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虽有三,郊则惟一。
因正岁之更始,卜上辛而协吉。
圣人飨帝,礼莫重于感生;
夏数得天,气遂迎于长日。
原夫损益殊世,质文异宜。
谓治人之政,则可得而革;
奉天之礼,则无得而移。
必正其节,必严其仪。
五精不同,虽各祀其祖出;
三正非一,而咸贵于夏时。
若乃历告王春,律回人统,天地之气交泰,阴阳之和错综。
验之于卦,三著之效已明;
参之于天,大报之仪可用。
于是天子对越在上,亲见于郊,席以稿秸,器用陶匏。
因天事天,则发生之候为称;
禘祖配祖,而肸蚃之灵可交。
故曰:祭莫重于时,时莫先于孟。
将修严父之飨,必用前王之正。
盖所以钦若昊天,迪知帝命。
用祈农事,顺启蛰而布和;
将拥神休,迨发春而施令,然则周以建子,其阳尚藏;
商以建丑,乃地之方。
皆不足以逆繁禧于吉土,格上灵于彼苍。
是以稽合徂后,发挥盛王。
统和天人,是资出震之始;
降兴上下,聿为嗣岁之常。
古之制也,此其盛者。
德非王不足以兴大禘,禘失时亦何以格纯嘏?
故鲁侯博卜,《春秋》讥其用郊;
颜渊问邦,仲尼告以行夏。
得非祭祀之典,贵乎咸秩;
沿革之制,美乎登三?
顺天时之资始,见王道之相参。
夫然则郊之用夏正也,蔽百代而无惭。
按:《公是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