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狐董仗毫端
 
董狐
 
董狐执笔
 
董狐直笔
 
相关人物
董狐
 
赵盾
 
赵穿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传二年〉~365~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简释

董狐直笔:咏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例句

惟我之有颂兮,奚斯跃而董狐蹶。 来鹄 圣政纪颂

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杜甫 写怀二首之二

典故
一鸣斥
  
仗下马
 
仗马鸣
  
马以鸣当斥
 
马得一鸣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奸臣列传上·李林甫〉~6347~
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馀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绝。

简释

仗下马:喻指谏官无法进谏而成为摆设。宋陆游《长饥》:“早年羞学仗下马。末路幸似泥中珍”

典故
伍员抉目
 
伍员死
 
伍员杀身
 
伍员头
 
伍胥仗剑
 
伍胥抉目
 
抉目伍员
  
抉眼胥门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国语》卷十九〈吴语·申胥自杀〉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

简释

伍员抉目:咏忠臣蒙冤。唐李绅《姑苏台杂句》:“伍员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例句

王道潜隳伍员死,可叹斗间瞻王气。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 刘长卿 登吴古城歌

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李绅 姑苏台杂句

伍员谏已死,浮尸去不回。 白居易 杂兴三首

伍胥既仗剑,范蠡亦乘流。 薛据 泊震泽口

典故
仙人仙仗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太平广记》卷二十二〈神仙二十二·罗公远〉~47~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
典故
相关人物
司马昭(晋明帝)
 
曹髦


《三国志》卷四《魏书·高贵乡公纪》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南朝宋·裴松之注:「《魏氏春秋》曰: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二《哀江南赋》
非无北阙之兵,犹有云台之仗。

例句

寂寞云台仗,飘飖沙塞旌。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早发云台杖,恩波起涸鳞。 杜甫 江陵望幸

典故
仗下奏祥云五色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韩琦列传〉~022~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父国华,自有传。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筦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禁中需金帛,皆内臣直批旨取之,无印可验,琦请复旧制,置传宣合同司,以相防察。又每纲运至,必俟内臣监,始得受,往往数日不至,暴露庑下。衙校以为病,琦奏罢之。
《國語辭典》:仙仗  拼音:xiān zhàng
1.仙人的仪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四。金华玉女说丹经》:「龙轩鹤骑,仙仗森列,驻于空界。」
2.天子的仪仗。唐。岑参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出:「瑶阶小立,春生天语,香萦仙仗,玉露冷沾裳。」
《國語辭典》:仗剑(仗劍)  拼音:zhàng jiàn
持剑。《三国演义》第二回:「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
分類:持剑
《漢語大詞典》:仗节(仗節)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鉞,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2).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 宗旦 乃独不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
《國語辭典》:凭仗(憑仗)  拼音:píng zhàng
依靠、倚仗。唐。李山甫〈下第献所知〉诗三首之二:「自怜心计今如此,凭仗春醪为解颐。」《宋史。卷三二一。列传。丰稷》:「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
《國語辭典》:倚仗  拼音:yǐ zhàng
依靠、依赖。《三国志。魏书。卷一三。王朗传》:「各展才力,莫相倚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兄长不过是白身人,便弄上一个显官,又无四壁倚仗,到彼地方,未必行得去。」
《漢語大詞典》:天仗
(1).天子的仪卫。借指天子。 唐 沈佺期 《白莲花亭侍宴应制》诗:“九日陪天仗,三秋幸禁林。” 明沈鲸《双珠记·与珠觅珠》:“枫陛新瞻天仗,兰臺入手风霜。”
(2).天子狩猎用的兵仗器械。 唐 李白 《大猎赋》:“乃使神兵出于九闕,天仗罗于四野。”
(3).天杖,佛所用器械。仗,同“ 杖 ”。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何不取天仗,压制羣魔凶!”
《漢語大詞典》:仗钺(仗鉞)
手持黄钺,表示将帅的权威。引申指统帅军队。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古之名将,仗鉞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文臣改武:“专征仗鉞,恩遇始终。”
《漢語大詞典》:立仗
设立仪仗。亦即指仪仗。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 宋 苏轼 《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小殿垂帘白玉钩, 大宛 立仗朱丝鞚。”
分類:设立仪仗
《國語辭典》:仗义(仗義)  拼音:zhàng yì
秉持公理正义。《汉书。卷四八。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明。屠隆《彩毫记》第四出:「此间有一个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國語辭典》:董狐笔(董狐筆)  拼音:dǒng hú bǐ
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不畏强权,直笔记载史事,孔子誉为「古之良史」。见《左传。宣公二年》。后世因称直笔记事,无所畏惧为「董狐笔」。宋。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漢語大詞典》:三品料
三品蒭豆。 宋 陆游 《夜雨有感》诗:“病马敢希三品料,惊禽聊借一枝巢。”参见“三品蒭豆。”
《國語辭典》:立仗马(立仗馬)  拼音:lì zhàng mǎ
排立在宫门前的仪仗马。比喻畏祸而不敢直谏的臣子。《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列传上。李林甫》:「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漢語大詞典》:马慵立仗(馬慵立仗)
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载, 李 专权阻塞言路,“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令 。”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后因以“马慵立仗”为贪恋禄位、不敢直言之典。 宋 陆游 《感昔》诗:“马慵立仗寧辞斥,兰偶当门敢怨锄。”
《漢語大詞典》:抉眼
(1).挖出眼珠。战国策·韩策二:“ 聂政 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2).见“ 抉目吴门 ”。
(3).犹反目。 唐 杜甫 《可叹》诗:“近者抉眼去其夫, 河东 女儿身姓 柳 。” 王嗣奭 释:“抉眼,犹云反目。”
《漢語大詞典》:抉目吴门(抉目吴門)
春秋 时, 吴国 大夫 伍员 (字 子胥 )劝 吴王 夫差 拒绝 越国 求和。 夫差 听信谗言,赐 子胥 剑,令自尽。 子胥 临死时说:“抉吾眼置之 吴 东门,以观 越 之灭 吴 也。”见《国语·吴语》《史记·吴太伯世家》。后用为忠臣被谗殉身的典故。 明 高启 《谒伍相祠》诗:“鞭尸 楚 墓生前孝,抉目 吴 门死后忠。”亦作“ 抉目东门 ”、“ 抉目胥门 ”、“ 抉目悬门 ”。 元 萨都剌 《酹江月·姑苏台怀古》词:“忠臣抉目东门上,可退 越 来兵伍?” 高旭 《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之二:“挺身 大泽 呼 张楚 ,抉目 胥门 看沼 吴 。” 傅敷 《次韵和亚子》:“抚头看镜斯何事,抉目悬门事可哀。”亦省作“ 抉目 ”、“ 抉眼 ”、“ 抉眸 ”。旧唐书·太宗纪下:“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宋 陆游 《书愤》:“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蔡寅 《丙辰岁除》诗之二:“抉眸 胥 相看 吴 沼,披髮 伊川 讖陆沉。”
《漢語大詞典》:云台仗(雲臺仗)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己丑,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戊子夜,帝自将冗从僕射 李昭 、黄门从官 焦伯 等下 陵云臺 ,鎧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 文王 。”后因以“云臺仗”指天子的殿中宿卫。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非无北闕之兵,犹有 云臺 之仗。”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寂寞 云臺 仗,飘颻沙塞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