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周武帝

相关人物:共 123 位
共 1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那连禔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90—589 【介绍】: 隋僧。
北天竺鸟场国人。
年十七立意出家,寻师问教,遍访佛迹。
历五十余国,凡四十年,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至中国。
帝礼之,住天平寺,请为翻译佛经。
北周武帝灭齐,乃避居东南。
至隋文帝开皇二年入长安,住广胜寺,为外国僧主。
敕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从之,令对译诸经。
帝礼问殷繁,供奉隆渥。
卒年百岁。
卒前以“佛法难逢,宜勤修学”诫勉诸弟子。
所译经论有《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
叱罗协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74 【介绍】: 北周代郡人,旧与宇文邕同名,后改今名。
少寒微,尝为州小吏。
后为尔朱兆司马。
兆死,事窦泰,为监军。
窦泰为宇文泰所杀,协降,授大丞相府东阁祭酒,累迁相府属从事中郎,颇见信任。
后除直阁将军、恒州大中正,南岐州刺史。
镇压氐族起事。
宇文护征协入朝,委以腹心,赐姓宇文氏。
累官少傅,位柱国,爵南阳郡公。
护诛,协除名。
武帝建德中复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83 【介绍】: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子厚,一作德厚。
好学,博览群书。
武帝时,任五经博士。
元帝即位,至江陵。
承圣三年,西魏攻占江陵,立萧察为后梁主,留其事察,累官至都官尚书,领羽林监。
北周武帝慕其名,致书礼聘,诏令讨论《五经》,校定钟律。
授以骠骑大将军、露门博士。
讲述经义,为儒林所重,推为当世儒宗。
后复归梁,拜散骑常侍、太常卿。
有《周礼义》、《毛诗义》、《周礼音》、《毛诗音》等。
全梁文·卷六十八
重字子厚,吴兴武康人,中大通中补国子助教,后除五经博士。
元帝即位,迎致江陵。
江陵陷,留事宣帝,累迁都官尚书,领羽林监。
周主宇文邕聘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露门博士,还事明帝,拜散骑常侍太常卿。
至隋开皇三年卒,年八十四,赠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有《毛诗义疏》二十八卷,《周礼义疏》四十卷,《礼记义疏》四十卷,《乐律义》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67 【介绍】: 北周范阳涿人,字景仁。
卢辩弟。
博览群书,精于《三礼》,善阴阳,解钟律,又好玄言。
北魏孝明帝时释褐司空府参军事。
西魏文帝大统六年,携家西入。
宇文泰深礼之,除丞相府记室参军,累封燕郡公。
北周明帝时,官至陕州总管府长史。
宇文邕(北周武帝)少时,尝受业于光。
有《道德经章句》。
僧猛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8 【介绍】: 隋僧。
京兆泾阳人,俗姓段。
性聪敏,童孺出家。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北周武帝废佛教时退屏人事,幽栖以待。
入隋,文帝以猛年高德重,召至京住兴善寺,讲扬十地。
帝悦,授隋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宏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京兆泾阳段氏。童孺出家。遣缘进业。素负重望。数十年间。即事讲说。始魏文帝。迁都长安。诏猛常居寝殿。阐扬般若。一时勋戚。皆味道腴。及周受禅。诏住天宫寺。敷畅十地。听众奔萃。又诏于紫极文昌二殿。往来说法。当是时帝或有所顾问。猛必拔古据今。对奏详敏。往往称旨。黄巾之徒。或相构聚。妄加诘难。猛则徐握谈尘。一一穷破。上宣政间。将废释而存道。猛知不可谏。乃南渡而屏处。焉反建德并废二教。则猛无复闻于世。大象二年隋祖方龙潜。以大冢宰辅魏。政追访至京。令兴梵宇。仍诏住大兴善寺。即故陟岵寺也。十地之学。于是乎在。隋受禅。遂升国大统三藏法师。且委以弘护佛法。后徙寺于遵善里。而猛则每居云化。开皇八年二月四日卒。寿八十二。葬之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化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僧猛。俗姓段氏。京兆泾阳人。姿荫都雅神情俊拔。童孺出家素知希奉。聪慧利根幽思通远。数十年间躬事讲说。凡有解悟靡不通练。昔魏文西位。敕猛在右寝殿阐扬般若。贵宰咸仰味其道训。周明嗣历。诏下屈住天宫永弘十地。又敕于紫极文昌二殿。更互说法。当时旨延问对酬答无穷。黄巾之徒纷然搆聚。猛乃徐摇谈柄。引敌深涡。方就邪宗一一穷破。故使三生四见之语并屈当时。元始真文之经纷碎。曩日天师徒侣瓦解乖张。道俗肃然更新耳目。初帝。始齐三教。猛分为九十五门。后退一乘。更进三十有生之善。词甚崇粹学观所归。既不预帝览。遂沦俗侣。猛退屏人事幽栖待旦。随文作相佛日将明。以猛年德俱重。玄儒凑集。追访至京。令崇法宇。于大象二年。敕住大兴善寺。讲扬十地。寺即前陟岵寺也。声望尤著殊悦天心。寻振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弘护。未足以长威权。固亦光辉释种。移都南顿寺。亦同迁于遵善里。今之兴善是也。名虽居隶。而恒住云花勖徒课业。以开皇八年四月四日。卒于住寺。春秋八十有二。初将大渐。深照苦空。话言盈耳。翕然欲绝。语众曰。吾其去也。遂即神迁。时贵其置心不乱。葬于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花寺。今犹存矣。
窦炽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4 【介绍】: 北周扶风平陵人,字光成。
世为部落大人,后南徙于代,赐姓纥豆陵。
累世仕魏,皆至大官。
有谋略,善骑射。
北魏孝明帝正光末,随父避居定州,投葛荣。
尔朱荣破葛荣,转投尔朱荣,攻杀葛荣部将韩娄。
魏孝武帝即位,累迁朱衣直阁。
随帝西迁。
西魏文帝大统中,从宇文泰大败东魏骁将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累积战功,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
出为泾、原二州刺史,有政绩。
入北周,拜柱国大将军,封邓国公。
周武帝灭北齐,召炽历观相州宫殿。
及宣帝即位,营建洛阳,以为京洛营作大监。
入隋,任太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81 【介绍】: 北齐北海剧人,字叔朗,小名沙弥。
王猛六世孙。
魏末,官府徵召,皆不就。
后随高欢,为中外府功曹参军、常山王高演友,深得演器重。
文宣帝高洋昏逸,演屡谏,高洋疑为晞所教,髡鞭钳配甲坊,后又得为常山王友。
高洋死,废帝高殷立。
杨愔等执朝政。
高演在鲜卑贵族支持下杀杨愔等,夺帝位,晞实为谋主。
孝昭帝高演立,除散骑常侍,兼吏部郎中。
后拜太子太傅。
后主高纬武平初迁大鸿胪。
齐亡,周武帝以为太子谏议大夫。
全后周文·卷五
晞字督朗,小名沙弥,北海剧人,秦丞相王猛六世孙。魏永安初,除员外散骑侍郎,征署广平王开府功曹史,不就。神武以为中外府功曹参军、常山王演友。齐受禅,行太原郡事;废帝时以司马领吏部郎中;孝昭即位,除散骑常侍;武成即位,历东徐州刺史、秘书监;武平初,迁大鸿胪,加仪同三司。齐亡入周,为仪同大将军、太子谏议大夫。隋开皇元年卒,年七十一,赠仪同三司曹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3—581 【介绍】: 北周南阳新野人,字子山。
庾肩吾子。
文藻绮艳,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
仕梁起家湘东国常侍,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
侯景陷建康,信奔江陵,奉使聘西魏,被留不返。
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入周,封临清县子。
明帝、武帝皆好文学,并恩礼之。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官至司宗中大夫,以疾去职。
其《哀江南赋》为思恋故土之传世名篇。
有《庾子山集》辑本。
全后周文·卷八
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梁中书令肩吾子。为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台城陷,奔于江陵。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聘魏,留不遣。江陵陷,仕魏,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周受禅,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初卒,有《集》二十一卷。
僧昙崇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4 【介绍】: 隋僧。
咸阳人。
俗姓孟。
七岁入道,博诵法言。
受戒后志愈清厉,学行为同辈所推,号无上士,北周武帝以为周国三藏,任陟□(山左)寺主。
入隋,住清禅寺。
帝后钦敬,布施甚多。
临终,以衣资施于三宝,无疾而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阳孟氏。
七岁入道。
循听讲肆。
久之依止禅师开公。
而摄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厉。
学僧祇。
十有馀遍。
而讲解之。
致徒三百。
京辅以为宗。
后以言说无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发。
六行偏精。
五门并达矣。
开公以上首称之。
众中同学归敬。
开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训导。
声驰陇塞。
化满关河。
趋承下风。
千里相属。
周武帝尤加钦注。
诏曰。
崇禅师精悟独绝。
所领学徒。
淑于德义。
未闻有犯。
可为国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职事滞淹。
假以他缘。
奏乞于免。
诏从之。
及废教。
徇俗不自异。
诏授金紫光禄。
终无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潜德秉周政。
大法且复。
诏先度百二十僧。
崇预其数。
住兴善寺。
仍诏充寺主。
固辞。
乃募缘创寺。
以酬宿愿。
盖以法运之否。
昔尝许之云。
帝登极。
卒营九寺。
以足十数焉。
常是时。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为清禅寺。
以致众。
炀帝居晋邸。
斥民七十户水硙碾等。
为寺基业。
开皇初。
赐帛一万四千匹。
布五千端。
绵千屯。
绫二百匹。
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钱五千贯。
毡五十领。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图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业。
会教门载启。
深契帝心。
诏匠杜崇如法营治。
赐钱三千馀贯。
为砖瓦费。
又悉敛内宫。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袭。
使鬻之。
以资匮竭。
晋邸在杨越。
自其镇造露盘十一级。
始开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毕工致。
而冠之浮图之颠。
见者称叹。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诏崇出入禁籞。
无拥通宫籍。
以为常。
因为帝后。
述净土业。
帝每自称师儿。
后自称师女。
其恩礼之重如此。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无疾卒于所居之房。
寿八十。
上哀恸。
诏所司营给丧事。
塔全身于终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昙崇。
姓孟氏。
咸阳人。
生知正见幼解信奉。
七岁入道。
博诵法言。
勤注无绝。
后循听讲肆雄辩无前。
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念。
圣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从开禅师而从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厉。
遂学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讲解。
听徒三百。
京辅律要此而为宗。
后弊于言说更崇前观。
额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间树下为其居处。
既而光明内发。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犹死。
偏精六行冠达五门。
开公处众称为第一。
遂得同学齐敬。
又号为无上士也。
及师亡遗嘱令摄后徒。
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崇习静。
声驰陇塞化满关河。
寻路追风千里相属。
填门盈室坐诲门人。
或初修不净。
或终学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则。
周武皇帝特所钦承。
乃下敕云。
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
所预学徒未闻有犯。
当是尊以德义。
故则众绝形清。
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从而教导。
僧尼有序响名称焉。
每为僧职滞踪。
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免。
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
外顺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禄等衔。
并不依就。
虽沈厄运无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还炤。
即预百二十僧。
敕住兴善。
寻复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辞逊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颓毁。
私愿早隆。
谨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
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
遂割宅为寺引众居之。
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
赐额可为清禅。
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
隋氏晋王钦敬禅林。
降威为寺檀越。
前后送户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业。
传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亲正业。
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图一区。
用酬国俸。
帝闻大悦。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业。
于时释教初开。
图象全阙。
崇兴此塔深会帝心。
敕为追匠杜崇。
令其缮绩。
料钱三千馀贯计。
塼八十万。
帝以功业引费。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
以助随喜。
开皇十一年。
晋王镇总杨越。
为造露盘并诸庄饰。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举高一十一级。
竦耀太虚。
京邑称最。
尔后䞋遗相接。
众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调度。
种植树林等事。
并委僧众。
监检助成。
崇既令重当朝。
往还无壅。
宫閤之禁门籍未安。
须有所论执锡便进。
时处大内为述净业。
文帝礼接自称师儿。
献后延德又称师女。
及在于本寺则敕令载驰。
问以起居。
无晨不至。
自所获外利尽施伽蓝。
缘身资蓄衣钵而已。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迁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惨下敕葬焉。
所须丧事有司供给。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
为建白塔。
勒铭存今。
初崇未终七日。
寺内幡竿无故自折。
门外汲井忽尔便枯。
众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遗告曰。
吾有去处今须付嘱。
即以衣资施于三宝。
及至后夜觉有异相。
就而观之方知气绝。
无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闻。
莫不怀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2 【介绍】: 北周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萨保。
宇文颢少子。
从其叔宇文泰征战,有功。
西魏时任大将军、司空。
恭帝三年,继宇文泰执西魏朝政。
次年,拥宇文觉(孝闵帝)登天王位,建北周,自任大冢宰,封晋国公,专权。
旋废孝闵帝,立明帝宇文毓;又杀明帝而立武帝宇文邕
后为武帝所杀。
谥荡。
全后周文·卷四
护字萨保,文帝兄子,永熙末为都督,以迎孝武功封水池县伯,大统初加通直散骑常侍、征虏将军,进爵为公,迁镇东将军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骠骑大将军、开府,进封中山公,迁大将军。六官建,拜司空,寻为柱国。周受禅,拜大司马,封晋国公,拜大冢宰,寻行弑立事。明帝即位,拜太师,复行弑立事。武帝即位,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天和七年伏诛,建德三年谥曰荡。
共 1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