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4,分2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涸溜
词典
檐溜
檐溜
石溜
溜雨
寒溜
岩溜
放溜
放溜
泉溜
山溜
急溜
悬溜
滴溜
飞溜
典故  
惠沫
 
江海相忘
 
江湖相忘
 
江湖鱼有沫
 
沫相濡
  
湖海相忘
 
濡呴
  
煦沫鳞
 
相忘江湖
    
相煦沫
 
聚沫
 
鱼吹沫
 

《庄子集释》卷三上〈内篇·大宗师〉~24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例句

寂寥相喣沫,浩荡报恩珠。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好音怜铩羽,濡沫慰穷鳞。 柳宗元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白居易 放鱼

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

共矜名已泰,讵肯沫相濡。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國語辭典》:檐溜(簷溜)  拼音:yán liù
屋檐间流下的水滴。唐。包何 裴端公使院赋得隔帘见春雨诗:「须移户外屦,檐溜夜相侵。」
《國語辭典》:檐沟(簷溝)  拼音:yán gōu
屋檐下面横向的槽形排水沟。
《高级汉语词典》:檐溜
屋檐水
《漢語大詞典》:石溜(石霤)
(1).亦作“ 石留 ”。指贫瘠多石之地。战国策·韩策一:“ 成皋 ,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二:“石留,言大地多石,如人之有留结也。”
(2).亦作“ 石霤 ”。岩石间的水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 唐 王维 《栾家濑》诗:“颯颯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宋 苏辙 《万杉寺》诗:“涓涓石溜供厨足,矗矗山屏遶寺开。” 明 周履靖 《锦笺记·泛月》:“试听殿铃隐隐,石溜潺潺,总把游情逗。” 闻一多 《祈祷》诗:“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 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 黄河 又流着和谐?”
《漢語大詞典》:溜雨
从檐沟流下雨水。 清 唐孙华 《寒食日泊舟惠山对雨》诗:“终朝溜雨响潺潺,石径沾泥竟未攀。”
《漢語大詞典》:寒溜
指寒冷的水流。 唐 权德舆 《与沉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於亮上人院会宿》诗之二:“巖花点寒溜,石磴扫春云。” 宋 陆游 《自咏》:“夜踏乱云过略彴,晓分寒溜注军持。” 元 郝经 《乙卯秋月十九日登泰山太平顶》诗:“泓澄寒溜浸太古,翠壁细泻珠璣圆。”
分類:寒冷水流
《骈字类编》:岩溜(岩溜)
唐 刘禹锡 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 幽响滴岩溜,晴芳飘野丛。
唐 方干 题报恩寺上方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唐 翁承赞 题壶山 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
《國語辭典》:放溜  拼音:fàng liù
1.舟顺流自行。南朝梁。元帝〈早发龙巢〉诗:「征人喜放溜,晓发晨阳隈。」
2.大雨时陆上水流如河,称为「放溜」。
分類:陆上水注
《漢語大詞典》:放溜
任船顺流自行。 南朝 梁元帝 《早发龙巢》诗:“征人喜放溜,晓发晨阳隈。”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千摇万兀到 樊口 ,一箭放溜先鳬鷖。” 清 黄景仁 《春雨望新安江》诗:“明当放溜趁新涨,卧听船鼓催逢逢。”
分類:顺流自行
《骈字类编》:泉溜
宋 朱熹 赠上封诸老 月明残雪里,泉溜隔窗声。
《漢語大詞典》:山溜(山霤)
亦作“ 山霤 ”。山间向下倾注的细小水流。孔丛子·连丛子上:“山霤至柔,石为之穿。” 晋 陆机 《招隐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 前蜀 贯休 《湖上作》诗:“山霤穿苔壁,风钟度雪林。” 宋 欧阳修 《浮槎山水记》:“至於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明 无名氏 《八声甘州·合筝》套曲:“见天风淅淅,山溜泠泠。”
《國語辭典》:急溜  拼音:jí liū
1.急速下注的水流。元。曹伯启 夜雨诗:「四檐急溜三江泻,一道寒声万弩齐。」
2.比喻紧要、紧急。《西游记》第七五回:「但只急溜处,莫捉弄我。」
《國語辭典》:悬溜(懸溜)  拼音:xuán liù
从高处往下流注的小股流水。晋。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暧暧荒林。」
《國語辭典》:滴溜  拼音:dī liū
1.盘旋、旋转的样子。引申为盘算。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挑起担儿,恰待要走,则见那相公滴溜的拨回马来。」也作「滴流」、「滴流流」。
2.引申为悬空、甩离。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二折:「慨君王圣怒难分辨,便是老性命滴溜在眼前。」
3.圆、圆滑的样子。元。乔吉《两世絪缘》第一折:「有那等滴溜的猱儿不觅钱,他每都错怨天。」
4.用手提著。《醒世姻缘传》第六回:「第二日清早,我滴溜著这猫往市上来,打那里经过,正一大些人围著讲说哩!」也作「提溜」。
《國語辭典》:飞溜(飛溜)  拼音:fēi liū
自高处急速奔落的水流。唐。刘宪〈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诗:「崖悬飞溜直,岸转绿潭宽。」宋。苏轼〈径山道中次韵荅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空岩侧破瓮,飞溜洒浮磬。」
分類:水流瀑布
《國語辭典》:以沫相濡  拼音:yǐ mò xiāng rú
比喻人同处于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参见「相濡以沫」条。宋。范成大 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诗:「激水要令风在下,涸泉翻以沫相濡。」
《漢語大詞典》:呴沫
语出庄子·大宗师。喻指抚慰或救助。梁书·任昉传:“﹝ 刘孝标 论曰﹞故鱼以泉涸而呴沫,鸟因将死而悲鸣。”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诠俗:“以言呴沫人,令其意靡靡焉輭也,曰水。”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三:“虽邻河伯居,未肯求呴沫。”参见“ 呴湿濡沫 ”。
分類:抚慰救助
《漢語大詞典》:呴湿濡沫(呴濕濡沫)
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清 钱谦益 《祭姚母文夫人》:“鏃礪道义,切磨文章,呴湿濡沫,蛩巨扶将。” 清 钱谦益 《赵景之宫允六十寿序》:“余于 赵 氏祖子孙三世矣……菀枯盈虚,呴湿濡沫,未尝不相共也。”
《漢語大詞典》:涸溜
干枯的小水流。 唐 卢纶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
《漢語大詞典》:濡沫
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南朝 宋 朱广之 《谘顾道士夷夏论》:“检其言也,彼我俱遣;寻其旨也,老释无际。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唐 元稹 《酬白学士》诗:“卧辙希濡沫,低颜受頷颐。”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瀆。”
《漢語大詞典》:相忘鳞(相忘鱗)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后因以“相忘鳞”比喻优游自得者。 晋 李颙 《经涡路作》诗:“肇允相忘鳞,翻为涸池鱼。”
分類:优游自得
《漢語大詞典》:相濡沫
见“ 相濡以沫 ”。
《國語辭典》:相濡以沫  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人同处于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也作「濡沫涸辙」、「以沫相濡」。
《漢語大詞典》:相濡相呴
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金 元好问 《女儿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诗:“相濡相呴尚可活,轢釜何曾厌求索。”参见“ 相濡以沫 ”。
《國語辭典》:相濡以沫  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人同处于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也作「濡沫涸辙」、「以沫相濡」。
《漢語大詞典》:鱼沫(魚沫)
(1).鱼所吐之水沫。 唐 李贺 《古悠悠行》:“海沙变成石,鱼沫吹 秦桥 。” 元 柳贯 《初夏斋中杂题》诗之五:“鱼沫吹还息,蛛丝断忽抽。”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石语·三石:“遥望是寺,鱼沫吹门,蠔光次壁,朝晴暮雨,含影虚无。”
(2).典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后以“鱼沫”比喻人外困境时相依为命,互相救助。 宋 范成大 《喜沈叔晦至》诗:“江湖几鱼沫,风雨一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