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字伯言。明洪武中,以郡举入京,寻辞归。与梁寅方善,讲学石门山中。工诗。有《玉笥集》。
四库全书·玉笥集·提要
(臣)等谨案:玉笥集九卷,明邓雅撰。原本集首但题邓伯言,而不著其名。今案集中洪武壬戌辞聘诗,有雅以非才,例蒙郡举云云,则知其名为雅,而伯言乃其字也。又诗作于郡中徵聘之时,而末一卷为朝京纪行诗,且有应制赋钟山云气冱寒之作,则是当时恳辞不允,仍起送入都朝见后,始得请归老者矣。时梁寅方讲学石门山中,雅为其乡人,因以近藁属定,相与酬赠,篇什颇,多。辞荣名而就有道,其志操亦颇有可尚者。乃江西通志失载其人,诗集亦诸家俱未著录,惟此抄帙仅存。卷首有梁寅序及答书一首,何淑、丁节、戴正心序各一首,谢观题词一首,皆极相推挹。今观其诗,格调平正,虽未免稍涉率易,而气味冲澹,颇有自然之致,究,为不。失雅音,与梁寅石门集体裁正复相近,宜其契合之深也。明初诗人遗。乾隆四十五年六月恭校上。
玉笥集·原序
世谓文章有台阁山林之殊,故其气有温润枯槁之异。文章固然,诗之为道,亦犹是也。余独谓诗之作也,有正变焉。正固谓,盛。至于情,发于声,止乎礼义,又变之不失其正者也。情之所发,言辞出焉;声之所止,礼义存焉。故气应乎外,情发乎中。若功业加于民,声光昭于时,则其气自壮;和顺积乎中,英华见乎外,则其情自婉。气可以学而为,情不可以强而至。曾谓山林之不可为台阁,台阁之不可为山林乎?譬之太羹玄酒,醇醪隽永,查梨萍菹,淡腴酸涩,食者各适于口,而其出于自然者,盖不以气而以情也。余友邓君伯言,行纯而学优,才美而志远,少力于学,壮而未行,老,于。风骚,乃有所得。其为诗歌,每出人意表,简而不疏,直而不俚。其间道气运之盛衰,论人事之得失,往往从容不迫,而意已独至。使接踵陶韦间,未见其大相远也。视所谓山林枯槁者,盖不侔矣。是果气使之然欤?抑情乎哉?尝示余以所为玉笥集数百篇,且求为序。余因讽味有感焉。嗟夫今之于诗道者,或气满志得,则不暇以为。或羁愁穷困,则不得以为。若君者,学于少,得于壮,成于老,富贵荣达之心虽浅,而温柔敦厚之度愈深,是果诗之幸欤。其亦君之幸也欤。将见由变而之正,由山林而之台阁,所谓宣宫商,谐金石,以鸣国家之盛者,未必不在于君也。吾老矣,幸获见之,尚当有徵斯说。姑以是为序。 洪武乙夘七月既望,临川老友蠖闇道人何淑书。 观邓君伯言诗,如春风林坞,卉木鲜丽,泉石清泠,时禽响答,自然天趣,有动人处,繇其好尚之专且久也。推是心以往,何事不可求?使居通都大邑,观乎明堂郊庙之制作,则又将有得发而为金钟大镛之音矣。古有太史采诗以观民风,设今有之,则君之五言冲澹,中多古意。歌谣善讽切,最近人情,有足采者矣。尚勉焉以俟。 洪武丙辰之岁子月下浣,前承事郎监察御史丁节书。 余老处岩谷,诸贤以诗贶余者亦多矣。及观邓伯言父玉笥集,为之竦然。知其得之天趣,异于强作之者也。诗之搜罗以为富,雕绘以为妍,索幽以为奇,放情以为豪,若是者工则工矣。谓得古作者之意则未也。伯言之所造盖已深,故冲澹自然,华不为媚,奇不近怪,雄不至放,求合典则故宜然者哉。前御史丁君子坚评其诗,谓其好尚之专且久。故清丽自然,使居通都大邑。观明堂郊庙之盛,发而为金钟大镛之音。又当不止于是。斯诚不易之论,余虽欲加之一辞,未有能过之者也。虽然伯言吐其胸中之奇,以揽夫玉笥山水之秀。亦奚有不足。韦应物虽专城美禄,而诗多泉石之趣。孟浩然屏居草野,无郊庙之著作,而其诗亦显。伯言于韦、孟近矣,而进之益不已,则知之者当益众。余之言何为哉?特深好其集,故因观而略论之尔。 洪武乙丑秋八月望梁寅书。 古今论诗,以平淡为贵。然欲造平淡者,非工夫深至不能也。若陶渊明、韦应物、柳子厚三家,世所谓诗之平淡者也。以今观之,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其风调高古而辞旨简远者,非区区模拟所易到,诚可谓深造自得者欤。或有以浅近视之,是犹见玉器之天成,而以为无事乎椎凿也,其可乎哉?余至永丰之三年,闻新淦邓伯言氏工于诗,而未之见也。一日,其友徐伯澄来示其所著玉笥集,且曰:伯言恬退之士,于书无所不读,然皆用以资为诗,其用心勤矣。舍于同里黎季敏氏垂十年,而情好甚笃也。季敏尚友而好义,又深知诗,将率同志裒其所著,命工锓梓,以传于永久,蕲一言以为引。余读其诗,大抵清远条达,不为险艰藻绘之语,澹泊和平,而无忿懥哀怨之意,盖其情性然也。抑亦工夫深至,造于平淡之域。呜呼,其亦有得于三家之风调者乎。虽然余何足以知伯言。昔者欧阳公曰:知圣俞者无如修。然圣俞所自负者,皆修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修所称赏。夫以欧、梅之知,而酸咸异好有如此者,而况浅见薄识之士乎?余何足以知伯言,独爱伯言用心之勤,而喜季敏能成人之美也。故为书于篇首,而授伯澄使归之。 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下浣会稽山人戴正心序。
共527,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五言律诗
月夜有怀曾主簿伯曼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华月照虚馆,悲蛩鸣草根。
閒情还脉脉,离思更纷纷。
感慨不成寐,羁孤谁与论。
惟应弃官客,佳思寄琴樽。

此老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此老日无事,悠然天地间。
临池羡游鲤,倚槛爱青山。
心与白云远,意同芳树閒。
从渠逐声利,贫乐独希颜。

四皓对弈图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山中茹紫芝,石上弈残棋。
胜负本无意,行藏斯有时。
高风惟见画,白发总成丝。
抚卷怀千古,微公汉祚危。

送知县曹哲德明美解赴京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家住燕山北,官居紫淦浔。
三年惟饮水,永日祗弹琴。
政体吾皇意,天知令尹心。
行看书上考,入觐五云深。

题谢氏兰玉堂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琼树三山种,幽兰九畹香。
移栽宜胜地,列映近高堂。
自可纫仙佩,真堪比玉郎。
因之怀谢傅,几叶尚留芳。

寄周主事文瞻二首 其一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天上辞荣日,山中养道年。
閒将玉箸篆,写出白云篇。
夜月蒲萄酒,秋风䆉稏田。
知君有真乐,那得共盘旋。

其二
五言律诗
寂寞山房里,思君未识君。
空瞻一片月,还隔几重云。
伐木莺求友,巢松鹤不群。
物情与人事,感叹不堪闻。

谢友人惠首服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角巾存古制,何必华阳求。
一幅劳相赠,千金未足酬。
花间堪漉酒,松下免科头。
迥觉添萧散,逢迎远俗流。

谢子晟惠藤杖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岭表归来日,枯藤得几枝。
情深烦遣赠,老去赖扶持。
正直能同操,匀员颇中规。
终当乘暇日,拄到谢家池。

忆上海令黄子律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独坐看新月,长吟忆故人。
婵娟同此夜,离别又经春。
白发催人老,青山入梦频。
无由一相见,顾影倍伤神。

客馆辞归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铁冠兼卉服,老去乐清贫。
流水琴中趣,閒云物外身。
竹房留客惯,花径弄孙频。
自有幽栖处,喧嚣颇厌人。

题李氏盘谷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幽居似盘谷,流水绕柴门。
意适观鱼鸟,年深长子孙。
耕耘聊自给,理乱未曾闻。
何日操藜杖,从君远世纷。

题张行之竹间亭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偶逢溪上友,因造竹间亭。
路径通幽寂,烟云入杳冥。
坐来清客思,题处有僧名。
最喜安巢凤,朝朝刷锦翎。

挽黄玉润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未见还堪恨,云亡恨更多。
麟经藏箧笥,马鬣葬山坡。
无复蒲轮召,空闻薤露歌。
高风不可仰,吾道竟如何。

天际秋云起,官居思不任。
宁同弘景趣,还有狄公心。
渺渺千重白,微微万里阴。
因之忆亲舍,远在太行深。

送谢子厚随父之武昌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落日千山路,长风万里舟。
亲朋怜远别,父子乐同游。
白浪过彭蠡,苍烟望鄂州。
非耽览奇胜,定省足消忧。

题龙伯原桃源小隐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草屋孤村迥,桃花一水深。
不同潘岳趣,还有武陵心。
渔父应相问,仙家或可寻。
年年爱春色,把酒对芳林。

白石砚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一片太古雪,窗间犹未融。
坚凝端石比,莹彻水精同。
颇怪胚腪异,堪誇制作工。
琢磨经几世,挥洒对清风。

冰壶为宋一俊赋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表里俱澄澈,光涵一室中。
浑疑广寒月,落在水晶宫。
冷沁神仙骨,形全造化功。
平生爱萧爽,拟入访壶公。

题朱学渊石室山房 元末明初 · 邓雅
五言律诗
石室炎天冷,云窗白昼昏。
仙人常对弈,诗客屡过门。
檐外松千尺,琴边酒一尊。
陶然忘世虑,不似属乾坤。


共527,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