧曾見智天王否。
對曰。
學人適從天王來。
曰尋常有何言句。
僧舉天王示眾語曰。
帶鎻擔枷招罪犯。
安禪入定坐深坑。
兩頭踢脫無依倚。
一箇閒人天地間。
冲笑曰。
恁麼則智天王罪過不少。
丞相遊公侶以西余虗席。
請智補之。
未久智自西余。
荷䇿遷金陵之蔣山。
參徒蟻聚。
名滿淮南。
悅堂誾道者。
初遊吳。
聞智尋常怒氣噀人不減。
居天王時。
乃謁智。
智問曰。
是何法諱。
對曰。
祖誾。
近離何處。
對曰。
江西曰馬大師安否。
對曰。
起居和尚。
智拽杖便起。
誾躡履便行。
侍僧問曰。
適來者僧未知留否。
智笑曰。
是必去也。
侍僧出訪。
旦過堂。
果去矣。
誾住後乃曰。
我當時只肯別山收。
不肯別山放。
寶祐四年。
天童火。
無少剩。
州帥吳公潛以疏聞上。
上以智居天童智。
曰擕。
吾白骨以伴。
青山足矣。
興復之事。
豈吾望也。
遂於瓦礫堆中。
搆草廬。
以安眾。
三載之間。
松關盡處青山。
捧出梵宮。
而壯甲東南焉。
智處眾。
能耐小節。
深得衲子之心。
衲子互相頌曰。
吾師諱祖智。
即弘智再來也。
景定改元九月朔。
示眾曰。
雲淡月華新。
木脫山露骨。
有天有地來。
箇箇眼睛活。
乃掩室。
復令傳語曰。
不及相見。
各自努力。
越十日。
珍囑後事。
叉手捐世。
壽六十一。
坐四十七夏。
塔於中峯。
贊曰。
我師翁悟老人。
新天童時。
修輯歷祖。
石塔。
余得見智公之塔。
圮於荊棘叢中。
及攷天童中興圖誌。
惟公大有功於天童者也。
公初事無準。
居徑山。
以大義鼓舞。
遽成五峯樓閣。
後公居天童。
不三載而重興莫大之精藍。
亦座下有其人。
而鼓舞之。
嗟乎非忠於事上。
誠以接下。
曷克有此哉。
新續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祖智,字別山。姓楊氏,順慶人也。年十四得度,初聞僧誦六巖語悅之。時巖住蘇之穹窿,亟往從焉,因閱《華嚴經》“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恍如夢覺。越二年,徧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湻菴淨、妙峰善,最後見無準範於雪窦,知是法器,待之彌峻。時或棒喝,交并語不少貸,智欲擬答,禁不能發。由是知解,都喪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既而範移徑山,命智分座。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虛迎智主之。寶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吳公潛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攜一缽一囊至縛茅以居。 時州地久旱,祈禱輒應,人情奔湊,不三載,百廢具舉,天童迺復舊觀。庚辰九月朔旦,忽示衆云:“雲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幾個眼睛活。”越十日,夜分重別大衆,叉手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於中峰密菴禪師之右,玉局文復之為之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