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推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敬脱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17 【介绍】: 隋僧。汲郡人。不详姓氏。年少出家,以孝行清直知名乡里。好学,通诸经论,善文章,精音韵,兼工书。容仪魁伟修整,时人因目之为僧杰。炀帝大业时诏居慧日道场。尝召见,与论佛理,甚得宠幸。赐松抱高屟,令著之,于宫中而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史不详姓氏。汲郡人。小年出家。究明成实。又善声韵字书之学。体貌颀硕。时谓之僧杰。语闻。诏住慧日道场。帝欲悉试京师诸德。孰为刚亮。一日并诏入元武殿监门即段文操拔刀逐之。诸德皆走。脱独安然。无所顾。徐语操曰。卿何事相迫乃尔。竟上殿坐论佛法。帝顾操诡曰。众僧固不知朝廷法。汝监门以俗礼相加。至如脱法师然后可尔。其他能无怖乎。盖阴异之云。诏赐大竹扇面松抱高屧。即使手持足著以出。帝目送之曰。诚僧杰也。大业十三年。卒于东都鸿胪寺。寿六十三。脱尤孝。虽游历。置大檐。处母与经卷笔墨各一头。至食时坐母树阴。入村行乞。作大字遒逸可爱。得者辄藏去 沙门法楞专弘地论。与脱齐名。亦同所居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敬脱。
不详姓氏。
汲郡人也。
童少出家。
以孝行清直知名。
虽该覈小大偏明成实。
讲解周镜不亏声问。
开张衢术章疏惟新。
为后学宗仰。
又善声韵兼通字体。
苍雅林统识其科踪。
文章篇什颇豫伦伍。
同住房院罕见馀谈。
手不辍卷专师广赡。
威仪修整未曾反顾。
身极长大充满圆成。
时共目之以为僧杰。
人有达于帝者。
乃追住慧日。
四海齐架又无与竞。
志节坚正最为称首。
帝欲试诸大德谁为刚亮。
通命引入允武殿。
敕监门郎将段文操。
拔刀逐之令走。
诸大德并趋步速往。
唯脱缓步如常。
语操曰卿何事以此相逼。
及上殿坐语论佛理。
帝徐顾操曰。
众僧素不知俗法。
监门何得催耶。
私异脱之大志也。
敕赐大竹扇。
面阔三尺。
即令执用。
并赐松抱高屧。
令著于宫中而出。
帝自送之曰。
诚僧杰矣。
尔后常弘成实无替时序。
以大业十三年卒于东都鸿胪寺。
春秋六十三。
自脱之听学也。
常施荷担母置一头。
经书及笔又置一头。
若至食时留母树下。
入村乞食用以充继。
其笔绝大粗管如臂可长三尺。
方丈一字莫不高推
人有乞书者。
纸但一字耳。
风力遒逸睹之不厌。
皆施诸壁上来往观省。
东都门额。
皆脱所题。
随一赋笔更不修饰。
时慧日有沙门法楞者。
偏弘地论著述疏记。
声名相副见重道场。
及于终世。
以事闻奏。
帝哀之。
殡殓所资皆从天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7 【介绍】: 隋唐时僧。东平人,俗姓吕。博学能讲。隋时,尚书令杨素重其名,请于东都讲扬心论,倾动一方。后召入慧日道场,及登法座,众又推为玄宰。入唐,居益州福感寺。卒年六十余。有《杂心玄章》、《大乘章抄》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吕。河南东平人。年甫十四。负帙游彭城诸师间。讨论奥旨。隋太尉尚书今扬素见而顾。谓诸公曰。基法师佛法之寄也。即请于东都阐扬心论。大业初。著玄章并钞八卷。行世。五年诏。住慧日道场每义集御驾临幸。公卿大夫。咸在。诸德推基升座不敢或先。及中原𡨥荡。又鼓锡巴蜀。敦阅大乘。遂约摄论著章钞八卷。海寓传袭。国朝贞观初。将修疏。十年二月终于都城之福感寺。寿六十馀。时蜀有慧景宝暹皆宗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道基。
俗姓吕氏。
河南东平人也。
素挺生知誉标岐嶷。
年甫十四。
负帙游于彭城。
博听众师随闻成德。
讨论奥旨则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则思超文外。
故徐许腾其明略。
河海重其义方。
致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
隋太尉尚书令杨素。
负材经国任总权衡。
尝奉清猷躬申礼敬。
叙言命理噎叹而旋。
顾诸宰伯曰。
基法师佛法之后寄也。
自见名僧罕俦其匹。
即请于东都讲扬心论。
既夙承风驾体预当衢。
游刃众部玄机秀举。
遂能谈写河倾响对雷动。
于时大业初岁。
隋运会昌。
义学高于风云。
搢绅峙于山岳。
皆拥经讲肆问道知归。
踵武相趋遐迩鳞萃。
乃缵杂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两帙由来共传。
成得诸门自昔相导。
皆经纬部裂词飞戾天。
控叙抑扬范超前古。
自尔四海标领盛结慧日道场。
皆望气相师指途知返。
以基荣冠望表韵逸寰中。
大业五年敕召来止。
遂即对扬玄论允塞天心。
隋后解统玄儒将观释府。
总集义学躬临论场。
銮驾徐移。
鸣笳满于驰道。
御筵暂止。
驻跸清于教门。
自大法东流。
斯席为壮观也。
时仗辩之徒。
俱开令誉。
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归。
并揖基而为玄宰。
既居众望经纶乃心。
便创举宏纲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咸异向而共嗟焉。
有隋坠历寇荡中原。
求礼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锡南郑张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飞望烟来萃。
莫不廓清游雾。
邪正分焉。
敦阅大乘弘扬摄论。
釐改先辙缉缵亡遗。
道迈往初名高宇内。
以听徒难袭承业易迷。
乃又缀大乘章抄八卷。
并词致清远风教伦通故览卷履轼若登龙门焉。
信鸿渐之有日矣。
故贞观帝里。
宇内知名之僧。
传写流辉实为符契。
但以世接无常生涯有寄。
将修论疏。
溘尔而终。
以贞观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成寺。
春秋六十有馀矣。
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
并明摄论誉腾京国。
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
文疏抽引亟发英采。
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
谈论倚伏态出新异。
数术方艺无学不长。
自预比肩莫有沦溺。
末年耽滞偏駮遂掩徽猷。
故不为时匠之所班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后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俗姓薛。少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三十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卒年五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薛,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时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30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年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高宗龙朔元年(661)后病卒,卒年51岁。《续高僧传》卷一八有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收录义褒与道士嘲谑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其诗。
全唐诗续补遗
义褒,俗姓薛,常州晋陵人。初住苏州明法师所,又往婺州缙云山旷法师所,次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显庆三年至长安,参预佛道论辩。后住京师慈恩寺。龙朔元年后卒,年五十一。诗三首。(《全唐诗》无义褒诗,传参《续高僧传》卷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常州晋陵薛氏。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华严大品。明即兴皇朗公嗣也。旷法师居缙云山永安寺。辞往从之。旷当陈朝盛集。已称宿匠。故其三经四论。江表推让。而褒竭诚探讨。且三十馀年。后徙金华法幢寺。弘道摩怠。会慈恩寺玄奘法师。申请后聘。有司以其名闻。诏入京师。奘师每兴谈论。叹其该博。而诋斥晚生。以为耽迷名体。莫知玄照。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然后门位诸公。信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之不诬也。且谓论固释经。经难论易。悼流俗之相反。故在座。朝唱圣经。暮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既雩无雪。内设道场祈祷。诏褒与东明观道士李荣论义。荣先立本际义。褒问曰。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邪。答曰。互得。问如是则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耶。答亦通。又问。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问。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不能报。因谑曰。汝既唤我作先生。汝便是我弟子。褒曰。刍荛嘲谑。尘黩天听。然虽无言不詶。顾礼何如。我佛弟子。由来师佛。汝称先生。则先天地生。其师道祖。尚有何说。荣忸怩下座。诏褒立义。即立大智度义。李徒妄加难诘。摧若拉朽。天子欣然。既而诸寺交请。开法华净名。中百经论。莫不允诺。龙朔元年。随驾上东都。频入宫禁论义。每于净土阐扬。久之遘疾。卒于净土。寿五十一。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义褒。
姓薛。
常州晋陵人。
盖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
天体高远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游谈在务。
周流会计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
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
专经强对。
亦当时之僧杰矣。
褒优柔教义。
屡启请之谈。
将事通览。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旷在陈朝。
兴皇盛集。
时当法选亟动神几。
法主既崩遍流视听。
长干禅众栖霞布公。
并具式瞻亲沾馀令。
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
褒敬竭义筵纵思披择。
诸方后锐将事别轮。
旷亦劝褒行传灯礼。
乃从之。
传经述论三十馀年。
光问五湖驰名三辅。
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
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终日坐忘会。
慈恩申请搜扬髦彦。
京邑承风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符昔愿。
即而入朝。
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盛处权衡。
当阳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
亦既至止共许幽致。
乃诘大乘经论。
无所不通。
唐朝后学多尚名体。
耽迷成性胶柱守株。
如何解网以开玄照。
请所学宗顿讲十遍。
勒诸门位并往归依。
时在慈恩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药病齐亡。
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
褒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
责以三开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统略悟迷。
经难论易。
悼时俗之反昏。
论释深经。
诲今闻之异昔。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
半讲已后方明贤论。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竦拔之神奇。
伏其辩给之铦利。
宰辅冠盖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
有道士李荣。
立本际义。
褒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并曰。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并若道法于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
荣既被难不能报。
浪嘲云。
既唤我为先生。
汝便成我弟子。
褒曰。
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
刍荛嘲谑尘黩天听。
虽然无言不酬。
聊以相答。
我为佛之弟子。
由以事佛为师。
汝既称为先生。
即应先道而生。
汝则。
斯为道祖。
于时忸怩无对。
便下座。
又令褒竖义。
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
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李荣不胜其愤曰。
如此解义。
何须远从吴来。
褒答曰。
三吴之地本出英贤。
横目狗身旧无人物。
尔后诸寺连讲。
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
龙朔元年驾往东都。
别召追往。
频入宫禁。
义论横驰。
乃于净土讲解经论。
七众载驱群公毕至。
英声逾盛。
不久遘疾卒于净土。
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
皇上悼伤久之。
遂敕送柩。
返金华山旧寺。
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薛。常州晋陵人。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稽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传经述论。三十馀年。驰名三辅。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徵延。便即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负气盰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纽解决。疏刷神襟。责以三关。徵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疏拔之神奇。伏其辨洽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耶。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曰。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便下座。天子欣然。内宫嗟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