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0,分3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归田录
录屏风姓字(又作:御屏录)
屏风纪录
万钟录
词典
实录
录事
录黄
记录
不录
语录
录用
著录
可录
别录
收录
典故
归田录


《归田录》~3~
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閒居之览也。有闻而诮余者曰:「何其迂哉!子之所学者,修仁义以为业,诵六经以为言,其自待者宜如何?而幸蒙人主之知,备位朝廷,与闻国论者,盖八年于兹矣。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当其惊风骇浪,卒然起于不测之渊,而蛟鳄鼋鼍之怪,方骈首而闯伺,乃措身其间,以蹈必死之祸。赖天子仁圣,恻然哀怜,脱于垂涎之口而活之,以赐其馀生之命,曾不闻吐珠衔环,效?雀之报。盖方其壮也,犹无所为,今既老且病矣,是终负人主之恩,而徒久费大农之钱,为太仓之鼠也。为子计者,谓宜乞身于朝,退避荣宠,而优游田亩,尽其天年,犹足窃知止之贤名。而乃裴回俯仰,久之不决,此而不思,尚何归田之录乎!」余起而谢曰:「凡子之责我者皆是也,吾其归哉,子姑待。」治平四年九月乙未庐陵欧阳修序。
《归田录·附录一·四库全总目提要》~56~
归田录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宋欧阳修撰。多记朝廷轶事,及士大夫谈谐之言。自序谓以唐李肇国史补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陈氏书录解题曰:「或言公为此录,未成而序先出,裕陵索之,其中本载时事及所经历见闻,不敢以进,旋为此本,而初本竟不复出。」王明清挥麈三录则曰:「欧阳公归田录初成未出而序先传,神宗见之,遽命中使宣取,时公已致仕在颍州,因其间所记有未欲广布者,因尽删去之,又恶其太少,则杂记戏笑不急之事,以充满其卷帙。既缮写进入,而旧本亦不敢存。」二说小异。周煇清波杂志,所记与明清之说同,惟云「原本亦尝出」,与明清说又不合。大抵初稿为一本,宣进者又一本,实有此事;其旋为之说,与删除之说,则传闻异词耳。惟修归颍上在神宗时,而录中称「仁宗立今上为皇子」,则似英宗时语,或平时劄记,归田后乃排纂成之,偶忘追改欤?其中不试而知制诰一条,称宋惟杨亿、陈尧叟及修三人,费衮梁溪漫志举真宗至道三年四月,以梁周翰夙负词名,令加奖擢,亦不试而知制诰,实在杨亿之前,纠修误记。是偶然疏舛,亦所不免。然大致可资考据,亦国史补之亚也。
典故
录屏风姓字
 
御屏录
 
御笔亲题名姓

相关人物
宋太宗
 
宋真宗


《玉海》卷九十一
梁晁守吉州,太宗记其姓名于御屏。……吕夷简治开封有声,真宗识其姓名于屏风。
《宋朝事实类苑》卷九〈名臣事?二·吕文靖凡三事·三〉~0~
吕许公夷简为郡守,上言乞不税农器。真宗知其可为宰相,记名殿壁,后果正台席。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列传〉~0206~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进龙图阁直学士,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循吏列传·序言〉~566~
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
典故
屏风纪录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循吏列传·序言〉~566~
唐兴,承隋乱离,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
典故
万钟禄
 
万钟录


《孟子》卷十一下《告子上》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國語辭典》:实录(實錄)  拼音:shí lù
1.据实的记载。《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2.史体的一种。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并诏令章奏等,年经月纬,汇而成编。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
3.记述私人事迹的著作。如《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有孔氏实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國語辭典》:录事(錄事)  拼音:lù shì
1.职官名。旧时各官署缮写文件的官员。
2.唐代科举考试,同年及第者聚会,便请一人为录事,主持宴席间的应酬事务。最初由状元担任,后多改以妓女充任。
《漢語大詞典》:录黄
宋 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为底;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中书省、枢密院面奉宣旨,别以黄纸书,中书令、侍郎、舍人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画黄。受批降若覆请得旨及入状得画事,别以黄纸亦书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録黄。” 宋 苏辙 《论软堰申三省状》:“窃见中书省録黄北流软堰事……候下手日,先将检计到功料奏取指挥。”
《國語辭典》:记录(記錄)  拼音:jì lù
1.记于书册。汉。王充《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记录。」《三国演义》第一○○回:「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也作「纪录」、「记载」。
2.记于书册的资料。如:「把事情的过程做成记录。」也作「纪录」、「记载」。
3.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他期待在明天的运动场上,打破全国撑竿跳记录。」也作「纪录」。
4.记录的人。如:「下次的会议就由你当记录。」
《漢語大詞典》:不录
(1).不检束。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慤,程役而不録。” 杨倞 注:“録,检束也。於功程及劳役之事,怠惰而不检束。言不能拘守而详也。”
(2).不任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诛其一二,以示至公,餘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録。”
(3).不抄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有《织锦词》一首,载《山左诗钞》,诗不佳,故不録。”
《國語辭典》:语录(語錄)  拼音:yǔ lù
言论的实录或摘录。佛家祖师说法时,僧徒直接记载问答口语,以白话叙述,不加文饰,称为「语录」。后宋代儒者讲学,门人弟子所记下的语言笔录,也称为「语录」,如《朱子语录》。宋。陆游 跋兼山先生易说:「郭立之从程先生游最久,程先生病革,犹与立之有问答语,著于语录。」
《國語辭典》:录用(錄用)  拼音:lù yòng
录取人才,加以任用。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宋。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凡所擘划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
《国语辞典》:著录(著录)  拼音:zhù lù
记载登录。《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张兴传》:「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文选。陆倕。石阙铭》:「置博士之职,而著录之生若云。」
《韵府拾遗 沃韵》:可录(可录)
齐书武帝纪沈攸之于景和之世特有乃心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岁月弥往宜特优降
《漢語大詞典》:别录
(1).分别撰述。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必编《世家》,实同《列传》, 马迁 强加别録,以类相从。”
(2).目录解题式的文体。始于 汉 刘向 。 建始 中,朝廷征集图书文献,命 刘向 等校勘整理。每校一书,由 刘向 加以编次,写出提要,抄录上报,因成《七略别录》。参阅隋书·经籍志。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自序》:“别録之体,犹提要也……盖即后世目録解题之始。名曰别録,谓纂辑羣书之叙録,都为一集,使可别行云尔。”参见“ 七略 ”。
(3).指礼品清单。宋史·赵普传:“今赐羊酒如别録,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 宋 苏轼 《赐金紫光禄大夫吕公著生日诏》:“今赐卿生日羊酒米麵等,具如别録,至可领也。”
《國語辭典》:七略  拼音:qī lüè
书名。西汉刘歆据其父刘向所著别录撰成,为中国目录书之祖。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卷。其书久佚,清人有辑本。
《國語辭典》:收录(收錄)  拼音:shōu lù
录取、登录。《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侯霸》:「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三国演义》第二四回:「望乞收录,誓当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