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天之旱,殷七祀也。
万丘草焚,群江水死。
爞爞虐焰,遍焫天地。
望断西成,民在阻饥。
天儆极此,奈此君司。
爰命太史,为予占之。
太史曰咨,式遄其祈。
不牷不粢,当以人为。
王曰咈哉,来汝太史。
万黔啼饥,由予小子。
吁天告闷,实为我民。
为民以祷,忍牺牲人。
予临万邦,德愧于右。
旻天弗吊,降丧殷土。
曷不身当,以回天心。
祗台身先,庶天监临。
于是童乃头第乃身,去乃瓜一乃神。
斋心兮荐诚,肃将祀乎桑林。
雍雍兮穆穆,血舟忱兮敷襟。
克反求而陈责,默飞精于苍苍。
曾祀仪之未卒,雨千里兮霈霶。
涸鳞沾波,枯草承泽。
朝占有秋,野贺谷腹。
信乎天之格思,曾不容乎寸发。
然则此祷也,见天之荒殷有年。
儆之极也,见天之降泽苏枯。
应之邀也,见成汤之祷天。
不事于事,理之在也。
求天心,不必于外。
求在我之主宰,求主宰。
不必于外,求在天之一理。
天人两间,所具底事。
俯仰察之,理一而已。
天虽冥冥,理则人同。
人虽藐藐,心与天通。
观其高高在上,若无有管于人生。
及夫有感斯应,不啻若谷应山鸣。
然其致感,岂无其来。
在我既积,方乃有回。
反余之祈,罄余之中。
诚已积而中实,又何难上彻苍穹。
瞻涓涓之细流,必待渐靡而穿石。
况彼倒日而反风,夫岂有孚于一夕。
必也久而不息,终然庶徵之有合。
是知人之感天,其感也必有始。
天之应人,其应也岂无自。
惟其思无邪也,是以默契穹昊。
况此祷也,不祷于祷,祷于不祷。
其祷也不在玉帛,其感也不于六责。
由是观,心是本,祷是末。
应心虽速,应祷则稀。
尽我之心,天不我违。
身何力于格天,理一般兮天自格。
此汤之所以祷雨,不于桑林,而祷之有日。
此天之所以雨,汤不于身牲,而感之已久。
或不能积实悠久,日百祷兮何有。
咄咄乎世下而俗污,徒于外兮不于内。
虽年年笾豆之狼籍,竟未闻有应于何代。
自招灾而致戾,谩徒事乎祈祀。
伏塑龙于玄寺,起泥人于阙里。
神无神而不祀,礼无礼而不将。
劳暴露于灵坛,卒无有于愆阳。
明劝教之术方,非致雨之良具。
胥迹末而忘本,心间天兮莫相孚。
举托假而望实,效不一于千百。
今悲古兮后悲今,贯古今兮长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