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子方,一字梓方,号诗庐,江西铅山人。早年肄业于震旦、复旦二校。精通英文,曾助林纾翻译西方小说。一生除诗之外,无其他嗜好。曾游于陈三立门下,称诗弟子。入民国,为徐又铮幕僚。晚年潜心学佛,有《诗庐诗存》。
诗庐诗文钞·题辞
诸诗清刚简质,的是江西法乳,至于功夫,则作者已于《赋呈吷盦》及《赠吴温叟》二诗自道甘苦。吾国比来世运虽屯,风雅未坠,然知以瘦澹二字为滴髓宗风者,乃不多觏也。甲寅四月望日,严拜读。 得足下诗稿,出门则携车中,读之三四番始尽,冲澹傲兀,自是西江法嗣,而性情真挚,在东野、后山间。以此已出时流万万,宜峥庐、节庵诸公之倾服如此也。无虑言之,似近体最胜,而五七古次之。若欲更上一层,亦只于沈郁顿挫处著手眼。又惜抱有云,诗笔之道,皆从声音證入,其语看似浅近,实文家圣解,不可忽也。复于此道尚是门外,感梓方厚意,无能为益,乃进所饫闻者,悚愧悚愧!梓方诗家,复拜手。 此子方诗也,苍劲瘦硬,山谷嫡派。于危城中长夜借此破寂寞,未能卒业而城陷,今遇诸沪上,因以归之。玉梅庵道士清拜读。 幽秀处近宛陵,近体之清空拔俗,简斋不能过也。纾方困于铅椠,得此读之,心为怡然。壬子十一月,题诗庐诗存后,林纾。 曩余未晤诗庐,既饱读其文矣,叹其志气迈俗,不类今士之所为。今遇之于京师,又读其诗,诗似尤胜于文也。愧余不能诗,无能赞益,展玩数过,徒有叹仰而已。甲寅夏日,其昶记。 作人及文字,惟俗难医。古今名人,真能免俗者甚少,文字虽工,言外往往有不好气味。大箸多不俗处,此在迹象之外,难与不知者言。山谷生平最恶俗,故诗如其人。若涂泽字句,装作风雅,愈令人不可耐矣。诗庐然吾言乎?衍书。 初读殊不觉奇,久玩乃知有异,如食橄榄,回味弥甘,此涪翁、后山诸公佳境也,不图今日尚见斯人。长沙郑沅拜读。
诗庐诗文钞·序
梓方卒后二年,其妻出所蓄金,为印其诗文若干卷,托予序之。噫!可谓贤矣。梓方少习英国文字,肄业江南水师学堂。卒业,乃师事吾父,学诗古文,勤苦淬砺,所作日益精进,往往吟诵思索,至废寝食。海内名宿,如马相伯、马通伯、严又陵、林畏庐、姚叔节之伦,皆低首请益。其诗清刻,务脱凡近,文亦如之。曩居江宁,为学校教授。改革后,屡官教育部、内务部,兼授徒学校。卒幡然崇信佛教,弃绝文字,而体羸弱多病,竟以死,年四十有三,可悲也矣。临终有诗数首,其声有哀焉。壬戌仲秋,陈衡恪。
诗庐诗文钞·胡诗庐传
胡梓方,名朝梁,江西铅山县人。善属文,尤工于诗。尝自署所居曰「诗庐」。丹徒马相伯、闽侯林畏庐、桐城姚叔节各为之记,闽侯严幼陵又为之说。因自号诗庐,而人亦以诗庐称之,从所好也。少居江南,习水师,江督张文襄公遣游日本,考察海军。既归国,为南琛、镜清等兵舰从官,有劳绩,以体弱不适海居,弃之。就江宁提学使临川李梅庵为两江师范学堂及上江公学教习,兼任提学使署阅卷官。尝以治事之暇,从义宁陈散原游。又以严幼陵少习海军,而以诗文雄海内,乐慕其为人,治诗文益力,所学因以大进,散原、幼陵亦亟称之。民国元年,余与诗庐同官教育部,见其视当世之务,虽若弗甚措意,然皆了了于心,偶有议论,或为人治牍,皆曲中事理,条理缜密,盖能素位而行,不欲徒托空言者,余敬而友之。既又见其持躬慎约,恒昕夕孳孳,冀有所树立,以遗其子孙。其为诗文,往往以一字之谨严,终日苦吟,至于忘废寝食。则稍稍诤之,谓:「子孙承吾身后,弗足逆吾虑,诗文以怡性情、达事理而已,奚以自苦为?」诗庐曰:「不然。诗文虽艺事,吾一下笔辄作千秋想,不若是,曷由垂世而行远?若子已长大,吾子且在襁褓,吾乌能恝然哉?」然诗庐实多病,颜色憔悴,又不肯自暇逸,日益羸弱。自余再至京师,见其状,乃劝之学佛,冀其稍稍解脱。诗庐则欣然乐从,皈心净土,并自定日课,精勤修习,不复多为诗文。后虽任西北筹边使署秘书,军书旁午,役役甚劳,而力行终弗稍怠,甚可敬也。皖、直事起,诗庐睹国事日非,疾乃益甚,遂以辛酉四月殁于京师。余悲其有诗文之好,而遗孤皆幼,其所著《诗庐文钞》、《诗庐诗钞》若干卷,久或散佚,因辑而刻之。书将成,余甥夏震龙忽抵余书,谓诗庐平时事无钜细,必反复斟酌,蕲于至当,及至临殁,曾未关属一事,语及一人,即其夙所深惜之诗文稿,散置案头,亦殊不言念及之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昔贤以为难能,而诗庐竟于死生之际,行所无事,可谓异矣。余于是知诗庐之学佛固已有得,而文字之不足以为障也。然余终不忍弃其畴昔所言止而不刻也。刻资凡若干金,皆其夫人所输。夫人氏陈,贤而得大体,盖能成诗庐之志者。有子三:金麟、金华、金荣。中华民国十有二年癸亥一月既望,蒋维乔撰于因是斋。(录入:顾青翎)
共384,分2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五言律诗
春日喜善侄至(丁未)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汝袭春风至,相携仔细看。
天涯怜骨肉,来日正艰难。
归梦飞云断,江花落日寒。
眼前不称意,强为报平安。

怀旧(戊申)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所思皆骨肉,无梦到天涯。
谈笑成千古,悲欢又一时。
东风原上草,细雨镜中丝。
此意谁能识,空山问子规。

秦淮小集(戊申)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岁寒百无赖,爱此风日清。
出门呼朋旧,置酒话平生。
款款船头水,盈盈廔上情。
欢长日苦短,暮色压层城。

野望(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寂寂向黄昏,驱车登古原。
交游离别地,酒泪短长痕。
鸦背夕阳好,渡头人语喧。
祗因甘落莫,衰病不须论。

遣怀(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群动有时息,吾怀谁与同。
天涯为客久,江上几人逢。
落日斜川渡,深山古寺钟。
何当成独往,云水踏重重。

立春前夕独酌(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有客悲长夜,明朝又是春。
何乡可就食,得子倍思亲。
梅意风前动,芳心物外驯。
一尊敢辞醉,聊取祓酸辛。

除夕发书四弟(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一岁向灯尽,万哀竟夕生。
衰宗存弱弟,遗墨抚吾兄。
阅世多深语,隔书有哭声。
故园人不寐,应共此时情。

茧庐过金陵见访(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江海阔如许,寻常相见难。
春风送客至,怀抱为君宽。
华发同摇落,深杯照肺肝。
喧腾方一世,何处共投竿。

八月十四日扫叶楼与星悟上人閒话(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士有百无能,能堪一世贫。
偶然出临眺,高语隔轻尘。
落日初归雁,西风昨忆莼。
老僧话兴废,疑是六朝人。

重九扫叶楼(己酉)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微生各有托,而我独何为。
此日真堪惜,高楼多所思。
江声不到耳,月色空横眉。
千雁铺天影,行行照酒卮。

避乱居鄛作(辛亥)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江南争战地,旧有未招魂。
世乱儿为赘,秋高客到门。
死生一相问,哀乐百无痕。
新识畦蔬味,扶僮学灌园。

十一月十五月下作(辛亥)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相传有此月,一岁一当头。
迥迥看吾在,盈盈居上不?
万方同一嘅,百念属千忧。
况是岁寒候,关山人倚楼。

除日舟发芜湖(辛亥)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诸帆如凫集,张翼下江津。
岂识短篷中,乃有苦吟人。
水近可为鉴,影乱失其真。
寂寞伴舟子,笑言相与亲。

怀逝(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骨肉今馀几,风尘欲老吾。
年来乱亟矣,地下汝安无。
俯仰足三叹,梦魂为一呼。
岂徒悲逝者,亦自念清癯。

次韵几道先生题余诗本之作有感(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名流略已尽,眼底数高贤。
论议有馀地,穷愁非属天。
儒真一世弃,拙为故人怜。
寂寞春风里,长歌学放颠。

中秋日讹言有警月下閒步出门有触成句(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著我百寮底,还同虱处裈。
终朝无一事,对月有千言。
兵气今犹郁,市声晴更喧。
起扶孱影出,分付莫关门。

简叶大浦孙(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不图离乱后,还复有今年。
转徙吾真惯,安居事偶然。
风寒□□雪,衣薄待装棉。
欲托南归雁,幽怀不可传。

遇安农京师得诵其近句未三日又告别(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一别闻无恙,相逢知几时?
不期于此地,又得诵君诗。
照面都非昔,牵肠各有思。
明朝雁声里,浩荡故人归。

九日都门作(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十年九重九,九度客江南。
自别前游处,都成隔世谈。
浊醪如水贱,新柿带霜甘。
总为北寒早,黄花馀两三。

冬日喜涧秋至京师(壬子) 清末民国初 · 胡朝梁
五言律诗
眼底今馀子,萧疏共岁寒。
儒宁关治乱,狂欲裂衣冠。
吹沫能相活,飘歌总易残。
瞢腾人海里,留得两萍看。


共384,分2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