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之为丞于酒泉也。客来语于余曰。此有凤沙郑翁上舍者。年老而隐。其行于丘园陇亩也。取斑竹枝为杖以自随。乡人多歌咏其杖。某也某也已为之诗矣。余应之曰。杖固可贵也。杖于乡者乡敬之。杖于国者国敬之。杖者敬之表也。然杖者以齿而无德则或貌敬而心鄙之。或并与貌敬而废之。甚者怒其不敬而与之閧。若然者。其所持之杖。得免施之于斗格之用亦难矣。尚何足贵乎。今郑翁之贤。能使其杖。为乡人所歌咏如此。其德之足敬可知已。异日吾过凤沙之下。望见人童颜皓须。负斑杖颀然立于沙上。乡之少年步者趋骑者下。尽礼于前者。吾可不问而知为翁也。遂和其乡人之诗而归于翁。其诗曰。
吾不记其岁,昔梦圆通居士身长六尺癯而细。
庐岳千年老不僵,紫花青叶风披翳。
江川太守求不得,比丘手把斑衣制。
斑衣飘翩下潇湘,遍落江湖总遗裔。
后来好事说妄诞,多言舜妃之血涕。
往往为龙葛陂中费公,俗士何敢睨。
凤沙仙翁老为友,扶持不复烦僮隶。
翁年八十骨肉轻,早超希夷穷四谛。
陟巘跨岩不作艰,飞猱不敢誇其艺。
独恐年少讥太健,恃此而行非其计。
翁言此物甚光芒,斑鳞耀日长虹曳。
用之鞭鸾驱白鹿,山中岁晏聊攀桂。
散步宇内困卑湫,何处琼田可耕萟。
芙蓉之城闻有之,仙居甲戊相联俪。
天外红桑月扶疏,海上碧桃春曼丽。
杖复为龙便可骑,上天下天应不泥。
俯视九州正渺然,微尘聚在毫之锐。
天坛放杖一笑回,窗蜂硙蚁纷瞢瞖。
伯阳真人揖相问,赠以一篇参同契。
然后下来视吾杖,杖欲烂有若生衣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