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齐幼主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0—1768 【介绍】: 清山东德州人,字抱孙,自号雅雨山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官两淮盐运使。以高宗追查历任盐政提引征银事伏法死。少时即工诗有名,后转而治经学,以为汉儒旧说最可信赖。喜刻书,曾校刊《雅雨堂丛书》,及当代诗文集多种,另有《雅雨堂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一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德州人。康熙辛丑进士,历官两淮盐运使。有《雅雨堂诗集》、《出塞集》。
维基
卢见曾(1690年—1768年11月7日),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山人。
山东德州人。
康熙末进士,乾隆间累官两淮盐运使。
因亏空牵连,下狱身死。
父卢道悦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
卢见曾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形貌矮瘦,人谓之矮卢。
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康熙五十年举人,康熙六十年中礼部试,赐进士出身,授四川洪雅县知县,当时地瘠民贫,税目繁多,见曾“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
雍正九年(1731年)补官江南亳州蒙城知县,并协理州务;不久又授六安州知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任江宁府知府,历官所至,多建书院。
乾隆元年(1736年)初任两淮盐运使,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被参一十七款,共诬赃银一千六十两”,获罪远戍,往塞外军台效力,谪戍塞外开始研究《易经》,他说:“余年五十有一,远投塞外,始学《》。
”乾隆九年召还。
乾隆九年任滦州知州,十年任永平府知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任两淮盐运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老还乡。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索贿未遂,于是举发盐政严重亏空,谕旨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详悉清查,盐政高恒、普福等皆得罪,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被牵连下狱,待秋后处决,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768年11月7日),卒于苏州狱中。
此案中,卢见亲家纪昀(纪晓岚)曾私自告密,乾隆命大学士刘统勋、吏部尚书托恩多、侍郎英廉三人调查,纪昀因此受牵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7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鄂谟托氏。
乾隆十三年,自翻译举人授内阁中书。
历任山西、江苏巡抚,查奏前晋抚和其衷、前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及运使卢见曾等贪污案。
后任云贵总督,督运入缅军粮。
解任后,以勒索知县王锡银四万余两事败露,被捕论斩,死于狱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7 【介绍】: 北齐后主之后。
名邪利,小字黄花,后字舍利。
本解律后从婢,有幸于后主高纬,宫中称“舍利太监”。
以生皇子高恒,赐姓穆,立为皇后。
后主自是荒淫无度。
幼主立,尊为太上皇后。
北齐亡,为北周师所擒,赐死。
僧照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611 【介绍】: 隋僧。京兆人。幼为僧,师于静霭。北周灭佛时,独居秦岭修习。隋初,出鄠县神田寺,养徒授业,名振渭川。文帝末,栖隐岐山。文帝欲召见,遣杨素谒之,以老疾辞。又欲重饰寺塔,亦拒之。凡为僧六十余载,三衣不改,以戒行为世所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京兆人。未详氏族。幼师静蔼出家。所至感化。屡获祥徵。第恐眩众。辄隐閟不敢泄。周氏废教。乃复独处秦岭。禅燕自娱。每顾影笑曰。世宁有乐过于此者乎。彼朝市间。俛仰尘俗。一何鄙陋哉。逮隋室隆兴。佛运益启。遂筑神田寺于鄠县南山之田谷。聚徒综业。名振渭川。方文皇在御。诏仆射杨素。入山宣旨邀之。不奉诏。上愈益敬慕。仍遣素致香币。而申之以诏曰。禅师德居物议。道映邃初。穷处岩阿。养素崇业。朕甚嘉焉。今送供奉。用展翘敬。素亦有所施予。且请受归戒。皆不许。大业七年。终于所居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僧照。
京兆人。
不详氏族。
幼年入道。
师于静蔼。
游履盛化。
每居幽隐频感徵异。
高恒度恐致惊俗。
故罕闻之。
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
独处秦岭高步松苑。
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宁有乐过斯者乎。
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
用斯优给一何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县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养徒纵业。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弥积。
逮文帝末纪。
栖隐岐山。
以照道德远闻。
意延相见。
令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见。
照预知之。
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
可办诸食。
明日果达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
及到照之住篱。
不觉惬然丧胆。
下乘将进欲步不前。
乃通信达照。
照端拱如初。
命素前进。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传诏。
馀无厝言。
久时少解。
乃以情告照曰。
山林幽静。
计无非异。
檀越善意相寻。
理无虚结。
食讫辞退。
照曰。
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继。
接对莫因。
素具事闻。
述其情惧。
帝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
乃重敕素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翘敬。
素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
卑处身心方陈对晤。
为说正教深副本怀。
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
照曰。
岩泉林野即可励心。
塔寺禅坊庄严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请受戒法。
照以戒行轻毁沈浑难清。
乃为说慈悲仁育。
陈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
以大业七年终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初照一受具后。
仪奉宪章。
六十馀夏三衣不改。
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
而重若太山。
初无离席。
及照之捧接。
轻若鸿毛。
因事以详。
斯亦大德之清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