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使君于此不凡
 
抚筝揽须
   
揽须
 
政尔良难君臣事
 
东山老听桓筝
 
桓伊不凡
 
桓伊哀弦
 
桓伊抚筝
  
桓筝
 
泪落哀筝曲
 
闻筝
 
闻筝堕泪

相关人物
司马炎(晋武帝)
 
桓伊
 
谢安


《晋书》卷八十一〈桓宣列传·(族子)桓伊〉~28~
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内,而会稽王道子昏醟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简释

桓伊筝:咏抚筝,或指心情悲愤。宋陆游《夜闻湖中渔歌》:“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


例句

谢傅何由接,桓伊定不凡。 刘禹锡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

典故

《风俗通义校注》卷六〈声音·筝〉~299~
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昭明文选》卷十八〈赋壬·音乐下·笙赋〉~860~
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光歧俨其偕列,双凤嘈以和鸣。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爚以放艳,郁蓬勃以气出。秋风咏于燕路,天光重乎朝日。大不踰宫,细不过羽。唱发章夏,导扬韶武。协和陈宋,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
典故
洗净笛筝耳


《苏轼诗集》卷八〈听贤师琴〉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典故
一筝斜雁
 

《全唐诗》卷四百八十六〈风筝〉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色忽闻风。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幽咽谁生怨,清冷自匪躬。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漢語大詞典》:银筝(銀筝)
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唐 戴叔伦 《白苧词》:“回鸞转凤意自娇,银筝锦瑟声相调。” 后蜀 毛熙震 《河满子》词:“曲槛丝垂金柳,小窗絃断银筝。” 清 吴伟业 《赠冯子渊总戎》诗:“十二银筝歌芍药,三千练甲醉葡萄。”
《國語辭典》:秦筝(秦箏)  拼音:qín zhēng
乐器名,弹弦乐器。形如瑟,相传为秦人蒙恬所造。参见「古筝」条。
《分类字锦》:弹筝(弹筝)
述异记安定西陇道其谷中有弹筝之声行人过闻之谓之弹筝谷
分类:弹筝
《骈字类编》:筝笛(筝笛)
宋 史浩 进锡宴澄碧殿诗 泉声韵瑟琴,一洗筝笛耳。
《國語辭典》:筝柱(箏柱)  拼音:zhēng zhù
筝上系住琴弦的小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清。朱彝尊〈长亭怨慢。结多少悲秋俦侣〉词:「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漢語大詞典》:鸣筝(鳴筝)
(1).筝。弹拨乐器。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陈宝器於紈罗,抚鸣筝而动曲。” 唐 李白 《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絃将手语弹鸣筝。” 王鼎 《焚椒录》引 辽 萧观音 《回心院》词:“张鸣筝,恰恰语娇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
(2).弹筝。 明 唐顺之 《永年公馆夜宿》诗:“静院无朋休对酒,高楼有女独鸣筝。”
《國語辭典》:风筝(風箏)  拼音:fēng zhēng
1.一种引线乘风而飞升之玩具;古时常以竹骨糊纸制成,今则多为塑胶制。《红楼梦》第七○回:「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著拿出个美人风筝来。」《文明小史》第三六回:「那知这番进去,犹如风筝断了线的一般,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也称为「风槎」、「风鸢」、「纸鸢」、「鹞子」。
2.悬于檐间的小金属片,风起声作。唐。元缜〈连昌宫词〉:「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唐。李商隐〈燕台〉诗四首之二:「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漢語大詞典》:调筝(調筝)
弹筝。 元 张翥 《周昉按乐图》诗:“后来知是调筝手,窈窕傍听曾误否?” 清 黄景仁 《绮怀》诗之六:“小极居然百媚生,懒抛金叶罢调筝。”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二:“怜他如玉 麻姑爪 ,才罢调筝便数钱。”
分類:弹筝
《漢語大詞典》:玉筝
古筝的美称。 唐 常建 《高楼夜弹筝》诗:“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明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调脂弄粉谁还又,玉筝檀板都收。” 鲁迅 《赠人》诗之二:“ 秦 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漢語大詞典》:哀筝
悲凉的筝声。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高谭娱心,哀筝顺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哀筝伤老大,华屋艷神仙。” 宋 张先 《菩萨蛮》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
分類:悲凉
《漢語大詞典》:瑶筝
(1).玉饰的筝。亦用为筝的美称。 元 张可久 《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客留情春更多情,月下金觥,膝上瑶筝。” 元 张可久 《寨儿令·观张氏玉卿双陆》曲:“间锦笙,罢瑶筝。”《群音类选·龙泉记·寿祝椿堂》:“声沥亮,曲按瑶筝;响错落,调番玉拍。”
(2).风筝的美称。 唐 鲍溶 《风筝》诗:“何响与天通,瑶筝掛望中。”
分類:玉饰风筝
《漢語大詞典》:揽桓须(攬桓須)
晋 谢安 功名盛极时,遭到构陷,见疑于 晋 孝武帝 。一天, 孝武帝 命 桓伊 吹笛, 桓伊 吹完一曲以后,又抚筝而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在座的 谢安 感动得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 孝武帝 也面有愧色。见《晋书·桓伊传》。后用为忠而见疑的典故。 宋 苏轼 《次韵和刘贡父登黄鹤楼见寄并寄子由》之二:“不矜持 汉 节,犹喜揽 桓 须。”
《漢語大詞典》:桓伊筝
见“ 桓郎笛 ”。
《漢語大詞典》:桓郎笛
《晋书·桓伊传》载, 桓伊 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独擅 江 左。 谢安 位显功盛,为人所谗, 孝武帝 疑之。会帝召 伊 饮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 伊 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笑 谢公 旷达,暮年垂泪,听 桓郎 笛。” 清 赵翼 《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 桓伊 筝,聊破弥远钻。” 清 徐夔 《闻笛有忆》诗:“谁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阳 向秀 心。”参见“ 桓伊三弄 ”。
《漢語大詞典》:筝雁
筝柱。因筝柱斜列如雁行,故称。 元 张可久 《迎仙客·春晚》曲:“燕初忙,鶯正懒。帘捲轻寒,玉手调筝雁。”
分類:列如雁行