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北海朱旄
 
十九年归
 
啖雪龙庭
 
啮毡
 
啮雪
 
塞北驱羊
 
子卿
 
子卿全汉节
 
子卿持节
 
子卿白首
 
属国毡
 
属国餐毡
 
残毡拥雪
 
海上看羊
 
汉节支持
 
牧羊拢漠
  
牧羝人
 
牧羝虽乳
 
白头苏武
 
白发丹心
 
看羊属国
 
窖里雪毡
 
节旄落尽
  
羝乳年
 
苏卿执
 
苏卿持节
 
苏君
 
苏子卿
 
苏子节
 
苏武
 
苏武在天山
 
苏武归
 
苏武毡
 
苏武争禁十九秋
 
苏武牧羊
 
苏武看羊
 
苏武窖
  
苏郎有节
 
苏郎卧处
 
阴山海上窖群中
  
雪窖羝羊
 
雪里餐毡
 
餐毛
  
餐毡雪
 
相关人物
苏武

参考典故
苏武封薄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建·(子)苏武〉~2459~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馀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馀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馀,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馀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彊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简释

羝乳:指无法办到之事。元袁桷《题郝伯常雁足》:“不须羝乳终回汉,肯学鸡鸣诈度关。”

苏武节:喻忠臣出使,宁死不屈。唐戎昱《闻颜尚书陷贼中》:“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


例句

还将今夜意,西海话苏君。 司空曙 夜闻回雁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崔融 塞垣行

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 戎昱 闻颜尚书陷贼中

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 李商隐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之一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李益 塞下曲

燕山苏武上,海岛田横住。 李端 千里思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李端 雨雪曲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杜牧 杜秋娘诗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杜牧 边上闻笳三首之一

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杜甫 题郑十八著作虔

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柳宗元 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节异苏卿执,弦殊蔡女弹。 杨巨源 和吕舍人喜张员外自北番回至境上先寄二十韵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 胡曾 交河塞下曲

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胡曾 居延

轻猛李陵心,摧残苏武节。 贯休 战城南二首之二

苏卿持节终还汉,葛相行师自渡泸。 贾岛 巴兴作

子卿犹奉使,常向节旄看。 郑愔 塞外三首

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钱起 送张将军征西

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 鲍溶 壮士行

闲杀何从事,伤哉苏子卿。 齐己 寄答武陵幕中何支使二首之二

典故
三朝执戟
 
三朝臣不遇
 
不与少年争遇合
 
久留郎署
 
好文日
 
尚少
 
悲颜驷
 
文时不遇,武时不遇
 
晚得诸郎
 
汉家尚壮
 
汉庭用少
 
汉廷用壮臣年老
  
潜郎白首
  
白发郎
 
白发郎潜
 
老颜驷
  
颜郎老

相关人物
刘恒(汉文帝)
 
刘启(汉景帝)
 
颜驷


《昭明文选》卷十五〈赋辛·志中·思玄赋〉~662~
「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武。」唐·李善注引《汉武故事》曰:「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至武帝,尝辇过郎署,见驷尨眉皓发,上问曰: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
「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武。」唐·李贤注:「尉谓都尉颜驷也。尨,苍杂色也。遘,遇也。」《汉武故事》曰:「上至郎署,见一老郎,鬓眉皓白,问:『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以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叶不遇也。』上感其言,擢为会稽都尉。」

简释

白发郎潜:指年老而怀才不遇。宋苏轼《次天字韵答岑岩起》:“莫叹郎潜生白发,圣朝求旧鄙鸢肩。”


例句

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 李昌符 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

汉家尚壮今则老,发短心长知奈何。 李端 赠康洽

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 李贺 河阳歌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王维 冬夜书怀

老少悲颜驷,盈虚悟翟公。 王适 蜀中言怀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骆宾王 帝京篇

典故
执烛游
 
夜游秉烛
 
惜昼短
 
方昼短
 
烛共秉
  
秉烛夜永
  
秉烛游
 
秉烛游夜
 
秉烛行
 
良夜秉烛
 
良宵秉烛
 
葛秉烛


《昭明文选》卷四十二〈书中·与吴质书〉~897~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馀,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乐府古辞·相和歌辞·瑟调曲·西门行〉~269~
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九〈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536~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昭明文选》卷二十九〈诗己·杂诗上·古诗十九首〉~349~
〈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例句

况遇新春夜,何劳秉烛行。 温庭皓 观山灯献徐尚书

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况此迢迢夜,明月满西楼。复有盈尊酒,置在城上头。期君君不至,人月两悠悠。 白居易 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

今朝不尽醉,还有明朝不。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死著若有知,悔不秉烛游。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鲍溶 秋思三首

典故
吟同楚执圭
 
吟生南越思
 
吟越
  
思乡庄舄
 
楚执圭吟
 
病客庄
 
病添庄舄
 
闻越声
 
舄吟
  
庄舄哀
 
庄舄思乡
 
庄舄悲吟
 
庄舄泪
 
庄舄病
 
庄舄讴
  
越人吟
  
越客吟
 
越客音
 
越声长苦
 
越讴
 
越宾歌

相关人物
庄舄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230~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圭,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圭,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

例句

须知越吟客,敧枕不胜情。 吴融 雨后闻〈思归乐〉二首之二

谢公积愤懑,庄舄空谣吟。 孟浩然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湘瑟飕飗弦,越宾呜咽歌。 孟郊 泛黄河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孙逖 夜宿浙江

忽对荆山璧,委照越吟人。 庾抱 卧髂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内知友

柱下闻周史,书中慰越吟。 张谓 寄李侍御

难忘楚尽处,新有越吟生。 曹松 赠余干袁明府

遁去不同秦客逐,病来还作越人吟。 李咸用 寄所知

烽堠惊秦塞,囚居困越吟。 李宣远 近无西耗

岂待庄舄吟,方知倦羁旅。 李德裕 夏晚有怀平泉林居(宜春作)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 李德裕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李白 仕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苏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 李白 送纪秀才游越

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圭。 杜甫 卜居

哀世非王粲,终然学越吟。 杜甫 西阁二首之一

思乡比庄舄,遁世遇眭誇。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禹锡)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署)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刘禹锡初与公同为盐察御史。故称院长)

早岁京华听越吟,闻君江海分逾深。 柳宗元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王昌龄 江上闻笛

病添庄舄吟声苦,贫欠韩康药债多。 白居易 病中诗十五首(并序)之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

忽思班女怨,遥听越人吟。 窦牟 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

西游象阙愧知音,东下荆溪称越吟。 罗隐 宿荆州江陵驿

秦树团团夕结阴,此中庄舄动悲吟。 罗隐 西京道德里

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 罗隐 送进士臧濆下第后归池州

青苔重叠封颜巷,白发萧疏引越吟。 翁承赞 对雨述怀示弟承检

来称郯子学,归是越人吟。 赵骅 送晁补阙归日本国

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郑谷 通川客舍

典故
狐董仗毫端
 
董狐
 
董狐执笔
 
董狐直笔
 
相关人物
董狐
 
赵盾
 
赵穿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传二年〉~365~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简释

董狐直笔:咏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例句

惟我之有颂兮,奚斯跃而董狐蹶。 来鹄 圣政纪颂

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杜甫 写怀二首之二

典故
仲尼执鞭
 
夫子执鞭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例句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

化佛示持帚,仲尼称执鞭。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

典故
王良也合休
 
王良执辔
 
王良挟策
 
秣骥王良
 
良御


《荀子·王霸篇》~246~
王良、造父者,善服驭者也。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人服而埶从之,人不服而埶去之,故王者已于服人矣。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203~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然未见其贵者也。
典故
握穗五翁
 

《方舆胜览》卷三十四〈广州路·广州〉
五仙观:「在南海。《寰宇记》:『昔高固为楚相。有五仙人骑五色羊,各持谷穗一茎六出,以遗州人,腾空而去。今呼为五羊。』郭公父《广州五仙谣》:『番禺五仙人,骑羊各五色。手持六秬穗,翱翔绕城壁。』」
典故
执燧奔
 
相关人物
针尹


《春秋左传·定公四年》
「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晋·杜预注:「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

例句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孔绍安 结客少年场行

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 李峤

典故
禹会群方
 
万国执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八〈哀公·传七年〉~009~
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晋·杜预注:「诸大夫对也。诸侯执玉,附庸执帛。涂山,在寿春东北。」
典故
相关人物
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
「雄年四十馀,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馀,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魏·张晏曰:「郎中,宿卫执戟之人也。」

例句

声名恒压鲍参军,班位不过扬执戟。 李端 赠康洽

应笑白须扬执戟,可怜春日老如何。 杨巨源 上裴中丞

官卑杨执戟,年少贾长沙。 卫象 伤李端

典故
相关人物
司马迁
 
晏婴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传赞》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太史公之羡慕仰企平仲之行,假令晏生在世,己虽与之为仆隶,为之执鞭,亦所欣慕。其好贤乐善如此。贤哉良史,可以示人臣之炯戒也。」

例句

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 张籍 赠殷山人

陆公馀德机云在,如我酬恩合执鞭。 杜牧 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一

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皮日休 七爱诗(并序)之房杜二相国(玄龄、如晦)

典故
相关人物
柳庄
 
卫献公


《礼记·檀弓下》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

例句

抽毫连夜侍明光,执靮三年从省方。 韩偓 病中初闻复官二首

典故
执羁绁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及河,子犯以壁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

例句

维念剖竹人,无因执羁绁。 独孤及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

《國語辭典》:执事(執事)  拼音:zhí shì
1.执行任务、担任工作。《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庄徵君复归了亚献位,执事的都复了原位。」《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贾大少爷一路观看,踱进客堂,就有执事的道婆,前来打个问讯。」
2.执掌事务的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唐。元稹 授范季睦尚书仓部员外郎制:「乃诏执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实仓廪。」
3.供使唤差遣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4.工作、职务。《西游记》第五回:「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红楼梦》第七四回:「馀者皆在南方,各有执事。」
5.对人的敬称。宋。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明。郑成功〈与荷兰守将书〉:「执事率数百之众,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军?」
《國語辭典》:执事(執事)  拼音:zhí shi
仪仗。参见「仪仗」条。《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传齐轿夫,也不用全副执事,只带八个红黑帽夜役军牢。」
《漢語大詞典》:牧羊臣
指 苏武 。 唐 崔湜 《塞垣行》:“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参见“ 牧羝 ”。
分類:苏武
《漢語大詞典》:牧羝
苏武 牧羊的典故。 汉 苏武 出使 匈奴 ,单于胁迫他投降, 苏武 不屈服。后来把他流放到“ 北海 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羝根本不会产乳,以此来断绝他回 汉 的希望。 苏武 在 匈奴 坚持了十九年,“及归,鬚髮皆白”。见《汉书·苏武传》。 宋 文天祥 《乙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诗之三:“沙边莫待哀黄鵠,雪里何须问牧羝。” 叶玉森 《玉楼春》词:“伤心失马塞翁吟,忍泪牧羝 苏武 怨。”
《漢語大詞典》:羝乳
公羊产乳。喻不可能发生之事。汉书·苏武传:“﹝ 匈奴 ﹞乃徙 武 北海 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颜师古 注:“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 元 袁桷 《题郝伯常雁足诗》:“不须羝乳终回 汉 ,肯学鸡鸣诈度关。”
《漢語大詞典》:苏武节(蘇武節)
指 苏武 出使 匈奴 时所持的符节。 汉武帝 天 汉 元年, 苏武 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 匈奴 ,单于留不遣,欲其降, 武 坚贞不屈,持 汉 节牧羊于 北海 畔十九年, 始元 六年得归,须发尽白。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秦 张良 椎,在 汉 苏武 节。” 郁达夫 《岁暮感愤》诗:“穷塞寒浸 苏武 节,朝廷宴赐侍中貂。”
《國語辭典》:雪窖冰天  拼音:xuě jiào bīng tiān
形容天气酷寒或酷寒之地。如:「塞外雪窖冰天,冱寒难熬,难得他在此一住三十载,却丝毫不以为苦。」也作「冰天雪窖」。
分類:严寒地区
《漢語大詞典》:雪窖
(1).积雪覆盖下的地窖。 宋 汪元量 《浮丘道人招魂歌》:“嚙氊雪窖身不容,寸心耿耿摩苍穹。” 金 宇文虚中 《郑下赵光道与余有十五年家世之旧因各题数句》诗:“脱身枳棘下,顾我雪窖中。”
(2).借指酷寒和酷寒的地区。宋史·朱弁传:“其后, 伦 復归,又以 弁 奉送 徽宗 大行之文为献,其辞有曰:‘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清 黄遵宪 《归过日本志感》诗:“今日荷戈边塞去,可堪雪窖復冰天。”
(3).比喻水珠飞溅的水潭。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哀湍下絶壑,电击龙怒鬭。崩奔飜雪窖,莹滑泻琼甃。”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神絃仙管玻璃杯,火龙蜿蜒波崔嵬。云连金闕天门迥,星舞银城雪窖开。”
《漢語大詞典》:餐毡(餐氈,餐氊)
亦作“飡毡”。 汉书·苏武传:“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后因以“餐氊”谓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宋 苏轼 《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之一:“自笑飡氊典属国,来看换酒謫仙人。”一本作“ 餐毡 ”。
分類:异地朝廷
《漢語大詞典》:驱羊旧节(驅羊舊節)
汉 臣 苏武 出使 匈奴 被禁,餐毡啮雪,持节牧羊,坚贞不屈。见汉书·苏武传。后以“驱羊旧节”比喻坚贞的气节。 宋 辛弃疾 《苏武慢·雪》词:“回首驱羊旧节,入 蔡 奇兵,等閒陈迹。”
《漢語大詞典》:潜郎(潛郎)
传说 颜驷 于 汉文帝 时为郎,历 文 、 景 、 武 三世,未获升迁,老于郎署。参阅汉武故事。后以“潜郎”指怀才不遇的人。 唐 钱起 《重赠赵给事》诗:“应念潜郎守贫病,常悲休沐对蓬蒿。” 清 丘逢甲 《岁暮杂感》诗之六:“一曲昇平泪万行,风尘戎马厄潜郎。”
分類:汉文帝
《漢語大詞典》:白首为郎(白首爲郎)
汉武故事载: 武帝 尝至郎署,见郎官 颜驷 “鬚鬢皓白,衣服不整”。 武帝 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 文帝 时为郎。” 武帝 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 文帝 好文而臣尚武, 景帝 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后因以“白首为郎”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宋 陆游 《史院书事》诗:“孤臣曾趣龙墀对,白首为郎只自伤。”
分類:郎署郎官
《漢語大詞典》:郎潜(郎潛)
汉 颜驷 自 文帝 时为郎,历 景帝 至 武帝 , 驷 已庞眉皓发,三世不遇,老于郎署。见《汉武故事》。后以“郎潜”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汉 张衡 《思玄赋》:“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 武 。” 宋 司马光 《和吴仲庶寄吴瑛比部安道之子》:“庞眉尚有郎潜者,狥禄忧生直可嗟。” 清 钱谦益 《祭王二溟方伯文》:“兄为松柏,我若萝蔦。兄在先朝,郎潜已老,我官词垣,载笔搜讨。”
《國語辭典》:秉烛(秉燭)  拼音:bǐng zhú
持烛、燃烛。后用以比喻夜以继日。《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也作「炳烛」。
分類:照明
《國語辭典》:秉烛夜游(秉燭夜遊)  拼音:bǐng zhú yè yóu
感叹时光易逝,须持烛夜里游乐。比喻及时行乐。唐。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也作「炳烛夜游」。
《漢語大詞典》:思越
(1).心神散逸。犹言灵魂出窍。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精散思越,惘若有失。”
(2).谓神思飞越。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望 汨 心欷,瞻 罗 思越。”
《漢語大詞典》:庄舄吟(莊舄吟)
见“ 庄舄越吟 ”。
《國語辭典》:庄舄越吟(莊舄越吟)  拼音:zhuāng xì yuè yín
庄舄本是战国时越国人,虽然在楚国作官,但于病中,却仍思念故国,发出越声呻吟。
《國語辭典》:庄舄越吟(莊舄越吟)  拼音:zhuāng xì yuè yín
庄舄本是战国时越国人,虽然在楚国作官,但于病中,却仍思念故国,发出越声呻吟。
《漢語大詞典》:越吟
战国 时 越 人 庄舄 仕 楚 ,爵至执珪,虽富贵,不忘故国,病中吟 越 歌以寄乡思。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汉 王粲 《登楼赋》:“ 钟仪 幽而 楚 奏兮, 庄舄 显而 越 吟。”后因以喻思乡忆国之情。 唐 郎士元 《宿杜判官江楼》诗:“叶落觉乡梦,鸟啼惊 越 吟。” 宋 陆游 《上二府乞宫祠启》:“优游食足,敢陈 楚 些之穷;衰疾土思,但抱 越 吟之苦。” 明 姚潜 《过旧县再和南平韵》:“惟我耽 吴 酒,何人不 越 吟?” 鲁迅 《无题》诗:“下土惟 秦 醉,中流輟 越 吟。”
分類:执圭富贵
《國語辭典》:董狐笔(董狐筆)  拼音:dǒng hú bǐ
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不畏强权,直笔记载史事,孔子誉为「古之良史」。见《左传。宣公二年》。后世因称直笔记事,无所畏惧为「董狐笔」。宋。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漢語大詞典》:骑羊执穗(騎羊執穗)
相传古代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来到 广州 。见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一·广州《续南越志》。后因以“骑羊执穗”为咏 广州 的典故。 宋 洪适 《番禺调笑·羊仙》词:“骑羊执穗神仙五,拭目摩肩争覩。”
《國語辭典》:燧象  拼音:suì xiàng
尾巴系有火把的象。《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唐。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漢語大詞典》:扬执戟(揚執戟)
指 汉 代 扬雄 。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有“昔 扬子云 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语,故称。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独有 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唐 李端 《赠康洽》诗:“声名常压 鲍参军 ,班位不过 扬执戟 。”
分類:扬雄
《國語辭典》:执鞭(執鞭)  拼音:zhí biān
1.手持马鞭,用以驾车。后多借指卑贱的差役。《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馀年毕矣,无所复须。」
2.借指追劳追随。《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晏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聊斋志异。卷二。陆判》:「陵阳陆公犹存乎?尚有灵焉否也?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3.手持教鞭,指当老师。如:「执鞭一生,门生无数。」
《漢語大詞典》:执靮(執靮)
握马缰。借指骑马。 唐 韩偓 《病中闻复官》诗之一:“抽毫连夜侍 明光 ,执靮三年从省方。” 宋 王安石 《祭马龙图文》:“始逢君之执靮,屡顾我而回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 傅尔丹 ﹞率 满洲 、緑营等五万兵讨之,诸 蒙古 藩臣皆执靮以从。”
分類:马缰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