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义康

相关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庾登之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2—443 【介绍】: 南朝宋颍川鄢陵人,字元龙。
庾冰曾孙。
少以强济自立,初为刘裕(宋武帝)镇军参军,预讨桓玄功,封曲江县五等男。
累迁新安太守。
宋文帝元嘉元年,谢晦为荆州刺史,请为长史,意甚不惬。
元嘉二年,文帝出兵讨晦,晦拒战,欲登之留守,不允。
晦败被杀,登之以无任免官还家。
后为司徒长史。
彭城王刘义康专权,登之性刚,每陈己意,义康不悦,出为吴郡太守。
坐免。
后拜豫章太守,迁江州刺史卒。
僧彻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
太原人。
初客寄襄阳。
年十六。
造庐山远公。
公异之。
问曰。
宁有出家志邪。
对曰。
远尘离俗。
是其本心。
成就法器。
当烦匠者。
远笑曰。
种性已能无畏。
它日其可量哉。
于是落发。
以精究经论。
文学有称于时。
尝至山南。
拊寒松而舒啸。
谷风远至。
山鸟和鸣。
超然自得。
因而问远。
律禁丝管。
绝歌舞。
固也。
若乃一吟一啸。
可得为乎。
远曰。
以散乱言之。
皆谓违法。
于是终身不妄谈笑。
远使讲小品。
辨倾辈流。
难者不能折。
南游止江陵五层寺。
彭城王义康所敬。
元嘉二十九年没。
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彻。
姓王。
本太原晋阳人。
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阳。
彻年十六入庐山造远公。
远见而异之。
问曰。
宁有出家意耶。
对曰。
远尘离俗固其本心。
绳墨镕钧更唯匠者。
远曰。
君能入道当得无畏法门。
于是投簪委质从远受业。
遍学众经尤精波若。
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
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
尝至山南攀松而啸。
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
超然有胜气。
退还咨远。
律制管弦戒绝歌舞。
一吟一啸可得为乎。
远曰。
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
由是乃止。
至年二十四远令讲小品。
时辈未之许。
及登座词旨明析。
听者无以折其锋。
远谓之曰。
向者勍敌并无遗力。
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
反轸能尔。
良为未易。
由是门人推服焉。
远亡后南游荆州止江陵城内五层寺。
晚移琵琶寺。
彭城王义康仪同萧思话等。
并从受戒法。
筵请设斋。
穷自下馔。
宋元嘉二十九年卒。
春秋七十。
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为造坟圹。
时荆州上明有释僧庄者。
亦善涅槃及数论。
宋孝武初被敕下都。
称疾不赴。
僧昙迁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82 【介绍】: 南朝宋僧。月支国人。本姓支,寓居建康。游心佛义,善谈老庄。工楷书,常布施题经。与范晔、王昙首等友善。住乌衣寺。及范晔被诛,知交无敢近。迁乃货衣物,悉力营葬。宋孝武帝闻而叹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建康支氏。
少出家。
游心竺义。
兼通孔老。
善辞章。
研究十地。
尝注之。
以行世。
巧于转读。
梵声清婉。
特拔终古。
彭城王义康
范晔王昙首游。
初居祗洹寺。
后徙乌衣寺。
终始一节。
不为世俗变也。
范晔既被诛。
合门十二。
丧莫敢举。
迁货衣钵。
营葬焉。
孝武闻而义之。
谓徐爰曰。
卿著宋书。
慎勿遗此士也。
建元四年卒。
寿九十九。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昙迁。
姓支。
本月支人。
寓居建康。
笃好玄儒。
游心佛义。
善谈庄老。
并注十地。
又工正书。
常布施题经。
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
梵制新奇特拔终古。
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
并皆游狎。
迁初止祇洹寺。
后移乌依寺。
及范晔被诛。
门有十二丧。
无敢近者。
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
孝武闻而叹赏。
谓徐爰曰。
卿著宋书勿遗此士。
王僧虔为湘州及三吴。
并携共同游。
齐建元四年卒。
年九十九。
时有道场寺释法畅。
瓦官寺释道琰。
并富声哀婉。
虽不竞迁等。
抑亦次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50 【介绍】: 南朝宋颍川鄢陵人,字仲文。
庾登之弟。
初为秘书、太子舍人,出补钱唐令。
治民有绩。
仆射殷景仁称疾不朝历年,文帝常令炳之衔命去来。
及文帝与景仁定计杀刘湛,出彭城王刘义康,炳之参机密,后累迁侍中、吏部尚书。
领义阳王师。
内外归附,势倾朝野。
以素无术学,不为众望所推。
既领选,不顾众论,又通货贿,坐免官。
卒于家。
孔默之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0 【介绍】: 南朝宋鲁郡人。
孔淳之弟。
治儒学。
为广州刺史,以赃货罪下廷尉,赖彭城王刘义康保持之,得免。
曾注《谷梁春秋》。
全宋文·卷四十三
默之,鲁国鲁人,元嘉初为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转左丞,寻出为广州刺史,以赃免,有《春秋谷梁传注》。(案,《隋志》有《孔君措训谷梁传》一卷,残阙,梁十四卷,未知即此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40 【介绍】: 南朝宋陈郡长平人。才思敏捷,熟谙国典朝仪。为宋武帝太尉行参军,历中书侍郎。少帝即位,以为黄门侍郎。文帝元嘉初与王华、王昙首、刘湛并为侍中,深受信用。累迁尚书仆射,后拜扬州刺史。卒谥文成公。
全宋文·卷二十九
景仁名铁,以字行,陈郡长平人。
晋左光禄大夫茂孙。
为晋安府长史掾。
(案,《陶潜集》有《与殷晋安别诗》。
)历刘毅后军参军,武帝太尉参军。
迁宋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转主簿,又为道怜骠骑主簿,出补衡阳太守,入为宋世子洗马,转中书侍郎。
武帝受禅,迁太子中庶子。
少帝即位,以为侍中,固辞,改除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转左卫将军。
文帝即位,迁侍中,寻代到彦之为中领军。
丁母忧,起为领军将军,迁尚书仆射,又迁中书令护军,领吏部。
寻代彭城王义康为扬州刺史。
元嘉十七年卒,赠侍中司空,有集九卷。
(案,《陶潜集》,汪铁字景仁,《宋书·刘湛传》云,遂就殷铁各禄。)
顾琛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75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弘玮。起家州从事。文帝元嘉中,拜义兴太守。刘劭杀文帝自立,琛随刘诞起事。孝武帝孝建元年,以起事功封永新县五等侯。前废帝时为吴郡太守。明帝泰始初,与四方同反,兵败,奔会稽。台军既至,归降。终员外常侍、中散大夫。
全宋文·卷四十二
琛字弘玮,吴郡吴人。
晋司空和之曾孙,景平中除大匠丞、彭城王义康右军骠骑参军、晋陵令、司徒参军、尚书库部郎、本邑中正。
元嘉中补司徒录事参军,山阴令,迁少府。
出为义兴太守,徙东阳太守,忤旨黜免。
后假建威将军,除东海王祎冠军司马。
行会稽郡事,复为随王诞安东司马。
元凶弑立,以为会稽太守。
诞起义,加冠军将军。
事平,迁吴兴太守。
孝建初为宁朔将军、吴郡太守,封永新县侯。
大明初免,寻召为西阳王子尚抚军司马,仍为吴兴太守,起为大司农都官尚书、新安王子鸾北中郎司马、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随府转抚军司马,前废帝即位,复为吴郡太守,泰始初丁母忧,服阕,起为员外常侍中散大夫,元徽三年卒,年八十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2—440 【介绍】: 南朝宋南阳涅阳人,字弘仁,小字班虎。
博涉史传,不为文章,不喜谈议。
初为刘裕太尉行参军。
入宋,为彭城王刘义康长史,领历阳太守。
为人刚正,执法尚严。
宋文帝时,义康专执朝权,湛以旧情为义康心腹。
帝忌之,下狱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3—441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倩玉。
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
宋武帝立,拜太子中舍人。
宋文帝即位,历位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
侄履深结刘湛,委诚彭城王刘义康
球训厉,不纳。
文帝元嘉十七年,湛被诛,帝以球故,免履死。
性简贵,不交游。
居选职,接客甚稀,不视求官书疏,而铨衡有序,为时所称。
官至尚书仆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本婆罗门族。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之荆州,孝建中住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始以家世事外道法。
因遁去。
求师剃落。
为沙门。
师令探经。
得大品华严。
师喜曰。
汝于大乘有缘乎。
为授菩萨戒。
而大乘益精。
时号摩诃衍。
寻以书谕父母。
使归正。
既遍历师子诸国。
乃附舶而东。
届中途。
所饮之水既竭。
又风息不能进。
贤咒之。
骤雨充足。
抵广州。
刺史车朗以闻。
驿至京师。
元嘉十二年。
初住祗洹寺。
已而诏入内供养。
琅琅颜延之。
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
南谯主义宣。
皆师事之。
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
共百馀卷。
谯王请讲华严经。
而贤独恨未善华言。
祷观世音以求感应。
夜梦神力士易其首。
旦起顿通语义。
遂就讲。
王以屡有怪梦问之。
对曰。
京都行有祸矣。
王构逆谋。
贤谏之。
至流涕。
王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堕江中。
一心诵观世音。
手捉竹杖。
见童子牵其衣。
贤曰。
汝小儿。
乃能尔耶。
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
忽失所在。
王玄谟承诏。
送贤至台上尉安之。
且曰。
企德有日。
乃今始遇。
间关来归。
宁有恨乎。
对曰。
无所恨。
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
上又戏之曰。
颇念谯王否。
对曰。
古人不忘一饭。
王饭我十年。
敢遽忘哉。
愿当从阶下。
求为王脩冥福。
惟哀怜之。
上为改容。
中兴寺成。
诏徙以住持。
上尝宴东府。
王公毕集。
诏趣贤。
贤至。
皤然清臞。
上望见谓谢庄曰。
摩诃衍有机辩。
当戏之。
贤趋陛。
上曰。
摩诃衍不负远来。
唯有一在。
即应声曰。
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
恩遇之厚。
无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
上喜为促席。
一坐尽倾。
永明六年旱。
遍走群望无所验。
诏贤曰。
霶霈而后相见。
贤即绝饮食。
自嚗北湖钓台上。
嘿诵经咒。
明日大霔。
公卿入贺。
施与有加焉。
太始四年正月。
示疾而卒。
春秋七十五。
神僧传·卷第三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即投簪落䰂(音采)专精志学。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随舶泛海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宋丞相南谯王义宣镇荆州。创房殿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华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华言。于是就讲。元嘉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云。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傪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诤恳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梁山之败火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偿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时王玄谟督军梁山。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衅戾分当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准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预戎事。然张畅宋灵秀等并是驱迫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帝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获不须相见。跋陀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冀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初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寻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飞鸟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礼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愈。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三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传抄
中天竺人也。少传五明。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风甬盈虚。世间术业。多所究竟。而志力坚明。偏习方等。以外典杂事弊释氏。乃遁游师子国。依师入道。专情学务。辞小习大。世号之为摩诃乘焉。师欲试之。命就闇室。操取经匣。即得华严大品。师曰。大乘于汝乃有重缘。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外道。虽还无益。若归依三宝。则长得奉见。父感至言。遂乖邪崇正。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求向东方。因随舶汎海。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广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为名。时刺史车朗表闻。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师。敕住祇洹寺。遥入宫台传译。意好欣然若故旧。帝甚敬异之。琅邪颜延之。宕才硕学。束带诣门。于是京邑道俗。车盖相望。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又于东安寺。出法鼓经二卷。出相续解脱经二卷。第一义五相略一卷。后于舟杨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又于道场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经四卷。众七百馀人。宝云传译。惠观执笔。辨章文义妙会。先自元嘉二十三年。谯王镇荆洲。请与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于寺内。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四卷。无量寿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汉语。愧难积旬。即旦夕礼忏。请乞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邪。跋陀具以事对答。曰。不痛。壑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于是就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因译人。而玄解往复。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而二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惨。而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陈争垦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翼。贫道不容扈从。义宣问曰。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答曰。大王名义宣。当以义济。今兴兵犯从非义也。何以能剋。义宣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过江洲。见咸质质。问曰。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答曰。犹如聚墨耳。梁山之败。火榄转迫。去岸悬远。𠜁无济理。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裁至滕。以杖刺水。水深流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宾童子。顾览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还都。孝武即时引见。顾问委典。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对曰。既染觉戾。分为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置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事。然张畅宗灵秀等。并是驱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孝武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跋陀在荆洲十载。每与谁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简检。无片言及军事者。孝武明其托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悽然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令开三间房。后于东府宴会。王公毕集。敕见跋陀。时未及净𩬊。白首皓然。孝武遥望。顾语尚书谢庄曰。摩诃乘聪明机解。但老期已至。朕试问之。必悟人意。跋陀上阶。因迎谓之。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但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四十年。天恩隆遇。衔块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辨。敕近御座。举朝屡目焉。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曰。汝宿缘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居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居。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累日无验。孝武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效。不须相见。跋陀答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翼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即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敕见慰劳。嚫施相续。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竟辄分食。飞鸟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礼供弥盛。到泰始四年正月。觉体不平。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荣众备焉。又续有求那毗地。中天竺人。聪瞻有记。诵经十馀万言。兼解阴阳道术。以齐建元中来至。住毗舍离寺。永明十年。译出十二因缘。及颀湏达长者经。造正观寺(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
幼学五明诸论。
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
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大品华严。
师嘉而叹曰。
汝于大乘有重缘矣。
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
进受菩萨戒法。
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
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
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
其父感其言至。
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
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其诚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广州。
刺史车朗表闻。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
于新亭郊劳。
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
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
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
丞相南谯王义宣。
并师事焉。
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东安寺出法鼓经。
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
徒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
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后谯王镇荆州。
请与俱行安止辛寺。
更创房殿。
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悦怿。
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
于是就讲。
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云。
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争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大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驶。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时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然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初跋陀在荆十载。
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
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
世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聊戏问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乞愿。
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
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
摩诃衍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曰。
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
天子恩遇衔愧罔极。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辩。
敕近御而坐。
举朝属目。
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之无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隆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
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䞋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竟辙分食飞鸟。
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时又有沙门宝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
恒于寺中树下坐禅。
又晓经律。
时人亦号三藏。
常转侧数百贝子。
立知凶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见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
高二尺许。
常在床前。
忽有人窃之。
意以席一领。
空卷之咒上数通。
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
莫测其然。
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
齐文惠文宣及梁太祖。
并敬以师礼焉。
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