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9—997 【介绍】: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开宝六年封晋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对割据政权继续各个击破。三年,平海军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四年,亲征,平北汉。乘胜攻辽,于高梁河大败而归。雍熙三年,再命将三路攻辽,大败,遂行守内虚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强中央集权,收节度使所领支郡,扩大科举取士,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加强“重文”风气。淳化中,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
黄鹤楼志·人物篇
赵光义(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赵匡胤弟。执政21年,励精图治,重视文化,史家称其为一代明君。赵光义好读书、喜词赋、善书法,《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书作品《登黄鹤楼》诗碑帖,论者评为“草法娴熟,笔势婉转,疾徐缓冲,提按顿挫,恰到好处,尤其是气壮力强,宽博圆融,有帝王之气概”。
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辅太祖创业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禦使,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封晋王。开宝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兴国。绍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陈洪进纳土,钱俶入朝。未几,灭北汉。乘胜攻辽,欲取幽冀地,败归。雍熙三年再攻,又败。此后行守内虚外之策。罢节镇领支郡以强化朝廷之权,置审刑院以统司法之权,设考课院、审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场积弊、增科举名额以广取士,建崇文院、敕编《太平御览》诸书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纪元五: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诠》三十卷、《御制缘识》五卷(均存)。详《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纪》。
共526,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五言律诗
逍遥咏 其一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逍遥知语默,境外见真空
有位皆玄感,无缘不用功
义说三才理,幽深万事通
因依堪法则,答谢向旻穹
⑴ 原注:圣人之御理也,不凝滞于物,不封执于教。发言合道,守静惟真,所以语默一致,逍遥自适也。
⑵ 原注:真空之旨,超越尘境,故须游心于杳冥,忘情于物象。妙用无际,绵绵亘古焉。
⑶ 原注:处非常之位,明非常之道,皆符契上玄,俯顺庶品,故使乐惟长保永福也。
⑷ 原注:妙本冲寂,修之仗缘。其或真性未明,尘心尚壅,纵勤功用,事亦虚劳矣。
⑸ 原注:天地剖判,人伦攸依,淳风既微,礼教斯著。三才位而万事彰矣。
⑹ 原注:极深研几,退藏于密。此乃道体幽微,虽通济万物,而日用不知矣。
⑺ 原注:《道经》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盖行无为之化,以理有为之俗。范而则之,何淳素之不复哉。
⑻ 原注: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故以万物为刍狗,盖不责(原校:宋作贵)其报。然覆载之内,谁不尊戴于穹旻矣。

其二
五言律诗
大道虚无境,信之则有灵
幽深玄妙理,运转几曾停
拘束从何益,周通静杳冥
真空非作相,善应保安宁
⑴ 原注:大道冲粹,凝湛一真。应用无方,本乎妙极。虚通之物,尽契玄元矣。
⑵ 原注:上士勤行,信而有徵。神灵谷盈,善得道用者矣。
⑶ 原注:抱一之功,幽隐深邃。照用玄览,体括虚无。应物自然,究理何极。
⑷ 原注:天地权舆,妙本见气。滋养万物,运转无穷。动而愈出,故未暂停也。
⑸ 原注:道之所宗,逍遥任性。变通为用,虚极为玄。或见滞于情,事有拘执,则有何益矣。
⑹ 原注:杳冥之理,生成之用。周通万汇,动息常静矣。
⑺ 原注:真空之妙,非色非形。取相而观,背乎道矣。
⑻ 原注:善庆之功,旌乎感应。天清地宁,自然长久矣。

其三
五言律诗
我自常安乐,凡情勿笑耶
云生诸洞府,棘不放仙花
地卑三光照,天开五色霞
未知何所是,善愿理交加
⑴ 原注:逍遥之道,理契希夷。达其深源,自然安乐矣。
⑵ 原注:道本渊奥,宗旨甚深,下士闻之而大笑,故诫之矣。
⑶ 原注:洞府皆神仙栖隐之方,故云霞渺邈,非洞府而不生。
⑷ 原注:根性既殊,仙凡自异。谅其棘刺,不秀名花。盖明修道之士品类有殊矣。
⑸ 原注:地本卑下,而能厚载,得一以宁,功契上玄。合三光之照矣。
⑹ 原注:天法于道,道法自然。运用生成,于物不滞。乃五色霞光纵横分布。
⑺ 原注:道本凝寂,而昧之者孰了其元。故《道经》云吾不知其谁之子,其斯之谓欤。
⑻ 原注:于诸法中而得至理者,乃因善愿矣。愿之与理,俱不可废矣。

其四
五言律诗
我达逍遥理,阴阳运五行
道从初一变,德合混三清
圣境堪依仗,狐疑事不成
异端违雅淡,返祸自轻生
⑴ 原注:触物无滞,名曰逍遥。舒卷任情,乃达其理。随用利物,其惟圣人乎。
⑵ 原注:一阴一阳,动转不息。潜运五行之气,用全二仪之功矣。
⑶ 原注:混元之前,澄寂无状。洎道生乎一,一生乎三,变其淳漓,不出于道也。
⑷ 原注:变浇漓之风,归淳素之化。是以太上立德,德立道生,可以脱五色之樊笼,跻三清之圣境。
⑸ 原注:抱一还源,穷神入圣,故境界之超异也,复何胜道哉,诚堪依仗耳。
⑹ 原注:于事不决,妄起迷疑,如狐之渡冰,犹预多虑。志既不一,事亦难成。
⑺ 原注:道性冲淡,守之则真。其或攻乎异端,是乃违于大道矣。
⑻ 原注:既不纯和秉洁,仍闻顺俗背真。真境未臻,祸阶先及,自贻伊戚,可不谓轻生乎。

其五
五言律诗
逍遥人控鹤,碧落压天津
达理通含识,虚无即是真
河车谁肯信,铅汞本相亲
造化皆如此,今缘论宿因
⑴ 原注:优游自适,至人不拘。或驾鹤以凌虚,显逍遥之不滞。
⑵ 原注:圆盖四垂,压乎四极。诚为神仙胜赏之处也。
⑶ 原注:物理虚通,道性无别,一以贯之,其在兹矣。
⑷ 原注:虚无妙本,体本即真,物物周通,何往弗济。
⑸ 原注:延龄妙术,传乎至人。正气河车,信非凡庶。
⑹ 原注:铅汞相资,阴阳共致。于道非远,名曰相亲。
⑺ 原注:虚而无心,动而有应。造化万汇,功成一揆。
⑻ 原注:积功累德,诣道见真。谅此今缘,本由曩植。

其六
五言律诗
何处堪依仗,经心便皱眉
世情多诡诈,业重信愚痴
取次招他谤,违非不自知
貌恭无德行,祸福在修持
⑴ 原注:法天为父,禀地为母。以德为弓,以义为裘。用仁作冠,兼信为冕。自然堪依堪仗也。
⑵ 原注:道济天下,功合玄穹。耻不义而取,愤不仁而入,所以皱眉尔。
⑶ 原注:狐面狸德,言与行违。既乖礼义之风,难居仁寿之域故。
⑷ 原注:《易》曰:履,德之基;谦,德之柄。本乎信,崇乎仁,岂愚昧而得也。
⑸ 原注:露才扬己,自是他非。首招其谤,直为怨府尔。
⑹ 原注:老氏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故行乖德薄,自不知尔。
⑺ 原注:夫貌恭柔佞,必外现礼容,内荏恶行,故宣尼云:色厉而内荏也。
⑻ 原注:《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此正在改过修持尔。

其七
五言律诗
虚无知大道,极意思悠然
摩日云中雁,潇湘水似天
孤峰高远近,宝月莹团圆
信解明开悟,青霄在目前
⑴ 原注:虚极无为,绝于视听。逮乎应用,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达斯妙者,所谓知大道矣。
⑵ 原注:意之极者,所谓忘其象也。则神思悠然于物表,非世态之所拘尔。
⑶ 原注:至于道者,则情无所滞,形无所羁,如雁在空,优游自适。
⑷ 原注:潇湘之水,凝碧如天。况乎达人,性其情而合道,忘其象而入无,得一混然,良在斯矣。
⑸ 原注:峰之高也,则洞观遐迩;道之高也,则妙入有无。达往知来,如视诸掌。
⑹ 原注:皓魄圆时,无幽不烛。况达道之士,玄览周通,则物无遗照矣。
⑺ 原注:至道冲虚,超乎言象。非信解明白者,不能开悟于玄奥尔。
⑻ 原注:九重霄汉,渺邈无涯。一以贯之,宛同目击,庶几乎不出户而知天下矣。

其八
五言律诗
逍遥名有理,得一便知空
道本皆深邃,凡为不易穷
品流才雅淡,格致意潜通
救世传相益,因成顺八风
⑴ 原注:夫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虽道无常名,而名有常理。以其绵日月而不老,配天地而长存,故得谓之逍遥矣。
⑵ 原注:既穷真一之门,便造真空之境。夫如是则得无所得,得之大也;知无所知,知之至也。
⑶ 原注:源至道之来,则持(原校:宋作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及也。信所谓深而且邃矣。
⑷ 原注:崆峒绝境不可以苟求,汗漫真踪不可以力致。至若心期玉室,志慕丹台者,凡有所为,未易穷也。
⑸ 原注:餐朝霞而养素,吸沆瀣以食(原校:宋作含)精。既曰清虚,识惟雅淡。若此之品流,即仙方(原校:宋作才)耳。
⑹ 原注:格致玄同,机关密契。志以道宁,意潜通也。
⑺ 原注:万年神术,良足以救世也。传而习之,则有以见复性命之源,践长生之域,斯可谓之益矣。
⑻ 原注:吐故纳新,澄神导气。内凝一真之性,外调八节之风。动顺天和,咸归妙本。

其九
五言律诗
谁测玄机圣,天功地久长
群生皆是性,道德有圆方
妍丑随情意,于戏细酌量
达人知淡泊,默默见非常
⑴ 原注:玄机幽邃,非凡情之所测。惟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故能显诸仁、藏诸用也。
⑵ 原注:范围天地,周备其理,故使能长且久,不随物变尔。
⑶ 原注:群生类聚,营务且殊。其间巧拙不侔,贤愚莫等,论其幻情则有别,推其道性则一同。
⑷ 原注: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此乃功用两全,方圆一致也。
⑸ 原注:道非美恶,情自妍丑。《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盖美善无主,俱是妄情矣。
⑹ 原注:圣人欲令穷理尽性,从无入有,故发叹辞,诫劝学道之流审细参详,达于玄奥尔。
⑺ 原注:寂寥虚静,湛然常存。达人体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⑻ 原注:非常之道,在于无欲而观。是以古先哲王行不言之信,处无为之事。玄默之见斯为要妙矣。

其十
五言律诗
道德谁分别,逍遥我自由
时情人不达,深理少相投
己是终无益,非他作逗留
奈何为各异,未定复还休
⑴ 原注:德者,道之用。志于道,据于德,异派同源,无分别也。
⑵ 原注:优游自若,放心于自得之场,外物不能浼其中,我自由矣。
⑶ 原注:道即日用而不知,一人用之不闻有馀,天下用之未闻不足,盖人不达也。
⑷ 原注:道者,通幽洞微之玄,盖不知其妙,而少相投也。
⑸ 原注:修道之士,若恃己之能,《老子》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终不为益也。
⑹ 原注:不缄其口,非饰于他。不惟违理损物,兼于道悬远也。
⑺ 原注:达士迷人,情怀各异。君子依道,小人随利,无奈何也。
⑻ 原注:心尚犹豫,不能勤行,往复思之,却生惰慢。

其十一
五言律诗
奥义通玄化,精微妙入神
功程随志愿,贬降背于真
静默堪为法,无言事可亲
逢师传口诀,金玉变埃尘
⑴ 原注:夫至道冲邈,包乎奥义,故能通于妙有,叶于玄化矣。
⑵ 原注:杳冥之精,通微隐妙,盖善究虚极,以彰得一。神授其灵,应用无竭也。
⑶ 原注:积德累功,趣乎妙道。行随愿感,报应斯明。
⑷ 原注:道本无言,依言显道。以是非而取相,或贬降以拘情,动念乖真,背于道矣。
⑸ 原注:静默之妙,志守雌静。事可轨持,善契真理。
⑹ 原注:大音希声,无言契道。理事俱寂,息用澄神,惟德是修,故可亲也。
⑺ 原注:玄元秘旨,妙出有无。在三之义既严,得一之源可究矣。
⑻ 原注:富莫富于无贪,贵莫贵于得道。道既可得,心故无贪,视金玉如埃尘,诚可信焉。

其十二
五言律诗
清静真空理,不无解者难
纵横依见性,廓落智中观
坦荡归仁德,辛勤久远看
勿教为逆顺,平地入云端
⑴ 原注:妙本无极,目之清静,尘滓不染,是曰真空矣。
⑵ 原注:至理眇邈,有物非形,而为学则日益,为道则日损,得无难解乎。
⑶ 原注:于物不滞,任用无方。其可洞明,依乎见性。
⑷ 原注:理本寥廓,而智者达之,如指诸掌矣。
⑸ 原注:至道玄远,坦然宽大,垂象示变,人可则之,皆归仁德矣。
⑹ 原注:勤心慕道,立志求真,且(原校:宋作是)非动躁而可成,在乎久远矣。
⑺ 原注:逆即违理背道,顺乃负阴抱阳。今(原校:宋作合)制度罔僭,修养应候,焕然可知也。
⑻ 原注:御气乘虚,在乎道成功著,而况德合上玄,仁资庶品,自地升汉,岂为远哉。

其十三
五言律诗
乾坤常运转,兀兀见众生
利物终相应,施为愿要精
身慵何隐遁,舌辩谩纵横
种性归真理,因缘有重轻
⑴ 原注:乾刚坤柔,各立其用。昼行夜转,以成其功。故曰天道东南,地道西北,而运转不息也。
⑵ 原注:众类之生,遍乎天地。尽受阴阳之覆焘,皆从造化之发生,然则兀兀陶陶,日用而不知也。
⑶ 原注:内守于正,外利于人,普育黎元,汎爱群庶。必同声相应,无不合于大道矣。
⑷ 原注:欲立身行事,尅己安人,须发大心,以利万物。施为作用,故要精勤。
⑸ 原注:其或独善乎一身,慵于济物,退处岩薮,慕于寂寥。斯乃违覆载之深仁,行隐遁之小道耳。
⑹ 原注:其或巧言佞辩,口给心非,无实利以及人,有虚饰而在己。终乖不言之理,谩施纵横之机焉。
⑺ 原注:人之禀性虽有不同,至摭实而为谈,须去非而取善。不向真理,何所归乎。
⑻ 原注:同乎浩气,处此人伦。盖修因立基,已有善恶,及禀质受性,乃有重轻者焉。

其十四
五言律诗
仙经无限意,龙虎返丹砂
采缀阴阳理,终期岁月赊
求来皆有应,不信固难誇
忙说闲清境,真诚悟几家
⑴ 原注:丹台妙诀,玉简灵书,盖传乎修真养素之方,岂独尽乘虚步云之旨。秘乎紫府,可得而窥也。
⑵ 原注:阳龙阴虎,二气迭运,盛之大药,力同神速,
⑶ 原注:法奇偶之正理,著变化之玄功,焕尔还丹,大哉妙术。
⑷ 原注:易朝菌之促,为大椿之龄。有以见壶中日月,物外风尘,皆可以至道穷之者夫。
⑸ 原注:功行相资,自足同济。志必感神之道,声必应响之谈,其来著矣。
⑹ 原注:释以信为功德之母,儒以信为景行之先,如尚滞疑,固难启迪。
⑺ 原注:不吝发挥,开乎蒙昧。三清胜概,如视诸掌。
⑻ 原注:信必由中,言必于典。真诚无妄,群动可依。

其十五
五言律诗
阳与阴和合,须从一字求
分明皆是象,作相不能投
举措先真实,精粗各自柔
恒持通觉悟,万派水东流
⑴ 原注:《丹经参同》云:阴者道之基,阳者形之始。故阳因阴有,阴禀阳孕,能滋万物,为万物基者也。
⑵ 原注:考五行之精,抱真一之道。脱落尘世,游心冲寞。故老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是也。
⑶ 原注:圣人取象,阳精阴魄。积九数以先立,摄万物以皆归。故《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⑷ 原注:夫大道者,寂寥无声,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岂作相而投,何挹持而得也。
⑸ 原注:谦弱者,德之柄;柔和者,道之用。必处其厚,而居其实也。
⑹ 原注:学有精粗,盖性有利钝,亦在守其柔弱,弃彼坚强者矣。
⑺ 原注:道性虚极,妙本湛然。当须绝弃尘境,觉悟玄解,持守雌静而已。
⑻ 原注:百谷朝宗而东注,天地之常道也。《易》曰巽利东南,泽润万物者,莫大乎水德,以况于道之用也。

其十六
五言律诗
铅汞精修鍊,阴阳协物情
花开黄道正,药就紫烟轻
海峤浮云合,神光照室明
彩霞高丽日,细意话长生
⑴ 原注:铅汞之亲,虽同母子,制之失度,倏类参商。理须精研,然可修鍊。
⑵ 原注:得其真诀,丝毫不差,则自然阴阳相生,变化无爽,所谓冥符于至诚(原校:宋作諴)之感尔。
⑶ 原注:黄牙白雪,灿若花开。用之则可以变通,饵之则可以久视。黄者,中之色也。
⑷ 原注:丹之成也,则有紫烟轻覆于金鼎,斯则神功内圆,灵气外溢之象也。
⑸ 原注:丹之神也,服之可以羽化。则蓬壶阆苑,回合浮云,皆为往来所践之境。
⑹ 原注:骨之换矣,颜之驻矣,则百骸调理,三田清静,自有神光,晶荧照空。
⑺ 原注:五色霞凝,光吞丽日者,皆由内景清虚,感灵贶而外著矣。
⑻ 原注:丹成道至,功行兼济,则平步三岛,高接九真,夫如是则可以论大道长生之理。

其十七
五言律诗
照然明道德,万象有其端
变化疑谁信,超凡入圣看
幽玄深自在,眇邈就中难
但味风尘里,方知宇宙宽
⑴ 原注:达妙一之本,穷玄化之微。既象帝之先,乃为气之祖。道之至也,德亦生焉,照然明白,即可知矣。斯乃深行之谓也。
⑵ 原注:虽万象分岐,而三元一致,以其非道而不生,故得言其端矣。
⑶ 原注:与时消息,应物变化,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首。如是则惑之者其孰能信之乎。
⑷ 原注:圣人不凝滞于物。万物未尝无,然物不能为累者,以其高超象表,迥出凡机,方能穷变化之源,入希微之妙也。
⑸ 原注:非夫周旋至道自在成功者,则无以洞其幽玄。
⑹ 原注:玄津眇邈,圣性凝深。非耳目之可求,岂形声而能取,是曰难矣。
⑺ 原注:冰雪其容,风尘不杂,道之胜也,细而味之。
⑻ 原注:虽宇宙之至大,而道亦行乎其中矣。方知道之宽也,妙万有而言,则何物而不能生成哉。

其十八
五言律诗
世界无穷尽,论之远更深
阴阳分皂白,瓦砾变黄金
报应终还有,邪求不易寻
匆忙谁正定,须是合天心
⑴ 原注:两曜分照,五纬标方,天覆地载,莫知穷极也。
⑵ 原注:乾坤分列,尊卑定位。论其远则神无方,言其深则道无在。至矣大矣,惟圣明之。
⑶ 原注:日月运行,阴阳生伏,体之修鍊,若缁素之在目,焕然自分尔。
⑷ 原注:法遵五行,丹成九转。化至微之物成至贵之宝,岂为难哉。
⑸ 原注:至于艺者,无不考图牒,顺刚柔,内蕴至诚,外施阴德,玄功暗助,神丹必成。故真人云:若我陈伪谬之言,则天厌之。是知报应不虚矣。
⑹ 原注:求归道而守迷,欲履正而怀曲,徒经岁月,不究指归。期遇真人,欲成至药,逮于白首,转益狐疑也。
⑺ 原注:动静之制,含育之候,固非匆遽,求成其功。正定不恒,徒勤修鍊。
⑻ 原注:真诚不差,天心自合。故崇效于天,以济万物而成于事,何不克哉。

其十九
五言律诗
世利贪拘束,欺心自不知
一真求意在,四叙绝参差
顿悟超诸圣,娱情改换痴
生前如似梦,愿重细推之
⑴ 原注:人居浮世,而贪为生之利,则自羁縻而远于道也。
⑵ 原注:外因贪利,内即欺心,失于自然而不自知也。
⑶ 原注:道生于一,而育万物,人能得一,万事斯毕矣。
⑷ 原注:通变万物,莫大乎四时。得道之妙者,同乎四时,绝其参差,可以齐圣也。
⑸ 原注:人若悟道,道亦通人,人道若合,超凡登圣矣。
⑹ 原注:达人乐道,可以自娱,顿豁襟怀,永无凝滞矣。
⑺ 原注:净生瞬息,不达抱一守真之道,兀兀然皆如梦中。
⑻ 原注:至士切于大道,道不违愿而得之,细而推之,皆由于愿矣。

其二十
五言律诗
愚痴常似醉,何异梦中人
欲达终无见,怀疑道岂亲
非为贪闭口,那是益于身
先生堪寂默,种福不传因
按:《御制逍遥咏》卷一
⑴ 原注:性昧于情,智劣于识。蠢蠢凡愚,常犹醉矣。
⑵ 原注:迷道之人,其昏若梦,真心未达,在理何醒。
⑶ 原注:妙道非远,而中智已降,欲达未能者何?无颖悟之见识也。
⑷ 原注:真元之气,抱一之瑞,若犹豫而求,则疏远矣。
⑸ 原注:背道之贪,非为之议,固惟缄口,静默为先。
⑹ 原注:扰扰尘寰,区区动识,迷者坠,悟者升。如能顺理契真,则于身益矣。
⑺ 原注:古之达道者,不言而化。故维摩之默然杜口,仲尼曰予欲无言。
⑻ 原注:世福犹种植而生,道离色形,诸相泯息,故不传因也。


共526,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