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陈遵尺牍

相关人物
陈遵


《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陈遵传》
长八尺馀,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例句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典故 
公车困
 
东方牍
 
汉庭三千牍
 
牍三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3205~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典故
凿齿尺牍

相关人物
凿齿


《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晋·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

例句

凿齿尺牍,荀勖音律。 李瀚 蒙求

《國語辭典》:案牍(案牘)  拼音:àn dú
公务文书。如:「案牍劳神」。南朝齐。谢朓〈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國語辭典》:尺牍(尺牘)  拼音:chǐ dú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也称为「尺简」。
《漢語大詞典》:奏牍(奏牘)
(1).书写奏章的简牍。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断木为槧,析之为板,力加括削,乃成奏牘。”
(2).犹奏章。 宋 王庭圭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百辟动容观奏牘,几人回首愧朝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自书奏牍:“ 六朝 人奏牘多自书,今《淳化帖》有 钟繇 表,盖 三国 时已然也。”
《國語辭典》:竿牍(竿牘)  拼音:gān dú
竹简,指书信。《庄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分類:书札
《國語辭典》:简牍(簡牘)  拼音:jiǎn dú
简为竹片、木片,牍为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文字乃书写于简牍之上,后世遂为典籍、书信的通称。《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颇览文史,习于简牍。」
《漢語大詞典》:三千牍(三千牘)
史记·滑稽列传:“ 朔 ( 东方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姪》:“闭门试草三千牘,仄席求人少似今。” 金 元好问 《帝城》诗之一:“悠悠未了三千牘,碌碌翻随十九人。”
《漢語大詞典》:累牍(累牘)
形容文字众多。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必一一载之简策,则累牘而不能尽矣。”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故论一体,製实多端,或分著作之一篇,或括撰述之总部,多则累牘,少亦单行,要皆词出一口,撰成一手。”
分類:文字众多
《漢語大詞典》:荐牍(薦牘)
推荐人才的文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公政绩甚著,且屡登荐牘,今送杉板,是贿而求荐也,不可。”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阿文成公用人:“其拔擢人才,或於散僚卒伍以一二语赏识,即登荐牘,故人皆乐为之用。”
《漢語大詞典》:吏牍(吏牘)
公文。 宋 陆游 《秋怀》诗:“讼氓满庭閙如市,吏牘围坐高於城。” 清 许承钦 《兵至》诗:“爱养天心嗇,诛求吏牘能。”
分類:公文
《國語辭典》:削牍(削牘)  拼音:xuè dú
古代书字于木简上,有误则以刀削去,故称为「削牍」。《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
《國語辭典》:书牍(書牘)  拼音:shū dú
信札、书信。《南史。卷五七。列传。范云》:「书牍盈案,宾客满门。」
《漢語大詞典》:庆牍(慶牘)
贺信。 宋 王安石 《贺留守侍中启》:“未遑庆牘之修,首辱占书之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