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竺佛念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僧人。罽宾国人。能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世间法术,多所综习。在沙勒国,为太子达摩弗多所重,留养宫中。鸠摩罗什从而受学。后至姑臧,姚兴迎之,与罗什共译经。译出《四分律》、《长阿含经》等。辞还外国,至罽宾,得《虚空藏经》等。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此云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世奉外道。有比丘乞食其家。耶舍父怒驱之。遂手足挛躄。卜曰。坐犯大人。即求向比丘忏悔。遂愈。父大惊。俾耶舍师事焉。时年十三。尝随师逢虎嚝野中。师窘欲逃匿。耶舍曰。毋畏。虎且去。师问其故。曰虎已饱矣。前行见馀残。师心异之。年十五。日诵三万言。有异僧怜其慧敏。为乞食分共之。使无废诵习。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性高简以知见广大。自持视世。莫足以师己者。人亦以此短之。然见其风度。谈笑则又爽然。失所恨。以是反壮犹为沙弥。益从其舅。学五明诸论。年二十七乃得戒。常供众僧饭于沙勒王家。太子达磨勿多与语悦之。留以供养。罗什后至。复相研究欢甚。会什侍毋还龟兹。沙勒太子嗣位。时吕光伐龟兹。龟兹求敕于沙勒。兵未至。而龟兹陷。罗什为所执舍独东化龟兹。十年什在姑臧。遣书邀舍。国人留挽。又一年因夜与弟子。窃发。弟子曰。且日追至奈何。于是祝药投钵水中。洗足以行。黎明数百里。问弟子何觉。曰但闻疾风泪出耳。复祝药投水。洗足乃止。至姑臧什在长安闻兴以女子逼为非法。叹曰。好绵其可使驰之棘林中哉。什劝兴迎之使至。耶舍笑曰。明旨远降。便当驿驰。仰副檀越待士之勤。脱见礼如罗什者。即贫道未敢闻命。使还以闻。兴叹其几慎。遣使敦喻。乃肯来。兴郊迎。别建精舍于逍遥园。虽盛供设。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时罗什译十住品经。疑未操笔。至是审定。焉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时号赤髭毗婆沙又以其道。为什所师。号大毗婆沙。司隶校尉姚爽。请出昙无德律。兴疑其脱谬。试令诵差籍药方五万言及覆无误者。又译四分律。凡四十四卷。长阿含等兴以万缣施。凡所施积一屋。皆未尝问。或货之以造城南寺云。还西域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傅贾客寄凉州故人。
神僧传·卷第二
佛陀耶舍。
此云觉名。
罽宾人。
婆罗门种。
世事外道。
有一沙门从其家乞食。
其父怒使人打之。
父遂手脚挛躄不能行止。
乃问于巫师。
对曰。
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
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
数日便瘳。
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
时年十三。
常随师远行。
于旷野逢虎。
师欲走避。
耶舍曰。
此虎已饱必不侵人。
俄而虎去。
前行果见馀㱴。
师密异之。
至年十五诵经日记二三万言。
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
有一罗汉重其聪敏。
恒乞食供之。
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
年二十七方受具戒。
后至沙勒国。
时国王不豫。
请僧斋会。
太子见而悦之请留宫内供养。
罗什后至。
复从舍受学。
甚相尊敬。
后罗什往龟兹。
为吕光所执。
舍停十馀年。
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
时什在姑臧。
遣使要之。
欲去国人留之停岁许。
后语弟子云。
吾欲寻罗什。
可密装衣发勿使人知。
弟子曰。
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
咒数十言。
与弟子洗足。
即便夜发。
比至旦行数百里。
问弟子曰。
何所觉耶。
答曰。
唯闻疾风之响。
眼中泪出耳。
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
明旦国人追之。
已差数百里不及。
行达姑臧。
而什已入长安。
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
乃叹曰。
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
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
兴未纳。
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
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
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
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
今在姑臧愿诏徵之。
一言三详。
然后著笔。
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
兴从之。
即遣使招迎。
厚加赠遗悉不受。
乃笑曰。
明旨既降便应载驰。
檀越待士既厚。
脱如罗什见处。
则未敢闻命。
使还具说之。
兴叹其慎重。
至长安兴自出候问。
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
四事供养。
并不受。
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耶舍先诵昙无德律。
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
乃试耶舍。
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
经一日执文覆之不误一字。
众服其强记。
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
凡四十四卷。
并出长阿含等。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
道含笔受。
至十五年解座。
兴䞋耶舍布绢万匹。
悉不受。
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
名德沙门五百人。
皆重䞋施。
耶舍后辞还外国。
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
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佛陀耶舍。
此云觉明。
罽宾人也。
婆罗门种。
世事外道。
有一沙门从其家乞。
其父怒使人打之。
父遂手脚挛癖不能行止。
乃问于巫师。
对曰。
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
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
数日便瘳。
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
时年十三。
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
师欲走避。
耶舍曰。
此虎已饱必不侵人。
俄而虎去。
前行果见馀残。
师密异之。
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二三万言。
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
有一罗汉重其聪敏。
恒乞食供之。
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
然性度简傲颇以知见自处。
谓少堪己师者。
故不为诸僧所重。
但美仪止善谈笑。
见者忘其深恨。
年及进戒莫为临坛。
所以向立之岁。
犹为沙弥。
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
世间法术多所练习。
年二十七方受具戒。
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
每端坐思义。
尚云不觉虚过于时。
其专精如此。
后至沙勒国。
国王不悆请三千僧。
会耶舍预其一焉。
时太子达摩弗多。
此言法子。
见耶舍容服端雅问所从来。
耶舍詶对清辩。
太子悦之仍请留宫内供养。
待遇隆厚。
罗什后至。
复从舍受学甚相尊敬。
什既随母还龟兹。
耶舍留止。
顷之王薨。
太子即位。
时符坚遣吕光西伐龟兹。
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
沙勒王自率兵赴之。
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事。
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
王归具说罗什为光所执。
舍乃叹曰。
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
其忽羁虏相见何期。
停十馀年。
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
时什在姑臧遣信要之。
裹粮欲去。
国人留之。
复停岁许。
后语弟子云。
吾欲寻罗什。
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
弟子曰。
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
咒数十言。
与弟子洗足。
即便夜发。
比旦行数百里。
问弟子曰。
何所觉耶。
答曰唯闻疾风之响。
眼中泪出耳。
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
明旦国人追之。
已差数百里不及。
行达姑臧。
而什已入长安。
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
乃叹曰。
罗什如好绵。
何可使入棘林中。
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
兴未纳。
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
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
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
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
今在姑臧。
愿下诏徵之。
一言三详然后著笔。
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
兴从之。
即遣使招迎。
厚加赠遗。
悉不受。
乃笑曰。
明旨既降便应载驰。
檀越待士既厚。
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
使还具说之。
兴叹其几慎。
重信敦喻。
方至长安。
兴自出候问。
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
四事供养。
并不受。
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于时罗什出十住经。
一月馀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
耶舍既至。
共相徵决辞理方定。
道俗三千馀人皆叹其当要。
舍为人赤髭。
善解毗婆沙。
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
既为罗什之师。
亦称大毗婆沙。
四事供养衣钵卧具。
满三间屋不以关心。
姚兴为货之。
于城南造寺。
耶舍先诵昙无德律。
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
兴疑其遗谬。
乃请耶舍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
经二日乃执文覆之不误一字。
众服其强记。
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
并长阿含等。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
道含笔受。
至十五年解座。
兴䞋耶舍布绢万匹。
悉不受。
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
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䞋施。
耶舍后辞还外国。
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
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少往来凉州。有学行。静退不交世务。忘身求法。以晋隆安元年。适西域。与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至罗刹之野。闻天鼓声。释迦遗迹。多所瞻礼。善梵语。学旁行书。后还长安。从跋陀禅师游。跋陀如匡山。云亦随。所至混迹。久之来归。安止道场寺。译无量寿诸经。又住六合寺。译佛本行赞经。元嘉二十六年终。寿七十四。
名僧传抄
河北人也。志局简正。师友称之。太元十四年。入庐山。时年十八矣。值造波若台。通债少僧贞石筑土。云投一石。石相击。误中一犊子死。惭恨惆怅。弥历年所。隆安元年。乃辞入西域。誓欲眼都神迹。躬行忏悔。遂游于阗。及天竺诸国。与智严法显发轸。是同游造各异。于陀历国。见金薄弥勒成佛像。整高八丈。云于像下。箅诚启忏。五十日。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观者盈路。彼诸宿德沙门。并云灵辉数见(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宝云。
未详氏族。
传云。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云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随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云亦奔散。
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
众僧以云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云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云之所定众咸信服。
初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显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云。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云还都总理寺任。
云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以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照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等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当武德元年戊寅岁。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云。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云。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云。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照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敕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则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京兆蓝田人。年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讽出梵文。沙门竺佛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雠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两疏传授。各坛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悯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时遣内给事李宪诚。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赵凤。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一切俗僧。辄不得入。其时天长寺昙𨗉。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𨗉兴此。本寺宝意。神朗。彼钊。超侪。崇福寺超證。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敕照。依大历新定字样。杪写进本。至十二月。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并行。敕依照搜集。专彼研寻。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本记三卷。利言集二卷。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