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伍员潮
 
伍员涛
  
伍生传谬
  
伍相潮头
 
伍相鸱夷
 
子胥鸱夷
 
伍胥怒涛
 
伍胥恨不灭
   
伍胥白浪
 
伍胥神
 
前潮作子胥
 
前胥后种
 
壮志死不息
 
子胥怒钱塘
 
子胥弃
 
子胥弃江
 
子胥潮
 
子胥涛
 
子胥灵
 
子胥鼓浪
 
寒涛拥伍胥
 
怒涛犹不平
 
怒涛飞
 
怒为涛
 
东流生白波
 
涛江雪浪
 
白马潮
  
白马踏海潮
 
白马银涛
  
素车走灵胥
 
素车驾长鲸
 
胥怒
 
胥江万里涛
  
胥涛溅恨
 
银涛白马
 
灵涛
  
灵胥八月涛
 
灵胥怒
 
魂庄怒涛
 
鸱夷怒涛
 
鸱夷恨
 
鸱夷血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文种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十三年〉~9~
吴王置酒文台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执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将复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群臣贺曰:「大王躬行至德,虚心养士,群臣并进,见难争死;名号显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赏,亡国复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于是子胥据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王大怒,曰:「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臣不敢爱身,恐吾国之亡矣。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今大王诛臣,参于桀纣。大王勉之,臣请辞矣。」子胥归,谓被离曰:「吾贯弓接矢于郑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听从吾计,破楚见凌之雠。欲报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祸将及汝。」被离曰:「未谏不听,自杀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徒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托汝子于齐鲍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神一·伍子胥〉~235~
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以鲽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走百馀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庐州城内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庙。每朝暮潮时,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庙前。高一二尺,广十馀丈,食顷乃定。俗云:与钱塘江水相应焉!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十三年〉~22~
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简释

灵胥:指河神。来陆游《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戏成绝句》:“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


例句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姚合 杭州观潮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 孟浩然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孙逖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穷。 宋昱 樟亭观涛

冤深陆机雾,愤积伍员涛。 张祜 哭汴州(一作夷门)陆大夫

怀中陆绩橘,江上伍员涛。 张祜 送庐弘本浙东觐省

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 徐凝 题伍员庙

地接三茅岭,川迎伍子涛。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有序)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李白 行路难三首

回潮迎伍相,骤雨送湘君。 李端 幽居作

典故
三度扬尘
 
三浅蓬莱
 
世变桑田
 
千度桑田
 
尘扬海
 
尘生沧海
 
尘生碧海
 
尘飞沧海
 
巨海枯
 
弱水三浅清
 
扶桑乍几尘
  
东海栽桑
 
东海桑田
 
东海水清浅
 
东海生黄埃
 
枯桑田
 
桑林没东海
 
桑栽东海
 
桑栽海
  
桑海变
  
桑田几兴废
 
桑田成海
 
桑田改
 
桑田清浅
  
桑田移碧海
 
桑田变
 
桑田变易
 
桑亩移
 
水为尘
 
河海不栽桑
 
河生尘
 
洪涛成桑
 
海化田
 
海尘
 
海已水干
 
海底生桑
 
海底翻无水
 
海底飞尘
 
海扬尘
 
海枯成田
  
海水三清浅
 
海水成尘
 
海水扬胡尘
 
海水栽桑
  
海涛浅
 
海为田
 
海无三尺水
 
海生尘
 
海生桑
 
海田枯
 
海变桑田
 
海变田
 
清水起黄尘
 
清浅三变
 
渤海桑田
  
沧波变陆
 
沧海化黄土
 
沧海尘
 
沧海成尘
 
沧海成田
 
沧海成陆
 
沧海扬尘
  
沧海飞尘
 
涨海枯
 
碧海尘
 
碧海扬尘
 
碧海红尘
 
莱洲频度浅
 
蓬岛尘狂
 
蓬海变
 
蓬海飞尘
 
蓬莱水浅
 
蓬莱浅
 
蓬莱清浅
 
观海变
 
变幻桑田
 
阅海桑
 
陵变耕海
 
飞尘赴海
 
飞黄埃
 
鲲海洋尘
 
鲸波浅

相关人物
麻姑


《神仙传》卷七〈麻姑〉~
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简释

桑田:喻世事变迁极快、极大。或谓时间久远。唐王绩《游仙四首》之一:“自悲生死促。无暇待桑田。”


例句

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 刘希夷 春女行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吴少微 过汉故城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吕岩 七言

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 孟云卿 行路难

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张九龄 经江览旧迹至玄武湖

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 戎昱 秋望兴庆宫

冠冕凄凉几迁改,眼看桑田变成海。 戎昱 赠别张附马

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 戴叔伦 湘中怀古

毫末成围海变田,单家依旧住溪边。 戴叔伦 过珥渎单老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李世民 春日望海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李商隐 一片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李商隐 寄远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李峤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行看负薪客,坐使桑田变。 李深 游烂柯山四首

他日更来人世看,又应东海变桑田。 李程 赠毛仙翁

闻说沧溟今已浅,何当白鹤更归来。 李端 与道者别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 李端 赠康洽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李端 雪夜寻太白道士

借问蓬莱水,谁逢清浅年。 李群玉 洞庭乾二首之一

伤心云梦泽,岁岁作桑田。 李群玉 洞庭干二首

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李义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李贺 啁少年

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人非冢已荒,海变田应燥。 沈佺期 同工部李侍郎适访司马子微

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 湛贲 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因书记事

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王勃 出境游山二首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王绩 过汉故城

深谷变为岸,桑田成海水。 白居易 读史五首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皇甫冉 祭张公洞二首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卢僎 十月梅花书赠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卢照邻 长安古意

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 若虚 乐仙观

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 萧颖士 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

碧海桑田何处在,笙歌一听一遥遥。 薛曜 送道士入天台

坐看楼阁成丘墟,莫话桑田变成海。 贯休 偶作五首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 赵冬曦 灉湖作

桑田未闻改,日月曾几昏。 邵谒 览张骞传

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 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

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韩愈 双鸟诗

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 冯著 行路难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乃知东海水,清浅谁能问。 鲍溶 怀仙二首

典故
夜深月过女墙
 
山围故国
 
山围水绕
 
怒涛寂寞打孤城
 
潮打孤城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金陵五题五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典故
咄石生

相关人物
山涛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

例句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典故
公才山吏部
 
名贤启事
  
山涛鉴

相关人物
山涛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列传〉~225~
涛再居选职十有馀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总集〉~088~
《山公启事》三卷

简释

山公启事:喻知人能鉴,荐才举贤。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例句

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 张九龄 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张九龄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李商隐 赠宇文中丞

典故 
观涛


《昭明文选》卷三十四汉·枚叔(乘)《七发》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

例句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因誇楚太子,便睹广陵涛。 李白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典故
山嵇
 
嵇康有故人
 
嵇绍不孤
 
嵇绍垂髫

相关人物
山涛
 
嵇康
 
嵇绍

参考典故
吏部访孤儿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列传〉~223~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例句

范云堪晚友,嵇绍自不孤。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

张老存家事,嵇康有故人。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

嵇绍垂髫日,山涛筮仕年。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山稽之旧,刘卢之恩,举世莫尚,惟公是敦。 裴潾 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典故
嵇氏幼男

相关人物
山涛
 
嵇康


《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例句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李商隐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典故
山公访嵇绍
 
嵇延祖

相关人物
山涛
 
嵇康
 
嵇绍


《晋书》卷八十九《忠义传·嵇绍传》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徵之,起家为秘书丞。

例句

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李商隐 赠宇文中丞

山公访嵇绍,赵武见韩侯。 李端 送诸暨裴少府

典故
七人班
 
七子风
  
中散地
 
咸籍
 
山阳宴
  
山阳旧侣
 
晋时竹
 
晋贤醉
 
林下客
 
林中酒
 
林间饮酒
   
竹林人
 
竹林伴侣
 
竹林胜侣
 
竹林嵇阮
 
竹林晋阮
 
竹林会
 
竹林期
 
竹林欢
  
竹林浇
 
竹林狂
 
竹林社友
  
结社竹林诗老
 
阮嵇
 
阮嵇辈
 
相关人物
刘伶(字伯伦)
 
向秀
 
子咸
 
山涛
 
嵇康
 
王咸
 
王戎
 
阮咸(始平)
 
阮籍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嵇康〉~605~
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727~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注引《晋阳秋》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列传〉~370~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简释

七贤: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唐卢纶《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


例句

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 储光羲 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

超超青云器,婉婉竹林会。 储光羲 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刘禹锡 伤愚溪三首

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刘长卿 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

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刘长卿 赠西邻卢少府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世上诗难得,林中酒更高。 姚合 送刘詹事赴寿州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

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 崔峒 送薛良史往越州谒从叔

朝携兰省步,夕退竹林期。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李商隐 垂柳

下客依莲幕,明公念竹林。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

未展山阳会,空留池上杯。 李峤 酬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

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 李峤 饯骆四二首

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李白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李白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杜甫 示侄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佐出襄阳房。侍御史炜之子。官大理正。)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 林宽 送惠补阙

浔阳阮咸宅,九派竹林前。 杨巨源 春日送沈赞府归浔阳觐叔父

竹林谅贤人,满酌无所苦。 权德舆 八音诗

帘外寒江千里色,林中樽酒七人期。 权德舆 腊日龙沙会绝句

便道停桡处,应过旧竹林。 权德舆 送三十叔赴任晋陵(心字德舆旧居在丹阳。去晋陵百里)

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 权德舆 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

闻道今宵阮家会,竹林明月七人同。 武元衡 闻严秘书与正字及诸客夜会因寄

花时金谷饮,月夜竹林眠。 王维 哭祖六自虚(时年十八)

道贤齐二阮,俱向竹林归。 皎然 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

明朝阮家集,知有竹林僧。 皎然 雪夜送海上人常州觐叔父上人殷仲文后

忆昔山阳会,长怀东上游。 卢僎 稍秋晓坐阁遇舟东下扬州即事寄上族父江阳令

便因当五夜,敢望竹林期。 卢纶 奉和户曹叔夏夜寓直寄呈同曹诸公并见寄

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 卢纶 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

书从外氏学,竹自晋时栽。 卢纶 送从侄滁州觐省

终悲去国远,泪尽竹林前。 卢纶 送从叔士准赴任润州司士

岂念在贫巷,竹林鸣鸟声。 卢纶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

谬入阮家逢庆乐,竹林因得奉壶觞。 卢纶 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

奉料竹林兴,宽怀此别晨。 綦毋潜 送郑务拜伯父

看却金庭芝术老,又驱车入七人班。 罗隐 寄右省王谏议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薛涛 酬人雨后玩竹

三月已乖棠树政,二年空负竹林期。 许浑 郡斋夜坐寄旧乡二侄

祗闻温树誉,堪鄙竹林贤。 贯休 和韦相公见示閒卧

借问山阳会,如今有几人。 郎士元 送张南史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灵一 林公

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 韦应物 陪王郎中寻孔徵君

林疑中散地,人似上皇时。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骆宾王 畴昔篇

典故
酒困山涛

相关人物
山涛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列传〉~228~
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典故
中散交疏
 
中散旧交疏
 
嵇康懒寄书
 
索报书
  
莫学嵇康

相关人物
山涛
 
嵇康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栖逸〉~652~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曰:「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举康,康辞之,并与山绝。岂不识山之不以一官遇己情邪?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乃荅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之。」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列传〉~370~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曰:「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闇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闻道士遗言,饵朮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之令转于沟壑也。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涂,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不至此也。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例句

况观绝交书,兼睹箴隐文。 吴筠 舟中遇柳伯存归潜山因有此赠

知道故人相忆否,嵇康不得懒修书。 徐铉 寄江都路员外

文园多病后,中散旧交疏。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浅薄求贤思自代,嵇康莫寄绝交书。 白居易 答马侍御见赠

别后空相忆,嵇康懒寄书。 皇甫冉 送元晟归潜山所居

音书须数附,莫学晋嵇康。 耿湋 送胡校书秩满归河中

骚客空传成相赋,晋人已负绝交书。 顾况 闲居怀旧

典故
吏部访孤儿

相关人物
山涛
 
嵇康

参考典故
嵇绍不孤


《世说新语》上卷下《政事》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为秘书丞。」

例句

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刘长卿 哭张员外继(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

典故
论懒

相关人物
山涛
 
嵇康


《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例句

寓书先论懒,读易反求蒙。 李端 长安感事呈卢纶

典故
相关人物
山涛


《晋书》卷四十三〈王戎列传·(从弟)王衍〉~235~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漢語大詞典》:乘潮
(1).谓趁着潮水行船。 唐 刘方平 《采莲曲》:“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元史·张弘范传:“ 弘范 麾一军乘潮而战,不克, 李恒 等顺潮而退。”
(2).顺着潮水。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泉海巨鱼》:“ 泉海 有鱼,乘潮入港,潮退不得出。”
(3).引申为随大流。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它能够使一部分的有志于改革者迟疑一下子,从招潮者变为乘潮者。”
《漢語大詞典》:伍子涛(伍子濤)
相传 吴国 的 伍子胥 遭佞臣陷害,被 吴王 夫差 逼令自杀,并将其尸体装入革囊,抛入江心, 伍 尸气若奔马,流向大海。后遂以“伍子涛”指怒涛。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地接 三茅 岭,川迎 伍子 涛。”自注:“代称海涛是 伍子 愤气所作。”参见“ 伍胥潮 ”。参阅越绝书·德序外传记
《漢語大詞典》:伍相
指 伍子胥 。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之三:“ 刘郎 浦口潮初长, 伍相 祠边月正明。” 程穆衡 笺:“《荆州记》:‘ 秭归 有 伍子胥 庙。’” 柳亚子 《玉娇曲·为钝根赋》:“若不见 伍相 穷途 瀨 女逢,王孙 漂母 各英雄。”
分類:伍子胥
《漢語大詞典》:伍胥潮
语出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乃取 子胥 ( 伍子胥 )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 江 中…… 子胥 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后因以“伍胥潮”谓怒潮。 元 杨维桢 《钱塘怀古率堵无傲同赋》诗:“刧火自焚 杨璉 塔,箭锋犹抵 伍胥 潮。” 清 陈维嵩 《浣溪纱·雨中由枫桥至齐门》诗:“薺菜緑平 齐 女墓,梨花雪压 伍胥 潮。”亦省作“ 伍潮 ”。 清 陈维嵩 《琵琶仙·阊门夜泊用白石词韵》:“纵尚有鴟夷一舸,怕难禁 伍 潮堆雪。”参见“ 伍子涛 ”。
《漢語大詞典》:伍子涛(伍子濤)
相传 吴国 的 伍子胥 遭佞臣陷害,被 吴王 夫差 逼令自杀,并将其尸体装入革囊,抛入江心, 伍 尸气若奔马,流向大海。后遂以“伍子涛”指怒涛。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地接 三茅 岭,川迎 伍子 涛。”自注:“代称海涛是 伍子 愤气所作。”参见“ 伍胥潮 ”。参阅越绝书·德序外传记
《漢語大詞典》:伍胥涛(伍胥濤)
即伍胥潮。 明 马銮 《曹娥》诗:“千戴鱼龙知志气,江声直接伍胥涛。”
《漢語大詞典》:白马素车(白馬素車)
(1).古代凶丧舆服。史记·秦始皇本纪:“ 楚 将 沛公 破 秦 军入 武关 ,遂至 霸上 ,使人约降 子婴 。 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 沛公 遂入 咸阳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素车白马,丧人之服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徒知问鼎请隧,有惧 霸王 之师;白马素车,无復藩篱之援。”
(2).喻指 钱塘江 潮及传说中的潮神 伍子胥 。用 秦秋 时 伍员 死后为涛神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二九一。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五:“白马素车江海上,依然潮汐撼 西兴 。”
《國語辭典》:素车白马(素車白馬)  拼音:sù chē bái mǎ
古代遇凶事或丧事所用的车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國語辭典》:胥涛(胥濤)  拼音:xū tāo
相传伍子胥死后为涛神,故称潮水为「胥涛」。《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惟是浙江东接海门,胥涛澎湃。」
《漢語大詞典》:灵胥(靈胥)
(1).指 春秋 吴 伍子胥 。相传 伍子胥 死后为涛神,故称。 宋 文天祥 《送行中斋》诗之三:“ 鲁仲 偶不逢,随世本非愿, 灵胥 目未抉,端欲诣所见。”
(2).借指波浪,浪涛。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御长风,狎翫 灵胥 。” 刘逵 注:“ 灵胥 , 伍子胥 神也。” 宋 陆游 《感昔》诗之五:“云生 神禹 千年穴,雪卷 灵胥 八月涛。” 清 曹溶 《满江红·钱塘观潮》词:“谁盪激, 灵胥 一怒,惹冠衝髮。”
《國語辭典》:东海扬尘(東海揚塵)  拼音:dōng hǎi yáng chén
东海变陆地,扬起尘土。比喻世事变化极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东海扬尘犹有日,白衣苍狗刹那间。」
分類:世事巨变
《漢語大詞典》:桑海
“桑田沧海”的略语。 唐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明 李东阳 《和萧封君凤仪遗诗四十韵》:“世运迭推代,昔闻桑海三。” 赵朴初 《柳营曲·参观全国劳动改造罪犯工作展览会》曲:“奋身桑海换,刮目性情移。”参见“ 桑田沧海 ”。
分類:桑田沧海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國語辭典》:桑田  拼音:sāng tián
1.栽植桑树的田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过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肇庆去巡阅,他便说出来要顺便踏勘桑田。」
2.比喻世事变迁。明。杨珽《龙膏记》第三○出:「看人间几变桑田,忙提觉柱下仙官,早唤醒绣户婵娟,休恋著舞镜飞鸾。」
3.地名。春秋时虢国属地,约于今河南省阌乡县东北。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漢語大詞典》:海桑陵谷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清 朱彝尊 《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清 南荃外史 《叹老》:“海桑陵谷幻乾坤,春梦模楜不见痕。”
《漢語大詞典》: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海水桑田几变迁,桃花依旧郡城边。”参见“ 沧海桑田 ”。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沧桑(滄桑)  拼音:cāng sāng
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参见「沧海桑田」条。清。王鹏运满江红。风帽尘衫〉词:「旌旆影,沧桑话。对苍烟落日,似闻悲吒。」
分類:朝代更迭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山公启事(山公啟事)  拼音:shān gōng qǐ shì
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见《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 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漢語大詞典》:广陵涛(廣陵濤)
枚乘 《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 。”后即以“广陵涛”称 广陵 (今 扬州 ) 曲江 潮。 汉 时其势浩大,蔚为壮观。尔后势渐杀。 唐 大历 后迄不见。 唐 李白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我来 扬都 市,送客回轻舠。因夸 楚 太子,便睹 广陵 涛。” 清 赵翼 《庐山》诗:“ 广陵 涛接 潯阳 涛,夜梦 五老 来相招。”参阅 清 汪中 述学·广陵曲江证、 清 梁章鉅 《〈文选〉旁证》
《漢語大詞典》:七贤(七賢)
(1).指 魏 晋 时 嵇康 、 阮籍 、 山涛 、 向秀 、 刘伶 、 阮咸 、 王戎 七个名士。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 陈留 阮籍 , 河内 山涛 ,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 , 沛国 刘伶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唐 皇甫湜 《醉赋》:“沈湎於酒,有 晋 之七贤。” 元 沈禧 《南吕一枝花·七月六日为施以和寿作》套曲:“七贤林下客,九老会中儔。”
(2).指 东汉 袁秘 、 封观 、 陈端 、 范仲礼 、 刘伟德 、 丁子嗣 、 张仲然 七人。后汉书·袁闳传:“ 黄巾 起, 秘 从太守 赵谦 击之,军败, 秘 与功曹 封 观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陈, 谦 以得免。詔 秘 等门閭号曰‘七贤’。”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仁王经·序品》:“復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4).泛指七位贤人。 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进公家,不终朝七贤并拔,较吾兄应是没争差。”
《漢語大詞典》:山阳会(山陽會)
魏 晋 之际 嵇康 、 向秀 、 王戎 等常聚会 山阳 。后因以“山阳会”借指故友聚会。 唐 杜甫 《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儻忆 山阳 会,悲歌在一听。” 唐 郎士元 《送张南史》诗:“借问 山阳 会,如今有几人。”
《漢語大詞典》:竹林七子
见“ 竹林七贤 ”。
《國語辭典》:竹林七贤(竹林七賢)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晋朝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崇尚老庄之学,轻视礼法,规避尘俗,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纵情清谈,故称为「竹林七贤」。
《國語辭典》:竹林七贤(竹林七賢)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晋朝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崇尚老庄之学,轻视礼法,规避尘俗,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纵情清谈,故称为「竹林七贤」。
《漢語大詞典》:竹林游(竹林遊)
见“ 竹林之游 ”。
《國語辭典》:竹林之游  拼音:zhú lín zhī yóu
本指竹林七贤常于竹林之下游集。见《晋书。卷四九。嵇康传》。后用以比喻亲密的友谊或淡泊名利的君子之交。
《漢語大詞典》:竹林贤(竹林賢)
晋 孙绰 撰《僧史》,以七人配德 三国 魏 嵇康 、 阮籍 等竹林七贤,号竹林七僧,后以“竹林贤”泛指幽居寺庙的僧人。 唐 皎然 《遥和尘外上人与陆澧夜集山寺问涅槃义》:“共是竹林贤,心从贝叶传。” 明 何景明 《怀叶时华》诗:“客皆莲社友,人是竹林贤。” 陈去病 《酬钝根醴陵山中》诗:“小别几同龙汉刦,幽居奚啻竹林贤。”
《漢語大詞典》:阮生集
三国 魏 阮籍 与侄 阮咸 同预竹材七贤之游。后因以“阮生集”喻指叔侄与友好欢聚。 唐 刘长卿 《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诗:“林中 阮生 集,池上 谢公 题。”参见“ 竹林七贤 ”。
分類:阮籍阮咸
《國語辭典》:竹林七贤(竹林七賢)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晋朝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崇尚老庄之学,轻视礼法,规避尘俗,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纵情清谈,故称为「竹林七贤」。
《漢語大詞典》:绝交书(絶交書)
断绝交谊的书信。 三国 魏 嵇康 有《与山巨源绝交书》。 唐 顾况 《闲居怀旧》诗:“骚客空传《成相赋》, 晋 人已负《絶交书》。” 宋 杨万里 《纪闻悼旧》诗:“中间缘国论,偶似絶交书。”
《國語辭典》:宁馨儿(寧馨兒)  拼音:níng xīng ér
即这样的孩子。为六朝俗语。《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太后怒,语侍者:『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后转以「宁馨」为美好义,用以称赞他人孩子俊秀美好。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三。痲疯女邱丽玉》:「再三年,女生宁馨儿。感甘蕉德收为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